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工酶PAGE凝胶电泳在大白菜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启林 陈毓荃 +1 位作者 陈静 张剑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4-97,共4页
利用PAGE凝胶电泳对9个大白菜品种子叶期EST同工酶和POD同工酶进行了品种鉴定分析。结果表明,80-7、山东4号和山东6号可利用EST同工酶酶谱加以区分,小杂56、山东6号和山东7号可利用POD同工酶酶谱加以区分... 利用PAGE凝胶电泳对9个大白菜品种子叶期EST同工酶和POD同工酶进行了品种鉴定分析。结果表明,80-7、山东4号和山东6号可利用EST同工酶酶谱加以区分,小杂56、山东6号和山东7号可利用POD同工酶酶谱加以区分。单纯利用EST同工酶或POD同工酶不能将供试的9个品种完全鉴别出来。由于EST和POD2种同工酶酶谱综合多态性要比单一的一种同工酶酶谱丰富,将这2种同工酶结合起来,可将供试的9个大白菜品种完全鉴别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同功酶 大白菜 品种 鉴定 应用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豆豆荚类别识别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闫壮壮 闫学慧 +12 位作者 石嘉 孙凯 虞江林 张战国 胡振邦 蒋鸿蔚 辛大伟 李杨 齐照明 刘春燕 武小霞 陈庆山 朱荣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71-1779,共9页
作物表型调查是作物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传统表型调查主要依靠人力,使得表型调查的结果难以达到自动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大豆的表型调查中,对豆荚类别的正确识别是豆荚个数、长度和宽度等表型准确提取的关键和前... 作物表型调查是作物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传统表型调查主要依靠人力,使得表型调查的结果难以达到自动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大豆的表型调查中,对豆荚类别的正确识别是豆荚个数、长度和宽度等表型准确提取的关键和前提。本文针对成熟期大豆豆荚的图片,通过利用深度学习迁移5种不同的网络模型[AlexNet、VggNet(Vgg16,Vgg19)、GoogleNet、ResNet-50],对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四粒荚进行识别。为提高训练速度和准确率,本试验微调模型,选择不同的优化器(SGD、Adam)对网络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针对豆荚辨识问题中,Adam的性能优于SGD,而Vgg16网络模型搭配Adam优化器,豆荚类别的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8.41%,在所选的网络模型中体现了最佳的性能。在十折交叉验证试验中也体现了Vgg16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认为Vgg16网络模型可以应用到实际的豆荚识别中,为进一步实现豆荚表型自动提取提供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育种 豆荚辨别 深度学习 迁移学习
下载PDF
花生种质资源果腐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美敬 刘阳杰 +5 位作者 崔顺立 杨鑫雷 穆国俊 Charles Y.Chen 郭巍 刘立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0-789,共10页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腐病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和高感病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腐病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96份种质,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抗性材料6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布在26.33~42.41之间;中抗材料3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45.19~60之间;感病材料34份,平均受害指数在60.87~74.39之间;高感材料2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75.27~83.34之间。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腐病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果腐病 鉴定
下载PDF
应用同工酶对梨属下种、品种及芽变的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兵钢 牛建新 +2 位作者 潘立忠 吴忠华 覃伟铭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用POD和EST同工酶分析26个梨品种。POD同工酶可将26份试验材料中的12个样品区分出来,EST同工酶可将7个样品区分出来。综合两种同工酶谱带可对15个品种(含2个芽变)进行鉴定。
关键词 同工酶 pod 品种鉴定 芽变 EST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与图像结合进行油菜角果蚜虫侵染的定位识别 被引量:8
5
作者 俞浩 吕美巧 +3 位作者 刘丽敏 余桂平 赵艳茹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93-3197,共5页
油菜蚜虫可造成油菜籽的严重减产,及早进行油菜蚜虫判别以及其侵染定位识别有助于精准喷药。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对185个蚜虫侵染以及138个健康油菜角果进行判别,并进行蚜虫的定位分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油菜蚜虫可造成油菜籽的严重减产,及早进行油菜蚜虫判别以及其侵染定位识别有助于精准喷药。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对185个蚜虫侵染以及138个健康油菜角果进行判别,并进行蚜虫的定位分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两类样本的平均光谱进行聚类分析,并基于X-loading得出737nm波段可作为判断蚜虫的重要波段,采用Boxplot进行两类样本间单波段处的统计分析,同时得出基于737nm波段判断蚜虫侵染油菜角果的线性公式为y=2.917 6-3.345 7x(x为样本在737nm处的光谱值,y为样本的分类预测值)。采用此公式对实验样本进行判别分析,可以发现角果蚜虫识别率为99.0%。同时基于737nm处的油菜角果单波段灰度图进行蚜虫的定位识别,可以得到蚜虫的识别率为81.1%。结果表明,采用737nm处的单波段光谱信息以及图像信息可进行油菜角果蚜虫侵染的定位识别,为进一步开发便携仪检测仪以及精准喷药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油菜角果 蚜虫 定位识别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is-elements bound by BplMYB46 involved in abiotic stress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wall deposition 被引量:7
6
作者 Huiyan Guo Liuqiang Wang +3 位作者 Chuanping Yang Yiming Zhang Chunrui Zhang Cha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000-1014,共15页
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 play vital roles in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by binding to cis-acting elements to control expressions of their target genes. The MYB TF BplMYB46, from Betula platyphylla, is involved ... 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 play vital roles in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by binding to cis-acting elements to control expressions of their target genes. The MYB TF BplMYB46, from Betula platyphylla, is involved in abiotic stress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wall deposi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a TF-centered yeast onehybrid technology (TF-centered YIH) to identify the cis- acting elements bound by BplMYB46. We screened a shortinsert random library and identified three cis-elements bound by BplMYB46: an E-box (CA(A/T/C)(A/G/C)TG) and two novel motifs, a TO-box (T(GIA)TCG(C/G)) and a GT-box (A(G/T)T(AIC)GT(T/G)C).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and effector-reporter coexpression assays inNicotiana tabacum confirmed binding of BplMYB46 to the TC-box, GT-box, and E-box motifs in the promoters of the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 peroxidase (POD),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enes, which function in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and secondary wall biosynthesis. This finding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potenti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the response to abiotic stress and secondary wall deposition of BplMYB46 in B. platyphy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 SOD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is-elements bound by BplMYB46 involved in abiotic stress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wall deposition cis TCG GUS Figure
原文传递
基于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月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杂种真实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承源 王辉 +2 位作者 邱文昌 何亨辉 方炎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0,100,共8页
为了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加速月季育种进程,对27份月季种质及3个杂交组合的8个杂交后代,采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方法分析其亲缘关系并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月季种质采用POD同工酶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酶谱分析中,在相... 为了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加速月季育种进程,对27份月季种质及3个杂交组合的8个杂交后代,采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方法分析其亲缘关系并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月季种质采用POD同工酶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酶谱分析中,在相对迁移率为0.264~0.858的位点处共获得7条酶带,其中共有酶带3条,特征酶带4条,表明不同月季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又存在一定同源性。基于酶带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57处,可将27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大组。合柱组与月季组材料聚在一个大组中,两个组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再次得到确认。金樱子与硕苞蔷薇分别聚在两个不同的组中,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供试的古老月季品种被聚在两个不同的大组中,与野生种聚成的一组呈平行关系,表明古老月季在起源上的差异较大,可利用其作为杂交亲本进行广泛杂交以选育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杂交后代。根据有无父本特征酶带对杂种后代真实性进行鉴定,初步确定2个杂交组合的6个杂交后代中5个为真实杂种,1个为自交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月季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过氧化物酶 亲缘关系 杂种鉴定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大豆抗裂荚基因pdh1在长江中下游区域联合试验品种中的分布
8
作者 窦玲 郝青南 +4 位作者 杨中路 陈水莲 王贤智 单志慧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4-710,共7页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机收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育种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标记,对2021-2022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联合鉴定品种进行分布鉴定。结果表明:105份试验品种中有56份品种含有pdh1基因,pdh1集中分布在粒...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机收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育种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标记,对2021-2022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联合鉴定品种进行分布鉴定。结果表明:105份试验品种中有56份品种含有pdh1基因,pdh1集中分布在粒用型中早熟组夏大豆品种中,占到夏大豆总数的91.4%。基因pdh1在参试品种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育成地域特点,由黄淮和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选育的大豆品种有82.3%含有pdh1,而在南方地区(包含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浙江)选育的品种中,pdh1含有率仅有11.6%。可以认为,抗裂荚基因pdh1在东北、黄淮地区育种中已得到有效利用,在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该地区高温、高湿气候可能是影响田间抗裂荚选择的主要原因。采用分子鉴定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提高南方地区抗裂荚育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裂荚 地域分布 pdh1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黄连木雌雄株叶水溶性酚类物质和两种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国平 杨鹭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5-388,共4页
黄连木为雌雄异株植物。为探索鉴别黄连木幼苗性别的方法,应用比色法对其雌雄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水溶性酚类物质的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相对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黄连木叶片水溶性酚类... 黄连木为雌雄异株植物。为探索鉴别黄连木幼苗性别的方法,应用比色法对其雌雄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水溶性酚类物质的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相对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黄连木叶片水溶性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POD、PPO相对活性在雌雄株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在老叶中则存在极显著差异,认为黄连木雌雄株老叶中的水溶性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可以作为其性别鉴定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黄连木植株早期性别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木 酚类物质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雌雄鉴别
下载PDF
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志英 曾艳华 +6 位作者 熊斌 刘一贤 杨焱 龙继明 殷振华 郭涵 李海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7-1521,共5页
【目的】明确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类地位,为辣木果荚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辣木种植基地感病、带黑色颗粒物病残体的辣木果荚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显微形态特征观察、ITS和... 【目的】明确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类地位,为辣木果荚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辣木种植基地感病、带黑色颗粒物病残体的辣木果荚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显微形态特征观察、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不分隔、透明,孢子顶端呈尖锥形弯曲,基部平截,具油滴,大小为15.7-22.1μm×2.5-4.3μm;厚垣孢子壁厚,呈黑褐色,簇生或成链状。该菌株ITS和β-tubulin基因的序列与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菌株IMI103806的同源性高达99%(ITS登录号:GU227894;TUB2登录号:GU228188)。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兰生炭疽菌(C.chlorophyti)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结论】兰生炭疽菌(C.chlorophyti)能侵染辣木引起果荚腐病,是为害辣木果荚的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果荚腐烂病 致病菌 鉴定
下载PDF
POD analysis on vortical structures in MVG wake by Liutex core line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4
11
作者 Xiang-rui Dong Xiao-shu Cai +1 位作者 Yinlin Dong Chaoqun Li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3期497-509,共13页
The Liutex core line method, first combined with the snapshot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 is utilized in a supersonic micro-vortex generator (MVG) wake flow at Ma = 2.5 and Reθ = 5 760 to reveal the physic... The Liutex core line method, first combined with the snapshot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 is utilized in a supersonic micro-vortex generator (MVG) wake flow at Ma = 2.5 and Reθ = 5 760 to reveal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each POD mode of the flow field. Compared with other scalar-based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e Liutex core line identification is verified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that is threshold-free and provides full information of a fluid rotation motion. Meanwhile, the Liutex integration is 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track the evolution of the vortices in MVG wake and i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trol section of the MVG wake for the optimization study of MVG desig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each POD mode for multi-scale and multi-frequency vortical structure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Liutex core line identification to give some revelations. For the mean mode (mode 0) indicating the time-averaged velocity flowfield of the MVG wake flow, a pair of primary counter-rotating streamwise vortices and another pair of secondary vortices is uniquely identified by two pairs of Liutex core lines with Liutex magnitude. In contrast, mode 1 is featured by a fluctuated roll-up motion of streamwise vortex, and the streamwise component of the MVG wake is demonstrated to be dominant in terms of the total kinetic energy contribution. Meanwhile, a dominant shedding frequency of St = 0.072 is detected from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mode 2, which has the organized arc-shaped vortex structures shedding from MVG induced by the K-H instability. Additionally, mode 4 subjects to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f the wall vortices and thus takes a relatively lower frequency of St = 0.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 vortex identification Liutex vortex core lines micro-vortex generator(MVG)
原文传递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吊舱推进无人水面艇建模与辨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慕东东 王国峰 +1 位作者 范云生 赵永生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8年第4期131-135,151,共6页
为了研究吊舱推进无人水面艇的建模问题,以响应型数学模型为研究重点,应用系统辨识的方法确定其模型参数;根据MMG分离建模的理论建立吊舱推进无人艇的三自由度平面运动数学模型,然后对作用在艇体的力与推进器推力进行分析与假设,将平面... 为了研究吊舱推进无人水面艇的建模问题,以响应型数学模型为研究重点,应用系统辨识的方法确定其模型参数;根据MMG分离建模的理论建立吊舱推进无人艇的三自由度平面运动数学模型,然后对作用在艇体的力与推进器推力进行分析与假设,将平面运动数学模型化简为响应型数学模型;在得到响应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船进行回转实验和Z型实验采集相应数据,然后利用递推最小二乘以及数据拟合的方法对模型参数加以辨识;为了验证辨识结果的正确性,对辨识出的响应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并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误差在可信范围内,由此证明了系统建模与辨识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水面艇 吊舱 递推最小二乘 辨识
下载PDF
机载光电吊舱在电力巡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景致 刘刚 袁嘉彬 《新技术新工艺》 2018年第4期55-59,共5页
机载光电吊舱作为电力巡线中的关键一环,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的效益。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作为集电子、光学、通信、图像识别和故障诊断等一体化的光电吊舱,实际应用中应减小体积、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实现在电力巡线中的智能化... 机载光电吊舱作为电力巡线中的关键一环,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的效益。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作为集电子、光学、通信、图像识别和故障诊断等一体化的光电吊舱,实际应用中应减小体积、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实现在电力巡线中的智能化。如何进一步优化光电吊舱,提高巡线诊断的准确率并节约劳动力是现阶段机载光电吊舱研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光电吊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趋势,提出了未来机载光电吊舱的优化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从电力巡线应用方面分析了机载光电吊舱在未来发展研究的关键技术及软、硬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吊舱 电力巡线 智能化 图像识别 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
下载PDF
大豆种荚应答镰刀菌侵染的叶绿素荧光成像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希洋 肖新力 +3 位作者 张启辉 杨文钰 刘江 张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0-546,共7页
【目的】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方法】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 【目的】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方法】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感大豆‘E314’为研究对象,对离体种荚接种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大豆种荚接种霉菌24 h后,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清晰观察到豆荚表皮病斑,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霉菌侵染后0~5 d,大豆种荚初始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大幅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QNP下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RET)均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抗大豆‘QWT15-2’维持了较健康的组织形态,各荧光参数表现稳定;中抗大豆‘E1’和感病大豆‘E314’受霉菌侵染影响,其表皮组织破坏严重、荧光参数变化幅度大;其中Fv/Fm、Fm、Fv、qN和QNP荧光参数对霉菌侵染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荚田间霉变抗性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荚 轮枝镰刀菌 叶绿素荧光成像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大豆GmAGL8基因功能在拟南芥中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媛媛 陆婉瑶 +4 位作者 刘双 秦雅菲 杨翊晖 丁晨 郭蓓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0-25,共6页
【目的】为了培育炸荚抗性新品种,提高大豆产量。【方法】利用前期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得到的大豆GmAGL8基因构建的pCAMBIA1300∷GmAGL8和pCAMBIA1300∷antiGmAGL8载体,采用花浸法对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遗传转化,对转... 【目的】为了培育炸荚抗性新品种,提高大豆产量。【方法】利用前期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得到的大豆GmAGL8基因构建的pCAMBIA1300∷GmAGL8和pCAMBIA1300∷antiGmAGL8载体,采用花浸法对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遗传转化,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了PCR鉴定、表型观察与分析。【结果】对比野生型,过表达GmAGL8的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相对较厚,呈圆形,出现早花现象,果荚成熟提前,果荚成熟后2周少量果荚出现开裂;对比野生型反义抑制GmAGL8植株叶片较薄呈长圆形,开花较迟,果荚成熟晚且短小,角果成熟时果荚完全炸开。【结论】GmAGL8对拟南芥叶片发育,开花时间以及果荚开裂性状均有影响,在拟南芥中过表达GmAGL8基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果荚开裂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炸荚 GmAGL8基因 拟南芥 功能 验证
下载PDF
基于FPGA的无人机光电吊舱控制系统设计实现
16
作者 叶涛 王鉴 《自动化仪表》 CAS 2016年第6期47-50,共4页
针对无人机光电吊舱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了FPGA的硬件资源,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光电吊舱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减小控制板工装尺寸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取代传统的FPGA和DSP联合设计的光电吊舱控制系统。详细描述了... 针对无人机光电吊舱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了FPGA的硬件资源,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光电吊舱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减小控制板工装尺寸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取代传统的FPGA和DSP联合设计的光电吊舱控制系统。详细描述了FPGA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提出了多环路控制回路设计,并实现增量式PI控制算法。最后,通过摇摆台试验测试验证该系统的稳定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光电吊舱 无人机 控制系统 自动识别 图像跟踪 多环路控制回路 VHDL 增量式PI
下载PDF
福建长汀小米椒病毒病的病原鉴定
17
作者 王明霞 张谷曼 谢联辉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4-40,共7页
1987—1988年从小米椒的主要产地长汀县采回具有花叶、叶片斑驳、皱缩、畸形.叶脉肿大、黄化、小叶和侧枝丛生等病株的标样189份,经5科10种鉴别寄主的传染性试验、血清学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鉴定出4种小米椒病毒病... 1987—1988年从小米椒的主要产地长汀县采回具有花叶、叶片斑驳、皱缩、畸形.叶脉肿大、黄化、小叶和侧枝丛生等病株的标样189份,经5科10种鉴别寄主的传染性试验、血清学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鉴定出4种小米椒病毒病原:马铃薯 X 病毒(PVX),马铃薯 Y 病毒(PVY),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其中复合感染的样本占42.9%,病毒病原为 PVX,PVY 2种或 PVX,PVY,TMV 3种病毒的复合感染,其中以 PVX,PVY TMV 3种病毒感染占优势,为29.75%,是为害小米椒的主要毒源种类;单独浸染的样本88份,占46.6%,其中 PVX 占18.1%,PVY13.9%,TMV9.06%,CMV5.5%;未知病原样本20份占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椒 鉴定 病毒病 病原 辣椒
下载PDF
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术臣 贾海民 +1 位作者 赵聚莹 陈丹 《河北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河北省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同时进行了病菌... 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河北省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同时进行了病菌回接试验,检验了2种病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单独接种均可致病,且茄镰刀菌致病力较强,但症状与田间表现有差异;复合接种发病的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相同。从回接发病的荚果上再次分离培养病原菌,发现与原分离病原物一致,说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是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病原 鉴定 致病性 研究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成玲 张田田 +1 位作者 吴翠霞 路兴涛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1,共5页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镰刀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莲蓬醇提物中槲皮素的鉴定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11
20
作者 谢三都 林雅男 黄晓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8,共5页
采用UV、TLC、IR、HPLC等方法鉴定莲蓬的80%乙醇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并研究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莲蓬醇提物中含有槲皮素成分;以VC和茶多酚作阳性对照,当莲蓬醇提物中槲皮素浓度达到8.658 3 mg/mL时,对·OH、O_2^-·、DPPH、ABTS... 采用UV、TLC、IR、HPLC等方法鉴定莲蓬的80%乙醇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并研究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莲蓬醇提物中含有槲皮素成分;以VC和茶多酚作阳性对照,当莲蓬醇提物中槲皮素浓度达到8.658 3 mg/mL时,对·OH、O_2^-·、DPPH、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2.02%,98.54%,93.12%,91.32%;莲蓬醇提物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8mg/mL(以槲皮素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6mg/mL(以槲皮素计),但对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莲蓬醇提物具有抗氧化性能和抑菌性能,且与槲皮素浓度呈正相关(R>0.980 0,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蓬 槲皮素 鉴定 抗氧化 抑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