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网络演变与企业网络结构升级 被引量:56
1
作者 王树祥 张明玉 郭琦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6,共14页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创造源泉、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创造空间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知识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复合生产要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无形价值链与有形价值链相结合的价值链条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方式;虚拟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创造源泉、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创造空间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知识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复合生产要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无形价值链与有形价值链相结合的价值链条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方式;虚拟运营与实体经营相结合的价值网络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空间。而在知识要素与物质要素交织发展的价值网络中,知识绑定、结构垄断、隔离机制等因素使处于价值链条低端和价值网络底层的企业在瀑布效应作用下形成了低端锁定,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受限。企业要突破低端锁定并实现价值网络结构升级有三种路径可以选择,其中在本网络中进行正向升级最具挑战性,而在多网络参与中进行反向升级以及通过网络重构进行本位升级则相对可行,所以,企业应尽量选择综合路径来构建包括融入型价值网络、主导型价值网络与合作型价值网络构成的自主型复合价值网络,从而通过网络重构来突破低端锁定并实现价值网络结构升级,同时在价值网络拓展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产要素 无形价值链 价值网络 结构升级
原文传递
多级政府框架下政策倾向扩散机制与地区生产结构升级——基于政府行为内生化的新结构一般均衡仿真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57,共23页
本文在多级政府框架下通过将政府间政策倾向扩散机制引入新结构一般均衡模型的方式,于供需两侧对地方政府政策倾向扩散下中央政府刺激政策影响生产结构的效果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政策倾向扩散机制是导致地区... 本文在多级政府框架下通过将政府间政策倾向扩散机制引入新结构一般均衡模型的方式,于供需两侧对地方政府政策倾向扩散下中央政府刺激政策影响生产结构的效果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政策倾向扩散机制是导致地区间出现生产结构扭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2)随着地方政府政策倾向扩散强度的上升,中央政府于需求侧通过公共消费性投资政策能够有效实现对地方政府生产结构低位扭曲的矫正以及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进而实现促进地区生产结构平稳持续升级的目的;(3)对生产结构高位扭曲的地方政府而言,随着政策倾向扩散强度的提升,中央政府于供给侧选择直接对地方政府施加公共生产性投资,能够实现改善其生产结构扭曲以及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双重目标,进而更为有效地引导地区生产结构良性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政府 政策倾向扩散 生产结构升级 政府行为 新结构一般均衡模型
下载PDF
新常态下创新我国政府农村扶贫路径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国峰 潘成龙 《行政与法》 2017年第5期45-52,共8页
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农村扶贫路径已不适应我国农村扶贫的实际,农村扶贫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扶贫内生动能匮乏,产业结构调整、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减少,监督有效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应在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流动和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 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农村扶贫路径已不适应我国农村扶贫的实际,农村扶贫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扶贫内生动能匮乏,产业结构调整、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减少,监督有效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应在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流动和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创新我国政府农村扶贫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农村扶贫 生产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52
4
作者 罗爽 肖韵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2期29-40,148,149,共14页
基于2013—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证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样本缩尾处... 基于2013—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证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样本缩尾处理、替换测算方法、考虑政策外生冲击在内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线城市>二线及以下”的差异分布格局。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科学技术突破、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提出以打造数字集群为主线、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抓手、以前沿技术突破为重点,希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 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突破 生产要素配置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生产网络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齐鹰飞 LI Yuanfei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100,共15页
本文通过将生产网络引入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对GDP、福利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证明在较为一般的假设条件下,GDP(从而财政支出乘数)以及家庭福利与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无关,但产业结构受财政支出部门配置... 本文通过将生产网络引入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对GDP、福利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证明在较为一般的假设条件下,GDP(从而财政支出乘数)以及家庭福利与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无关,但产业结构受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影响。基于对部门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的分解,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边际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将财政支出从“高污染、高耗能”的限制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1元最多可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限制产业相比提高0.9958元。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有望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即先从“稳增长”视角决定财政支出总量,再从“调结构”视角将财政支出配置在不同部门,从而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了新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乘数 生产网络 产业结构升级
原文传递
全球生产网络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被引量:20
6
作者 姚志毅 张亚斌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5,共11页
给产业结构升级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其测度也应有新的评价指标。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背景,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省域两个层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测度。得出:中国产业结构是否升级主... 给产业结构升级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其测度也应有新的评价指标。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背景,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省域两个层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测度。得出:中国产业结构是否升级主要从高附加值产业创造力、产业市场拓展、产业价值链、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生产能力五个方面判别。中国省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天津等地区主要依赖于高附加值产业创造力的影响,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凭借其有利的资源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渗入全球生产网络,较好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产业结构升级 价值链
下载PDF
基于国际外包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机制和途径 被引量:7
7
作者 姚志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7-61,共5页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外包业务的盛行,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运用Antras的不完全契约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国际外包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可以立足本国劳动力优势渗入全球生产网络,继而...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外包业务的盛行,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运用Antras的不完全契约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国际外包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可以立足本国劳动力优势渗入全球生产网络,继而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实施区域"圈层"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外包 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生命周期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指数测度与格局演变
8
作者 刘宝涛 蒋双玉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要素嵌套人地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属性构建了建设用地转型理论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TOPSIS模型及空间差异测度方法对2004—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进行了综... 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要素嵌套人地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属性构建了建设用地转型理论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TOPSIS模型及空间差异测度方法对2004—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进行了综合测度,探究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增减交替、趋于平稳的两阶段波动演化趋势,空间差异化程度呈缩小态势。(2)建设用地结构转型呈现以“广深莞”三市为轴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极化效应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和波动性。(3)建设用地功能转型呈现中间高外围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有所缩小但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4)建设用地效益转型呈现以深广为双核心的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同时,建设用地转型框架体系强调土地利用系统与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土地利用系统视角实现了显性形态转型和隐性形态转型的系统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系统 建设用地转型 结构—功能—效益 生产—生活—生态 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生产智能化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
9
作者 何丹妮 《财经理论研究》 2024年第3期48-63,共16页
智能技术在生产端应用能否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新兴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特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利用IFR数据构建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指标,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各省产业结构升... 智能技术在生产端应用能否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新兴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特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利用IFR数据构建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指标,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各省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影响效果及具体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生产智能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但对合理化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智能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正向影响,但对合理化水平影响并不显著。研究从企业创新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视角揭示了生产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向及机制,为智能化生产地区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来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智能化 企业创新 人力资本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10
作者 陈倩茹 吴曼玉 +1 位作者 曾宏琛 罗世龙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6期1350-1360,共11页
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92-2021年居民膳食结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影响机制,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其影响方向和影... 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92-2021年居民膳食结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影响机制,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1992-2021年期间耕地非粮化率均值为31.02%,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食物消费结构整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3)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钙摄入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食物所含的膳食营养元素变化与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总体相吻合;(4)整体上,蛋白质、脂肪、钙摄入对耕地非粮化影响为正,表明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会加剧耕地非粮化;(5)总体上,能量、蛋白质、钙摄入对非粮化的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可以为大食物观视野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策略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对于膳食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优化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膳食结构升级 大食物观 膳食营养元素 VAR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