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柳 刘加平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2期22-31,共10页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洞民居 黄土高原 技术原型 绿色建筑 批判地域主义
下载PDF
西藏高原低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加平 杨柳 +1 位作者 刘艳峰 田国民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0期40-46,共7页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城乡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差、常规能源缺乏的现状,通过对城乡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实地勘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能耗等指标的详细测算以及对城镇居住建筑和传统民居基本模式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西藏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城乡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差、常规能源缺乏的现状,通过对城乡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实地勘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能耗等指标的详细测算以及对城镇居住建筑和传统民居基本模式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西藏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低能耗建筑设计基本气象参数数据,创作出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技术、适合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镇节能居住建筑体系和新型乡村生态民居建筑并建成示范工程,在满足基本热舒适条件下,同时保证了居住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的超低能耗。编制了西藏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和图集,推动了当地建筑节能行业的整体进步。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其他地区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建筑节能 太阳能利用 居住建筑 低能耗建筑
下载PDF
青海高原盐渍土对建筑物腐蚀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伟勤 刘连新 +1 位作者 王潘劳 黄梓平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4-256,共3页
青海省西部高盐卤地区,建筑物受卤水、盐碱、盐渍土侵蚀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及正常使用。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后,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物表面做防腐涂层;降低地下水位;地基开挖换土。
关键词 高原 盐渍土 建筑物 腐蚀
下载PDF
黄土高原粮仓建筑的设计研究——以陕西丰图义仓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石英 汪俊旭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8期80-81,共2页
以农耕时代黄土高原粮仓为例,通过对粮仓的选址策略、建筑布局、黄土高原厚重型围护结构、粮仓建筑排水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清末的粮仓不仅在储藏方面,更在防御性方面有着凸显的优势,对现代防御性下降粮仓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选址 清代粮仓 围护结构
下载PDF
高原建筑组合式太阳能被动供暖技术应用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希臣 戎向阳 +2 位作者 贾纪康 司鹏飞 石利军 《暖通空调》 2022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针对传统太阳能被动供暖技术普遍存在的得热量少或房间温度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阶跃传热南向外窗与太阳能热风蓄热系统组合的被动式供暖技术,以充分利用建筑南立面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得热,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蓄热量,减少房间温度的昼夜... 针对传统太阳能被动供暖技术普遍存在的得热量少或房间温度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阶跃传热南向外窗与太阳能热风蓄热系统组合的被动式供暖技术,以充分利用建筑南立面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得热,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蓄热量,减少房间温度的昼夜波动。对太阳能热风蓄热系统提出了与光伏发电系统耦合的自力式控制方式,实现了热风蓄热系统的全被动运行。通过对某项目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应用该组合技术的围护结构蓄放热特性及室内热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被动供暖 热风蓄热系统 阶跃传热窗 地板埋管 光伏发电 蓄热强化 高原建筑
下载PDF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家驹 魏威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3年第5期19-23,共5页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从医疗环境、建筑节能、电气安全、信息化、智能化等全方位引入国内最先进医院建筑设计理念,采购了大量全球顶尖大中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院“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电气设计充分考虑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探...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从医疗环境、建筑节能、电气安全、信息化、智能化等全方位引入国内最先进医院建筑设计理念,采购了大量全球顶尖大中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院“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电气设计充分考虑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探索了光伏发电在医疗项目中的应用。部分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电气深化设计经课题组编审,收录进《医疗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19D706-2图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绿色节能 高原地区 医疗建筑
下载PDF
高原建筑室内工作点位个性化供氧关键参数研究
7
作者 王莹莹 李广胜 +2 位作者 宋聪 王登甲 刘艳峰 《暖通空调》 2023年第10期32-39,53,共9页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极度缺氧,为人们供氧已成为保障人体心理与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高原建筑室内工作点位提出了个性化供氧策略,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工作点位的氧扩散过程。结果表明,风口位置、送风...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极度缺氧,为人们供氧已成为保障人体心理与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高原建筑室内工作点位提出了个性化供氧策略,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工作点位的氧扩散过程。结果表明,风口位置、送风速度及供氧浓度对呼吸区氧气浓度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供氧风口高度不宜低于人体呼吸区高度,风口格栅向上倾斜30°~40°时供氧效果较好,送风速度在0.3~0.4 m/s时较为合适,供氧体积分数在28.1%~31.7%时可满足氧需求。综合以上因素,研究给出了个性化供氧关键参数取值范围,为高原低气压环境下高效供氧方案及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建筑 低气压 供氧 工作点位 关键参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化害为利: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艾开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4-410,共7页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人工修筑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5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广;(2)淤地坝传统的修筑技术和坝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准则和先民智慧的生活理念;(3)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与科研价值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坝地 修筑技术 耕作技术 遗产价值
下载PDF
校本教研高原期:困境与出路
9
作者 陈世滨 《西南教育论丛》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校本教研高原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诸多因素、矛盾综合的必然结果。在高原期中,它呈现出教研政策的中场休息、机制建设的缓慢演进、资源开发的步入低谷、教师专业成长的亚状态等特有的问题表现,从政策层、制度层... 校本教研高原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诸多因素、矛盾综合的必然结果。在高原期中,它呈现出教研政策的中场休息、机制建设的缓慢演进、资源开发的步入低谷、教师专业成长的亚状态等特有的问题表现,从政策层、制度层、资源层、教师层寻求商解之道,已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高原期 制度建设
下载PDF
校本教研高原期的解读和超越
10
作者 陈世滨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9B期20-24,共5页
校本教研高原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观条件下诸多因素、矛盾综合的必然结果。校本教研高原期呈现出教研政策的中场休息、机制建设的缓慢演进、资源开发的步入低谷、教师专业成长的亚状态等现象,从政策层、制度层、资源层、教师... 校本教研高原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观条件下诸多因素、矛盾综合的必然结果。校本教研高原期呈现出教研政策的中场休息、机制建设的缓慢演进、资源开发的步入低谷、教师专业成长的亚状态等现象,从政策层、制度层、资源层、教师层寻求解决之道,已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高原期 教研政策 制度建设 研究资源
原文传递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2
11
作者 LI De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5-134,共30页
The intraplat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the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and southward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of the Proto-, Paleo-, Meso- and Neo-Tethy... The intraplat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the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and southward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of the Proto-, Paleo-, Meso- and Neo-Tethys during the Caledonian, Indosinian, Yanshanian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s.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went the early stage of intraplate orogeny characterized by migrational tectonic uplift,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180-7 Ma, and the late stage of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characterized by pulsative rapid uplift, vertical movement and geographical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intraplate orogeny with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s a regular transition from the northern part through the central part to the southern part during 180-120 Ma, 65-35 Ma, and 25-7 Ma respectively, with extensive intraplate faulting, folding, block movement,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esis. Simultaneous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resulted from crustal rh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and basin-orogen coupling that was induced by lateral viscous flow in the lower crust. This continental dynamic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lateral flow of hot and soft materials within the lower crust because of slab dehydration and melted mantle upwelling above the subducted plates during the southward Tethyan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processes or asthenosphere diapirism.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were irrelevant to plate collis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whole was actually formed by the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at were characterized by crust-scale vertical movement, and integral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accompanied by isostatic subsidence of peripheral basins and depressions, and great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pulsative mountain building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ravity equilibrium and isostatic adjustment of crustal materials, at 3.6 Ma, 2.5 Ma, 1.8-1.2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late orogeny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lower crust flow basin-orogen coupling tectonic evolut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论数字黄土高原建设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勤科 李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5,38,共4页
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 ,对其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的基础、目标、战略及其发展阶段 ,总体结构 (包括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投影方式、数据层的组织 ) ,和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标准与元数据体系、数据协调与集成方式、空... 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 ,对其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的基础、目标、战略及其发展阶段 ,总体结构 (包括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投影方式、数据层的组织 ) ,和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标准与元数据体系、数据协调与集成方式、空间尺度的转换等 ,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宝忠 候晨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27,共3页
阐述了绿色建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状况 ,提出了建立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提出了黄土高原县、乡、镇层次上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以及指... 阐述了绿色建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状况 ,提出了建立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提出了黄土高原县、乡、镇层次上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以及指标量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绿色建筑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高原严寒地区观察哨楼连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 被引量:5
14
作者 茅靳丰 窦文平 韩旭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5年第1期63-66,共4页
针对高原严寒地区边防执勤哨楼燃料缺乏 ,无法正常供暖的实际困难 ,提出了将被动式太阳房技术、主动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相变材料蓄热技术集为一体的连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 ,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研究。使得单纯利用太阳能向室内连续供暖成为... 针对高原严寒地区边防执勤哨楼燃料缺乏 ,无法正常供暖的实际困难 ,提出了将被动式太阳房技术、主动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相变材料蓄热技术集为一体的连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 ,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研究。使得单纯利用太阳能向室内连续供暖成为可能。通过在高原严寒地区边防执勤哨楼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式 太阳能 供暖 严寒地区 哨楼
下载PDF
溶液调湿空调在医药厂房工程应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
15
作者 关博文 杨浩波 +2 位作者 陈亮亮 张涛 刘晓华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55-61,共7页
众多医药生产车间要求低湿环境,需要送风含湿在7 g/kg甚至5 g/kg以下,常规7℃冷冻水驱动的冷冻除湿方式难以完成上述除湿任务,因而医药厂房通常采用转轮除湿系统对空气进行湿处理以满足环境热湿控制需求。然而,转轮系统所需再生温度较高... 众多医药生产车间要求低湿环境,需要送风含湿在7 g/kg甚至5 g/kg以下,常规7℃冷冻水驱动的冷冻除湿方式难以完成上述除湿任务,因而医药厂房通常采用转轮除湿系统对空气进行湿处理以满足环境热湿控制需求。然而,转轮系统所需再生温度较高,通常使用高温蒸汽或电加热器作为再生热源,限制了系统的低碳化运行。溶液空调系统具有利用低品位冷热源的优势,但现有研究对于溶液空调技术在医药建筑中应用可行性研究尚不充分,无法揭示其在医药建筑应用的节能减排潜力。因此,现场测试了溶液空调系统在某试点医药厂房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比了其与常规转轮系统的性能差异并阐明差异原因。示范工程应用结果表明,一次回风系统送风含湿量在6 g/kg左右时,溶液系统可以将再生热源温度从100℃以上降至50℃以下,相较于常规转轮系统的节能比率为15%~45%,典型工况下的碳减排率为20.7%。以期为医药建筑低碳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通空调 溶液除湿 医药厂房 建筑节能 碳减排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办公建筑逐日能耗预测研究
16
作者 陈家乐 张芸芸 崔红伟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74-78,共5页
基于LSTM神经网络建立了办公建筑能耗预测模型,通过引入Adam梯度优化算法自适应地调整学习率,使用2020年-2022年上海某办公建筑运营参数和气象参数和能耗数据进行办公建筑逐日能耗预测模型训练,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仅为4.73%,与其他常... 基于LSTM神经网络建立了办公建筑能耗预测模型,通过引入Adam梯度优化算法自适应地调整学习率,使用2020年-2022年上海某办公建筑运营参数和气象参数和能耗数据进行办公建筑逐日能耗预测模型训练,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仅为4.73%,与其他常用于建筑能耗预测的神经网络算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避免预测结果断崖式下跌,采用了一段非训练集数据对模型的预测误差进行校核,通过输入2023年1月至7月的建筑运营参数和气象参数,对建筑长期能耗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长期能耗预测中的误差仅为4.26%,可以较为准确地学习序列中的模式和趋势,为办公建筑能耗预测和运营管理提供了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 神经网络 建筑能耗 自相关性 能耗预测
下载PDF
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技术方案探讨(1):区域建筑群
17
作者 张睿超 王登甲 +3 位作者 刘艳峰 焦青太 李博佳 陈耀文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110-115,169,共7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具有以太阳能作为支撑率先实现建筑零碳化运行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区域建筑群为对象,调研了青藏高原多个城镇、县域、社区等区域建筑群组团及用能特征,重点分析了建筑群热、电供应技术现状。按...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具有以太阳能作为支撑率先实现建筑零碳化运行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区域建筑群为对象,调研了青藏高原多个城镇、县域、社区等区域建筑群组团及用能特征,重点分析了建筑群热、电供应技术现状。按照建筑群是否有集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分为2种场景,提出了4种太阳能零碳建筑群技术实施方案建议:1)原有太阳能集中光热供暖+集中式光伏供暖供电;2)原有太阳能集中光热供暖+分布式光伏供暖供电;3)原有分布式光热供暖+集中式光伏供暖供电;4)新增集中式光伏提供零碳电力,满足建筑群供暖供电需求。讨论了上述几种技术实施方案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太阳能 零碳建筑 区域建筑群 技术方案 集中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室内环境与能耗综合评价
18
作者 王振 桑伟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94-106,共13页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便捷、新兴的建筑形式,值得大力推广。综合评价分析装配式建筑室内热环境、空气质量、能耗等。需要考虑装配式建筑室内温度分布、气流组织和能源系统。根据DeST软件的模拟结果,提出了不同围护结构符合不同气候区室内...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便捷、新兴的建筑形式,值得大力推广。综合评价分析装配式建筑室内热环境、空气质量、能耗等。需要考虑装配式建筑室内温度分布、气流组织和能源系统。根据DeST软件的模拟结果,提出了不同围护结构符合不同气候区室内热环境的平均温度标准(18℃)。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探究室内温度、风速的分布以及室内污染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并对装配式辅助建筑的供能系统及系统运行性能和成本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4.1℃)和夏季(31.1℃)典型日的室内平均温度条件下,出于考虑人体热舒适需求,应启动空气源热泵。此外,污染颗粒释放后室内空气质量能够满足洁净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综合评价 室内环境 运营绩效 投资回收期
下载PDF
辐射致冷对建筑长期能效的影响——七种涂层的实验比较
19
作者 何悦 路标 +3 位作者 方巾中 雷玥 高姗 冯驰(指导)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1-14,共14页
辐射致冷涂层因其优异的致冷能力和能源效率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对辐射致冷涂层的耐候性、长期性能和对建筑负荷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的研究。为了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对七种涂层的耐温度循环、耐紫外老化、耐自然老化和长期致冷能力进行测... 辐射致冷涂层因其优异的致冷能力和能源效率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对辐射致冷涂层的耐候性、长期性能和对建筑负荷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的研究。为了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对七种涂层的耐温度循环、耐紫外老化、耐自然老化和长期致冷能力进行测试。此外,通过WUFI-Plus软件模拟了使用不同涂层时办公建筑的冷负荷和热负荷。结果显示,不同涂层的抗老化、长期降温和降低建筑负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一些涂层在耐候性测试后出现变黄、开裂和剥落的现象,同时辐射性能降低。户外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自然老化时间的延长,所有涂层的致冷能力均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与涂层的老化速度成正比。建筑负荷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涂层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不同,因此需根据不同气候区的实际使用情况选择适宜的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致冷涂层 耐候性 长期致冷性能 建筑负荷
下载PDF
西藏制供氧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20
作者 王世锋 李勇 +4 位作者 刘跃 杨雄 赵懂叶 严李强 汪远昊 《医用气体工程》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m,低压缺氧环境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挑战。制供氧技术在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分析了西藏制供氧行业现状,探讨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现有制氧技术的比...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m,低压缺氧环境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挑战。制供氧技术在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分析了西藏制供氧行业现状,探讨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现有制氧技术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不同供氧模式的适用场景。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供氧体验感差、成本高、缺乏统一管理和市场混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清洁能源驱动的制氧技术路线、高原供氧建筑一体化设计理念、“人一机一环境”智慧交互供氧体系,以及高原“供氧+X”交叉融合的产业发展策略。这些策略和建议旨在为平价、稳定、高效、安全制供氧,以及科学、健康用氧提供参考和方向,促进制供氧行业在高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高原居民生命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制氧 供氧 建筑供氧一体化 人一机一环境智慧交互 人群健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