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向红 周藜 +1 位作者 廖春 陈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致病力强,是常见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污染状况、食物中毒、试验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今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食物中毒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检测 被引量:34
2
作者 彭国华 胡主花 +4 位作者 薛琳 涂俊凌 倪贤生 夏文 龙慧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3943-3945,共3页
[目的]对3个可疑食物中毒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10-2003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同时设计4对引物,分别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基因)和相关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建立一种快速... [目的]对3个可疑食物中毒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10-2003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同时设计4对引物,分别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基因)和相关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金葡菌和肠毒素的方法。[结果]3个样品通过增菌接种,均检出有完全溶血环、G+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Baird-Parker直接计数菌落结果分别为:9.6×107cfu/g、1.5×105cfu/g、1.7×108cfu/g;PCR检测3个样品均扩增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279bp)和肠毒素A(SEA)基因(288bp)。[结论]3个样品中均检出含有葡萄球菌肠毒素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该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检测
下载PDF
龙葵素中毒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3
作者 董晓茹 沈敏 刘伟 《中国司法鉴定》 2013年第2期35-41,共7页
龙葵素(Solanen)是存在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的有毒甾体类糖苷生物碱。成熟的马铃薯中,龙葵素的含量一般为7~10mg/100 g,食用是安全的。当马铃薯由于贮存不当而变绿或发芽时,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当龙葵素的含量超过20mg/100 g时,人服用... 龙葵素(Solanen)是存在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的有毒甾体类糖苷生物碱。成熟的马铃薯中,龙葵素的含量一般为7~10mg/100 g,食用是安全的。当马铃薯由于贮存不当而变绿或发芽时,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当龙葵素的含量超过20mg/100 g时,人服用后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相关中毒案件时有报道。结合近年来关于马铃薯中有毒成分龙葵素的研究作一综述,总结了龙葵素毒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检测方法,为法医毒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素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 中毒 检测
下载PDF
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怀明 许恒毅 熊勇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80-383,共4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由其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达上亿例。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且价格低廉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基层单位对食源性致病菌现场快速检测及诊断。本文就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由其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达上亿例。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且价格低廉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基层单位对食源性致病菌现场快速检测及诊断。本文就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层析试纸条 食源性致病菌 食物中毒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后百草枯时代”除草剂中毒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曹钰 蒋臻 《西部医学》 2021年第12期1717-1720,共4页
农药中毒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是中国成人中毒死亡的最常见病因。除草剂在农药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百草枯禁用后,其他除草剂中毒事件逐渐增多。由于除草剂种类繁多、中毒机制和临床诊疗也不相同,对于常见除草剂中毒仍缺少系统... 农药中毒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是中国成人中毒死亡的最常见病因。除草剂在农药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百草枯禁用后,其他除草剂中毒事件逐渐增多。由于除草剂种类繁多、中毒机制和临床诊疗也不相同,对于常见除草剂中毒仍缺少系统研究,使临床医师在诊断、评估和治疗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总结、归纳既往的研究经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合作,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除草剂中毒诊治规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中毒 百草枯中毒 敌草快中毒 草铵膦中毒 草甘膦中毒 毒物检测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检测血液中8种苯二氮卓类药物 被引量:9
6
作者 胡骏杰 刘飞 +1 位作者 马文俊 上官国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7-582,共6页
建立了血液样本中8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QTRAP HPLC-MS/MS)检测方法。血液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后采用分段多反应监测结合信息依赖性采集与增强离子扫描(sMRM-IDA-EPI)... 建立了血液样本中8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QTRAP HPLC-MS/MS)检测方法。血液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后采用分段多反应监测结合信息依赖性采集与增强离子扫描(sMRM-IDA-EPI)模式分析,结合EPI二级谱库检索确证可疑检出物,以sMRM数据采用外标法定量检测。8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在0.5~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检出限为0.01~0.10 ng/mL,定量下限为0.10~0.25 ng/mL;化合物在1.0、5.0、20 ng/mL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9.3%~112%,基质效应为79.8%~97.2%,相对标准偏差为4.3%~11%。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中毒患者病情的快速确诊与评估,可为医疗急救与中毒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 血液 苯二氮卓类药物 中毒检测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食物中毒案例中的克百威农药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静 刘超 徐善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395-1399,共5页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快速检测食物中毒案例的样品中克百威农药。方法使用丙酮快速提取样品,离心后取上清液,上机待测。运用全扫描方式监测,通过全扫描提供的质谱图由谱库检索出可...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快速检测食物中毒案例的样品中克百威农药。方法使用丙酮快速提取样品,离心后取上清液,上机待测。运用全扫描方式监测,通过全扫描提供的质谱图由谱库检索出可疑物质,再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谱图中特征离子准确定性。配制标准系列通过选择离子扫描模式监测方式,外标法定量。结果在导致食物中毒的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致毒因子杀虫剂农药克百威。配制克百威标准浓度为0.10~2.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9,加标回收率为86%~101%,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2%~5.8%。样品中克百威的含量最高达到了232 mg/kg。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是快速、有效的一种毒物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气相色谱-质谱法 快速检测 克百威
下载PDF
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检测及溯源 被引量:9
8
作者 魏芳芳 龙永艳 +4 位作者 薛琳 王伟 樊国印 倪贤生 吴葵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1份临床及食品样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59份为沙门菌阳性,并分离鉴定到59株沙门菌,经血清分型确认均为肠炎血清型,59株肠炎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大致相同,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患者食用了经相同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通过PFGE基因分型技术,对本次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成功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病原学检测 肠炎沙门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Amanita and clinical value of α-amanitin detection 被引量:8
9
作者 Li-Ying Lin Ya-Ling Tong Yuan-Qiang Lu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Background:Amanita poisoning as a foodborne disease has raised concerning mortality issues.Reduc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mushroom ingestion and medical intervention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outcomes of Amanita pois... Background:Amanita poisoning as a foodborne disease has raised concerning mortality issues.Reduc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mushroom ingestion and medical intervention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outcomes of Amanita poisoning patients,while treatment is highly dependent on a confirmed diagnosis.To this end,we developed an early detection-guided intervention strategy by optimizing diagnostic process with performingα-amanitin detection,and further explored whether this strategy influenced the progression of Amanita poisoning.Methods: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5 Amanita poisoning patients.Thirteen patients in the detection group were diagnosed mainly based onα-amanitin detection,and 12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essentially on the basis of mushroom consumption history,typical clinical patterns and mushroom identification(conventional group).Amanita poisoning patients received uniform therapy,in which plasmapheresis was executed once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of Amanita poisoning.We compared the demographic baseline,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treatment and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α-amanit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Results:Liver injury induced by Amanita appeared worst at the fourth day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rose higher than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The mortality rate was 7.7%(1/13)in the detection group and 50.0%(6/12)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30),since patients in the detection group arrived hospital much earlier and received plasmapheresi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The early detection-guided intervention helped alleviate liver impairment caused by Amanita and decreased the peak AST as well as ALT.However,the predictive value ofα-amanit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was still considered limited.Conclusions:In the management of mushroom poisoning,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rapid detection ofα-amanitin in suspected Amanita poisoning patients and the immediate initi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upon a positive toxin scree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hroom poisoning α-amanitin detection Acute liver failure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下载PDF
一起检出多种致病菌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与病因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素芬 梁骏华 +5 位作者 黄琼 张冬生 周荃 王铁强 刘振华 邓小玲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系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按照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搜索到共同进餐者30例,失访5例,其中符合病例定义的17例,罹患率为56.67%(17/30);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7/17)、腹痛(16/17)为主,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10/16);发病潜伏期为11~25 h;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发现可疑食物。在病例肛拭子中检出9株副溶血性弧菌,8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沙门菌混合副溶血性弧菌,1株空肠弯曲菌;在从业人员肛拭子中检出1株奇异变形杆菌;在环境涂抹拭子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在食品样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从9例病例检测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其遗传相似性达97%以上。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该起事件暴发的可能,认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奇异变形杆菌 混合感染 监测 检出率 分型
原文传递
鹅膏毒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晓萌 秦鸣蔚 +4 位作者 赵新月 宋玉竹 张金阳 夏雪山 韩芹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95-300,共6页
在蘑菇中毒事件中,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毒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鹅膏毒肽中毒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解毒剂,因此掌握鹅膏毒肽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在介绍鹅膏毒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对人类影响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 在蘑菇中毒事件中,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毒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鹅膏毒肽中毒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解毒剂,因此掌握鹅膏毒肽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在介绍鹅膏毒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对人类影响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鹅膏毒肽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侧流免疫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及利用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等。这些检测方法在不同实验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也各有其适用条件,如有些检测方法适用于快速检测蘑菇样品,而有些更适用于现场检测。通过对比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可对实验室或临床建立更方便、快速、灵敏检测鹅膏毒肽的方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中毒 鹅膏毒肽 快速检测 现场检测 侧流免疫层析法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博文 张宏顺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37-240,共4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借助免疫标记技术将化学发光测定与免疫反应结合,可进行毒物定量检测分析,具备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已在临床检验、农药残留及生物毒素检测、药物分析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特对CLI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借助免疫标记技术将化学发光测定与免疫反应结合,可进行毒物定量检测分析,具备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已在临床检验、农药残留及生物毒素检测、药物分析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特对CLIA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急性中毒临床毒物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急性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云盛 索晓敏 +2 位作者 徐正挺 杨俊平 李宇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9期3756-3758,共3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可通过污染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加深,国际上已将肠毒素的检...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可通过污染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加深,国际上已将肠毒素的检测列入食品检验法规,因此建立灵敏、快速的肠毒素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检测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 食物中毒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调查与溯源报告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益君 陈米娜 +1 位作者 金圆 徐景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4-1016,共3页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PCR快速筛检、GB法分离、鉴定致病菌;用PFGE对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16份蛋糕标本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17...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PCR快速筛检、GB法分离、鉴定致病菌;用PFGE对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16份蛋糕标本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带型一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PFGE检测发现蛋糕与患者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其来源为同一克隆,从基因上证明了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实时荧光PCR PFGE同源性分析 食物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劲锋 罗铭 张耀平 《医学动物防制》 2020年第10期953-956,共4页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常见的病原菌,污染引起的中毒人数常占首位。为有效防控和治疗水源性或食源性疾病,快速检验病人、水、食品中的沙门氏菌,笔者从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展进行综述,侧...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常见的病原菌,污染引起的中毒人数常占首位。为有效防控和治疗水源性或食源性疾病,快速检验病人、水、食品中的沙门氏菌,笔者从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展进行综述,侧重阐述其原理、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食物中毒 检测技术 现状 进展
原文传递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尿液中的毒蕈碱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巍巍 赵云峰 +1 位作者 陈达炜 吴永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建立固相萃取法快速分析尿液中毒蕈碱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直接经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以HSS T_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为分析柱,含0.1%甲酸的乙腈及含0.1%甲...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建立固相萃取法快速分析尿液中毒蕈碱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直接经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以HSS T_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为分析柱,含0.1%甲酸的乙腈及含0.1%甲酸和4 mmol/L甲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A、B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外标法定量。采用正离子采集模式对样品进行快速筛查,t MSMS采集模式定量分析。结果毒蕈碱在0.05~5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r)大于0.999,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和0.05μg/L。以空白尿液样品进行0.05、0.1和0.5μg/L 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毒蕈碱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在73.2%~97.9%之间,RSD为2.5%~10.2%。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尿液中毒蕈碱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分析测定,可满足临床中毒分析和法医鉴定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 固相萃取 毒蕈碱 尿液 食物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冲 田锦平 +2 位作者 王庆奎 钱忠 庞惠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901-2902,共2页
目的:快速分离病原菌,追溯其食源性疾病的来源。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者剩余食物、呕吐物、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集病人的双份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结果:在1份凉皮、1份呕吐物、2份大便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其中凉皮、呕吐物中... 目的:快速分离病原菌,追溯其食源性疾病的来源。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者剩余食物、呕吐物、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集病人的双份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结果:在1份凉皮、1份呕吐物、2份大便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其中凉皮、呕吐物中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总数>106cfu/g,病人双份血清中,蜡样芽孢杆菌抗体有四倍以上的增高。结论:按照WS/T.82-1996诊断标准,这是一起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凉皮引起的食物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 病原学检测
原文传递
2016年四川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毒物检测能力调查 被引量:6
18
作者 邱乐平 张成云 +1 位作者 宋阳 阴旅宁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281-1284,共4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四川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中毒事件处置中毒物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利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收集22家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毒物检测能力信息。结果 2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取得了检验检测机... 目的了解和掌握四川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中毒事件处置中毒物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利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收集22家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毒物检测能力信息。结果 2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检测检验人员共154人,其中年龄以21~50岁共120人(78.0%);本科学历85人(55.2%);职称以中高级为主,共116人(75.2%);所列6种现场毒物检测仪器的配备各机构均严重不足;所列12种实验室检测仪器中,配备率超过80%的只有5种;理化和微生物检测项目平均开展数分别为13.6种和8.4种,开展率分别为46.8%和64.5%。结论四川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已具备一定突发中毒事件毒物检测应急能力,但尚不能满足国家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应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毒物检测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事件 毒物检测 应急能力
原文传递
食品中椰毒假单胞菌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会杰 董莲华 +3 位作者 陈桂芳 刘思渊 杨佳怡 杨靖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椰毒假单胞菌可污染包括发酵米面等多种食物,其产生的两种毒素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威胁人体健康。基于数字PCR技术,建立了针对椰毒假单胞菌的定量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重复性,人工污染糯米汤样品中的检出限为361 CFU/mL... 椰毒假单胞菌可污染包括发酵米面等多种食物,其产生的两种毒素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威胁人体健康。基于数字PCR技术,建立了针对椰毒假单胞菌的定量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重复性,人工污染糯米汤样品中的检出限为361 CFU/mL。与平板培养法相比,基于数字PCR技术的测量方法缩短了测量时间,有利于椰毒假单胞菌的快速准确测量,未来可在食品安全监测与中毒分析等领域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毒假单胞菌 食物中毒 数字PCR 平板培养法 定量测量
下载PDF
基于模型水印的联邦学习后门攻击防御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晶晶 刘玖樽 +5 位作者 马勇 刘志全 熊宇鹏 苗可 李佳星 马建峰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2-676,共15页
联邦学习作为一种隐私保护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方法,容易遭受参与方的投毒攻击,其中后门投毒攻击的高隐蔽性使得对其进行防御的难度更大.现有的多数针对后门投毒攻击的防御方案对服务器或者恶意参与方数量有着严格约束(服务器需拥有干净的... 联邦学习作为一种隐私保护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方法,容易遭受参与方的投毒攻击,其中后门投毒攻击的高隐蔽性使得对其进行防御的难度更大.现有的多数针对后门投毒攻击的防御方案对服务器或者恶意参与方数量有着严格约束(服务器需拥有干净的根数据集,恶意参与方比例小于50%,投毒攻击不能在学习初期发起等).在约束条件无法满足时,这些方案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水印的联邦学习后门攻击防御方法.在该方法中,服务器预先在初始全局模型中嵌入水印,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通过验证该水印是否在参与方生成的本地模型中被破坏来实现恶意参与方的检测.在模型聚合阶段,恶意参与方的本地模型将被丢弃,从而提高全局模型的鲁棒性.为了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在恶意参与方比例不受限制、参与方数据分布不受限制、参与方发动攻击时间不受限制的联邦学习场景中有效检测恶意参与方发起的后门投毒攻击.同时,该方案的恶意参与方检测效率相比于现有的投毒攻击防御方法提高了4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学习 投毒攻击 后门攻击 异常检测 模型水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