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部石英砂微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存海 穆桂金 +2 位作者 闫顺 王永兴 钱亦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158,T002,共8页
笔者对采自塔里木盆地腹部钻井岩芯中的石英砂及地表风成砂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结合沉积岩相和孢粉分析资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纪沉积环境做了初步分析,认为深部石英砂形态和结构具有多种外营力作用相互叠加的特征。近地表层(70—80m... 笔者对采自塔里木盆地腹部钻井岩芯中的石英砂及地表风成砂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结合沉积岩相和孢粉分析资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纪沉积环境做了初步分析,认为深部石英砂形态和结构具有多种外营力作用相互叠加的特征。近地表层(70—80m)显示风-冰川-水流作用的组合形态和结构类型;深部则主要为水流-冰川-化学为主的组合,随深度增大,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地表风成砂不具备成熟的沙漠形态和表面结构,这可能同沙漠本身的年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表面结构 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氧化铁对石英砂表面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自力 胡岳华 徐競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26,共4页
用反复沉淀法和加热蒸发法制备氧化铁/石英砂改性滤料,测定了其表面的铁含量、氧化铁膜的附着性能和比表面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其表面形态,用X射线衍射进行了氧化铁膜的物相分析。
关键词 氧化铁 石英砂 表面改性 反复沉淀法 加热蒸发法
下载PDF
涡旋式流化床生物滤器水力特性试验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海耿 吴凡 +3 位作者 张宇雷 宋奔奔 宋红桥 倪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69-74,共6页
为把流化床生物滤器应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探讨其较佳的设计与运行参数,研制了一种涡旋式流化床生物滤器,并对其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使用石英砂作为填料,设计了0.18~0.25、>0.25~0.425和>0.425~0.6mm3组不同粒径... 为把流化床生物滤器应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探讨其较佳的设计与运行参数,研制了一种涡旋式流化床生物滤器,并对其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使用石英砂作为填料,设计了0.18~0.25、>0.25~0.425和>0.425~0.6mm3组不同粒径范围的石英砂和40、50、60、70、80和90cm6组不同初始砂床高度的双因素试验,探讨了石英砂粒径和初始床层高度对砂床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不同粒径范围石英砂的临界流化速度分别为(0.061±0.0088)、(0.25±0.011)、(0.48±0.014)cm/s。砂床要保持良好的流化状态,初始砂床高度与床层直径的比值(高径比)需分别大于1.43,1.78和2.14,且高径比与石英砂粒径大小成正比;在相同的膨胀率下,当初始砂床高度增加时,表面流速基本保持不变。床层压降测量显示,3组不同粒径范围石英砂单位床高的压降值分别为(7530.66±215.98)、(6925.66±364.58)和(6790.08±277.95)Pa/m,使用0.18~0.25mm石英砂测得的压降试验值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误差在2%~3%。基于Ergun方程,采用回归拟合方法得出涡旋式流化砂床临界流化速度的数学模型,可为流化床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流化性能 压降 水力特性 临界流化速度 石英砂 表面流速
下载PDF
石英砂滤料表面润湿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包彩霞 常青 未碧贵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15-1920,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对石英砂进行表面改性,以制备亲油疏水性滤料。研究得出,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偶联剂用量15%,反应温度90℃,搅拌时间15 min;硅烷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 采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对石英砂进行表面改性,以制备亲油疏水性滤料。研究得出,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偶联剂用量15%,反应温度90℃,搅拌时间15 min;硅烷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均为:偶联剂用量15%,反应温度110℃,搅拌时间15 min。水对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由改性前的1.5589 g降低到0.0282 g,水对硅烷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降低到0.0607 g,水对铝酸酯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降低到0.2664 g。静态吸附实验表明,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对油的吸附容量分别增加了33.67%、42.87%和22.30%。XPS和FT-IR分析表明,偶联剂均以化学键的方式包覆在石英砂滤料表面,结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硅烷偶联剂 钛酸酯偶联剂 铝酸酯偶联剂 润湿性 表面改性
原文传递
珊瑚砂渗透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崔翔 朱长歧 +2 位作者 胡明鉴 汪稔 刘海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36-2341,共6页
珊瑚砂是一种海洋特殊土。特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导致了其水文物理性质与陆源砂存在差异。文中设置了珊瑚砂和石英砂作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微观试验,从微观角度定量研究并揭示了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原因。研究发现,导致珊瑚砂特殊性质... 珊瑚砂是一种海洋特殊土。特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导致了其水文物理性质与陆源砂存在差异。文中设置了珊瑚砂和石英砂作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微观试验,从微观角度定量研究并揭示了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原因。研究发现,导致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微观因素包括颗粒表面性质和颗粒形状性质两方面。其中,颗粒表面性质包括颗粒带电性和表面亲疏水性。颗粒带电性显示,石英砂较珊瑚砂颗粒更易发生聚集和凝聚;表面亲疏水性显示,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表面亲水性差。颗粒形状性质包括颗粒整体形状和颗粒表面粗糙度,并呈现分段性规律。粒径≤0.2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规则,且表面光滑;粒径介于0.25~0.7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规则,但表面粗糙;粒径≥0.7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最后,通过上述微观结论对珊瑚砂和石英砂渗透性差异机理作出合理解释,并总结出颗粒微观性质对珊瑚砂渗透性影响的分段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 石英砂 微观试验 颗粒表面性质 颗粒形状性质
下载PDF
天然石英砂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磊 方红卫 +2 位作者 王靖宇 陈明洪 何国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41-1149,共9页
天然泥沙颗粒表面特性复杂,其与营养物质及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天然水体水环境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以石英砂为例,在考虑天然泥沙表面形貌引起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统计意义上的表面电荷分布-表面电位数学关... 天然泥沙颗粒表面特性复杂,其与营养物质及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天然水体水环境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以石英砂为例,在考虑天然泥沙表面形貌引起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统计意义上的表面电荷分布-表面电位数学关系,并修正表面络合模型,对表面络合常数采用更合理的静电力校正,模拟营养物质及重金属在天然泥沙颗粒表面的吸附-解吸关系.同时,表面滴定实验及吸附实验数据被用来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泥沙颗粒的吸附特性受pH值、水相平衡浓度和背景离子强度等影响,考虑颗粒表面电荷非均匀分布的修正模型,更接近天然泥沙的吸附特性,相比传统表面络合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吸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电荷分布 表面络合模型
原文传递
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 被引量:4
7
作者 尚晓培 蒲万芬 肖太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3,108,共4页
利用甲基橙(MO)-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石英砂表面吸附后的浓度,得出静态吸附量。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SDS的浓度是可行的,确定464 nm为测定波长,线性回归方程y=0.148 47x-0.008 56,R2=0.998 32。通... 利用甲基橙(MO)-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石英砂表面吸附后的浓度,得出静态吸附量。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SDS的浓度是可行的,确定464 nm为测定波长,线性回归方程y=0.148 47x-0.008 56,R2=0.998 32。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的吸附量,得出SDS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8 h。分别用模拟地层水和蒸馏水配制SDS溶液,确定了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0 mg/g和1.8 mg/g,结果表明高矿化度导致了SDS在石英砂表面的大量吸附,并分析了模拟地层水条件下SDS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不符合Langmuir模式的原因是SDS的脱附和沉淀再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紫外分光光度法 石英砂表面 静态吸附
下载PDF
水处理滤料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与其亲油亲水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胡丹 未碧贵 郭小龙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3期68-70,共3页
本实验首先利用钛酸酯DN-101和铝酸酯DL-411对石英砂滤料进行改性,然后选择未改性石英砂、DN-101改性石英砂和DL-411改性石英砂滤料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同亲油亲水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正己烷和去离子水作为探针液。... 本实验首先利用钛酸酯DN-101和铝酸酯DL-411对石英砂滤料进行改性,然后选择未改性石英砂、DN-101改性石英砂和DL-411改性石英砂滤料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同亲油亲水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正己烷和去离子水作为探针液。用毛细重力法对水相去离子水及油相环己烷进行润湿,来探究各种滤料的亲油亲水性。结果表明未改性石英砂亲油亲水比(LHR)仅为0.823,亲油性较差,DN-101改性石英砂亲油亲水比(LHR)高达46.58,具有较强的亲油性,而DL-411改性石英砂亲油亲水比(LHR)为4.95,表现出一定的亲油性。并且通过XPS图谱分析了各滤料表面化学成分,结果表明DN-101改性石英砂表面自由能较弱,对油相有较好的润湿,表现出较好的亲油性,而未改性石英砂表面自由能较强,亲油性较差。DL-411改性石英砂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水处理滤料 润湿性 亲油亲水比 表面自由能
下载PDF
微生物水泥用于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毛永华 徐耀 +2 位作者 李文培 马锋玲 王利娜 《水力发电》 CAS 2022年第5期90-94,114,共6页
基于生物矿化的砂土胶结技术,采用微生物水泥进行现场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级配石英砂填充混凝土表面缺陷,反复注入微生物水泥,可诱导产生碳酸钙,并填充、胶结砂颗粒之间空隙,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缺陷的修复。跨... 基于生物矿化的砂土胶结技术,采用微生物水泥进行现场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级配石英砂填充混凝土表面缺陷,反复注入微生物水泥,可诱导产生碳酸钙,并填充、胶结砂颗粒之间空隙,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缺陷的修复。跨界面钻取芯样观察,微生物水泥胶结砂坚硬致密,与混凝土界面粘接牢固,芯样抗压强度为23.4 MPa。微观检测表明,微生物水泥在混凝土界面处生成致密的矿化产物,并密实混凝土孔隙,胶结砂中可观察到沉积的碳酸钙晶体,微观结构紧密,CaCO_(3)沉积量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水泥 碳酸钙沉积 石英砂胶结 混凝土 表面缺陷 修补
下载PDF
混合石英砂粉磨对水泥粒度分布及砂浆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保国 王景然 +1 位作者 李相国 何超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96,共4页
采用标准石英砂作为低尺寸石英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粉磨。分析掺不同石英砂粉磨后,水泥的比表面积、密度、45μm和80μm筛余及粒度分布的变化。对粉磨水泥的粒度分布数据进行RRSB拟合,并研究粉磨后水泥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 采用标准石英砂作为低尺寸石英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粉磨。分析掺不同石英砂粉磨后,水泥的比表面积、密度、45μm和80μm筛余及粒度分布的变化。对粉磨水泥的粒度分布数据进行RRSB拟合,并研究粉磨后水泥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石英砂掺量的增加,粉磨水泥密度呈直线减小;比表面积呈现曲线变化。石英砂改善了水泥的颗粒分布情况,粉磨后的水泥粒度分布RRSB拟合情况很好。添加石英砂后,粉磨水泥的砂浆强度均比空白样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粉磨 比表面积 粒度分布 性能
下载PDF
表面重构石英砂滤料的制备及微生物附着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思敏 王让 徐宇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7-2743,共7页
基于普通石英砂滤料表面光滑、比表面积小、微生物难以附着等缺陷,以BOE(buffered oxide etch)腐蚀液对普通石英砂滤料进行化学蚀刻处理,以改善石英砂的表面形貌,促进微生物在石英砂滤料表面附着。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经改性得到的表... 基于普通石英砂滤料表面光滑、比表面积小、微生物难以附着等缺陷,以BOE(buffered oxide etch)腐蚀液对普通石英砂滤料进行化学蚀刻处理,以改善石英砂的表面形貌,促进微生物在石英砂滤料表面附着。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经改性得到的表面重构石英砂形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呈沟槽形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腐蚀液浓度为15%(质量)、HF与NH4F的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5 min的条件下,所得改性石英砂表面的沟槽较多且宽度多介于1.0~5.0μm之间,表面生物量由改性前的9.3 nmol P·g^(-1)提高到改性后的15.7 nmol P·g^(-1);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改性石英砂表面部分Si—O转变为Si—OH,有机物特征峰的消失反映了石英砂表面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石英砂的比表面积由改性前的0.427 m2·g^(-1)提高至改性后的1.475 m2·g^(-1);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由改性前的41.9%提高到改性后的51.6%。因此,表面重构石英砂具有较好的微生物亲和性,更适宜微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表面重构 制备 化学蚀刻 生物膜
下载PDF
泰山南坡第四纪沉积物石英砂表面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建伟 王锡魁 +4 位作者 袁西龙 郭慧玲 申卫星 陈岩 周长忠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63-468,共6页
为考察泰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采用石英砂表面特征分析法,采集泰山南坡第四纪沉积物样品,经观察研究后,随机挑选W_1~W_6共6颗石英砂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除W_4外,其余颗粒表面均表现出形态不规则、边缘棱角清晰、具有多样的贝壳状... 为考察泰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采用石英砂表面特征分析法,采集泰山南坡第四纪沉积物样品,经观察研究后,随机挑选W_1~W_6共6颗石英砂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除W_4外,其余颗粒表面均表现出形态不规则、边缘棱角清晰、具有多样的贝壳状断口和解理片特征,该特征所指示的沉积环境为冰川沉积环境条件。沉积物样品热释光测得年龄为30.54±2.59 ka B.P.与末次冰期主冰期时段具有时间上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石英砂 表面特征 沉积环境 泰山
下载PDF
石英砂滤料表面改性及其在含Pb^2+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廉铭铭 王龙飞 +3 位作者 牛利永 赵宗生 李小红 张治军 《化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石英砂是一种在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滤料,但是由于石英砂自身对废水的净化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仅作为众多水处理环节中的一环.本文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对石英砂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表面处理方式、二氧化硅负载方式、官能团类型、官能团负载方式... 石英砂是一种在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滤料,但是由于石英砂自身对废水的净化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仅作为众多水处理环节中的一环.本文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对石英砂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表面处理方式、二氧化硅负载方式、官能团类型、官能团负载方式等因素对改性石英砂去除重金属效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盐酸清洗表面、二氧化硅直接吸附、胺基修饰的石英砂改性最佳工艺.改性后石英砂表面粗糙,呈现多孔结构.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英砂的重金属去除能力由改性前的0.8%提高至100%,改性后石英砂对重金属的去除能力提升超1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纳米二氧化硅 表面改性 重金属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特征的砂滤层适宜粒径范围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景海 翟国亮 +2 位作者 刘清霞 宋蕾 蔡九茂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62-168,共7页
为了对砂滤层过滤性能进行分析,该研究以粒径范围为1.0~1.18、>1.18~1.4和>1.4~1.7 mm的3种砂滤层为研究对象,以黄河泥沙作为原水杂质颗粒,采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量了人民胜利渠泥沙粒度分布,得到了泥沙粒度分布的密度函数,并... 为了对砂滤层过滤性能进行分析,该研究以粒径范围为1.0~1.18、>1.18~1.4和>1.4~1.7 mm的3种砂滤层为研究对象,以黄河泥沙作为原水杂质颗粒,采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量了人民胜利渠泥沙粒度分布,得到了泥沙粒度分布的密度函数,并以兰考县黄河泥沙对泥沙粒度分布规律进行了验证。采用工业CT对3种砂滤层进行扫描,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像素点覆盖法,自编程序计算了3种砂滤层横截面特征参数,孔隙率均值分别为0.421、0.431和0.439,计盒分形维数均值分别为1.695、1.709和1.726,截面最小孔径与最大孔径比分别为1/17、1/18和1/21,拟合了孔隙率与计盒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分析了砂滤层分形理论适用性。建立了砂滤层过滤概率分形模型,计算了3种砂滤层孔隙直径范围,分别为59.5~1002、66.9~1220和72.9~1503μm,计算了原水中100μm以上杂质颗粒通过砂滤层的概率,对于人民胜利渠泥沙,分别为0.67%、0.81%和0.93%,对于兰考县黄河泥沙,分别为0.62%、0.80%和0.91%。从理论上证明了表层过滤的存在性,分析了表层过滤的机理及其对反冲洗频率的影响。同时,为了减轻表层过滤,粒径范围为>1.4~1.7 mm的滤层更适宜作为砂过滤器的滤料。研究可为砂滤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和滤料选型提供基础理论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粒径 图像处理 石英砂滤层 表层过滤 过滤性能 计盒维数
下载PDF
Removal from Water and Adsorption onto Natural Quartz Sand of Hydroquinone
15
作者 Hassan Ouachtak Rachid Ait Akbour +2 位作者 Jamaa Douch Amane Jada Mohamed Hamdani 《Journal of Encapsulation and Adsorption Sciences》 2015年第3期131-143,共13页
Hydroquinone (HQ) is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xy aromatic compound which is produced on a large scale. Understanding its fate in the environment is therefo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prevent its migration in the soil a... Hydroquinone (HQ) is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xy aromatic compound which is produced on a large scale. Understanding its fate in the environment is therefo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prevent its migration in the soil and/or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s. Here we present a column based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removal from the aqueous phase and the adsorption onto natural quartz sand (NQS), of organic pollutant such as HQ molecules. We will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s that occur between the organic pollutant and the NQS substrate. Thus, column reactors filled with NQ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ionic strength, the pH, the flow rate, and the nature of the electrolyte cation, on the HQ adsorption from water onto NQS substrat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when divalent instead of monovalent cations, are present in the effluent water injection phase, and/or when the ionic strength of the effluent increases, the adsorbed HQ amount decreases. Similar decrease of the adsorbed HQ amount was also observed, at constant ionic strength,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pH from 3 to 9, the flow rate Q from 1 to 3 ml·mn-1, or by decreasing the HQ initial concentration, C0 from 30 to 6 mg·L-1. Further, large amount of the organic pollutant (up to 93 wt% of HQ molecules) was removed from the effluent water phase by using NQS column. The overall data seem to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of HQ molecules on the NQS surfac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forces occurring between the organic molecule polar groups and the inorganic matrix silanol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HYDROQUINONE NATURAL quartz sand Migration Porous Medium surface CHARG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rface texture and resonance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16
作者 QU JianJun1, ZHANG KeCun1, SUN Bo2, JIANG ShengXiang3, DONG GuangRong1, ZU RuiPing1 & FANG HaiYan 1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Desertificatio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Polar Regions, Shanghai 210000, China 3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351-1358,共8页
The sound-producing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has long been a pending problem in the blown sand physics. Based on the earlier researches, the authors collected some silent sand samples from Teng- ger Desert, Australia... The sound-producing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has long been a pending problem in the blown sand physics. Based on the earlier researches, the authors collected some silent sand samples from Teng- ger Desert, Australian Desert, Kuwait Desert, beaches of Hainan Island and Japanese coast as well as the soundless booming sand samples from the Mingsha Mountain in Dunhuang to make washing ex- periments. In the meantime the chemical corrosion experiment of glass micro-spheres, surface coating experiment and SEM examin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nd production of booming sand seems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resence of SiO2 gel on the surface of sand grains and unrelated to the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nd grains but is related to the resonance cavities formed by porous (pit-like) physical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wind erosion, water erosion, chemical corrosion and SiO2 gel deposition, etc. Its resonance mechanism is similar to that of Hemholz resonance cavity.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s, nu- merous spherical and sand grains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porous surface are set in motion and rub with each other to produce extremely weak vibration sound and then become audible sound by human ears through the magnification of surface cavity resonance. However the booming sands may lose their resonance mechanism and become silent sand due to the damping action caused by the invasion of finer particles such as dust and clay into surface holes of sand grains. Therefore, clearing away fine pollutants on the quartz grain surfa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ake silent sand emit audible s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MING sand surface texture quartz grain sound-producing mechanism Hemholz RESONANCE cavity
原文传递
Activation of Quartz Grain Surface with Chloride Ions
17
作者 D. N. Bondaletov V. A. Fedorova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2年第4期267-269,共3页
Alt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optical states of glass activated with chloride ions, entered to the surface of quartz sand and quartz grain by way of sodi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cle. Concentration opt... Alt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optical states of glass activated with chloride ions, entered to the surface of quartz sand and quartz grain by way of sodi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cle. Concentration optimum of activating agent was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ING Agent of surface Flor Ion quartz sand GRAIN Optical Transmission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石英砂负载壳聚糖去除海水中磷的吸附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瑾 王文华 +3 位作者 姜天翔 成玉 王静 张雨山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17年第2期19-24,共6页
以壳聚糖为改性剂,采用共混沉降法制成石英砂负载壳聚糖改性滤料,进行净化海水中磷的静态吸附试验,并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投加量、p H值、反应时间对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砂对磷酸盐的饱和吸附量为0... 以壳聚糖为改性剂,采用共混沉降法制成石英砂负载壳聚糖改性滤料,进行净化海水中磷的静态吸附试验,并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投加量、p H值、反应时间对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砂对磷酸盐的饱和吸附量为0.019 8 mg/g,是石英砂的5.7倍;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反应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共同存在。各因素对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投加量>p H值>反应时间,吸附去除磷酸盐的最佳条件为:投加量13 g/L,p H值为7.16,反应时间26 h,该条件下磷酸盐去除率为99.14%,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壳聚糖 吸附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石英砂负载巯基材料去除Hg(Ⅱ)离子影响因素的响应曲面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军 董万里 +1 位作者 傅金祥 蒋安娜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5-752,共8页
目的研究石英砂负载巯基材料(SFQ)去除Hg(Ⅱ)离子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优化Hg(Ⅱ)离子去除条件.方法采用响应曲面(RSM)试验中的中心组合设计(CCD)方法,以吸附时间、Hg(Ⅱ)离子质量浓度和pH作为试验因子,建立3因素3水平响应曲面回归模型,... 目的研究石英砂负载巯基材料(SFQ)去除Hg(Ⅱ)离子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优化Hg(Ⅱ)离子去除条件.方法采用响应曲面(RSM)试验中的中心组合设计(CCD)方法,以吸附时间、Hg(Ⅱ)离子质量浓度和pH作为试验因子,建立3因素3水平响应曲面回归模型,以Hg(Ⅱ)离子的去除率作为响应值进行全面分析,并验证模型的准确度.结果响应曲面CCD建立的吸附模型对SFQ吸附Hg(Ⅱ)离子拟合度较高,R 2=0.9822,模型优化所得的最佳条件为:Hg(Ⅱ)离子质量浓度为0.96 mg/L,pH值为3.78,处理时间为102.94 min.在此条件下,Hg(Ⅱ)去除率为92.05%.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符合,理论值与实测相对误差不超过2%.结论SFQ吸附Hg(Ⅱ)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依次为:pH、Hg(Ⅱ)离子质量浓度、吸附时间.SFQ对污水中Hg(Ⅱ)离子去除率较高,可以将SFQ材料应用于含汞废水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巯基 响应曲面 Hg(Ⅱ)
下载PDF
铸造铅锭模材料的表面失效机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艳春 卢德宏 +3 位作者 贺小刚 陈世敏 徐若瑜 蒋业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10,共4页
为了提高铅锭模的服役寿命,采用模拟铅锭铸造实际工况的方法,对铸渗法制备的石英/灰铸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和灰铸铁基材进行了模拟试验。通过SEM、EDS等手段对试验后的试样微观形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试样表面层的失效机理。... 为了提高铅锭模的服役寿命,采用模拟铅锭铸造实际工况的方法,对铸渗法制备的石英/灰铸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和灰铸铁基材进行了模拟试验。通过SEM、EDS等手段对试验后的试样微观形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试样表面层的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失效是由于其自身存在铸造缺陷,在复合层/基材、石英/基体的界面热应力作用下,裂纹萌生,同时,铅液、冷却水、空气的渗入促进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灰铸铁的失效是由于在应力和氧化的协同作用下,表面层内石墨尖端萌生裂纹,并逐渐扩展,造成表层剥落。因此,在铅锭模工况下,造成复合材料失效的因素更多,估计其使用寿命不及灰铸铁基材。这为铅锭模具材料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灰铸铁 表面复合材料 失效机理 铅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