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克肖特“诗教智慧”揭解及其时代蕴涵 被引量:3
1
作者 闻达 《江汉学术》 2023年第3期72-81,共10页
“诗教智慧”可视作奥克肖特探究教育问题的理论尝试与逻辑思考。文明的演化沉溺于技术工具理性的引领和支配,这激发出他对教育活动的诗性考察。其表达方式——沉思与想象的“诗歌”——旨在审视和揭露工具理性的本质特征及其自相矛盾... “诗教智慧”可视作奥克肖特探究教育问题的理论尝试与逻辑思考。文明的演化沉溺于技术工具理性的引领和支配,这激发出他对教育活动的诗性考察。其表达方式——沉思与想象的“诗歌”——旨在审视和揭露工具理性的本质特征及其自相矛盾的思维。诗歌是教育谈话运作时牵制理性思维陷入极端、僵化的纠正方式。它通过揭释和鉴别谈话的旨向、参与者的个性及其交互关系,触发推动彼此相合的志趣与共情,以此缓和可能存在的分歧与冲突。为达至共同理解的道德理想,它通过“制定解决方案”“评估道德结果的优与劣”“重识谈话关系及其诸构成要素”,重新确立参与者的意志和构想,为谈话的深入发展提供适当选择的合作关系与方式。诗歌的思维方式在教育理性产生剧烈震动与变化、陷入对峙争持的龃龉状态中,彰显出维持和洽稳定的审慎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奥克肖特 诗教智慧 诗性智慧 教育理性 诗歌教育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初探
2
作者 蔡雯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诗词中兴发感动力量的传达、时刻流露出高贵的道德情操、严分文体并明晰各种文体的美感特质,引入西方理论为中华诗教提供全新的评赏角度。其诗教对象、方法、内容浑然一体,自成体系,既契合传统,又适用当下,应予以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叶嘉莹 吟诵 兴发感动 弱德之美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Bildung和Erziehung之辨
3
作者 万兴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9,共15页
“诗教”传统自古有之,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阅读《诗经》可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作用,在近代文学中更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类别。人们通常将“教育小说”定义为描述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 “诗教”传统自古有之,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阅读《诗经》可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作用,在近代文学中更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类别。人们通常将“教育小说”定义为描述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然而在德语世界中,对于教育小说的定义常有争论。狄尔泰用“Bildungsroman”而卢卡奇用“Erziehungsroman”来指称教育小说,在“Bildung”和“Erziehung”的差异中形成了一场文学思想的跨时代对话。本文将通过细读狄尔泰、卢卡奇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荷尔德林《许佩里翁》的阐发,剖析他们的教育小说观念之不同,并认为:教育小说并不仅仅聚焦于对成长历程的描述,还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对个体的成长分别提出了拓宽思想深度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教育小说 Bildung Erziehung
原文传递
论初唐皇室对皇子的诗歌教育
4
作者 郭发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72,共8页
初唐皇子不仅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频繁参与宫廷诗创作的诗人群体之一。他们在《全唐诗》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为唐代文学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初唐皇室重视培养皇子的诗歌创作才能,主要通过聘请优秀诗人担任府僚或教师、编... 初唐皇子不仅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频繁参与宫廷诗创作的诗人群体之一。他们在《全唐诗》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为唐代文学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初唐皇室重视培养皇子的诗歌创作才能,主要通过聘请优秀诗人担任府僚或教师、编纂系列类书供皇子检事缀文、频繁组织聚会为皇子提供文学平台等方式,提高皇子的诗歌创作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技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皇子 诗歌教育
下载PDF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桐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9,共8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孔子诗论》 诗教
下载PDF
朱熹诗教与礼乐关系疏考
6
作者 王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乐同体”,从形而上的层面解决了诗教思想中的礼乐关系问题。他从礼乐的价值指向出发,明确了“敬”先“和”后的次第,使“礼”“乐”作为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中有了主从先后的分别,并进一步以“敬体和用”的理论讨论儒家诗教核心价值观“仁”的实现路径。立足朱熹诗教思想,深入考释其对礼乐关系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朱熹诗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教 礼乐关系
下载PDF
人心暴戾的化育:学生暴力行为的诗教可能 被引量:6
7
作者 唐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9,共6页
将教育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学生暴力事件是现代教育出现危机之兆。这一危机源于谋生化、科学化的教育模糊了其指向人心化育的根本职责,使其无力担当对人心的教化。索福克勒斯的《埃阿斯》展现了以言辞与情感化解人心暴戾的诗教力量,教化... 将教育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学生暴力事件是现代教育出现危机之兆。这一危机源于谋生化、科学化的教育模糊了其指向人心化育的根本职责,使其无力担当对人心的教化。索福克勒斯的《埃阿斯》展现了以言辞与情感化解人心暴戾的诗教力量,教化施暴者在遭受不义时应秉持忠恕之道,而非以暴制暴。诗教作为值得复兴的教化传统,让学生在游戏性的摹仿中,反思偏执的暴力逻辑,化解人心的暴戾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暴力 诗教 应得正义观 暴戾
下载PDF
诗歌教学与情感体验 被引量:3
8
作者 肖细白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4-108,113,共6页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验诗歌情感:1.反复阅读,多方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再现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中丰厚的情感;3.开拓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情感体验 诗歌欣赏 阅读 想象力
下载PDF
应试诗的诗教内涵及其当代面向——以晚清试帖诗学观为中心
9
作者 张奕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3-102,共10页
清代“试帖诗”是应试诗发展的又一高峰。晚清诗论家从以试帖诗为“一朝之胜”、以助教化、可为诗教之正宗、可增进诗艺和作为日常生活的娱情之备等方面,建构了试帖诗的诗教内涵和价值;并从诗教及学习、应试的角度出发,标举雅正诗风和... 清代“试帖诗”是应试诗发展的又一高峰。晚清诗论家从以试帖诗为“一朝之胜”、以助教化、可为诗教之正宗、可增进诗艺和作为日常生活的娱情之备等方面,建构了试帖诗的诗教内涵和价值;并从诗教及学习、应试的角度出发,标举雅正诗风和法度。作为应试诗当代面向的全国诗词大赛有利于巩固诗词写作技巧,有利于教师了解创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高贵之精神,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试诗 晚清 试帖诗 诗教 诗词大赛
下载PDF
诗可以兴:古代儿童诗教的发生逻辑和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向辉 皮军功 刘莉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5,共7页
儿童诗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广泛存在的教育现实。就教育层面而言,诗教包括了《诗经》及其他以精粹的文字表现美感,有声韵可以歌咏的艺术性作品的教育和学习。基于父子兄弟之爱的亲情和对所处自然的自然之情构成了儿童成长的本... 儿童诗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广泛存在的教育现实。就教育层面而言,诗教包括了《诗经》及其他以精粹的文字表现美感,有声韵可以歌咏的艺术性作品的教育和学习。基于父子兄弟之爱的亲情和对所处自然的自然之情构成了儿童成长的本源性情感。诗作为情的反映,诗教是儒家教化逻辑中的重要一环。诗借助兴的表现手法、吟诵的外在形式、意象的积累与感通,可以激发并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与意义世界的建构,由此构成儿童诗教发生的完整逻辑过程。古代儿童诗教的发生逻辑提示我们,现代儿童教育应注重儿童情之兴发能力的保持,同时应更深入和审慎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儿童的读经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情感 教化
下载PDF
艺术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11
作者 束舒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7-41,共5页
“艺术思政”是在“大思政课”基础上探索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系统性艺术表达。艺术思政在哲学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和党思政工作审美取向的发展范式,在教育逻辑上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诗为教的传统,并以“兴于诗”达成... “艺术思政”是在“大思政课”基础上探索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系统性艺术表达。艺术思政在哲学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和党思政工作审美取向的发展范式,在教育逻辑上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诗为教的传统,并以“兴于诗”达成教育意向性的生发,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合理性。在实践探索上,艺术思政可以从顶层设计、育人属性和学思践悟三方面不断深化拓展,破解当前存在的零敲碎打、不成体系、随机性大、参与度窄等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艺术思政 文艺育德 诗教 教育意向性
下载PDF
格律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诗教价值
12
作者 柯继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7-99,共13页
格律学是研究语音单元在时空关系中有规律呈现的学科,包括韵律、节律、声律等研究、格律文艺构造研究、格律文化传播研究等内容。格律学研究经历了传统的分体零散研究、王力的初步整合研究、启功洛地等人的核心规律发现、格律学的完整... 格律学是研究语音单元在时空关系中有规律呈现的学科,包括韵律、节律、声律等研究、格律文艺构造研究、格律文化传播研究等内容。格律学研究经历了传统的分体零散研究、王力的初步整合研究、启功洛地等人的核心规律发现、格律学的完整总结四个阶段。格律学研究是历代诗教的先导和内容,其诗教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既为诗教的载体形成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其本身也是诗教一大内容,在诗歌鉴赏和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 王力 启功 格律学 诗教
下载PDF
《千字文》及其诗教价值与今读方法
13
作者 余咏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千字文》是一篇具有精、美、奇三大特点的四言韵文,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启蒙教材而发挥着诗教作用,在当代仍不失为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诗教作品。随文入观、触类旁通、涵泳是今人研读《千字文》的三大有效方法。
关键词 《千字文》 诗教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兴于诗”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叔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6,共6页
从"全国诗教经验交流(淮安现场)会议"开始,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发,论述了诗与诗教的重要性。本文从诗对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功能: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又从诗对人的外部世界的... 从"全国诗教经验交流(淮安现场)会议"开始,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发,论述了诗与诗教的重要性。本文从诗对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功能: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又从诗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功能:观、群、兴、怨四个方面作了简扼论述,并在此两功能基础上,强调了诗对内对外的创新功能,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诗词 诗教
下载PDF
根植诗教传统,熔铸红色基因--论革命家诗词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腾飞 洪坚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传统“诗教”的精髓及价值在当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诗教的精神内核是以诗歌作为审美教育范畴,以促进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为目标,鼓励其发扬和增加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与担当意识。革命家诗词承载了革命者对伟大思想、... 传统“诗教”的精髓及价值在当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诗教的精神内核是以诗歌作为审美教育范畴,以促进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为目标,鼓励其发扬和增加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与担当意识。革命家诗词承载了革命者对伟大思想、崇高理念的坚定信仰,昭示着革命者对家国、民族命运的使命担当,彰显着革命者对党性品格至纯至萃的不懈追求,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重要的文化资源。重视革命家诗词在高校的传播、教育,正是凭借红色基因填补传统诗教在新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落差,对今后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诗为证、案例举隅、穿插点染等途径,将革命家诗词充实于哲学、历史、文学及其他课程思政教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红色基因 革命家 诗词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新诗诗人大学时期之唐宋诗词教育及其功能——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学祖 《美育学刊》 2011年第3期37-46,共10页
唐宋诗词是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将之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他部分院系也往往将之纳入选修类课程之中,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名师名课。相对于中国传统"诗教",民国时期大学... 唐宋诗词是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将之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他部分院系也往往将之纳入选修类课程之中,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名师名课。相对于中国传统"诗教",民国时期大学的唐宋诗词之教育功能已发生根本变化,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而且还树立起"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学"教育理念。当时许多新诗诗人正是在大学中接受了系统的唐宋诗词教育,通过阅读、模仿与学习,在对唐诗宋词的"诗美"因素与表意形式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而影响了其诗歌的文体选择与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宋词 诗词教育 现代新诗诗人
下载PDF
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成就与弊端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颖霞 张敏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03-107,共5页
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是典型儒学特色的儿童教育,识字教育、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识字教育培养了学童文字读写能力,诗教激发了学童的学习兴趣,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童的人文修养。虽然传统国学启蒙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是典型儒学特色的儿童教育,识字教育、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识字教育培养了学童文字读写能力,诗教激发了学童的学习兴趣,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童的人文修养。虽然传统国学启蒙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如压抑学童个性、泯灭儿童勇敢抗争的天性、制约科技启蒙教育发展等弊端,但理性审视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成就与弊端,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启蒙教育 诗词教育 识字教育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下载PDF
乐教、诗教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过常宝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2期4-13,共10页
春秋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而统称“乐”,用于各类仪式。春秋君子赋予“乐德”以历史理性和政治伦理,强调其和物感心的功能,其中隐含着“乐教”意识。此时并没有出现明确的“乐教”说。《仪礼》《周礼》中所描述的“乐教”制度,其实只是... 春秋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而统称“乐”,用于各类仪式。春秋君子赋予“乐德”以历史理性和政治伦理,强调其和物感心的功能,其中隐含着“乐教”意识。此时并没有出现明确的“乐教”说。《仪礼》《周礼》中所描述的“乐教”制度,其实只是对乐官、乐舞人员、“宗子”们的礼乐职事教育,不可能扩大到一般的贵族和士人,也非社会性教育。而将“乐教”用于士人品德培养的是孔子。春秋有赋诗、引诗现象,也出现了“说诗”,但人们很少在“乐”之外论“诗”,尚未形成明确的“诗教”观念。孔子始以诗为教,使其从“乐”中独立出来。《孔子诗论》所谓“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可以看作“诗教”成立的一个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乐教 诗教 《孔子诗论》
下载PDF
“七纲”与“三用”:读者视角下的孔子诗教思想再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2,共7页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七纲之间环环贯通,共同构成了《诗》对读者所产生的三个维度的功用:"兴、观、群、怨"四纲突出的是《诗》对读者心性的影响,强调《诗》能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七纲之间环环贯通,共同构成了《诗》对读者所产生的三个维度的功用:"兴、观、群、怨"四纲突出的是《诗》对读者心性的影响,强调《诗》能兴发读者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兴发感动中反观自身的不足,获得心理的平衡,做到虽怨不怒,从而保持心性和谐";事父、事君"两纲侧重勉励读者运用《诗》中蕴含的人伦之道来指导现实人生实践,处理好父子、君臣等伦常关系,最终维护人际和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纲侧重说明《诗》能唤起读者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共感意识,由此生发出物我一体的仁爱之心,从而亲近自然,保护生态,促进天人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纲 三用 读者视角 孔子 诗教
下载PDF
从“兴于诗,立于礼”看诗性智慧——试论《诗》礼合一的成德之学a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子洵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87-102,198,共17页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与礼都源于人情,目的在于导养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止乎礼义。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诗》的独特性在于“兴”,由有限的言辞与意象通达无限的道,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的独特性在于“立”,通过一系列节文度数使人心念纯正、行为周旋中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 诗教 诗性言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