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永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6,共10页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会中原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从事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会员形成了所谓“问题与主义”派。而围绕着《少年中国》月刊文字方针而展开的“学理与主义”之争,并非人们所说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范式转换,而是学会自由研究与预备主义的表现与结果。在导致学会分化的共同主义之争中,胡适及学会内的“问题与主义”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胡适 李大钊 少年中国学会
下载PDF
从学理型政治到政治型学理:“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路径的后续言说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宝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726-730,共5页
从"学理型政治"演绎为"政治型学理","问题与主义"之争不单是一个"学理"的细微差异,其本质上还是"问题"与"主义"分属的两种思想路径的冲突。手段与目的、现实与理想、迂远... 从"学理型政治"演绎为"政治型学理","问题与主义"之争不单是一个"学理"的细微差异,其本质上还是"问题"与"主义"分属的两种思想路径的冲突。手段与目的、现实与理想、迂远与直接、渐进与急进构成了思想史上的两大歧路。因此,《新青年》知识群体的分化一开始就在政治哲学的背景上奠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主义 言说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建刚 《文学与文化》 2019年第2期20-25,共6页
20世纪50年代,胡适因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本文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着重指出两点:第一,胡适与李大钊的这场争论,乃是朋友之间很正常的意见分歧,这场论争并没有损害两人的友谊。第二,在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 20世纪50年代,胡适因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本文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着重指出两点:第一,胡适与李大钊的这场争论,乃是朋友之间很正常的意见分歧,这场论争并没有损害两人的友谊。第二,在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以陈独秀、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其实也是支持胡适的,不仅如此,就是当时以周恩来、毛泽东、曾琦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在这一问题上,也是支持胡适的。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李大钊的这一论争,并未损害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思想领袖的正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问题 主义 胡适 形象
下载PDF
“问题”抑或“主义”——高等教育研究价值取向的争论与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宏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开始以来,"问题"取向与"主义"取向一直就是学界争论的研究价值选择的问题。该问题争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实践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学科建设问题。随机...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开始以来,"问题"取向与"主义"取向一直就是学界争论的研究价值选择的问题。该问题争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实践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学科建设问题。随机抽取两个权威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与《江苏高教》(南京),对这两个杂志2010年所设栏目及发文属性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问题"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主流;"主义"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存在着先天不足与种种弊端。由此来看,研究的"问题"价值取向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主义” 高等教育研究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挚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6-100,共5页
从文化领域看,“问题”与“主义”论战爆发的根源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解读。“问题”派未能真正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要旨,因而对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产生误读,进而陷入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等误区。“主义”派在一定程... 从文化领域看,“问题”与“主义”论战爆发的根源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解读。“问题”派未能真正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要旨,因而对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产生误读,进而陷入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等误区。“主义”派在一定程度上正确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反思“问题”与“主义”之争,重新审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一体两翼和内在融通的过程。任何时候,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析
6
作者 李易轩 马玉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6-52,共7页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考察与反思所汲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且更具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本身,正是西方在解决问题时所提出的纷繁复杂的主义所蕴含的单边立场所致。从问题与主义的视角来看,人...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考察与反思所汲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且更具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本身,正是西方在解决问题时所提出的纷繁复杂的主义所蕴含的单边立场所致。从问题与主义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用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举措,而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立场,它不包含主义所要求的某种确定的体制,而是一种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应对问题之基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立场本身就意味着问题的得以解决成为可能,其实践成果也必将推动其创造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与主义 全球化
下载PDF
传媒视域下“问题与主义”论争及南北呼应——以《星期评论》《每周评论》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王天根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42,共7页
近代西学东渐,五四前后思想与潮流交融的思潮风起云涌,其呈现的脉络无疑与展示的载体或平台有着密切关联。其时国家、社会的话语表述乃至意识形态重构变动不居。"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尤有代表性,"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近代西学东渐,五四前后思想与潮流交融的思潮风起云涌,其呈现的脉络无疑与展示的载体或平台有着密切关联。其时国家、社会的话语表述乃至意识形态重构变动不居。"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尤有代表性,"问题与主义"的论争涉及学理与政治,讨论在舆论平台上发布也涉及报刊传媒;涉及胡适对安福系的民生主义政治主张的清理并关联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探讨报刊与这一政治议题的关系,显然有其价值。探析"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及南北舆论中《每周评论》及《星期评论》的遥相呼应,可见新闻自身发展的职业精神与宣传策略之间对峙、融通这一纠葛。南北舆论呼应涉及舆论空间,亦关联媒介议程与政治议程的互动关系密切,学界应当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南北舆论
原文传递
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之定性难题及前提性批判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志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9-87,共9页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逻辑使得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情况下的定性问题成为我国"共犯与身份"问题的核心难点:无论统一定罪说、分别定罪说还是区别对待说,均无法妥善地实现共犯制度适用的逻辑自洽性、周延性以及与罪刑均衡原则之间...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逻辑使得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情况下的定性问题成为我国"共犯与身份"问题的核心难点:无论统一定罪说、分别定罪说还是区别对待说,均无法妥善地实现共犯制度适用的逻辑自洽性、周延性以及与罪刑均衡原则之间的协调性。我国共犯处罚原则设定要求的"确定刑罚以确定共同所犯的罪名为前提"的制度逻辑是形成上述困境的真正原因,改变我国共犯制度逻辑之"主体间性"为应然的"单方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定性难题 罪刑均衡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推进脉络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9
作者 管邦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10-14,共5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重新梳理与思考这场文化论争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推进脉络:五四运动后,西学涌入中国学界,造成各种主义“群魔乱舞”的局面,军阀代表王揖唐乘机用“主义论”鱼目混珠,成为此次文化论争的引子;而胡...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重新梳理与思考这场文化论争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推进脉络:五四运动后,西学涌入中国学界,造成各种主义“群魔乱舞”的局面,军阀代表王揖唐乘机用“主义论”鱼目混珠,成为此次文化论争的引子;而胡适为捍卫真理,以“问题论”反驳,正式掀起论争序幕。由于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引起了李大钊的反驳与争论,并发文为马克思主义正名,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影响了其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影响
下载PDF
从理论宣传角度审视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传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14,共4页
20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早已尘埃落定,但它所警告的教条主义空谈理论的危险并没有随之消失。"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宣传"主义"和"学理"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宣传仍有很大启发。
关键词 理论宣传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时期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
作者 张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6-28,45,共4页
"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 "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把握论争的真相。这次论争不仅切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而且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并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试析生态问题的非制度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根源说的质疑
12
作者 陈海燕 赵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5-7,共3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结果 ,这种理论在今天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情势下 ,需要重新探讨。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追求发展的目的息息相关 ,生态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结果 ,这种理论在今天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情势下 ,需要重新探讨。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追求发展的目的息息相关 ,生态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也不完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的结果。因此 ,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抛弃意识形态的偏见 ,而从人类与自然的高度来共同携手解决这一全人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问题 非制度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生态根源说
下载PDF
五四前后胡适思想方法的对比研究——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思想为参照
13
作者 代旭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24,共5页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启蒙 问题与主义 全盘西化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的历史溯源、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
14
作者 刘暖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5-103,共9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场典型的社会思潮之争,是中共党史学和历史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以文献分析法追溯该问题的研究史,可分为“五四”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及此后至今三个阶...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场典型的社会思潮之争,是中共党史学和历史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以文献分析法追溯该问题的研究史,可分为“五四”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及此后至今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囿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偏向于对该问题性质研究的定性上,后一阶段逐渐走向学理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不断具体和深化。研究内容包括对该问题的性质界定与评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相关人物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及多重学科视域下的研究视角等几大论域。梳理既存研究成果,对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论争”的学术价值及意义的挖掘和多学科间的应用研究应为当下学界研究的主要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历史溯源 主要论域 发展进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