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诗学对话的两种方式——以朱光潜与梁宗岱的诗学观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卞东文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21-23,共3页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西方诗学 传统诗学 对话 接引 沟通
下载PDF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2
作者 钟铭恩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114,共8页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文化批评,是达到这一平衡的理想框架。以文化诗学为视角,本文探讨王维诗歌英译的语言审美价值,禅宗美学和思想在译本中的体现,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禅宗思想 文化诗学 诗歌英译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的新范式:以交流诗学为例
3
作者 朱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9,158,共16页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部艺术性交流之民俗概念的当代重构;另一方面也从语言学特别是言语研究的理论发展中获得理论动力,将交流的维度引入口头诗学并进一步拓展了既有人类口头艺术的综合性研究传统。在此基础上,经由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活态口头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和比较研究,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与作为诗学的交流行为这一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均得到了有益拓展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诗学 口头艺术 民俗学 语言学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作者、资源、读者:叙事的修辞诗学 被引量:3
4
作者 詹姆斯·费伦 聂宝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2,共9页
本文通过讨论叙事交流阐述了修辞诗学的基本原则。首先,笔者建议用ARA(作者、资源、读者)模式取代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ARA模型将作者和读者视为叙事交流的两个常量,将叙事中的文本元素视为变量。因此,作者可以安排一个叙... 本文通过讨论叙事交流阐述了修辞诗学的基本原则。首先,笔者建议用ARA(作者、资源、读者)模式取代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ARA模型将作者和读者视为叙事交流的两个常量,将叙事中的文本元素视为变量。因此,作者可以安排一个叙事者也可以不安排,可以把事件定位在一定的空间中也可以不在,这取决于作者对哪些资源是实现其交流目的所需的评估。该模型还表明,作者和读者在交流中都有代理,作者可以选择建立多种交流渠道,并在渠道之间构建协同作用。读者通过影响作者的选择来发挥他们的代理作用。在亚里士多德所谈论的“可能的不可能性”和笔者所谈论的“跨界叙事”中,作者和读者的双重代理作用明显。在此情况中,作者违悖了事件和叙事的普遍可能性,读者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不介意,因为叙事所展开的进程使得这一违悖现象为叙事整体增添了价值。概括而言,作者所构建的叙事进程将文本动力和阅读动力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阅读动力不仅成为文本动力的结果,而且往往成为文本动力的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诗学 “作者-资源-读者”模式 叙事交流 文本动力 读者动力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书学互通论 被引量:1
5
作者 任文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39,共7页
诗学与书学的互通,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古代诗学家经常借助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来阐释诗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或以书体喻诗,或以书法风格喻诗歌风格,或借妙悟将二者打通,或借书法之势谈诗歌之势,不一而足... 诗学与书学的互通,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古代诗学家经常借助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来阐释诗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或以书体喻诗,或以书法风格喻诗歌风格,或借妙悟将二者打通,或借书法之势谈诗歌之势,不一而足。这样,不仅使抽象的诗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而且还富于文学创意,从而在不同艺术门类的比较中,拓展了诗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书学 互通
下载PDF
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新媒体网络传播情境下的中国当代民族志诗学发展
6
作者 邱婧 李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7-161,共15页
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当代民族志诗学涵盖了少数民族作家生产并以诗歌、歌谣、民歌等形式介入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其发展和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民族志诗学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向多空间和多... 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当代民族志诗学涵盖了少数民族作家生产并以诗歌、歌谣、民歌等形式介入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其发展和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民族志诗学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向多空间和多向度延伸并不断发展流变,媒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当代民族志诗学的传播提供了具体路径。尽管民族志诗学在传播进程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和挑战,但在文化生产创造、创新过程中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网络传播 新媒体
下载PDF
博学鸿儒与清初京师诗坛的宗唐诗风——以庞垲、李澄中的诗学交往为中心
7
作者 代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范观念的分歧,两人对如日中天的王士禛少有附和。庞垲和李澄中标举“风人之义”与“温柔敦厚”的诗歌审美传统与创作观念,大力标举唐诗,而王士禛则对宋诗别有会心;即以双方均推崇的杜诗而论,也各有重心与偏好。庞、李二人与同年李铠、徐嘉炎、冯勖、袁佑、彭孙遹、丘象随等江南籍博学鸿儒迭相聚会,频频唱和,隐然形成了宗法唐诗的群体;在李澄中离京后,庞垲等人又与阎中宽、苏伟、黄自先、金德纯等沟通声气,从而推动了唐诗在京师诗坛的东山再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垲 李澄中 诗学交往 京师诗坛 宗唐诗风
下载PDF
论钱孟钿与非亲属师友的诗歌交游
8
作者 曹海月 《德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7-31,共5页
钱孟钿是清代女作家,其在文学创作上最主要的造诣是工诗。从钱孟钿现存诗集文本内容来看,其一生好与人交往,且多为诗学唱和。学术界在研究钱孟钿生平交游时,多从其与亲属诗歌唱和方面论述,较少涉及与非亲属师友的诗学交游。钱孟钿除了... 钱孟钿是清代女作家,其在文学创作上最主要的造诣是工诗。从钱孟钿现存诗集文本内容来看,其一生好与人交往,且多为诗学唱和。学术界在研究钱孟钿生平交游时,多从其与亲属诗歌唱和方面论述,较少涉及与非亲属师友的诗学交游。钱孟钿除了与自己亲属交往密切,且与非亲属师友交往频繁。文章探讨钱孟钿与非亲属师友诗学交游的情况,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孟钿 非亲属师友 诗歌交游
下载PDF
多维视阈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方本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4期3-8,共6页
"视觉语法"是多模态语篇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它重在语篇结构;认知诗学是一种基于认知视角的语篇分析方法,将其引入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探究读者认知和体验层面的语篇效果;非语言模态在不同文化里的表征形式可... "视觉语法"是多模态语篇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它重在语篇结构;认知诗学是一种基于认知视角的语篇分析方法,将其引入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探究读者认知和体验层面的语篇效果;非语言模态在不同文化里的表征形式可能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可能不同,从而会导致语篇意义的嬗变,因此多模态语篇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值得重视。本文试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探讨视觉语法、认知诗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对多模态语篇的多维分析及其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问题,祈为多模态语篇的建构与解构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语法 认知诗学 跨文化交际 多模态语篇 里约奥运会会徽
下载PDF
文化诗学在中国的若干问题
10
作者 钱文彬 王艳勤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12-14,共3页
文化诗学在中国以“文史互通”为历史依据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 ;文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 80年代“文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 ;文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 ,中华... 文化诗学在中国以“文史互通”为历史依据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 ;文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 80年代“文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 ;文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文化诗学的文化语境 ,“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文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 ,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文史互通” “文化热” 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诗学批评
下载PDF
唐代佛教寺院文化与诗歌创作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芳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7-103,共7页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 山水景观 人造景观 赋诗交往 诗会联唱
下载PDF
黄海电影海报设计的诗意叙事 被引量:9
12
作者 焦朦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6-82,共7页
电影海报是设计者运用视觉符号体系对电影故事和主题予以阐释升华的视觉传达艺术。黄海是近年来国内电影海报设计师的代表人物,其设计作品极具识别性,呈现出一种饱含中国美学思想的“诗意叙事”风格。本文将着重分析黄海电影海报的风格... 电影海报是设计者运用视觉符号体系对电影故事和主题予以阐释升华的视觉传达艺术。黄海是近年来国内电影海报设计师的代表人物,其设计作品极具识别性,呈现出一种饱含中国美学思想的“诗意叙事”风格。本文将着重分析黄海电影海报的风格化设计特征:结构上通过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叙事设计实现与电影故事的呼应与暗合,手法上将海报叙事诗意化,营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运用形变、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实现美与情感的传达。同时,也将阐释在国际化语境下,这种“诗意叙事”的设计风格如何成为本土文化的转译和国际输出时的策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电影海报 诗意叙事 视觉传播
下载PDF
论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交流——评《长恨歌》的两种译本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玉群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诗歌翻译既是一项跨语言,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有表、中、深三层之分。在文化表层,全人类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因而翻译方法以横向移植为主。在文化中层,两种文化可...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诗歌翻译既是一项跨语言,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有表、中、深三层之分。在文化表层,全人类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因而翻译方法以横向移植为主。在文化中层,两种文化可能会出现文化并行或空缺现象,翻译应该着力于沟通。在文化深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隔离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隔离和心理的隔离,在这一层面翻译所面临的难度较大,译者首先应对此有所认识,然后灵活应对,以便跨越文化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文化交流 《长恨歌》 表层文化
下载PDF
成为你自己--贝拉·塔尔访谈 被引量:5
14
作者 贝拉.塔尔 彭万荣 +1 位作者 谢诗思 谢小红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0,共6页
本次访谈以贝拉·塔尔电影创作为对象,探讨了他的电影的哲学意味和诗性特质、他的电影与电影前辈和同辈流与变的关系、长镜头的剪辑功能、电影剧本与即兴创作,以及电影的教与学等话题,而贯穿始终的是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即"... 本次访谈以贝拉·塔尔电影创作为对象,探讨了他的电影的哲学意味和诗性特质、他的电影与电影前辈和同辈流与变的关系、长镜头的剪辑功能、电影剧本与即兴创作,以及电影的教与学等话题,而贯穿始终的是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即"成为你自己",这既体现在他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上,也表现在他感知世界的影像风格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塔尔 哲学意味 诗性特质 交往方式 自由精神
原文传递
“诗意地栖居”:城市楼盘命名中的传播景观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祥辉 孙一鸣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传播景观是依托符号、技术与媒介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表象。五花八门的楼盘名称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景观。楼盘命名通过标识、区隔、提炼、隐喻与象征进行展示与宣传,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传播形态。一个城市楼盘名称的演变史也可以看作一... 传播景观是依托符号、技术与媒介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表象。五花八门的楼盘名称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景观。楼盘命名通过标识、区隔、提炼、隐喻与象征进行展示与宣传,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传播形态。一个城市楼盘名称的演变史也可以看作一部城市的公共传播史。通过对杭州楼盘名称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楼市景观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但"诗意栖居"的意象与内涵在商品房命名与营销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表达。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诗意符号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种传播景观通过媒体和广告呈现给受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拟态环境",影响着公众对现实的感知。事实上,楼盘名称所呈现的传播景观受制于各种利益主体,它既是一种"表象的垄断",也是一种"强制性的独白",还带来了一种传播学上的"海市蜃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栖居 房地产 命名 海市蜃楼效应 传播社会学
下载PDF
民族文化审美与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3,共4页
民族文化审美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审美决定了译者对外国诗歌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同时,符合民族文化审美需求的误译可以促进外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并指出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实质... 民族文化审美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审美决定了译者对外国诗歌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同时,符合民族文化审美需求的误译可以促进外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并指出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实质上是种文化交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审美 诗歌形式 误译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施佩特和雅各布森学术渊源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新朋 王永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布森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森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 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布森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森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的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的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的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原文传递
王安石与欧阳修的交游及其他--从《祭欧阳文忠公文》说起
18
作者 王若尘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6-61,128,共7页
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上,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举足轻重、牵涉甚广的人物,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微妙莫名。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可视为两人诗文交往的终结,也是其生平恩怨的一次盘点。由此展开对两人诗文唱酬的梳理,可以揭示出若干复杂的隐曲。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 诗文交往
下载PDF
诗歌重建的标尺——评吕进《对话与重建》
19
作者 任洪国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0-31,共2页
《对话与重建》是吕进继《中国现代诗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学术力作,它重点阐述了吕进近几年来对诗歌和诗学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对话与重建》的分析,论述了它在诗体重建和诗歌精神重建等方面对当下诗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吕进 《对话与重建》 诗体重建 诗歌精神重建 新诗研究 诗学体系
下载PDF
理性识见的诗性传达——读宋生贵教授新著《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20
作者 陈春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9-102,共4页
《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一书,是宋生贵教授对艺术本质把握和梳理的新近成果,显示出理论创新与诗性书写的融合,内蕴了抽象理论的现实投著,饱含着艺术美学之于当下生存现状的意义。
关键词 书评 艺术美学 诗性传达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