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6
1
作者 房琴 王红光 +3 位作者 马伯威 李东晓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71,共8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秦乐 王红光 +3 位作者 李东晓 崔帅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9-667,共9页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 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萍 魏建军 +3 位作者 张东升 王宝驹 刘军 刘建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2-1207,共6页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小麦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向前 杜世州 +3 位作者 曹承富 乔玉强 赵竹 张耀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给淮北小麦选择适宜的播期,以冬小麦半冬偏冬性品种烟农19和半冬性品种皖麦52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3日、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对小麦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产量的影响。结... 为给淮北小麦选择适宜的播期,以冬小麦半冬偏冬性品种烟农19和半冬性品种皖麦52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3日、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对小麦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皆以10月10日和17日播种时最高,其次为10月3日和24日播种。正常播种(10月10日)和适度晚播(10月17日)可以改善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其中10月10日播种时烟农19的Fo、Fm、Fv/Fm、qP、ETR和ΦpsII分别比10月3日和11月7日播种的增加了8.5%、7.9%、3.0%、38.1%、15.9%、16.9%和21.1%、33.3%、6.9%、73.0%、67.6%、62.0%。10月10日和17日播种时烟农19和皖麦52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和产量皆高于其他播期,并与11月7日播种处理差异显著。因此10月10日至10月17日可作为淮北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群体性状 叶绿素荧光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史晓芳 逯腊虎 +4 位作者 张婷 张伟 袁凯 杨斌 仇松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2期10-17,共8页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4粒/hm^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4粒/hm^2至375×10~4粒/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远8号 播期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贾丽娜 张俊丽 +4 位作者 卢超 高红兵 刘滔 王昀 薛菁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产量 渭北旱作区
下载PDF
不同蚯蚓采样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范如芹 张晓平 +4 位作者 梁爱珍 贾淑霞 陈学文 魏守才 杨学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154-4159,共6页
蚯蚓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是反映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利用芥末悬液等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寻求合理有效的蚯蚓种群特征调查方法,在我国东北玉米连作黑土上分别运用手拣法、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 蚯蚓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是反映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利用芥末悬液等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寻求合理有效的蚯蚓种群特征调查方法,在我国东北玉米连作黑土上分别运用手拣法、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芥末+水悬液及芥末+乙酸悬液驱赶法,以及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将上述7种方法测得的蚯蚓丰度、生物量及年龄组成信息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不结合手拣法使用时测得的蚯蚓丰度及生物量远远低于其他方法,尤其幼年蚯蚓比例偏低,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蚯蚓种群特征。使用芥末悬液做驱虫剂有效性明显提高,尤其芥末+乙酸悬液,测得的蚯蚓丰度比手拣法高22.3%。福尔马林溶液结合手拣法后有效性大大提高,测得的蚯蚓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其单独使用时的19.1和9.3倍,但相对其他驱虫剂方法仍高估了成年蚯蚓的比例;芥末+水悬液和芥末+乙酸悬液方法结合手拣法后收集到蚯蚓的数量分别提高了67.8%和89.1%,平均个体重量分别是原来的1.8和1.3倍,说明芥末悬液不会杀死小个体的幼年蚯蚓,但少部分大个体蚯蚓及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蚯蚓可能并不能被其驱赶至地表,结合手拣法后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芥末+乙酸悬液结合手拣法收集到的成年及幼年蚯蚓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既能有效地驱赶小个体和幼年蚯蚓,又可以收集到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土栖型蚯蚓,因此可以作为真实有效地反映蚯蚓种群特征的采样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种群特征 福尔马林 芥末悬液 手拣法
下载PDF
晚播及过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梅丽 连艺佳 +3 位作者 孟范玉 周吉红 李润枝 王俊英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27-33,共7页
2021年为北京市冬小麦历年播种持续时间最长年份,晚播比例达87.1%。为探明晚播及过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别调查了多穗型品种‘航麦247’和大穗型品种‘济麦22’在5个自然播期下的表现。结果表明:晚播及过晚播小麦生育期... 2021年为北京市冬小麦历年播种持续时间最长年份,晚播比例达87.1%。为探明晚播及过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别调查了多穗型品种‘航麦247’和大穗型品种‘济麦22’在5个自然播期下的表现。结果表明:晚播及过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单株干质量降低、株高降低、基部节间变短、穗子变短、不孕小穗数增多、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下降;与适期早播相比,‘航麦247’推迟播种4、11、20、28 d,减产7.9%、21.3%、28.1%、34.1%;‘济麦22’推迟播种7、17、20、21 d,减产6.42%、23.9%、28.9%、40.2%。正常年份北京地区播种冬小麦不宜晚于10月10日,如无法避免晚播或过晚播,选择‘航麦247’更易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品种 群体性状 个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永标 刘爱民 +6 位作者 张海清 陈勇 唐荣 张青 蒋凌云 王明 刘俊龙 《作物研究》 2017年第4期342-348,372,共8页
为了探明杂交水稻制种母本适宜的机插密度,选用湘陵628S、丰源A、广占63S、深95A、Y58S和隆科638S等6个不同生育期和分蘖成穗特性的母本,以人工移栽16.7×20(cm)作对照,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母本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 为了探明杂交水稻制种母本适宜的机插密度,选用湘陵628S、丰源A、广占63S、深95A、Y58S和隆科638S等6个不同生育期和分蘖成穗特性的母本,以人工移栽16.7×20(cm)作对照,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母本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母本中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播始历期、抽穗历期及盛穗历期呈延长趋势,穗平颖花数有增长趋势,成穗率则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抽穗历期与盛穗历期在机插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最高苗、有效穗、颖花数在湘陵628S、丰源A、广占63S、深95A中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均以高密度18×14(cm)最高。综合抽穗特性和穗粒构成,湘陵628S、丰源A、深95A、广占63S、隆科638S五个母本均以机插密度18×14(cm)最为适宜,Y58S以机插密度20×14(cm)最为适宜。机插条件下,应根据机插密度对不同特性母本播始历期的影响,相应调整父母本播差期以确保花期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母本 机插秧 密度 群体特性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山杏群体性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仲维平 董胜君 +3 位作者 刘明国 吴月亮 于庆福 尹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36,共3页
以内蒙古扎兰屯地区山杏为试材,通过对其群体性状进行研究,调查树体因子、正态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8个山杏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嫩枝长,达48.7%;叶柄长、完全花比例、嫩枝粗、叶宽、叶柄粗、核重等变异... 以内蒙古扎兰屯地区山杏为试材,通过对其群体性状进行研究,调查树体因子、正态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8个山杏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嫩枝长,达48.7%;叶柄长、完全花比例、嫩枝粗、叶宽、叶柄粗、核重等变异系数均超过20%。核重、仁重与嫩枝粗、节间长度、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粗、核长、核宽、仁长、仁宽和果重显著相关;出核率与果厚显著相关,出仁率与核宽、核厚、仁厚和核重显著相关。综合变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嫩枝长、嫩枝粗、节间长度、叶形指数、果重、果厚作为当地山杏间接选种的主要数量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群体性状 数量性状
原文传递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临农435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张伟 史晓芳 +3 位作者 逯腊虎 张婷 袁凯 雷梦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临农4357各生育时期均相应延后,且全生育期时间有所缩短;而播量的增减对小麦的生育期则无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随着播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则显著增加。播期的推迟导致成穗率上升,而播量的增大则使成穗率下降。在植株形态方面,播期的推迟使得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而播量的增大则导致株高增加,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也减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播期>播期×播量>播量。临农4357的最佳播期为10月7—13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95~240 kg/hm^(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3),成穗数与籽粒产量之间则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此外,播量是引起成穗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播期则是影响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农4357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与育种群体RAPD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振 张含国 +2 位作者 张磊 朱航勇 李雪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并结合表型性状对来自乌伊岭、甘河、库都尔、嫩江、莫尔道嘎、阿尔山等6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基本群体的27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3个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并结合表型性状对来自乌伊岭、甘河、库都尔、嫩江、莫尔道嘎、阿尔山等6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基本群体的27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3个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检测出186个条带,其中182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7.85%,各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10%~94.09%,所有群体的基因多样度指数(Ht)为0.374 3,群体内基因多样性(Hs)为0.322 6,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为0.051 7,86.1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13.8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间,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0.482 1,Nei′s指数平均值为0.322 6;通过对6个群体聚类分析,以0.09的遗传距离可将6个群体聚为3个类群,为小兴安岭分布区、大兴安岭西北部分布区、大兴安岭南部分布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兴安落叶松4个群体的生长性状表明,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0.25%~20.78%,14.93%~28.37%,35.03%~74.36%,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同兴安落叶松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多态位点百分率、等位变异标记数、Nei′s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高出5.32%,1.13%,4.94%,5.68%,群体总遗传变异高出8.78%,表明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多样性均高于育种群体,基本群体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要高于育种群体,两者都证实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兴安落叶松 基本群体 育种群体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生长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破碎化生境中伊犁郁金香种群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的适应性演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丽 吴玲 +2 位作者 王绍明 段呈 赵维奇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10,共6页
植物的形态特征,伴随生境破碎化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种子形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在破碎化生境中的生存策略和进化趋势。选择了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ensis Regel.)为研究对象,通... 植物的形态特征,伴随生境破碎化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种子形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在破碎化生境中的生存策略和进化趋势。选择了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ensis Regel.)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多位点同时段取样,对比研究了不同斑块种群伊犁郁金香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和萌发特性。结果显示:1)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逐渐加强,斑块种群种子体积变小、种子变轻,更有利于种子随风散播更远,避免与母株以及其他种子幼苗的竞争,让破碎化程度较强的斑块种群存活下去。2)随着生境破碎化的加剧,伊犁郁金香种子发育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说明其在种子数量上保证了种子库的充足。3)相比破碎化程度较弱、生境破碎化程度中等和较强的斑块,种群种子的萌发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破碎化 伊犁郁金香 斑块种群 种子特征 选择性 演化
下载PDF
3个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苗期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斌 耿三省 +3 位作者 赵泓 张晓芬 张宝玺 刘凡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1-238,共8页
对3个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DH-R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株幅、首花节位、叶色、单果质量、商品果横径、商品果纵径、果形指数、老熟果色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的农艺性状存在基因型偏... 对3个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DH-R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株幅、首花节位、叶色、单果质量、商品果横径、商品果纵径、果形指数、老熟果色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的农艺性状存在基因型偏性;再生株群体的单果质量、商品果纵径、果形指数这3个性状都表现为低于供体,株高、株幅、首花节位、商品果横径这4个性状都表现为近似于供体;通过单倍体培养途径可以得到不同颜色层次的老熟果色的辣椒纯系,证明了该途径是多基因控制性状育种的有效途径;对耐TMV和CMV的亲本与感病亲本的杂种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了兼具TMV和CMV抗性的株系,证明了单倍体培养途径可以创造新的超亲抗病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花药培养 DH群体 农艺性状 抗病性
下载PDF
基于SmartGrain软件的小麦NaN_3诱变群体籽粒性状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娜 李明飞 +6 位作者 王超杰 杨佳秀 李倩倩 许喜棠 王怡 王成社 谢彦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22-1228,共7页
为了解小麦NaN3诱变后代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高通量表型分析软件SmartGrain对小麦新品种陕农33NaN3诱变群体(M3)籽粒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3代籽粒性状变异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密度因... 为了解小麦NaN3诱变后代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高通量表型分析软件SmartGrain对小麦新品种陕农33NaN3诱变群体(M3)籽粒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3代籽粒性状变异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密度因子>表面积>长宽比>粒宽>圆度>周长>粒长,诱变群体籽粒性状均值除长宽比外均较陕农33不同程度下降。千粒重与籽粒表面积、周长、粒长、粒宽、圆度、密度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7个籽粒性状对千粒重直接贡献表现为密度因子>粒宽>表面积>周长>长宽比>圆度>粒长,其中,密度因子、粒宽和表面积对千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成分(籽粒大小和籽粒形状)累计贡献率达到94.10%,说明2个主成分已经覆盖诱变群体所有籽粒性状的主要变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诱变群体 籽粒性状 SmartGrain软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出苗时间对玉米群体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16
作者 刘孝成 郭飞 +1 位作者 路国梁 李庆国 《耕作与栽培》 2022年第6期56-62,共7页
在8 080株/667 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出苗时间对玉米群体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华美1号从出苗到全苗的时间为3 d,每天出苗的株数基本一致,而必祥101则为5 d,其中第3天出苗率已达84%以上。出苗越早... 在8 080株/667 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出苗时间对玉米群体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华美1号从出苗到全苗的时间为3 d,每天出苗的株数基本一致,而必祥101则为5 d,其中第3天出苗率已达84%以上。出苗越早,两品种棒三叶叶长、叶宽、叶面积及总叶面积越大。华美1号越早出苗,株高、穗位高、茎粗越大,而穗长、秃尖长、穗粒数、单穗重、芯重、芯粗等穗部性状及理论产量以晚出苗的植株较高。对必祥101而言,出苗越晚,株高、穗位高越高,但穗部性状越差、理论产量越低。在8 080株/667 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穗长、穗粒数、芯重、芯粗等穗部性状要比群体农艺性状更适合作为高产品种选择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出苗时间 群体农艺性状 穗部性状
下载PDF
水稻长穗大粒RIL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志强 郑燕 +6 位作者 许旭明 陈仁财 姚小兰 林晶 王乃元 郭玉春 梁康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1期1881-1889,共9页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研究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除了精米率呈多基因遗传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精米率、米粒长、米粒宽、米粒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相似的遗传模型;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现不同的遗传模型。由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整精米率、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由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米粒宽和米粒长宽比。环境因素对碱消值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有82.22%的比率表现较为一致,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相关性。因此,在稻米品质选择与鉴定时需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多个特定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育种效率;对由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需分别采用不同选择方法和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RILs) 品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