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
潘家明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0 |
10
|
|
2
|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 |
杨兵初
朱开成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3
|
体认在原著与修订之间——重读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
夏中义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大诗 |
何云波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5
|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刍论 |
勾祖鹏
|
《成才之路》
|
2024 |
0 |
|
6
|
爱伦·坡诗歌在中国 |
朱振武
张秀丽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7
|
诗词教育与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
杨景龙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5
|
|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
马红军
卢颖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9
|
唐代诗歌品格与诗意之关系——以“诗格”材料为中心 |
高晓成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4
|
|
10
|
现当代古体诗词应否入史之论争的核心问题思考 |
谭光辉
王辉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品格 |
张瑞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2
|
诗,可为殉道者的宗教——昌耀论 |
何清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3
|
高棅的“四唐七变”说 |
方锡球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14
|
试论中国新诗形式的演变(1917-1927) |
郭洋洋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5 |
0 |
|
15
|
2004儿童诗创作综述 |
谭旭东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5 |
2
|
|
16
|
诗性思维:大学教育的精神天平 |
黄文虎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7
|
《诗品》“雄浑”与西方“崇高”之比较 |
杨景生
|
《济宁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8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唐宋诗画功能的互补 |
王赠怡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9
|
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论吴宓先生的旧体诗 |
刘士林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20
|
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及其文化品相 |
石在中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