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姝睿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2-75,共4页
藏族传统生态思想深受藏传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和古老的山水崇拜观念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保护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冲击下,藏区生态思想肩负着如何从单纯、消极地保护到合理地开发利用... 藏族传统生态思想深受藏传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和古老的山水崇拜观念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保护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冲击下,藏区生态思想肩负着如何从单纯、消极地保护到合理地开发利用以及建立动态平衡的生物系统的重任。本文在探讨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将其置身于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寻求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哲学 生命中心论 宗教伦理 传统道德
下载PDF
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二重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邱正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49,共4页
宗教道德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于宗教教义、教规、仪式、制度等等之中,与宗教发展共生共存。宗教道德为宗教信众信仰和遵循,成为宗教信众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人类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功能作用。本文通过对宗... 宗教道德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于宗教教义、教规、仪式、制度等等之中,与宗教发展共生共存。宗教道德为宗教信众信仰和遵循,成为宗教信众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人类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功能作用。本文通过对宗教道德仪规及宗教道德思想的陈述,指出宗教道德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对信众和社会既具有积极性的社会功能,也存在消极性的社会功能,并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必须正确对待宗教道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利用宗教道德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道德 宗教道德二重性 积极性社会功能 消极性社会功能
下载PDF
艾·巴·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之犹太性解读 被引量:5
3
作者 尹萍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6-38,共3页
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作者辛格通过吉姆佩尔对上帝的信守和对犹太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以吉姆佩尔苦涩的生命旅程,阐释了犹太教的精髓,并企冀以这一人物形象为典型,唤起犹太人日益淡薄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操守,从而求得犹太民... 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作者辛格通过吉姆佩尔对上帝的信守和对犹太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以吉姆佩尔苦涩的生命旅程,阐释了犹太教的精髓,并企冀以这一人物形象为典型,唤起犹太人日益淡薄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操守,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对解决多元化的诸般社会问题也具有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傻瓜吉姆佩尔》 辛格 犹太教 宗教伦理 传统道德 犹太性
下载PDF
向宗教及宗教道德观公开挑战——评哈代小说《德伯维尔家的苔丝》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胜利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6-48,共3页
英国著名小说《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女主角的不幸遭遇曾使无数读者为之叹息 ,产生同情。然而 ,让苔丝更加心力交瘁的却是杀人不见血的宗教道德观。本文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反宗教意识 ,揭露宗教道德观的虚伪和腐朽。
关键词 苔丝 小说 哈代 宗教道德 宗教意识 女主角 遭遇 心力 读者 挑战
下载PDF
《苏巨黎咪》法思维的生成与类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琦 张学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60,共9页
彝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社会规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是彝族法思维生成之关键。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形成于宗教判断、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的动态交互过程。《苏巨黎咪》成书于彝族法思维生成的关键时期,其中蕴涵的以家支观念为... 彝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社会规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是彝族法思维生成之关键。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形成于宗教判断、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的动态交互过程。《苏巨黎咪》成书于彝族法思维生成的关键时期,其中蕴涵的以家支观念为基础的亲族思维、以忠君观念为核心的等级思维、纠纷处理中的互偿思维、以宗教信仰为支撑的原始思维及其法律论证中的类比思维,这些均是彝族法思维的重要成分。对以上内容探讨,将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体系下的少数民族法思维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巨黎咪 法思维 宗教信仰 道德伦理
原文传递
“题辞”的内蕴——托尔斯泰艺术研究之三 被引量:3
6
作者 雷成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道德 伸冤 报应
下载PDF
宗教道德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83-84,共2页
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是两个各具独立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 ,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
关键词 宗教道德 世俗伦理 现代 社会伦理 社会影响
下载PDF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比较刍议 被引量:2
8
作者 冶芸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4期83-85,共3页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互为补充、相互依赖 。
关键词 宗教道德 世俗道德 区别 联系
下载PDF
论守法与宗教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忻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4-85,共2页
宗教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宗教通过其宗教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与法律一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宗教活动等,对公民守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守法 宗教信仰 宗教道德 宗教活动
下载PDF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倬 韦正翔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3,共5页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属于世俗道德 ;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 ;宗教道...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属于世俗道德 ;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 ;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伦理 宗教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下载PDF
第三种道德——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伟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8,共12页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中观"的角度来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加以把握与重新整合,即认为社会性道德有待于以"下学上达"的方式转换为宗教性道德,而宗教性道德则也必然以"上智下移"的方式体现为社会性道德。历史上,儒家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式来建构与实践这种人文性道德,它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性道德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报神恩"与"报人恩"相统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人文性道德 礼仪
下载PDF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靖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5,95,共4页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宗教神话 人事理性 政治道德
下载PDF
世界宗教文化史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和道德习俗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炎祥 徐国梁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6,共6页
宗教伦理和道德习俗在人民生活中颇有影响。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及中国上生土长的道教反映出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与代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相比,明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尤以佛教更为卓越、深刻,是其他宗教无可比... 宗教伦理和道德习俗在人民生活中颇有影响。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及中国上生土长的道教反映出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与代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相比,明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尤以佛教更为卓越、深刻,是其他宗教无可比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 环境伦理 道德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道教
下载PDF
伦理救渡与价值错位——张承志、北村宗教性写作的人本道德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保欣 荆亚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3-100,105,共9页
张承志和北村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性作家,其创作最大偏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神本"的关系,创作上呈现出以"神"而不是以"人"为本位思考问题的趋向。根源主要是作家难以平衡&qu... 张承志和北村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性作家,其创作最大偏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神本"的关系,创作上呈现出以"神"而不是以"人"为本位思考问题的趋向。根源主要是作家难以平衡"人类爱"、"现实恨"与"宗教爱"的情感逻辑转换关系,结果导致创作过程中人学的缺失、叙事的反现实品质乃至病态的宗教浪漫主义特征等不良倾向。张承志和北村的失败,对当代中国作家处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有重要的警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北村 宗教性写作 人本道德 伦理救渡 价值错位
下载PDF
上古时期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靖芳 《零陵学院学报》 2005年第3X期211-214,共4页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上古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上古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宗教神话 人事理性 政治道德
下载PDF
在宗教道德视域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华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5-68,共4页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宗教道德在施爱奉献、离恶向善、节制欲望、敬畏生命等层面能够净化人心、纯化世风、稳定社会、缓解矛盾,分别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自我身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在宗教道德视域下全面推进...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宗教道德在施爱奉献、离恶向善、节制欲望、敬畏生命等层面能够净化人心、纯化世风、稳定社会、缓解矛盾,分别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自我身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在宗教道德视域下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道德 推进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解读“道法自然”的宗教学内涵
17
作者 唐名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老子的“道法自然”命题内涵有至上神的非人格化、多元化和动态化趋向,这有助于破除对人格化一元神论的迷信,避免狭隘和偏执,有化解宗教冲突以及社会冲突的作用,它对于解释神与恶的共存的矛盾也是有力的;同时,这一命题反映了老子宗教价... 老子的“道法自然”命题内涵有至上神的非人格化、多元化和动态化趋向,这有助于破除对人格化一元神论的迷信,避免狭隘和偏执,有化解宗教冲突以及社会冲突的作用,它对于解释神与恶的共存的矛盾也是有力的;同时,这一命题反映了老子宗教价值观的人文化取向,理性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宗教理性观要求正确区分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反对迷信事物;这一命题也反映了信仰道德化取向,这是老子学说能够积极参与到现世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意识 道法自然 非人格化 人文化 道德化
下载PDF
基督教与佛教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18
作者 宝贵贞 邹婧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3-37,共5页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 基督教 佛教 伦理思想 比较研究 宗教伦理 道德 人性 行为规范 社会意义
下载PDF
信仰视阈下宗教道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9
作者 蔡江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4期25-28,共4页
宗教道德是与宗教相伴而生的,是以信仰为根基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美好愿景的一种道德诉求,并通过宗教信徒的信仰实践切实参与到社会和谐的进程当中,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资源。而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实现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建设的良... 宗教道德是与宗教相伴而生的,是以信仰为根基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美好愿景的一种道德诉求,并通过宗教信徒的信仰实践切实参与到社会和谐的进程当中,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资源。而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实现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求社会将宗教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要求宗教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宗教道德 社会和谐
下载PDF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20
作者 刘茂生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66-75,共10页
萧伯纳在戏剧《魔鬼的门徒》中遵循关涉伦理道德的基本主线,以情节剧的形式表现了严肃剧的思想内涵。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都折射出萧伯纳对维多利亚时代清教主义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凸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 萧伯纳在戏剧《魔鬼的门徒》中遵循关涉伦理道德的基本主线,以情节剧的形式表现了严肃剧的思想内涵。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都折射出萧伯纳对维多利亚时代清教主义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凸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的深刻思考,而人物身份的转变则是萧伯纳探索清教主义新的时代意义的精巧设计。曲折的情节、基于历史题材的背景则显示了萧伯纳对职业伦理、政治伦理和家庭婚姻伦理的多维度关注以及对新的伦理关系的渴望。这部写给清教徒的剧本不仅传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的考量,也蕴含了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鬼的门徒》 萧伯纳 宗教伦理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