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被引量:5
1
作者 沈子涵 杨宇峰 石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029-1032,共4页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对心悸的记载,并且对心悸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华氏中藏经》进行梳理,归纳出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对心悸的记载,并且对心悸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华氏中藏经》进行梳理,归纳出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通常与情志所伤、火热内扰、脏腑虚衰、外邪侵袭、他病误治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病因病机 先秦两汉时期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应用探析
2
作者 许铃 赵艳 林鹏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2-1455,共4页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欲填补此方面空缺,主要从方药和主治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该时期熨法应用特点,给熨法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启发。发现熨法在《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六十病方》、里耶秦简、《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均有记载,说明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熨法药方便于取用、药味辛温、后世多为传颂,可应用于内、外、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已初步显示出熨法治疗原则。同时其中原始疗法需审慎使用,更多简帛文献还有待出版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熨法 药方 理论 简帛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改进 被引量:3
3
作者 阴崔雪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195,共14页
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 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纪古代教育史研究框架,这需要当代中国教育史学者不断反思,在未来的教育史研究中充分运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中国教育史 先秦两汉 教材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梁秋语 王群 +3 位作者 罗浩 张延丞 张烁 熊益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692-1695,共4页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中医 生命 转化 血忌日 出土文献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代呕吐病证的文献梳理与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海峰 孟昱彤 黄宏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8期3517-3520,共4页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黄帝内经》中可见中医对于呕吐的最早记载,述其定义,定位于胃,认为外邪侵袭、饮食失宜、失治误治是呕吐的主要病因,脉诊、望诊、分经论呕以及针刺治呕是辨证论治方向;仲景则以六经辨证论外感呕吐,以脏腑辨证论内伤呕吐,补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呕吐理论。这一时期有关呕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后世医家的发挥奠定了重要基础,起到了划时代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呕吐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寒热的含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倩 李成卫 王庆国 《河南中医》 2016年第3期392-394,共3页
寒热在进入中医学领域之前,仅用来表示自然温度的高低,是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被引进中医学之后,含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不再相反与对立的内容;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中的寒热有多个含义,寒热概念在该时期含义有四,分别是表示人体自身阴气、阳气... 寒热在进入中医学领域之前,仅用来表示自然温度的高低,是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被引进中医学之后,含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不再相反与对立的内容;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中的寒热有多个含义,寒热概念在该时期含义有四,分别是表示人体自身阴气、阳气盛衰导致的人体自身冷热;表示他人对疾病者体表触及的冷热;表示人体对正常四时之气的冷热感知;表示外界寒气、热气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其中涉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病邪病源说等学说,总之该时期寒热的含义始终是表示气的概念,始终是围绕人体的冷热感知延伸的,意即先秦两汉时期寒热的原型即人的冷热,尚接近于寒热最初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时期
下载PDF
从先秦两汉诗文看时人的女性审美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蔡雪妹 《新余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先秦两汉诗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姿态万千。通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倾向。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容貌是女性美的重点;服饰是女性美的衬托;体态是女性美的关键;德行是女性美的核心。容貌美是重要标准... 先秦两汉诗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姿态万千。通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倾向。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容貌是女性美的重点;服饰是女性美的衬托;体态是女性美的关键;德行是女性美的核心。容貌美是重要标准,在容貌上,尤其关注肤色、眼睛、嘴巴、牙齿等方面的特质,从而展现女性独特的美,如"肤如凝脂"、"唇红齿白"、"杏脸桃腮"、"明眸善睐"、"樱唇贝齿"等等。这些审美理念直接影响了后代乃至当今女性美的评价标准的构建,也是我们反思现当代女性审美倾向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 女性美 诗文 先秦两汉
下载PDF
马王堆医书内容特色及其背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子凌 雷霆 +1 位作者 赵群菊 胡方林 《中医药信息》 2020年第2期69-75,共7页
秦汉之际是我国历史大统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文化发展,自然科学进步,黄老学说等哲学思想盛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环境、物质技术条件和学术思想氛围。通过对先秦两汉中国医学背景的整理研究,探索马王堆医书... 秦汉之际是我国历史大统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文化发展,自然科学进步,黄老学说等哲学思想盛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环境、物质技术条件和学术思想氛围。通过对先秦两汉中国医学背景的整理研究,探索马王堆医书诞生于秦汉之际及出土于荆楚长沙的历史渊源,系统阐释马王堆医学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容特色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学术思想以及地域风俗之间的重要联系,以揭示西汉前我国医药学发展的概况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医书 内容特色 背景研究 先秦两汉 中医学
下载PDF
先秦两汉“橐”、“囊”演变考——基于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波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它并未被“囊”所取代。“橐”与“囊”并无大小之别,而是无底与有底之分。可见,要研究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演变,应当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相互印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结论更加接近语言演变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橐” “囊” 历时演变
下载PDF
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医方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焰瑾 张烁 +3 位作者 王群 罗浩 李锦江 熊益亮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8期1082-1084,共3页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青睐与追捧。医籍中有关养生的方药层出不穷,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方书的探索,从方剂分类、药物组成、方药特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先秦两汉医家的养生观念。当时医者对于中医药养生...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青睐与追捧。医籍中有关养生的方药层出不穷,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方书的探索,从方剂分类、药物组成、方药特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先秦两汉医家的养生观念。当时医者对于中医药养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对养生方剂、药物功效、采摘时节、药食配伍、辅药利用、服药方法等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思想作为中医早期的养生思想流传至今,被历代医家传承与发扬。因此,先秦两汉简帛中养生类医方的价值值得肯定与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简帛医书 养生方
下载PDF
先秦至两汉时期竹文化生成略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泰霖 姜星伊 褚兴彪 《竹子学报》 2023年第4期81-92,共12页
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涵盖于景观园林、建筑居舍、诗词歌赋、书画及器物制造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对竹资源、建筑与景观园林、竹造器物和咏竹文学等层面进行竹文化起源和历史生... 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涵盖于景观园林、建筑居舍、诗词歌赋、书画及器物制造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对竹资源、建筑与景观园林、竹造器物和咏竹文学等层面进行竹文化起源和历史生成的考证,认为竹文化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秦汉之前是其萌芽时期,直至两汉时期开始得到儒家、道家推崇,逐渐融入到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其内涵,奠定了后代文人墨客的狂热化追求。从“自然之竹”到“人文之竹”,竹文化生成对华夏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文化追求取向与价值择取标杆,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建设提供了标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标识,同时对民族本土文化信仰体系与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文化 先秦两汉 竹林资源 竹造器物 咏竹文学
下载PDF
先秦两汉介子推故事的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杰 《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先秦两汉是介子推故事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记录者不断在介子推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逐渐完成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塑造。这一时期又是介子推故事与民间传说相互结合的发端期,介子推故事从史官叙事范畴进入民间叙事视野。民间叙... 先秦两汉是介子推故事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记录者不断在介子推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逐渐完成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塑造。这一时期又是介子推故事与民间传说相互结合的发端期,介子推故事从史官叙事范畴进入民间叙事视野。民间叙事的介入使故事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再造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子推故事 先秦两汉 叙事 演变
下载PDF
先秦两汉简帛医方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益亮 陈丽 +3 位作者 丁西贝 薛含丽 杨莉 段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74-1278,共5页
随着出土简帛医药文献的不断发现,简帛医方作为其中最大的一类文献,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文章即以学界简帛医方研究现状为对象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思路。目前学界对于简帛医方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 随着出土简帛医药文献的不断发现,简帛医方作为其中最大的一类文献,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文章即以学界简帛医方研究现状为对象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思路。目前学界对于简帛医方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6个方面,即简帛医方成书年代研究,简帛医方语言文字考证研究,简帛医方中药物整理研究,简帛医方临床分类及疗效研究,简帛医方单方考证与传承比较研究,简帛医方现代应用研究。其中简帛医方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得较为深入,但是关联性与现代应用研究较为薄弱。据此提出3点展望,即要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促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重视简帛医方当代价值,建设简帛医方数据库;理清早期医方传承脉络,促进简帛医学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出土文献 简帛医方 数据库 简帛医学
原文传递
先秦两汉的文学身份批评及其发生
14
作者 赵辉 韩玲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52,共8页
身份批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主体身份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创作主体的职官、学术流派、地域、人伦等身份去阐释文学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的形成。这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因事而... 身份批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主体身份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创作主体的职官、学术流派、地域、人伦等身份去阐释文学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的形成。这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因事而作”这一核心观念所产生的文学的行为性质决定创作目的、主体的身份决定言说话语的内在逻辑,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知识话语体系,创作时主体多种身份的参与会带来多种身份话语的融合。这一批评方法的产生,既与先秦两汉严格的礼乐身份制度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份意识有密切关系,也与当时的王官制度规定的不同官员具有固定的职掌、知识话语体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文学 身份批评 话语体系 发生
下载PDF
先秦两汉简帛文献中的外科病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含丽 段晓华 熊益亮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2,共4页
先秦两汉简帛医学文献是研究我国早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填补了中国医学史发展的空缺,其中外科疾病的记载最为丰富,现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简帛文献中的外科病名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外科疾病命名以症状、病因、病位等单一要素或... 先秦两汉简帛医学文献是研究我国早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填补了中国医学史发展的空缺,其中外科疾病的记载最为丰富,现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简帛文献中的外科病名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外科疾病命名以症状、病因、病位等单一要素或多要素组合为主要方式,并总结其具有名实不副,病症混杂;标本合一,权衡标本;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病先于证,辨病为主的主要特点,通过简帛文献中外科病名的研究,以管窥当时人们传统医学思维方式和对中医疾病观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简帛文献 外科 病名
下载PDF
先秦两汉史传中的政治谣谚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耀元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6-29,34,共5页
先秦两汉史传收录了大量与政治生活密切关联的谣谚,是研究先秦两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传为研究文本,梳理并考察先秦两汉入史的政治谣谚的类型、特点及其产生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先秦两汉史传收录了大量与政治生活密切关联的谣谚,是研究先秦两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传为研究文本,梳理并考察先秦两汉入史的政治谣谚的类型、特点及其产生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民众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角度去还原先秦两汉政治生活的图景,以期发现政治谣谚在先秦两汉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史传 政治谣谚
下载PDF
试述先秦至两汉羌人的迁徙融合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红云 罗尔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42-46,共5页
羌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曾在广阔地域迁徙流转,与中华诸民族交相融合。先秦时,以禹、姜为代表的部分羌人东进中原,他们最早摆脱戎狄属性,融入华夏族;秦汉时,羌人或西迁西域,建立诸羌氐行国,或南下蔵彝走廊,发展为众藏缅语族,亦... 羌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曾在广阔地域迁徙流转,与中华诸民族交相融合。先秦时,以禹、姜为代表的部分羌人东进中原,他们最早摆脱戎狄属性,融入华夏族;秦汉时,羌人或西迁西域,建立诸羌氐行国,或南下蔵彝走廊,发展为众藏缅语族,亦有内属者,号为东羌。羌人兴于黄河中上游,到秦汉时,足迹已遍于黄河流域、蔵彝走廊,甚至远逾西域。羌人迁徙过程是研究羌人发展历程、民族融合和民族关系的一项基础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羌族 迁徙 融合
下载PDF
先秦两汉儒家教育思想中教师标准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随敬德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8-83,共6页
教师标准一直是先秦两汉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理念、身份形象四个方面。在先秦两汉儒家学者的思想中,教师标准中道德修养的认同整体上呈现出逐步确立人师的趋向,知识能力的认同呈现出由精至博... 教师标准一直是先秦两汉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理念、身份形象四个方面。在先秦两汉儒家学者的思想中,教师标准中道德修养的认同整体上呈现出逐步确立人师的趋向,知识能力的认同呈现出由精至博的转变过程,教育理念的认同更加重视全民教育与法律教育,身份形象的认同呈现出由生活化至伦理化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儒家 教师标准 历史演变
下载PDF
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心”相关理论探析
19
作者 王少锋 武可尚京 +3 位作者 雷海燕 罗云钐 何璐琪 李斌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3-66,共4页
20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先秦两汉简帛文献的出土及释读,为中医药理论起源及疾病发生、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已出版的秦汉简帛医学文献中有关“心”的内容,发现秦汉时期医家对“心疾”的认识,无论是在疾病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先秦两汉简帛文献的出土及释读,为中医药理论起源及疾病发生、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已出版的秦汉简帛医学文献中有关“心”的内容,发现秦汉时期医家对“心疾”的认识,无论是在疾病的名称、发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与以前的认知相比,均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发现秦汉时期医家在治疗方面大量应用“养生法”,为我们现今防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简帛医书 病名 治疗方法 理论研究
下载PDF
枚乘作《笙赋》说辩疑与先秦两汉文本的传播
20
作者 罗超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李善在注《文选·长笛赋序》时推测枚乘作有《笙赋》。这种说法曾一度为学界所认可,直到程章灿、张巍对此提出质疑,并认为枚乘所作可能是《琴赋》,即《七发》中写音乐的那一段。然其论并不完善,也留下了一些未能解释的问题,故仍有... 李善在注《文选·长笛赋序》时推测枚乘作有《笙赋》。这种说法曾一度为学界所认可,直到程章灿、张巍对此提出质疑,并认为枚乘所作可能是《琴赋》,即《七发》中写音乐的那一段。然其论并不完善,也留下了一些未能解释的问题,故仍有必要进一步申说。而通过再次辩疑,并结合先秦两汉文本的传播情况来看,马融《长笛赋序》中所指可能确实是《七发》中有关"琴"的部分,只是这部分内容还应在傅毅作《洞箫赋》后,从《七发》中分列而出,并被冠以《琴赋》之名单独传播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枚乘 《笙赋》 《琴赋》 先秦两汉 文本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