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革命再探讨:阶级视角的回归 被引量:3
1
作者 潘毅 王行坤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28,8,共15页
本文从已经成为常识的共产主义的"失败"话语出发,在所谓"历史终结"的新自由主义世界重新探讨共产主义国家的本质,阶级、政党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巴丢和鲁索为代表的西方左翼思想家,出现了抛弃政党政治,追求去中心... 本文从已经成为常识的共产主义的"失败"话语出发,在所谓"历史终结"的新自由主义世界重新探讨共产主义国家的本质,阶级、政党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巴丢和鲁索为代表的西方左翼思想家,出现了抛弃政党政治,追求去中心化的"没有政党的政治"。在他们看来,阶级政党的政治价值已丧失殆尽,党国体制已不合时宜。但我们通过考察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具体历史,意在指出,革命的对象或者说阶级敌人从来就是具体的,"文化大革命"并非革命的终点。巴丢和鲁索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终结资产阶级专政,只要资产阶级政党存在,阶级关系存在,群众本身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这种专政就不可能消失,政党政治就不可能轻易被抛弃。这是我们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政党 党国体制 不断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敌人
原文传递
在民主理想与现实之间?——重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代尧 刘洪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人们长期以来都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为独裁专制,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政治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其实质是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一种结合了直接... 人们长期以来都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为独裁专制,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政治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其实质是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一种结合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新型民主模式。这种新型民主制度设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既有其经验依据,也带有理想化的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
下载PDF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家祥 唐昆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21,共10页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形成的前夜、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个方...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形成的前夜、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个方面,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历史考察,阐述了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并澄清了一些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与革命 民主与专政 巴黎公社 革命暴力
下载PDF
略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4
作者 刘剑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3-27,共5页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18年春制定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平复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18年春制定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平复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挽救了苏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由于实行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始排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新经济政策至1936年彻底消失和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生产力 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
下载PDF
列宁关于克服官僚主义的逻辑构想、现实境遇及当代启示——基于《国家与革命》的文本考察
5
作者 曹芸 《廉政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67-76,共10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从逻辑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官僚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无产阶级革命在打碎旧的军事官僚机器后,官吏在过渡时期依然存在,但其性质及作用与资产阶级官僚迥然不同,即由享有特权、镇压群众转变为为人民服务。无产阶...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从逻辑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官僚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无产阶级革命在打碎旧的军事官僚机器后,官吏在过渡时期依然存在,但其性质及作用与资产阶级官僚迥然不同,即由享有特权、镇压群众转变为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民主措施及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将为无产阶级执政后克服官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制度保证及经济基础。列宁的逻辑构想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遭遇现实解构,苏维埃制度下官僚主义的复活与俄国当时恶劣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密切关系,也与列宁对权力运行过于理想化的认识有一定联系。这说明,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需要从多方面建构对权力进行充分监督的制度体系,才能彻底清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克服官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下载PDF
毛泽东倡导“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6
作者 周显信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2-16,共5页
1956年毛泽东在主持写作“两论”的过程中,提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两论”从哲学层面发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声;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萌芽,成为... 1956年毛泽东在主持写作“两论”的过程中,提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两论”从哲学层面发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声;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萌芽,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提供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奠定了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的认识基础,孕育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第二次结合” “两论” 历史与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