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 被引量:18
1
作者 胡亚云 《河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9-12,共4页
政治修辞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规劝说、认同说和认知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修辞包括五种理论范式:情景修辞、运动修辞、制度修辞、首脑修辞和反修辞。政治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手段,服务于政治传播的价值基础。没有恰当的修辞,政治传播就难以有... 政治修辞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规劝说、认同说和认知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修辞包括五种理论范式:情景修辞、运动修辞、制度修辞、首脑修辞和反修辞。政治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手段,服务于政治传播的价值基础。没有恰当的修辞,政治传播就难以有效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修辞 政治传播 规劝说 认同说 认知说
下载PDF
“大一统”与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
2
作者 孙磊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7,158,共15页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诉求。传统中国宪制文明在现代转化中,更应从传承“大一统”的规范法理内涵入手。传统“大一统”学说在现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中的作用与意义,应该建立在对现代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充分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接续传承“大一统”中华政治文明的精髓,结合现代中国政治的具体情境,构建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现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合法性 天命 王道 天下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典模式”的政治学说体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分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4,共7页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础框架,由系统回答十大经典问题的十大经典命题组合而成。就其理论功能而言,则可分为"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五大制度...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础框架,由系统回答十大经典问题的十大经典命题组合而成。就其理论功能而言,则可分为"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五大制度性命题,以及"君主无为"、"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五大行政性命题。十大经典命题将政制理论与政事理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政治学说体系。它源远流长,世代传承,贯穿古代,超越学派,堪称政治学说体系的"中国古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维 政治学说 制度性命题 行政性命题 中国古典模式
原文传递
政法法学的“偏执”抑或法教义学“误入歧途”?——评《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以刑法学为分析重点》一文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1-81,共11页
2006年陈兴良教授发表《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一文,标志着刑法知识“去苏俄化”潮流的初步展开。邵六益博士《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以刑法学为分析重点》一文,从政法法学的视角对法学知识特别是刑法学知识的“去苏俄化... 2006年陈兴良教授发表《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一文,标志着刑法知识“去苏俄化”潮流的初步展开。邵六益博士《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以刑法学为分析重点》一文,从政法法学的视角对法学知识特别是刑法学知识的“去苏俄化”命题提出批评。该文认为,法学知识的“去苏俄化”命题,表面上是试图“去政治化”,实际上却陷入另一种政治逻辑,亦即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刑法模式。应该说,该文对“去苏俄化”命题存在诸多误解和过度解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赋予“去苏俄化”过多的政治含义,后者源于政法法学对政治的过度关注,容易使法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中国刑法学没有单独的政治逻辑,而是以刑法典的政治逻辑作为自己的当然逻辑。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命题,既没有全面搁置价值判断,也没有隔断政治因素通过刑事政策进入刑法的可能,因此,没有割裂刑法与政治的良性沟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苏俄化 去政治化 政法法学 法教义学 犯罪论体系
下载PDF
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德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32,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以及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政治哲学普遍主义方法批判的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由此提出政治哲学应从传统的由抽象前提推出普遍结论的误区中走出来,把立论... 文章通过分析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以及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政治哲学普遍主义方法批判的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由此提出政治哲学应从传统的由抽象前提推出普遍结论的误区中走出来,把立论的基础放在现实的真正问题上,并用人文思维的逻辑方法代替形式逻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普遍主义 历史主义 应然逻辑
下载PDF
关于国格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桐杰 《河北学刊》 2003年第2期199-202,共4页
本文对国格的定义、国格的内涵、国格的特点、国格的种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意在认识新时期的国格发展规律,促进新时期的国格建设。
关键词 国格 政治准则 伦理准则 国际道德
下载PDF
美国宪法诉讼中的政治问题原则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雷安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宪法诉讼是现代法治国家中制约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机制。但宪法诉讼也有其缺陷,要受到政治问题原则的制约。美国宪法诉讼确立和发展了政治问题原则的概念并界定了政治问题的范围,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宪法诉讼产生了重要影响... 宪法诉讼是现代法治国家中制约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机制。但宪法诉讼也有其缺陷,要受到政治问题原则的制约。美国宪法诉讼确立和发展了政治问题原则的概念并界定了政治问题的范围,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宪法诉讼产生了重要影响。政治问题原则根源于宪法兼具法律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我国宪法诉讼的理论与实践不应忽视这一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 法诉讼 政治问题 宪法的政治性
下载PDF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之论说的辨析和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宽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6,共6页
作为新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之论说相对于其"良知自我坎陷说"而言,具有理论上的独立性。大致说来,"良知自我坎陷说"要解答的是,如何在儒家"内圣之学"的基... 作为新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之论说相对于其"良知自我坎陷说"而言,具有理论上的独立性。大致说来,"良知自我坎陷说"要解答的是,如何在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上"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的问题;而"政道与治道"之论说,则是为了回答传统儒家的"外王学"或"治道"在民主政治中的价值和地位的问题。因此,如果"政道与治道"之论说能够言之成理,那么即便我们不能认同"良知自我坎陷说",它也应该值得我们研究与分享,但是这一论说却存在着诸多理论混乱和逻辑矛盾。但对这一论说细心的辨析和反思,无疑可以激发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政道 治道 政权 治权
下载PDF
道统、学统和政统话语体系的当代诠释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洪晓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6-100,共5页
道统、学统和政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运用比较多的几个概念,涵盖了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政治形态等诸多领域,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渗透。道统、学统和政统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传统社... 道统、学统和政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运用比较多的几个概念,涵盖了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政治形态等诸多领域,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渗透。道统、学统和政统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传统社会及其文化发展演变之中。本文从道统、学统和政统概念的释义、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话语体系运用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阐释了其中每一个概念所特有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关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社会所需的思想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学统 政统 政治形态 德性之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治道”概念辨析——兼论中国管理哲学之可能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宇宏 陈应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4,共6页
"治道"作为中国思想史中本有的概念,其广义的指涉范围包括了中国古代学者们针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构成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而其论说范围意味着"(理想的)'治'... "治道"作为中国思想史中本有的概念,其广义的指涉范围包括了中国古代学者们针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构成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而其论说范围意味着"(理想的)'治'如何可能"的问题本身。古代思想家们从不同的层面、角度表述了其各自所理解的"治道",并非基于相同的支点命题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道 治道 中国管理哲学 治国思想
下载PDF
《老子》规范性政治思考的多重意蕴及其内在统一性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宽锋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42-49,共8页
《老子》的政治论说具有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双重意蕴。以"君人南面之术"为其主要内容的非规范性政治论说,关涉的主要是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思考,其理论基础无疑是"规律"意义上的"道(论)"和非规范性的"... 《老子》的政治论说具有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双重意蕴。以"君人南面之术"为其主要内容的非规范性政治论说,关涉的主要是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思考,其理论基础无疑是"规律"意义上的"道(论)"和非规范性的"道理之论",这种价值中立的政治思考本质上并不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老子》中规范性政治论说的三个构成部分,即"无为而治"的理念、激进的政治批判和"小国寡民"的构想,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之间也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而其思想根基则是"拟人化的本根之道论"和规范性的"道理之论"。与其政治思想的特性相一致,《老子》的"道论"也具有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双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政治哲学 无为而治 道论 政治思考
下载PDF
极权路上的陷阱:商鞅学派学说的演变与误区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1-30,共10页
商鞅学派学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前后存在一定差异。商鞅的学说由变法宗旨、绝对君主制和鼓励农耕之法等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商鞅后学提出变易史观进一步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同时,他们修正了法的价值追求,强化了绝对君主政体的极权性... 商鞅学派学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前后存在一定差异。商鞅的学说由变法宗旨、绝对君主制和鼓励农耕之法等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商鞅后学提出变易史观进一步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同时,他们修正了法的价值追求,强化了绝对君主政体的极权性,并将农耕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商鞅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一套极权主义统治体系和治理方法的形成。这个可以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损害了人的许多基本需要,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由于商鞅学派理论中的诸多误区,他们促成的统治体系的寿命终究是短暂的,并且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我们今天在审视传统政治文化时必须要摒弃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学派 政治学说 绝对君主制
下载PDF
曾国藩政治思想的文化特性
13
作者 李洪华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3期30-33,共4页
作为近代湖湘士人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的显赫事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他的政治思想又集中体现了诸多鲜明的文化特性,既充满着"恢复民族固有美德"的守成性,又蕴涵了"倡导社会自强新政"的维新性,... 作为近代湖湘士人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的显赫事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他的政治思想又集中体现了诸多鲜明的文化特性,既充满着"恢复民族固有美德"的守成性,又蕴涵了"倡导社会自强新政"的维新性,还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执两用中、刚柔互用"的中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文化特性 守成性 维新性 中庸性
下载PDF
皮锡瑞变法思想浅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少甫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29-32,共4页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一生力主变法自强 ,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又使他在接受西学时矛盾重重 ,皮氏只得用“孔子改制”说来折衷处理。本文重在梳理皮氏变法思想的转变过程 。
关键词 经世思想 改革 民主政治思想 皮锡瑞 变法思想
下载PDF
李大钊论孔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洁 《唐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9-55,65,共8页
在20世纪初期的尊孔与反孔思潮中,有人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有人固执地要把孔教定为国教来供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对有关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并没有偏激到这两个极端。就现有文本资料来看,他对孔子及其学... 在20世纪初期的尊孔与反孔思潮中,有人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有人固执地要把孔教定为国教来供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对有关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并没有偏激到这两个极端。就现有文本资料来看,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论述和评价有抑有扬、有褒有贬,而没有简单地片面地全盘否定或盲目地纯粹地肯定。李大钊在政治上不遗余力地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那些抬出孔子作为护身符来维护专制统治的言行展开了猛烈斗争;同时,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认为孔子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即春秋时期真实存在过的孔子和被后世一再"解喻"的历史上的孔子。李大钊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孔子有着不同的分析和认识,并予以不同的评价。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孔子 政治思想
下载PDF
儒家政治伦理的人本倾向与普世关怀
16
作者 郭洪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8-85,共8页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者亲民"的政治主张、"智者好谋"的政治素养、"勇者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q...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者亲民"的政治主张、"智者好谋"的政治素养、"勇者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勇"天下三达德的阐释来加以体认。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中西"之差隔,抛弃"体用"之争辩,儒家政治伦理的精髓作为深厚的文化资源仍有其强大生命力,不仅完全适用于正在缓慢走向民主法治的中国社会,对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来说亦可从中获得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政治伦理 中庸 亲民 人本主义 普世主义
下载PDF
墨子政治学说的创新和构想的共享社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兴宇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5-18,共4页
墨子提出"君权人授,"主张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物质财富、智力成果大众共享的社会;他倡导"爱民如父母,"主张天子(国君)应当忠于民众,为民众谋福利,把民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墨子的"兼爱,"强调爱的对象... 墨子提出"君权人授,"主张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物质财富、智力成果大众共享的社会;他倡导"爱民如父母,"主张天子(国君)应当忠于民众,为民众谋福利,把民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墨子的"兼爱,"强调爱的对象应包括当时最卑贱的奴隶。墨子主张构建覆盖全体劳动阶级食、衣、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拟定了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政治学说 创新 共享社会
下载PDF
孔子的政道
18
作者 陈雪雁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16,共5页
孔子引领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经世品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首先表现为家政向国政的演进,这种演进的基础是德政一致和德位两分;其次展现为对僭政的拒斥,这种拒斥导致了政、治两分和正政的切身性和自下而上运动;再次呈现为以自正为... 孔子引领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经世品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首先表现为家政向国政的演进,这种演进的基础是德政一致和德位两分;其次展现为对僭政的拒斥,这种拒斥导致了政、治两分和正政的切身性和自下而上运动;再次呈现为以自正为起点的风化政治。风化政治基于德性的垂范作用。孝悌为政、僭政非政、风化政治,三大支点相互结合成就了孔子的政道。这种政治理解同时也以政治本有的教化性为基底,政教合一正是孔子政道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政道 孝悌 僭政 风化
下载PDF
政治理性的学理分析
19
作者 郝菲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文明的今天,学术界对政治理性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学理范畴之一,政治理性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在哲学史中理性概念首... 在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文明的今天,学术界对政治理性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学理范畴之一,政治理性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在哲学史中理性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并在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同样,政治一词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政治内涵的复杂性更增加了对政治理性释义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政治理性 学理
下载PDF
The Doctrine of Human Personality--Political Doctrine of the Future
20
作者 Emilian M.G. Ivanov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4年第1期38-44,共7页
The Doctrine of Human Personality wants to be the main political doctrine of mankind, which wishes to begin a new era of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worldwide. A New World Order is ultimately necessary ... The Doctrine of Human Personality wants to be the main political doctrine of mankind, which wishes to begin a new era of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worldwide. A New World Order is ultimately necessary because the age of National States has passed long ago and all relations among the citizens of Earth are influenced and dominated by Globalization, thus it needs a single world Government and a global Parliament. For too long darkness kept a tight grip on mankind, now it is the time to put an end to this darkness and let humanity begin its true evolution through this new doctrine, the Doctrine of Human Pers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al doctrine GLOBALIZATION national states citizens of Earth mankind world govern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