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制度变迁方式的规范分析与现实思考 被引量:18
1
作者 马雪松 张贤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31,125,共12页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内部性和外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渐进性、合意目标与不确定因素等四组关系分析当下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现实途径。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从国内情况和问题出发,也要借鉴国外合理的相关经验;既要对待政治制度变迁主导力量的强制性基础,也要考虑利益关系协调的诱致性根源;既要把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价值原则,也要积极完成阶段性任务;既要回应诸多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合意变迁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导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变迁方式 政治制度 现实思考
原文传递
政治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状况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大学生的政治观是大学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基本政治立场、深层理论问题、现实热点问题等进行专题调研,这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状况。
关键词 当代 大学生 政治观 调查 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民主政治根源解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洪树 郭玲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38,共8页
次贷危机以来,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究其根源,从民主形态的代际差异来看,作为新生社会形态中的人民民主如朝阳初生,朝气蓬勃;而西方民主政... 次贷危机以来,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究其根源,从民主形态的代际差异来看,作为新生社会形态中的人民民主如朝阳初生,朝气蓬勃;而西方民主政治却日益僵化保守,逐渐陷入政治衰退的深渊。从民主本质的差异分析,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正日益广泛多元地有效推进;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却是金钱民主大行其道,四处横行。从民主运行的过程来看,中国人民民主呈现出协商与选举有机配合的过程性运行特点;而西方民主政治则以周期性选举自我标榜,陷入间歇性运行境地。从民主共识的获得来看,中国民主以代表、维护和增益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目的,为共识政治奠定了广泛的主体的基础和极具包容性的利益基础;而西方狭隘阶级利益对公共利益的排斥导致内部冲突迭发,共识成为政治稀缺品。从政治绩效来看,中国以民主良性运转保障了整个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和高速发展;而西方政治运作日益表现为否决式政治,运转低效,社会失序。在对比中反思,有利于在中西方战略博弈中提升中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坚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治理 政治反思 民主根源 比较政治
下载PDF
西方民主测量的理论局限与政治反思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卫涛 张树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7,126,共12页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民主化成为西方政治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战后西方学界兴起的行为主义革命相同步,关于民主测量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囿于行为主义本身的理论缺陷与西方...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民主化成为西方政治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战后西方学界兴起的行为主义革命相同步,关于民主测量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囿于行为主义本身的理论缺陷与西方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在民主测量及其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虽取得一些成果,但却掩盖不了其打着科学的幌子垄断国际民主话语权乃至对外输出民主的本质。无论是从概念、方法论等理论角度,还是从冷战结束后国际民主化的实践角度来看,当今西方民主测量都面临难以克服的理论迷思和现实困境。对此,我们不仅要认清西方民主测量的实质与目的,而且还应将国际局势变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国际民主议程的转向,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化 民主测量 政治评估 指标体系 政治反思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庆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4-241,共18页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主体间性 表述政治 干预行动 反思
下载PDF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6
作者 梁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4,共6页
以什么方式、用什么途径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以什么方式、用什么途径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下载PDF
社会系统背景中的政治宪法
7
作者 尼克拉斯·卢曼 李忠夏(译)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167-195,共29页
传统宪法产生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历史情境中,宪法的功能和制度设计都是围绕这一二分的前提来展开。权力分立原则和基本权利保障都旨在防范国家公权力,保障市民社会。但为了适应社会复杂性的不断提升,现实中已经产生出超越宪法文本... 传统宪法产生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历史情境中,宪法的功能和制度设计都是围绕这一二分的前提来展开。权力分立原则和基本权利保障都旨在防范国家公权力,保障市民社会。但为了适应社会复杂性的不断提升,现实中已经产生出超越宪法文本的宪法视角改变,如在政治系统当中出现的政与治的内在区分等。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现实,需要超越现有的以国家与社会二分为前提的简化版的宪法理论,而拥抱一种复杂的全社会的理论。宪法理论需要呼应全社会的功能分化,并重述全社会相容性的结构条件。反思应取代代表制成为宪法理论的核心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对法治国原则进行重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 社会系统论 反思 法治国 市民社会
原文传递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的政治考量 被引量:3
8
作者 江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2-57,共6页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在"闭关锁国"的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为应对全球的商业经济对贸易扩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公私结合的对外贸易经济体制。在鸦片战争前后近百年间,担负着清政...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在"闭关锁国"的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为应对全球的商业经济对贸易扩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公私结合的对外贸易经济体制。在鸦片战争前后近百年间,担负着清政府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的重责,它的出现、兴盛到衰败,其根本因由则是大清帝国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政治妥协和经济上的权宜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舶司 朝贡贸易 十三行 政治考量
下载PDF
政治权力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巩辰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5期32-42,共11页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权力可以视作手段、目的、关系过程与行为结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发现并批评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实主义政治权力观的不足,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权...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权力可以视作手段、目的、关系过程与行为结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发现并批评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实主义政治权力观的不足,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权力的载体、目标和话语等进行了深刻反思,相应地从内涵、认知、目标等方面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构。本文认为,政治权力的主体价值,是使政治权力的领导者构成得以重塑,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推动了区域化与全球治理进程,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权力 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反思 重构
下载PDF
三十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昌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结合,坚持积极稳妥,走渐进式民主发展之路。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既要在党政分开、党内民主...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结合,坚持积极稳妥,走渐进式民主发展之路。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既要在党政分开、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方面全面展开,又要在改革选举制度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几点思考
下载PDF
权力腐败的政治学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绍元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21-23,共3页
权力腐败是权力主体滥用权力,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团体、阶级等利益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权力运行中的“三大矛盾”所引起,本质上是“公利性”与“自利性”的矛盾。为此,要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用法... 权力腐败是权力主体滥用权力,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团体、阶级等利益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权力运行中的“三大矛盾”所引起,本质上是“公利性”与“自利性”的矛盾。为此,要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用法律规范权力、依靠人民监督权力、利用道德约束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腐败 政治学 思考
下载PDF
政治文明建设的全球化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清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9,共4页
该文意在全球化视阈中展开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宏观思考.文章在对全球化和政治文明相生相塑的关系作一般性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文明在内涵上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指出构建全球化基础,把握本... 该文意在全球化视阈中展开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宏观思考.文章在对全球化和政治文明相生相塑的关系作一般性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文明在内涵上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指出构建全球化基础,把握本土化中轴,在二者基础上建构内容体系是全球化条件下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全球化 思考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纪律的缘起与践行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腊敏 闫盼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6-43,共8页
政治纪律是整个纪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接受列宁主义纪律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政治纪律概念,并对之作出初步阐述。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整个纪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接受列宁主义纪律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政治纪律概念,并对之作出初步阐述。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纪律对于执行土地革命政策和开辟武装斗争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党内斗争的惩办主义错误,伤害了一大批党内干部,助推了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严格地执行政治纪律必须基于中国革命的利益,以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政治路线为基本前提,以教育大多数党员为主旨,这是历史留给我们今天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纪律 党的建设 实践 历史反思
下载PDF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奕雯 《湖南农机(学术版)》 2008年第4期67-69,共3页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条件,能够使政治教师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者、促进知识结构完善的学习者、促进教育观念更新的变革者。文章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条件,能够使政治教师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者、促进知识结构完善的学习者、促进教育观念更新的变革者。文章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政治教师 教学反思
下载PDF
技术的政治张力之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文飞 于衍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17,共4页
技术与政治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自身表现出巨大的政治张力。一方面技术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技术过分扩张对政治权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为政治干预技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重新认识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技术与政治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自身表现出巨大的政治张力。一方面技术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技术过分扩张对政治权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为政治干预技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重新认识技术对政治的作用,对于克服技术理性的片面性,更好地处理技术与政治两者之关系提供了一种参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政治张力 反思
下载PDF
新形势下加强矿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春华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性深层次调整变化和国有体制深化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矿山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加强矿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不...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性深层次调整变化和国有体制深化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矿山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加强矿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存在的挑战,从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思政工作方式的转变创新等多角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姑山矿业公司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长效发展,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市场化思维、党政为核心的思想创新、围绕中心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加强矿山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政治优势,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矿山 思政工作 思考 建议
下载PDF
合并高校教职员工深度融合的伦理反思
17
作者 陈东红 《宜春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5-98,111,共5页
从道德与利益、公平与公正、动机与效果、情感与理性等角度分析了合并高校在教职员工深度融合中的伦理困境,从创建和谐校园、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全面融合、获取价值认同等方面提出了人员深度融合的伦理诉求,并提出要给教职员工以学院大... 从道德与利益、公平与公正、动机与效果、情感与理性等角度分析了合并高校在教职员工深度融合中的伦理困境,从创建和谐校园、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全面融合、获取价值认同等方面提出了人员深度融合的伦理诉求,并提出要给教职员工以学院大家庭的文化关怀、谋事不谋人的事业关怀、重实绩轻区域的用人关怀、和谐不苟合的融合关怀、相"亲"不相轻的人际关怀等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高校 人员融合 思想政治 伦理反思
下载PDF
清初二遗民的同题新乐府《越舟女》解读
18
作者 潘承玉 郭静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5-29,共5页
陆世仪和陆元辅的同题诗作《越舟女》以诗存史,展现了清初新乐府创作的不同风貌。两位遗民对越舟女齐齐跳水而亡的歌咏,反映了几千年来女性在朝代更换之际的悲惨遭遇。他们对越舟女节烈的赞扬,反映了遗民情怀和对故国的忠诚。陆世仪诗... 陆世仪和陆元辅的同题诗作《越舟女》以诗存史,展现了清初新乐府创作的不同风貌。两位遗民对越舟女齐齐跳水而亡的歌咏,反映了几千年来女性在朝代更换之际的悲惨遭遇。他们对越舟女节烈的赞扬,反映了遗民情怀和对故国的忠诚。陆世仪诗中隐含对明朝灭亡的反省,代表清初部分遗民清醒的政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陆元辅 《越舟女》 政治反思
下载PDF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Philosophy (The Political Reflection of Heraclitus and Aristotle) 被引量:1
19
作者 Menshikova Elena Rudolfovn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8年第1期34-48,共15页
Civilizational breakthrough of "axial time," implemented "human b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practically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latitudes of our planet--this is the time of the birth of scie... Civilizational breakthrough of "axial time," implemented "human b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practically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latitudes of our planet--this is the time of the birth of science and arts,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s a literary tradition, the becoming of Myth as an active picture of the world--a subjective objective, a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 person and being that surrounds him and what he creates, and formation of knowing the world by the word and deed of the subj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nking object possessing political reflection. However, political reflection has one significant drawback--the brevity of historical memory, which should from time to time be brought to life, refreshing the milestones of events and the wisdom of others' reflections, so that cognitive dissonances do not arise freely (arbitrarily) or malicious aforethought of political phenomena (war, state, strategist-politician, political power, etc.), breaking the membrane of human hostel---ethos,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art with science and the craving for work. The 20th century (and last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21 st century), is a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endless wars and permanent revolutions, as an age of world and local conflicts, demonstrating an indissoluble connection with the ancient myth, the 20th scattered the teeth of mythology, rehashing the world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ate, destroying boundaries and the empire, unleashing new wars, multiplying ethnic conflicts, sweeping away valued reference point and changing anthropological signs, disagreeing with the essential in man: depriving the Word and the C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TH political reflection strategy of agon consciousness PROSPERITY mythologies EPISTEMOLOGY responsibility (evSep.ovtct) cultural code
下载PDF
关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
20
作者 桑玉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原则,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个战略,需要提出一些可以规划和操作的步骤和目标。本文提出了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战略的六个方面的思考,即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满足"三向度"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需... 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原则,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个战略,需要提出一些可以规划和操作的步骤和目标。本文提出了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战略的六个方面的思考,即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满足"三向度"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需要实现"三原则"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政治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借鉴的关系;需要树立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来推进法治化进程;需要确立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理念和目标;需要制定切实的政治发展战略以推进政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战略 代议制度 政党制度 选举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