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乔治·爱略特思想的主要来源 被引量:3
1
作者 侯雅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2-135,共4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富有哲理,充满了宗教色彩和道德说教。她的宗教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她的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人本宗教、实证主义和达尔文主义。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人本宗教 实证主义 达尔文主义
下载PDF
麦琪——乔治·艾略特人本宗教的实践者 被引量:3
2
作者 侯雅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37-140,共4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体现了作者的人本宗教思想。人本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义和...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体现了作者的人本宗教思想。人本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人生和人类的至善。小说的女主人公麦琪是作者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利己主义,接纳了利他主义,形成并发展了同情心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生的至善,同时也促进了人性的升华,而对自己过去的眷恋和忠诚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她坚持追求至善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宗教 同情心 利他主义 自我牺牲 至善
下载PDF
人性宗教、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论现代社会道德重建的方案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建雷 《社会建设》 2016年第4期85-96,共12页
涂尔干的思想体系是对19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全面扩张、政治权威衰落与道德失范的学理回应。涂尔干认为,在深度分工与个人主义理念盛行的既定条件下,要化解社会总体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道德个人主义"为价值基础,... 涂尔干的思想体系是对19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全面扩张、政治权威衰落与道德失范的学理回应。涂尔干认为,在深度分工与个人主义理念盛行的既定条件下,要化解社会总体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道德个人主义"为价值基础,构建职业团体与公民国家为基本要素的新道德结构,以形成新型社会形态的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的科学配置;由此才能避免滑向功利个人主义或强制社会主义的极端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人性宗教 职业群体 国家
下载PDF
论麦琪之死──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麦琪的悲剧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凤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78-81,共4页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反思,为其时代的女性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正是这种思索的具体体现。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与道德...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反思,为其时代的女性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正是这种思索的具体体现。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与道德观,她的温情、爱体现了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观,她的死既彰显了基于人本道德观的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作者思想无法让其时代的女性超越自我而最终罹难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人本宗教 道德 死亡
下载PDF
论《织工马南传》的反讽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廖晖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不仅在微观语义浅显层面上使用了反讽辞格,更主要的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揭示与展开上,把反讽作为一种宏观意味的文学创作原则,从而增强了作品的道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织工马南传》 反讽 人类宗教
下载PDF
休谟的宗教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厚田 阳渊源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32-34,共3页
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褪其神圣之光环开宗教现代性的先河。
关键词 设计论证明 神迹说 崇拜 宗教与人性
下载PDF
试论乔治·爱略特的人文宗教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艳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79-381,共3页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乔治.爱略特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的这一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人文宗教
下载PDF
“人性宗教”的起源与经过--一个塑造现代社会的过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巍卓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56,共32页
面对中世纪晚期以来宗教和政治的总体性危机,马基雅维利奠基的"公民宗教"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秩序的可能性,但它背后所预设的伊壁鸠鲁式的"自然观"并没有为"现代人"的人性与政治建立普遍性的基础。卢梭通... 面对中世纪晚期以来宗教和政治的总体性危机,马基雅维利奠基的"公民宗教"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秩序的可能性,但它背后所预设的伊壁鸠鲁式的"自然观"并没有为"现代人"的人性与政治建立普遍性的基础。卢梭通过笛卡尔式的"我思"所建立的人性秩序,不仅证成了现代神义论,而且试图构建一种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道德共和国。因此,卢梭的"公民宗教"本质上是"人性宗教"。然而卢梭的"人性"宗教所崇拜的并非是人性(humannature)自身,而是人性背后的上帝以及其所"安排"的秩序。"人性"(Humanity)宗教总归要返回到自身,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理论思潮对卢梭"人性论"的反叛与重新展开,现代社会正是通过这种过渡而形成了自身雏形的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宗教 人性 人性宗教 社会 神义论
下载PDF
威尔·拉迪斯拉夫与窗户意象 被引量:1
9
作者 柯彦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100,共9页
在大多数批评家眼里,《米德尔马契》中威尔·拉迪斯拉夫的形象是模糊虚幻的。这些批评家着重研究该人物的模仿作用,他们怀疑拉迪斯拉夫的真实性,认为他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败笔。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他,我们就会发现拉迪斯拉... 在大多数批评家眼里,《米德尔马契》中威尔·拉迪斯拉夫的形象是模糊虚幻的。这些批评家着重研究该人物的模仿作用,他们怀疑拉迪斯拉夫的真实性,认为他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败笔。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他,我们就会发现拉迪斯拉夫作为一个理想人物对小说主题的发挥有特殊的意义。通过突出该人物的主题和艺术作用,把他与书中的一个关键意象——窗户——联系起来,乔治·艾略特成功地塑造了拉迪斯拉夫这位男主人公形象。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女主人公多萝西娅才能超越世俗的平庸,最终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月窗 解救 人文宗教 人物的作用
原文传递
人性光芒的闪耀——论“人本宗教”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智彩 李晓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12期76-78,共3页
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受费尔巴哈"人本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深,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都渗透着"人本宗教"思想,探索着热情与道德的追寻。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多萝西亚、利德盖特和费厄布... 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受费尔巴哈"人本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深,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都渗透着"人本宗教"思想,探索着热情与道德的追寻。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多萝西亚、利德盖特和费厄布拉泽,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同情心、道德感和责任感,可以彰显出作者所主张的以"人本宗教"为基础的道德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德尔马契》 “人本宗教” 同情 道德 责任
下载PDF
康有为“孔教为人道教”说探微--基于《中庸注》的研究
11
作者 宫志翀 《哲学门》 CSSCI 2016年第1期21-46,共26页
“孔教为人道教”说是康有为孔教思想中的独特理论。这一说法缘起于对戊戌之际孔教困境的回应,其理论建构及后续展开的过程又与康有为的《中庸注》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借助对《中庸注》的解读,揭示康有为这一理论的种种微意。
关键词 孔教 人道教 《中庸注》
原文传递
从“社会物理学”到“人性宗教的社会学”——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内在张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庆熊 《哲学分析》 2023年第5期57-67,197,共12页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常被批评为是一种只讲预测和操控,不讲道德和教化的社会理论。然而,实证主义开创者孔德本人的思想呈现出复杂性,他早期提出“社会物理学”概念,后期提出“建立人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他的前期...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常被批评为是一种只讲预测和操控,不讲道德和教化的社会理论。然而,实证主义开创者孔德本人的思想呈现出复杂性,他早期提出“社会物理学”概念,后期提出“建立人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是自相矛盾还是能够互相协调?如何才能正确处理“道德”“秩序”“进步”这三者之间关系?对“道德科学”作实证论证的历史意义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德 实证主义 社会物理学 人性宗教社会学
下载PDF
乔治·爱略特小说人本宗教观成因探析
13
作者 彭丽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7-50,共4页
爱略特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在其小说中,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爱略特人本宗教观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维多利亚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维多利亚时的社会心态;爱略特的宗教生活与思想经历。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人本宗教观 成因
下载PDF
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蒲若茜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9,共9页
哥特小说由于执着于对丑陋与罪恶的书写,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放逐或背离了伦理标准,助长了人类道德的沦丧。本文以英国著名哥特小说《修道士》为例,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了小说中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善与恶的... 哥特小说由于执着于对丑陋与罪恶的书写,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放逐或背离了伦理标准,助长了人类道德的沦丧。本文以英国著名哥特小说《修道士》为例,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了小说中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善与恶的冲突,指出《修道士》是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照下对封建宗教伦理的批判和对人性的高扬;哥特小说特有的“审恶”与“审丑”的文学实践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功能在于把人物放到了极端的环境中,更为夸张、深入地表现了人性与道德的种种矛盾,从而使读者在惊奇与震撼之中,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 小说评论 《修道士》 伦理道德 宗教信仰 人性
下载PDF
论奥尼尔悲剧的终极追寻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跃速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1,共6页
本文认为 ,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存在着一个飘忽的家园。它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宗教意义上的精神得救。二、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诉求。三、无限意义上的“天边外”。由于悲剧中来自人本身和生存本身否定力量的巨大 ,所以家园显得飘忽而微弱。... 本文认为 ,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存在着一个飘忽的家园。它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宗教意义上的精神得救。二、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诉求。三、无限意义上的“天边外”。由于悲剧中来自人本身和生存本身否定力量的巨大 ,所以家园显得飘忽而微弱。但它的存在毕竟给悲剧带来亮光 ,同时表达了奥尼尔对终极价值的执着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尔 悲剧 宗教与人性 终极价值
下载PDF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文惠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文章试图通过具体文本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通过详 细论证,得出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深处尤为浓厚的民族情感——悲怆、带有分裂特征 的宗教观和人性观是造成他独特的悲剧美学品格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评论 悲剧 美学 民族情感 宗教观 人性观
下载PDF
涂尔干人性论思想探析
17
作者 周静 刘国红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20,27,共4页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人性两重性 人性宗教 道德个人主义 社会决定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