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外向型高职人才培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琼 张爱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16-19,共4页
国内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迫使中国必须尽快完成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高等教育模式的革新,而高职院校充当了这场变革的先行军,大力拓宽招生渠道,衍变教学方法,促进专业优胜劣汰,... 国内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迫使中国必须尽快完成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高等教育模式的革新,而高职院校充当了这场变革的先行军,大力拓宽招生渠道,衍变教学方法,促进专业优胜劣汰,争取在短期内提高外向型人才的储备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口红利时代 人才红利 外向型人才 高职教育
下载PDF
后人口红利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研究
2
作者 易琴琴 《黑龙江科学》 2019年第23期22-23,共2页
概述了后人口时代的内涵,分析了后人口红利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后人口红利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目标,以期为后人口红利时代经济市场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 后人口红利时代 高职教育 改革目标
下载PDF
“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的视角 被引量:30
3
作者 于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2-92,共11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轨迹而呈现出鲜明特征,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又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助推作用。人口再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超低生育率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出现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 中国人口老龄化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轨迹而呈现出鲜明特征,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又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助推作用。人口再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超低生育率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出现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前景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人口红利期"向"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转变是人口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阶段,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老龄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隐性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仍是养老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巨额的医疗费用和照护成本又将对公共医保体制造成巨大压力;其次,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一方面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劳动力需求并推高劳动力成本;第三,老龄化将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机遇;第四,老龄化进程蕴含着潜力无穷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蓬勃兴起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超低生育率 后人口红利时代 社会保障 产业竞争力
下载PDF
后人口红利时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山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4-36,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我国已经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文章在对人口红利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红利渐失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及高素质人才争夺加剧等问题,并在此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我国已经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文章在对人口红利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红利渐失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及高素质人才争夺加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在人口红利渐失背景下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口红利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 老龄化
下载PDF
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财税法制度因应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卓 陈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1,共11页
我国逐渐步入后人口红利时代,这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增速趋缓并将转为负增长,二是人口老龄化态势渐趋明显。此二者将带来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支出压力激增等挑战。财税法制度要适时调整、优化自身,回应前述挑战。一方面... 我国逐渐步入后人口红利时代,这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增速趋缓并将转为负增长,二是人口老龄化态势渐趋明显。此二者将带来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支出压力激增等挑战。财税法制度要适时调整、优化自身,回应前述挑战。一方面,财税法要通过制度创新,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扩张财源,其重心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税负能力,同时在捋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的向度和力度;另一方面,财税法不能将视野局限在财政收支层面,而须发挥诱导功能,助力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口红利时代 财税法 财政目的规范 管制诱导性规范 制度革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