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幸福》中柏莎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敏琴 杨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5,共5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幸福》与她其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揭示性爱与婚姻的关系。雅克.拉康的三层认知域由浅入深地反映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以此来解读《幸福》中女主人公柏莎的心理成长过程,可透视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幸福》与她其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揭示性爱与婚姻的关系。雅克.拉康的三层认知域由浅入深地反映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以此来解读《幸福》中女主人公柏莎的心理成长过程,可透视到曼斯菲尔德期望女性应由对婚姻中男性模糊的性依赖转变为明确争取自身独立这一心灵归属和幸福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心理分析批评
下载PDF
现代西方批评家对莎士比亚传记的新阐释
2
作者 张杨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22-24,58,共4页
新说纷呈的现代莎评包含:历史学派和新批评派对浪漫派莎评的反拨;"非布拉德雷"莎评家为推倒"偶像崇拜的神"所作的努力;语义象征学派对莎氏气质的探索;心理分析学派对莎氏心理活动和创作动机的研究;以及罗斯从莎著... 新说纷呈的现代莎评包含:历史学派和新批评派对浪漫派莎评的反拨;"非布拉德雷"莎评家为推倒"偶像崇拜的神"所作的努力;语义象征学派对莎氏气质的探索;心理分析学派对莎氏心理活动和创作动机的研究;以及罗斯从莎著语言中认识莎氏本人的新说等五个新的批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传记 历史学派 新批评 语义象征学派 心理分析学派 自画像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平议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国林 《北方论丛》 2002年第3期86-90,共5页
20世纪出现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都产生了影响 ,使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些理论的观点。因此 ,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明的论述 ... 20世纪出现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都产生了影响 ,使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些理论的观点。因此 ,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明的论述 ,使我们对这些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 ,看到每一种理论的可取之处和错误之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达到洋为中用 ,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学评论的发展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形式主义 新批评 读者反应理论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心理分析理论
下载PDF
论精神分析批评及其缺陷 被引量:3
4
作者 覃承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0-53,共4页
精神分析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可以用于解释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研究文学文本。简要梳理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渊源,分析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指出其缺陷,旨在帮助文艺批评者更好、更有效地运用于文学批评。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批评 文学研究 影响 缺陷
下载PDF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ypical American
5
作者 赵磊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5期180-182,共3页
Typical America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Gish Je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oman writer.This novel is based on the three youth,Ralph,Theresa,and Helen who came to America to study and then became American citiz... Typical America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Gish Je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oman writer.This novel is based on the three youth,Ralph,Theresa,and Helen who came to America to study and then became American citizens.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special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according to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the author regards that their specific psychoanalytic state is a group features.To learn these special features can help u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coming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ICAL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psycholo
下载PDF
婚姻的裂变 人格的成长——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珍妮文学形象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曦颖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6-49,共4页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该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珍妮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这一新的角度,对珍妮的人格成长进行剖析,进而挖掘作者塑造珍妮这一文学形象...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该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珍妮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这一新的角度,对珍妮的人格成长进行剖析,进而挖掘作者塑造珍妮这一文学形象的真正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学 婚姻 人格 珍妮
下载PDF
个体成长中的创伤及修复——以精神分析批评评析青春励志电影《毕业之前说再见》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深林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4-38,共5页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来看,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主要拍摄地的青春励志公益电影《毕业之前说再见》刻画了面临高考的男主人公温柏欢由于父母离异造成家庭创伤,心灵充满偏激与仇恨,如何在诸多外在因素的帮助下,最终完成心灵修复。创伤具...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来看,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主要拍摄地的青春励志公益电影《毕业之前说再见》刻画了面临高考的男主人公温柏欢由于父母离异造成家庭创伤,心灵充满偏激与仇恨,如何在诸多外在因素的帮助下,最终完成心灵修复。创伤具有延宕与重复的特点。创伤的延宕性体现为父母离异使男主人公养成偏激与攻击性的性格,使他对创伤给其人生造成后果的危害性浑然不觉。创伤的重复性体现为男主人公永远执着于过去的创伤性事件而无法健康成长并对世界充满仇恨。最后男主人公通过朦胧爱情、温暖友情与温馨亲情的帮助,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心灵创伤最终完成了自我修复。作为典型成长叙事的电影《毕业之前说再见》给青少年应当如何正确面对和克服家庭创伤的成长之痛,从脆弱与依附性的自然人成长为独立与成熟的社会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之前说再见》 个体成长 创伤 修复 精神分析批评
下载PDF
试论《洪堡的礼物》中主人公的精神特质
8
作者 曹曦颖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9-73,共5页
《洪堡的礼物》中的主人公洪堡运用攻击和施虐的方法来对付荒诞世界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因而陷入躁狂、死亡的境地,而另一位主人公西特林则通过自由联想与人格完善来释放压力,调和实利主义与精神追求间的矛盾,最终在荒诞的世界中幸存了下... 《洪堡的礼物》中的主人公洪堡运用攻击和施虐的方法来对付荒诞世界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因而陷入躁狂、死亡的境地,而另一位主人公西特林则通过自由联想与人格完善来释放压力,调和实利主义与精神追求间的矛盾,最终在荒诞的世界中幸存了下来。索尔.贝娄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精神探索及结局进行刻画,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家及现代人类生存模式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学 《洪堡的礼物》 主人公 索尔.贝娄 特质
下载PDF
欲望说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演变及其批评策略
9
作者 李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11-16,34,共7页
本文以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的历时性发展为线索,从传统弗洛伊德性欲说、拉康主体欲望理论、布鲁克斯叙事策略的欲望对象、布鲁姆欲望说(影响焦虑)和精神分裂分析的唯物主义欲望说5个方面探讨欲望说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演变... 本文以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的历时性发展为线索,从传统弗洛伊德性欲说、拉康主体欲望理论、布鲁克斯叙事策略的欲望对象、布鲁姆欲望说(影响焦虑)和精神分裂分析的唯物主义欲望说5个方面探讨欲望说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演变及其批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精神分析 无意识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纳博科夫为什么反对弗洛伊德
10
作者 陈为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150-155,共6页
纳博科夫以各种方式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贬低和抵御。但二人并无私人过节,一切龃龉缘于观点冲突。纳博科夫坚持"艺术本身"理论,强调艺术创造的纯粹与艰苦,但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进入文学批评,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欲望冲动对艺... 纳博科夫以各种方式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贬低和抵御。但二人并无私人过节,一切龃龉缘于观点冲突。纳博科夫坚持"艺术本身"理论,强调艺术创造的纯粹与艰苦,但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进入文学批评,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欲望冲动对艺术创作的作用——二人对艺术的根本认识具有不可调和的差异。另外,纳博科夫反对象征,弗洛伊德学说却致力于寻找性象征;纳博科夫反对学术庸俗,弗洛伊德追随者却大量贩卖二手观点;纳博科夫坚持善与爱,弗洛伊德学说却从无意识欲望角度为恶"辩护"。从纳博科夫看,反弗洛伊德就是捍卫文学艺术,捍卫自己的艺术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弗洛伊德 “艺术本身”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
下载PDF
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看道连·葛雷悲剧的成因
11
作者 王宇翔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4-58,共5页
王尔德在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塑造了道连·葛雷这一形象。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研究依据,采取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在小说人物与人格结构理论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即亨利勋爵、道连·葛雷、贝泽尔·霍... 王尔德在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塑造了道连·葛雷这一形象。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研究依据,采取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在小说人物与人格结构理论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即亨利勋爵、道连·葛雷、贝泽尔·霍尔渥德分别对应人格结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小说中人格结构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和道连·葛雷在双重人格下心理意识的变化,探究了道连·葛雷这一人物形象悲剧的成因。道连·葛雷无法解决其人格中存在的巨大矛盾,并由此产生了精神扭曲,最终导致了他走向毁灭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 道连·葛雷 悲剧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士兵之家》的人格结构分析
12
作者 马文慧 曾庆敏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8期60-62,共3页
《士兵之家》是海明威反映战争对人心灵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主人公克莱勃斯的人物性格进行人格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克莱勃斯出于本我本能虚荣、冷漠和对女性充满渴望,而超我所带来的道德羁绊和社... 《士兵之家》是海明威反映战争对人心灵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主人公克莱勃斯的人物性格进行人格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克莱勃斯出于本我本能虚荣、冷漠和对女性充满渴望,而超我所带来的道德羁绊和社会责任感又让他良心受到谴责,他的自我在调节本我和超我中失去了平衡,从而使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矛盾状态。因此,克莱勃斯的人格发展受到了阻碍,性格开始变得扭曲,对生活失去信心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本我 自我 超我
下载PDF
《踏血寻梅》:孤独患者的自我拉扯
13
作者 陈慧敏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6-79,共4页
电影《踏血寻梅》由真实刑事案件改编,以一个入戏过深的警察视角展开叙事,将传统的港式电影风格与文艺风格完美融合,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能更好地把握这部电影中的挣扎、欲望、幻想,探究电影背后的社会... 电影《踏血寻梅》由真实刑事案件改编,以一个入戏过深的警察视角展开叙事,将传统的港式电影风格与文艺风格完美融合,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能更好地把握这部电影中的挣扎、欲望、幻想,探究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 《踏雪寻梅》 人格结构 力比多
下载PDF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要人物精神分析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5期5-6,共2页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自美国爵士时代代言人费兹杰拉德之笔,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之日起便倍受关注。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该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幻想家,本文通过对盖茨比强烈的爱...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自美国爵士时代代言人费兹杰拉德之笔,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之日起便倍受关注。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该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幻想家,本文通过对盖茨比强烈的爱欲、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欲望,向读者呈现了盖茨比这一传奇形象;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充当道德评判者的角色,他强烈的超我以及对盖茨比的互补性认同感是解读盖茨比这个人物的核心;女主人公黛西作为旧贵族的典型,被冠以“拜金女郎”的称号,本文深刻剖析了她丑恶的本我以及深藏在潜意识里的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 人格结构理论
下载PDF
国外诺曼·霍兰德研究述评
15
作者 袁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1-75,共5页
国外学界对霍兰德批评理论的研究主要始自20世纪7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70年代是霍兰德最为活跃的时期,学界对其关注最多,许多批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对其理论褒贬不一。1980年代,随着读者理论的退潮,对霍兰德理论的探讨和争议变少... 国外学界对霍兰德批评理论的研究主要始自20世纪7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70年代是霍兰德最为活跃的时期,学界对其关注最多,许多批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对其理论褒贬不一。1980年代,随着读者理论的退潮,对霍兰德理论的探讨和争议变少,但其莎学研究却开始受到关注。1990年代以后,许多批评家开始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评价和定位霍兰德理论的得失,并开始关注其理论的具体应用。从其研究史来看,有一个从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到从更广阔和客观的视野来评价其理论的倾向,也呈现出从单纯探讨其理论到将之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兰德 精神分析批评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量——反映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本我力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资云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111-112,共2页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本人及其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本文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本人及其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本文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从中找出劳伦斯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经久不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我 超我 精神分析法
下载PDF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 被引量:5
17
作者 熊美玲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47-48,138,共3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小说巨大文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成功塑造,笔者应用心理分析方法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小说巨大文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成功塑造,笔者应用心理分析方法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 盖茨比
下载PDF
欲望及其表达方式——论司汤达《意大利遗事》中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阎伟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7,共4页
《意大利遗事》是司汤达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司汤达采用了无意识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展示了人的行为动机和人格结构 ,在心理描写和分析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其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 ,并指出... 《意大利遗事》是司汤达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司汤达采用了无意识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展示了人的行为动机和人格结构 ,在心理描写和分析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其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 ,并指出欲望和本能才是所谓“意大利激情”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汤达 《意大利遗事》 心理描写 意识流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A Reader-Response Interpretation of Over the Fence
19
作者 秦梦娟 《海外英语》 2020年第4期227-228,共2页
Emily Dickinson is a reclusive American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This essay is to analyze one of her poems,Over the Fence,from the theory of reader-response theory.
关键词 reader-response theory EMILY DICKINSON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FEMINISM
下载PDF
梦境中的搏杀——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最危险的游戏》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26-129,共4页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查德.柯内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联系。雷斯弗德、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超我和本我。冷酷凶残的扎罗夫按"本我"的...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查德.柯内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联系。雷斯弗德、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超我和本我。冷酷凶残的扎罗夫按"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至善的原则,二者思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弗德左右为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弗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危险的猎物 精神分析批评 本我 自我 超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