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红外震兆成因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耿乃光 于萍 +2 位作者 邓明德 崔承禹 罗灼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8,共6页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在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团销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做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在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团销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做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和大展前的微小破裂均可能为震前地壳中的热能转移提供通道,从而导致地面热红外展兆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遥感 模拟实验 温度异常 热红外辐射
下载PDF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前兆的非线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凯 王轶波 卢杰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基于混沌和分形理论,分析了描述煤与瓦斯突出动态前兆非线性特征的方法和指标.针对重要突出前兆之一——采掘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涌出量动态时间序列(简称Q序列),计算分析了其最大Lyapunov指数,二阶Renyi熵和关联维,证明Q序列具有混沌-... 基于混沌和分形理论,分析了描述煤与瓦斯突出动态前兆非线性特征的方法和指标.针对重要突出前兆之一——采掘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涌出量动态时间序列(简称Q序列),计算分析了其最大Lyapunov指数,二阶Renyi熵和关联维,证明Q序列具有混沌-分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作面有突出危险状态与无突出危险状态相比,其Q序列的多重分维谱Dq表现出明显的差异,Dq-q曲线由负q区向正q区过渡时在q=0附近区域明显变陡,而无突出危险时段Dq-q曲线过渡较平缓,从而说明有突出危险时煤岩瓦斯动力系统的变化更为复杂.研究结果可望为突出危险性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动态前兆 瓦斯涌出 时间序列 非线性特征
下载PDF
基于情景分析的珠三角臭氧与前体物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沈劲 陈多宏 +2 位作者 汪宇 何灵 程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5-1932,共8页
珠三角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率先在2015年实现PM2.5达标,但区域O_3上升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为深化珠三角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有效遏制区域O_3上升和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珠三角秋季典型O_3污染进行了40种情景的模... 珠三角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率先在2015年实现PM2.5达标,但区域O_3上升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为深化珠三角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有效遏制区域O_3上升和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珠三角秋季典型O_3污染进行了40种情景的模拟分析,定量研究了珠三角重污染季节O_3与前体物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珠三角大部分点位O_3与前体物排放的关系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规律。对于江门、中山和珠海等下风向站点,NO_x的减排对O_3污染的控制有强烈的不利效应,若NO_x减排30%,则O_3浓度上升24%~41%,当NO_x削减量在60%以上时,O_3浓度随着NO_x削减而下降;区域VOCs的减排可以有效降低O_3浓度,若NO_x排放不变,VOCs减排30%,则O_3浓度可以下降20%~26%。对于惠州、深圳和东莞等上风向的站点,NO_x减排对O_3污染的不利效应较弱,当NO_x削减量在30%以上时,O_3浓度随着NO_x削减而下降。若NO_x减排比例为12%,VOCs减排比例为50%,珠三角西部O_3浓度下降幅度可达20%以上,其他地区O_3浓度普遍下降10%~16%。若NO_x减排比例为8%,VOCs减排比例为30%,中山、江门与珠海的O_3峰值浓度将下降15%左右,但其他地区的O_3污染改善不明显,广州、东莞、肇庆等地的O_3改善幅度在10%以内。在2017年广东省的臭氧专项行动中,实际的O_3前体物削减力度远未达到建议方案的程度,而且气象条件可能有利于O_3污染加剧,导致O_3控制效果不如预期。要缓解珠三角秋季的O_3污染,珠三角及其邻近地区应该加大VOCs的控制力度,减少NO_x的减排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分析 O3 前体物排放 珠三角
下载PDF
地震低频电磁辐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郭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261-268,共8页
大震前1至数小时内观测到的低频电磁辐射现象,由于它与地震前兆有关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曾进行了大量观测和实验工作.本文概述观测和实验研究结果,并对已提出的几种理论机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电磁辐射 地震电磁效应 地震前兆
下载PDF
Implications for rock instability precursors and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from rock acoustic experiments 被引量:17
5
作者 Longjun Dong Yongchao Chen +1 位作者 Daoyuan Sun Yih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789-798,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instability precursors and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are very cruc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qual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ins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instability precursors and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are very cruc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qual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instability precursors and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through wave velocity in rock acoustic emission(AE)experiments.Results show that the wave velocity variation exhibits obvious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in 0%–20%and 60%–90%of peak strength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ress-induced microcrack types.The amplitude of wave velocity variation is related to the azimuth and posi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path,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velocity variations.Furthermore,the experimen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AE event rate and wave velocity show quiet and stable variations in the elastic stage of rock samples,while they present a trend of active and unstable variations in the plastic stage.It implies that both the AE event rate and wave velocity are effective monitoring parameters for rock instability.The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ve velocity variation and AE event rate are beneficial complements for identifying the rock instability precursors and determining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which provides a new analysis method for stability monitoring in practical rock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s Wave velocity Acoustic emission ANISOTROPIC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下载PDF
Emission sources of atmospheric phosphine and simulation of phosphine formation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海峰 刘季昂 庄亚辉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Preliminary results on the emission sources of atmospheric phosphine and the types of its precursor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described. Sunligh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xygen in its degradation. The vertical ... Preliminary results on the emission sources of atmospheric phosphine and the types of its precursor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described. Sunligh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xygen in its degradation.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phosphine levels in ambient air has been measured. Laboratory simulation of phosphine forma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shows that addition of chicken manure, bone powder, or lecithin leads to an increment in phosphine emission. Phosphine can also be adsorbed to soil matrix and thus can survive in soil and sediment. Adsorption and light degradation explain the low ambient levels of phosph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INE ATMOSPHERE soil SEDIMENT emission source precursor ANAEROBIC biological process.
原文传递
节理岩桥裂纹扩展的热红外前兆信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国庆 潘元贵 +2 位作者 张国政 张广泽 王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17-1826,共10页
由于岩质边坡内部锁固段岩桥应力聚集较高,含节理的岩质边坡易发生突发性失稳。对含不同岩桥长度花岗岩试件开展单轴试验,采用红外热像仪全程监测,研究岩质边坡破裂前的热红外热像和温度变化特征,并借助声发射和高速摄像机分析裂纹开展... 由于岩质边坡内部锁固段岩桥应力聚集较高,含节理的岩质边坡易发生突发性失稳。对含不同岩桥长度花岗岩试件开展单轴试验,采用红外热像仪全程监测,研究岩质边坡破裂前的热红外热像和温度变化特征,并借助声发射和高速摄像机分析裂纹开展源、裂纹扩展趋势、声发射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表明:岩桥试件破裂前存在两种热红外前兆,未来破裂处热像异常前兆和热红外平均温度-时间曲线异常;热红外前兆出现时间提前于声发射前兆,随着岩桥长度的增加,热红外前兆提前性变得更为突出;下部预制节理裂隙尖端处的热像变化可以预测未来裂纹扩展方向,定位表面裂纹开展源头;利用断裂力学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揭示了单轴应力状态下岩桥长度对起裂扩展的影响机制。热红外前兆相较于其他前兆形式更提前可靠,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岩桥试件破裂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为节理岩质边坡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桥 热红外前兆 声发射 裂纹扩展 应变能密度
下载PDF
地下水中气体动态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孔令昌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4-71,共8页
通过对位于北京城东光华热水井和城北小汤山温泉水中^4He/^20Ne、^4He/^40Ar、N1/Ar、H2/Ar和CO2/Ar比值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气体在断层介质上的吸附与脱附的平衡原理,利用声发射振动作用... 通过对位于北京城东光华热水井和城北小汤山温泉水中^4He/^20Ne、^4He/^40Ar、N1/Ar、H2/Ar和CO2/Ar比值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气体在断层介质上的吸附与脱附的平衡原理,利用声发射振动作用合理地解释了地下水中的各若气体比值在地震前明显的异常变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断层气 地震前兆 含气浓度 声发射实验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rare earths doping(neodymium and samarium) on structur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Zn-Bi nanoferrites
9
作者 Shilpa Taneja Preeti Thakur +2 位作者 Dinesh Kumar Yassine Slimani Atul Thakur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34-542,I0004,共10页
Excellent magnetic properties in ferrites are required for high-frequency applications 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u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e comparison of magnetic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Nd and Sm subs... Excellent magnetic properties in ferrites are required for high-frequency applications 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u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e comparison of magnetic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Nd and Sm substituted Ni-Zn-Bi ferrites with the series Ni_(0.5)Zn_(0.5)Bi_(0.04)Nd_(x)Fe_(1.96-x)O_4(with step size 0.002)and Ni_(0.5)Zn_(0.5)Bi_(0.04)Sm_(x)Fe_(1.96-x)O_4(with step size 0.02) prepared using citrate precursor method. The impact of the substitution of rare earth ions(Nd and Sm)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sized samples is observed using a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values enhance considerably from 52 to 58 emu/g for Nd^(3+)ions and 39 to 57 emu/g for Sm^(3+) ions, thus, making these materials magnetically hard. Further, the higher value of coercivity is also observed ranging from133 to 167 Oe for Nd^(3+)ions and 81 to 155 Oe for Sm^(3+) ions. The shape of hysteresis loops indicates a super paramagnetic and ferromagnetic behavior in the obtained samples. The squareness ratio value is<0.5, suggesting the uniaxial anisotropy of particles and hence, these ferrites are suitable for microwaveabsorbing and in permanent magnetic materials. The X-ray diffraction(XRD) pattern shows the formation of pure cubic crystallites, where, lattice parameters range from 0.840 to 0.839 nm and from 0.838to 0.839 nm for Nd^(3+)and Sm^(3+) ions substitution, respectively. The crystallite size ranges between 28.63to 29.89 nm and 18.33 to 26.23 nm, for substitution of Nd^(3+)and Sm^(3+) ions, respectivel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shows the formation of homogeneous grains, whereas,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 counts describe the purity of the samples. The Sm concentration x = 0.10has the maximum surface area with value of 42.6 m^(2)/g which proves to be having good data storage application due to high surface area. The zero-field cooled(ZFC) and field cooled(FC) data show that Nddoped Ni-Zn-Bi nanoferrites show superparamagnetic behaviour i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ate precursor X-ray diffraction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COERCIVIT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EGR对不同生物柴油/柴油掺混比下碳烟前驱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旭东 王忠 +2 位作者 刘帅 李瑞娜 瞿磊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9-205,共7页
以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AVL-Fire和Chemkin软件耦合,简化正庚烷-癸酸甲酯-9-癸烯酸甲酯燃烧反应机理作为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构建了有3299个组分和10806个基元反应的生物柴油/柴油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EGR率... 以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AVL-Fire和Chemkin软件耦合,简化正庚烷-癸酸甲酯-9-癸烯酸甲酯燃烧反应机理作为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构建了有3299个组分和10806个基元反应的生物柴油/柴油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EGR率和生物柴油/柴油掺混比对乙炔、苯、萘、菲和芘等碳烟前驱体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烟前驱体主要生成于预混燃烧阶段;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加,碳烟前驱体生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生物柴油/柴油掺混比的增加,碳烟前驱体的初始生成时刻提前,生成量峰值和最终生成量都有所降低;随着EGR率的增加,生成量峰值时刻都有所滞后,乙炔生成量峰值降低,最终生成量逐渐升高,苯、萘、菲和芘最终生成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 生物柴油 掺混比 碳烟前驱体 排放
下载PDF
隧道砂岩破裂过程的电位信号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忠辉 王思元 宋晓艳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研究了砂岩破裂过程的电位信号规律及其破坏的电位前兆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破裂过程中有电位信号产生,电位信号与试样的变形破裂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电位信号对加载初期的变形破坏及裂纹的生成比较敏感,声发射在初期比较平淡,在... 研究了砂岩破裂过程的电位信号规律及其破坏的电位前兆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破裂过程中有电位信号产生,电位信号与试样的变形破裂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电位信号对加载初期的变形破坏及裂纹的生成比较敏感,声发射在初期比较平淡,在加载后期电位幅值略有降低,而声发射信号大量增加;在试样的加速变形过程中在应变峰值的70%-97%范围内有强脉冲电位信号出现,电位信号的峰前突增可以作为砂岩破坏的前兆特征。通过研究煤岩体破裂过程的电位信号变化规律,可以加深对岩石破裂微观过程的认识,为将来利用电位技术监测隧道岩体稳定性及隧道施工安全提供了基础性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破裂 电位信号 前兆特征 声发射
原文传递
聚合物前驱体制备具有竹节结构的Si-B-C-N纳米材料及其发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岩松 徐世峰 +4 位作者 范翊 罗劲松 王文全 安立楠 张立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1-394,共4页
采用热裂解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出了具有竹节结构的Si B C N纳米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样品具有特殊的竹节状(叠杯状)形貌,电子散射能谱(EDX)证实了样品组分为Si、B、C、N。通过微区喇曼光谱仪研究了... 采用热裂解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出了具有竹节结构的Si B C N纳米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样品具有特殊的竹节状(叠杯状)形貌,电子散射能谱(EDX)证实了样品组分为Si、B、C、N。通过微区喇曼光谱仪研究了样品在488nm激光激发下从84~290K的变温发射特性,在490~800nm观察到位于580,620nm附近两个较强发射峰和740nm附近一个弱的发射峰。变温实验说明相应发射峰与材料禁带中形成的杂质能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前驱体 纳米Si—B—C-N 发射 杂质能级
下载PDF
A Dislocation-based Model for the Dynamics of Sliding Precursors
13
作者 Yiran Li Ganyun Hua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CSCD 2021年第5期624-631,共8页
The onset of dynamic fri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sliding interfaces.Previously,the sliding precursors in the form of crack-like defects have been detected in experiments and their strain fields ha... The onset of dynamic fri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sliding interfaces.Previously,the sliding precursors in the form of crack-like defects have been detected in experiments and their strain fields have been measured to b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moving cracks.In the present work,we considered the dynamics of sliding precursors by solving the elastic problem due to a moving dislocation in a half-plane and the transient emission of a dislocation at the edge.It has been found that both the strain field of a moving dislocatio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gree well with those of a sliding precursor detected in experiments.The results may cast new light to the dynamics of sliding on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ding precursor Crack-like defects Moving dislocations Dislocation emission
原文传递
利用EKMA曲线制定光化学烟雾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冰 陈长和 余金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O3是二次污染物,故以往对一次污染物的控制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对O3的控制。利用EKMA曲线,通过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NOx和HC来控制O3的日最大浓度,从而达到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总量控制的目的...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O3是二次污染物,故以往对一次污染物的控制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对O3的控制。利用EKMA曲线,通过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NOx和HC来控制O3的日最大浓度,从而达到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总量控制的目的。以光化学污染较严重的兰州西固区为例,列出了光化学烟雾的反应过程和有关参数,并详细地说明了EKMA曲线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从而解决了前体物排放量与大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总量控制提供了NOx和HC的削减方案。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削减方案使最大O3浓度显著降低,达到了国家标准。最后,结合经济技术的可行性,确定出最优的削减方案。这是我国对O3进行控制的首次尝试,有关的计算结果已被环保部门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烟雾 EKMA曲线 总量控制 空气污染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前兆特征及综合预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康 李忠辉 +3 位作者 余得胜 周明 张酉年 夏善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7-152,共6页
针对煤矿现行的煤与瓦斯突出静态预警方法预警指标单一且不连续,动态预警方法采用的临界值法容易产生误报等问题,通过分析金佳煤矿11227运输巷动力显现事件的前兆特征,提出了趋势预警方法作为声发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瓦斯浓度等指标... 针对煤矿现行的煤与瓦斯突出静态预警方法预警指标单一且不连续,动态预警方法采用的临界值法容易产生误报等问题,通过分析金佳煤矿11227运输巷动力显现事件的前兆特征,提出了趋势预警方法作为声发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瓦斯浓度等指标预警的方法,并确定了声发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瓦斯浓度各指标趋势预警相关参数的临界值。在此基础上根据声发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瓦斯浓度指标预警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提出了声电瓦斯综合预警准则。通过现场应用及分析,结果表明:声电瓦斯综合预警方法可对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进行连续实时监测预警,综合预警准确率为92.7%,漏报率为0,误报率为7.3%,预警可靠性高,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声发射强度 电磁辐射强度 瓦斯浓度
下载PDF
我国PM_(2.5)和臭氧污染前体物排放源清单的现状与质量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志炯 沙青娥 +10 位作者 朱曼妮 徐媛倩 余飞 刘慧琳 周文钦 张晓堂 张雪驰 饶思杰 姜帆 刘俊文 郑君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978-1994,共17页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是研究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污染成因、制定PM_(2.5)和臭氧污染精准协同防控策略的重要基础数据.依托国家科技项目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强力推进,近年来我国PM_(2.5)和臭氧污染前体物排放清单研究与编制工作得到了...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是研究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污染成因、制定PM_(2.5)和臭氧污染精准协同防控策略的重要基础数据.依托国家科技项目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强力推进,近年来我国PM_(2.5)和臭氧污染前体物排放清单研究与编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相对完善的本土前体物排放因子及PM_(2.5)和VOCs成分谱数据集,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前体物排放清单表征方法和编制指南;交通、卫星等大数据和多种校验评估方法逐渐得到重视与应用,污染源和污染物种覆盖逐渐精细化,VOCs组分排放清单逐渐受到关注,各种尺度前体物排放清单的时空分辨率、时效性和可靠性有了显著提升,基本满足区域和城市开展PM_(2.5)与臭氧污染防控对排放源清单的需求.尽管如此,我国前体物排放清单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较大、排放因子和成分谱数据建立缺乏规范化评估、组分清单校验薄弱、排放源清单编制质量评估方法缺失等不足.未来工作需要在排放因子和成分谱数据集规范化、排放清单校验与质量评估方法指南编制、近实时和短临预测排放清单方法学与业务化、不同类型排放清单建立方法与评估等方面继续深入.最后,提出了前体物排放清单编制质量评估方法的思路,为清单使用者评估前体物排放源清单编制质量、进一步规范前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和臭氧 前体物排放清单 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清单 校验与评估 不确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18F—FDG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素芸 马超 +7 位作者 傅宏亮 施娟红 王少雁 冯方 吴书其 叶智轶 邹仁健 王辉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18F—FDG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L/ALL)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LI/ALL初诊患儿(男9例,女6例,年龄1~20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PET/CT图像,采用两样本t检验、M... 目的分析总结18F—FDG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L/ALL)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LI/ALL初诊患儿(男9例,女6例,年龄1~20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PET/CT图像,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疋。检验比较不同表型LL/ALL的临床参数、SUVmax及T/B比值,分析计算PET/CT诊断骨髓肿瘤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15例IL/ALL患儿中,T细胞表型(T—LL/ALL)9例,B细胞表型(B—LI/ALL)6例。T-LI/ALL的中位SUVmax为9.4(3.9—14.3),B—LL/ALL的中位SUVmax为5.7(2.3~8.6),2种表型淋巴瘤的18F.FDG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14.000,P〉0.05)。结合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9例患儿被确诊淋巴瘤骨髓浸润。将骨髓多灶性FDG浓聚和(或)弥漫性代谢增高作为PET诊断骨髓肿瘤累及的标准,则PET/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4/6及12/15;若仅将骨髓多灶性FDG浓聚作为诊断标准,则相应指标分别为5/9、6/6及11/15:BMB的相应指标分别为5/9、6/6及11/15。结论18F-FDGPET/CT在不同表型LL/ALL患儿中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与BMB相结合有助于患儿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儿童 青少年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岩石损伤破坏过程声发射试验及其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晖辉 刘峰 常福清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4,共7页
声发射是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也是反映岩石力学特性的一个本构参量。通过三轴应力条件下大尺度岩石损伤破坏声发射试验,得到了3类岩石破坏全过程力学特征和声发射特征。试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数字记录系统,获得了岩... 声发射是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也是反映岩石力学特性的一个本构参量。通过三轴应力条件下大尺度岩石损伤破坏声发射试验,得到了3类岩石破坏全过程力学特征和声发射特征。试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数字记录系统,获得了岩石试件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3类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压缩变形破坏及其能量演化特征,进而推导出声发射累积能量释放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预测岩石宏观破坏的前兆现象——能量加速释放。结果显示,3类岩石试件宏观破坏前均出现了能量加速释放现象,同时花岗岩的声发射次数发展都大于砂岩和大理岩,花岗岩与砂岩的损伤都以微破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岩石力学 岩石破坏前兆 声发射 能量加速释放
原文传递
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生产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婵君 吴理觉 文定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39,共4页
对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产生的高盐高氨氮重金属废水来源及水质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该废水零排放难点及解决思路,分别列出各类污染物常用的工业化处理方法,最后对各组合工艺的投资、运行成本、耗能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方便... 对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产生的高盐高氨氮重金属废水来源及水质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该废水零排放难点及解决思路,分别列出各类污染物常用的工业化处理方法,最后对各组合工艺的投资、运行成本、耗能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方便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废水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高氨氮重金属废水 镍钴锰三元前驱体 零排放 工艺设计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22年8月成渝两地臭氧污染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木兰 李振亮 +3 位作者 彭超 邓也 宋丹林 谭钦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2022年8月成都和重庆呈现显著的臭氧(O_(3))污染差异,成都O_(3)污染天高达20 d,重庆无O_(3)污染天,本文从前体物排放水平和气象条件分析此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都5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包含26种烷烃、16种芳香烃和10种烯烃)... 2022年8月成都和重庆呈现显著的臭氧(O_(3))污染差异,成都O_(3)污染天高达20 d,重庆无O_(3)污染天,本文从前体物排放水平和气象条件分析此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都5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包含26种烷烃、16种芳香烃和10种烯烃)的总体积分数(18.8×10^(-9))是重庆(6.6×10^(-9))的2.8倍,总O_(3)生成潜势(OFP=51.2×10^(-9))是重庆(25.0×10^(-9))的2.0倍,总·OH损耗速率(L·OH=3.9 s^(-1))是重庆(2.3 s^(-1))的1.7倍.成都OFP前3是乙烯、间/对-二甲苯和异戊二烯;重庆OFP前3是异戊二烯、乙烯和丙烯.重庆仅烯烃对O_(3)的贡献率是60.7%,而成都烯烃和芳香烃的OFP分别是重庆的1.6倍和2.9倍.综上,成都VOCs总体积分数、大气光化学活性和O_(3)生成潜势均较重庆高.(2)成渝两地L·OH排名第1均为异戊二烯,表明8月O_(3)污染生物源贡献显著,但生物源排放活性与温度存在响应关系,8月14~24日重庆高温(38.3℃)使得生物源排放活性下降,而成都温度(34.9℃)加剧了生物源排放活性.(3)重庆水平、垂直大气扩散条件整体优于成都,且成都受到了区域性污染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污染 影响因素 传输轨迹 前体物排放水平 O_(3)生成潜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