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疑与重释:田野调查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应用——兼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转变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颢霖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0-35,72,共7页
采用社会网格分析软件、文献资料调研、内容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质疑与重释。研究认为,田野调查的进入,使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发生了转变——学科属性的... 采用社会网格分析软件、文献资料调研、内容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质疑与重释。研究认为,田野调查的进入,使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发生了转变——学科属性的转变、研究视角的转变、研究书写取向的转变以及时间取向的转变。上述转变的发生,归根到底在于人类学的涉入,尽管田野调查给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种以西方人类学为主导的研究模式,不利于学科自身定位或是彰显学科个性,应结合本土情况发展自己的研究模式;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这种发展势头是否能够继续深入地走下去,是需要学者的坚守,而不是制造一种"学术泡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学 田野调查 转变 质疑 重释
下载PDF
现代建筑如何朝本土化方向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受之 《南方建筑》 2010年第3期24-27,共4页
文章在回顾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发展过程的同时,也系统性地阐述了东西方国家在当代建筑如何吸收地域性建筑、文脉传统的精神上的探索,如:西方国家的"地域主义"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亚洲国家的地方主义建... 文章在回顾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发展过程的同时,也系统性地阐述了东西方国家在当代建筑如何吸收地域性建筑、文脉传统的精神上的探索,如:西方国家的"地域主义"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亚洲国家的地方主义建筑发展的四个基本途径:"复兴传统建筑"、"发展传统建筑"、"扩展传统建筑"、"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希望能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朝本土化方向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主义 批判性地域主义 复兴 发展 扩展 诠释
下载PDF
《福柯的生死爱欲》修辞学批评:再叙事与再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高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1,共7页
以《福柯的生死爱欲》为修辞学批评对象,分析人物传记叙事具有的再叙事与再阐释特质。再叙事解构传主自我表白叙事、传主著作叙事;评价人文献叙事;建构作者叙事。三重再叙事结构,是本文的再阐释。再阐释体现为叙事的修辞化,先解构作者叙... 以《福柯的生死爱欲》为修辞学批评对象,分析人物传记叙事具有的再叙事与再阐释特质。再叙事解构传主自我表白叙事、传主著作叙事;评价人文献叙事;建构作者叙事。三重再叙事结构,是本文的再阐释。再阐释体现为叙事的修辞化,先解构作者叙事,后重新建构"纸上的福柯"修辞幻象。再叙事和再阐释共同寻找表达背后的动因,发掘文本生成机制。这里可以发现叙事学和广义修辞学的联系与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传记 认知叙事 再叙事 再阐释 广义修辞学
下载PDF
重释“文化定型” 被引量:1
4
作者 罗虹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2-16,共5页
文化有动态和静态两个特征。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凸显了文化的动态特征,也使研究者们将目光从"文化定型"概括分类的优势转移到其过度概括和僵硬的弊端上来。然而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不但激活了文化也同时完善了定型,使定型随文化一... 文化有动态和静态两个特征。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凸显了文化的动态特征,也使研究者们将目光从"文化定型"概括分类的优势转移到其过度概括和僵硬的弊端上来。然而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不但激活了文化也同时完善了定型,使定型随文化一齐呈现动态性,从而获得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定型 动态 静态 交际 重释
下载PDF
英汉语言表层结构形式主要差异的重释:物理力学角度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国 周冰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9,共6页
英汉语言表层结构形式之差异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结论,相互之间似乎总缺少系统性或相关性阐释不足。本文总结了传统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物理力学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汉英语言在表层结构形式上的主... 英汉语言表层结构形式之差异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结论,相互之间似乎总缺少系统性或相关性阐释不足。本文总结了传统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物理力学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汉英语言在表层结构形式上的主要差异。本研究将给英汉两种语言的研究带来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语言表层结构形式的差异 重释 物理力学角度
下载PDF
文本、历史与精神特质:论《诗大序》“缘情说”的必然性
6
作者 张佳贺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7,共8页
单纯从“缘情”与“言志”两个维度看待《诗大序》,属于后世的理论视角,难以接近其真正内涵,故要以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及文本为根据,依赖内在精神与历史背景的流变,参照现有“情”“志”理论框架,发掘《诗大序》的“诗”学特质。《诗大序... 单纯从“缘情”与“言志”两个维度看待《诗大序》,属于后世的理论视角,难以接近其真正内涵,故要以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及文本为根据,依赖内在精神与历史背景的流变,参照现有“情”“志”理论框架,发掘《诗大序》的“诗”学特质。《诗大序》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以阐发普遍原则为主流,但《礼记》等礼乐文本的记载表明先秦礼乐学说以自然情感为理论基础,是为个体原则的萌芽。追溯至历史深处,西周的礼乐依附于天命、习俗规范等外在力量,而春秋时期孔子以“仁”重新释礼,将个体心理原则作为礼乐的依据,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故“缘情”成为礼乐文化与“诗”学未来的必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大序》 礼乐文化 释礼归仁 诗言志 诗缘情
下载PDF
如何推进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朝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6,127,共7页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关键词 儒教伦理 基督教伦理 公度性 重叙传统
原文传递
印度后殖民妇女史与妇女研究的互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义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印度学者们学术活动从关注历史档案中的女性到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生存状态再到全面挑战传统的性别社会角色,极大地推动了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考察印度妇女史的书写与妇女研究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妇女研究 再度阐释 主体建构
下载PDF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46
9
作者 张德让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25,共3页
本文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认为误读是理解的历史性的产物,译本就是其时代创造的偏见。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融合,文化过滤... 本文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认为误读是理解的历史性的产物,译本就是其时代创造的偏见。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融合,文化过滤现象不可避免。但效果历史又赋予了不同历史时代的译者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的历史性 视界融合 效果历史 译读 文化过滤 重译
原文传递
“再解读”:文本分析和历史解构 被引量:34
10
作者 贺桂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9,共4页
19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方法、被宽泛地称为“再解读”的研究思路,最先由海外的中国学者实践,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注意。“再解读”可以说是90年代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是选... 19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方法、被宽泛地称为“再解读”的研究思路,最先由海外的中国学者实践,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注意。“再解读”可以说是90年代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呈现文本的修辞策略、叙事结构、内在的文化逻辑、差异性的冲突内容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文本中的实践方式。再解读的思路主要为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与文化(尤其是作为左翼文学的“当代形态”的50-70年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仅止于对具体文本进行重读,尚未形成更“完整”的研究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解读 文本分析 历史解构
下载PDF
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储泽祥 王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6,共7页
"重新理解"是把语言单位历史上的X意义理解成当代的Y意义。动词的"重新理解",既可以抑制某种格式(如"出东门外"、"扔出车外"),可以让人们对某种格式产生理解和分析上的疑问(如"救火"... "重新理解"是把语言单位历史上的X意义理解成当代的Y意义。动词的"重新理解",既可以抑制某种格式(如"出东门外"、"扔出车外"),可以让人们对某种格式产生理解和分析上的疑问(如"救火"),也可以为新匹配的产生建立语义基础,导致新说法的产生(如"凯旋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理解 重新分析 救火 凯旋而归
原文传递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7,共17页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这些早年经验,都提供了鲁迅思想母题的最初萌蘖。鲁迅在"后五四",拾起了"前五四"的思想母题之花蕊,把玩思量,与中年时的人事藤蔓纠结翻滚,蹦出了许多"嘎嘎"乱叫的生命。《朝花夕拾》遂成了现代中国最有生命趣味的回忆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重读 童年经验 回到原本
下载PDF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语言、思维与文化关系新探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锡江 刘永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8-152,共5页
语言、思维与文化关系之辩是久富争议的哲学论题,曾一度在语言相对论的推动下达到顶峰,后又在普遍语法理论的强势兴起下陷入沉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为这一论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使之以"新沃尔夫主义&... 语言、思维与文化关系之辩是久富争议的哲学论题,曾一度在语言相对论的推动下达到顶峰,后又在普遍语法理论的强势兴起下陷入沉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为这一论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使之以"新沃尔夫主义"的崭新面貌重回公众视野。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本文将重点围绕普遍认知与即时思维之争、普遍语法与双轨进化之争这两大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求索和解读。基于语言类型学的新沃尔夫主义向我们揭示:不同的语言类型本身蕴涵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这对加深人类自我认识、丰富语言学理论以及推动二语习得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 语言 思维与文化 重新解读
下载PDF
精准思维引领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释与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肖柯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引入并借鉴精准思维的工作理念,二者在目标、对象和路径等方面有内在契合性。在精准思维所倡导的问题意识、实操意识、到位意识、宗旨意识引领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载体、内...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引入并借鉴精准思维的工作理念,二者在目标、对象和路径等方面有内在契合性。在精准思维所倡导的问题意识、实操意识、到位意识、宗旨意识引领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载体、内容、组织上的重释与优化,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定位、导向、实施中的难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精准化与科学化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思维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释 优化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复译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锦兰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5-38,共4页
接受美学理论有两大研究方向———接受研究和效应研究。本文以这两大研究方向为视角,从读者与文本两方面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复译问题,指出文学作品的复译是一种必然,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复译的风格趋向。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复译 读者 文本
下载PDF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解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谭林春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年第9期48-50,共3页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仍停留在旧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教学有法"的理念,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新的解读。"教学有法"既指在...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仍停留在旧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教学有法"的理念,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新的解读。"教学有法"既指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也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教无定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教学方法 新解
下载PDF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程金城 冯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2,共7页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意蕴 人类性 重新阐释
下载PDF
浅谈当代中国装置艺术 被引量:10
18
作者 应志红(雨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1期50-53,共4页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更关注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并做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更关注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并做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艺术 现成品 重译 超越
下载PDF
新时代《论语》翻译策略及其传播路径创新 被引量:12
19
作者 范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94-98,共5页
《论语》翻译传播不仅理解为一个译者、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以及英语读者等所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还应理解为一个通过翻译传播与社会建立某种关联和互动的过程,以及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本文通过讨论《论... 《论语》翻译传播不仅理解为一个译者、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以及英语读者等所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还应理解为一个通过翻译传播与社会建立某种关联和互动的过程,以及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本文通过讨论《论语》翻译传播发展路径与原因,分析新时代《论语》翻译策略——现代性儒家哲学重新诠释,阐释新时代《论语》翻译传播的主要创新路径,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与海外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重释 传播 路径 创新
原文传递
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畅和 《东疆学刊》 2004年第1期10-16,共7页
日本虽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但由于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儒学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真正融化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并作为"优势文化"发挥作用。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于日本民族自己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上。因此,我们有... 日本虽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但由于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儒学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真正融化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并作为"优势文化"发挥作用。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于日本民族自己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这一"儒教国家"进行更为符合实际的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儒教 特征 再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