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1979年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与特色 被引量:4
1
作者 薛凤旋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7,124-125,共3页
1949~1979年,中国选择了以工业化为基础、空间均衡发展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策略,在指导思想上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而采用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在工业分布上,改变了过去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将新工业投资重点放在内陆新建及扩建城... 1949~1979年,中国选择了以工业化为基础、空间均衡发展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策略,在指导思想上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而采用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在工业分布上,改变了过去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将新工业投资重点放在内陆新建及扩建城镇上,使城镇及工业区域均衡分布,邻近主要原料和能源产地。其后,出于国防考虑,采取“山、散、洞”式在中、西部分散布点。由于不少技术、设备和人员都来自沿海大城市,导致沿海地区人口内迁,因此沿海地区出现“逆城镇化”。出于地区经济自给自足的要求及方便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主要城市的行政管理区域被扩大至周边的镇及农村腹地,使城市和农村结合为一个经济和生态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又一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79年城镇化工业化 “逆城镇化”
原文传递
顺应逆城市化趋势,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海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乡村振兴和逆城市化的视角下,分析逆城市化进程对培育乡村振兴主体动能、消费动能、回归动能、产业动能以及文化动能的意义。并且根据目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惯性,指出逆城市化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城乡体制、土地制度、基础设施... 在乡村振兴和逆城市化的视角下,分析逆城市化进程对培育乡村振兴主体动能、消费动能、回归动能、产业动能以及文化动能的意义。并且根据目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惯性,指出逆城市化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城乡体制、土地制度、基础设施以及诚信契约意识方面存在的困境,再此基础上,对如何破解城乡经济发展障碍,顺应逆城市化趋势,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提出活化农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防范道德风险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市化 乡村振兴 新动能
下载PDF
关于城市化定义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学良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6期11-13,共3页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频繁的学术用语之一,但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城市的定义及标准、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城市化与逆城...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频繁的学术用语之一,但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城市的定义及标准、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城市化的质与量、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使城市化的定义更为系统和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化 农村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
下载PDF
“逆城市化”趋势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易小邑 吕姗 李志军 《职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在“逆城市化”趋势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身份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三重属性,回流农民工具有向新... 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在“逆城市化”趋势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身份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三重属性,回流农民工具有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技能基础与文化基因。回流农民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驱动、乡村发展的牵引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此,职业教育应发挥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增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创新职业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品质;面向农民现代化设计教育内容,赋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效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逆城市化 回流农民工 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 教育赋能
下载PDF
流动性视角下成都明月村民宿“家”空间转换研究
5
作者 余正勇 陈兴 《旅游研究》 2024年第4期88-98,共11页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民宿“家”的差异化地理想象,民宿因而成为承载城乡流动主体频繁流动、相遇和实践的“家”空间和场所;主体的文化差异与对家的不同地理想象与表达主导着民宿多维度的空间生产实践,并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下实现民宿“家”空间的塑造与转换;主体民宿“家”的塑造与转换实践遭遇多元文化相遇、价值利益的冲突与张力,经由主体积极的互动协商,构建了在地化的多层次认同,营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宿 “家”空间 逆城市化 城乡融合
下载PDF
逆城镇化视角下“城归”群体赋能乡村体育振兴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策略供给
6
作者 李政 夏成前 +1 位作者 王叶 顾彦超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城归”潮的诞生是逆城镇化的重要体现,“城归”潮带给乡村体育振兴带来了人口红利。文章从人口效能分析出“城归”群体于乡村体育振兴的社会价值:破解乡村空心化难题、改善乡村体育人口结构、激活乡村社会的体育活力。根据推拉理论与... “城归”潮的诞生是逆城镇化的重要体现,“城归”潮带给乡村体育振兴带来了人口红利。文章从人口效能分析出“城归”群体于乡村体育振兴的社会价值:破解乡村空心化难题、改善乡村体育人口结构、激活乡村社会的体育活力。根据推拉理论与现实案例梳理“城归”群体助力乡村体育振兴的逻辑理路:城市压力推动“城归”群体回流,乡村环境拉动“城归”群体返乡,促成乡村体育人才、组织、文化、产业振兴,并提出营造环境引回“城归”、优化政策留住“城归”、搭建舞台用好“城归”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归群体 体育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投资消费型逆城镇化实践及反思——基于H企业的个案考察
7
作者 沈东 《兰州学刊》 2023年第8期150-160,共11页
逆城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受益于高度城镇化的溢出效应、乡村市场化的内生驱动、“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组织模式,H企业带动了人口、资金、技术、投资、消费的逆城镇化实践,整体上展现“投资消费... 逆城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受益于高度城镇化的溢出效应、乡村市场化的内生驱动、“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组织模式,H企业带动了人口、资金、技术、投资、消费的逆城镇化实践,整体上展现“投资消费型逆城镇化”的实践逻辑。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逆城镇化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基于H企业的个案考察,可以发现投资消费型逆城镇化,不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的挑战与反叛,而是新型城镇化的调适与顺应,与主流城镇化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生共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母体之中,进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逆城镇化 投资消费 高度城镇化 乡村市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