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云莺 孙卫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6-41,共6页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者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自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先秦诸子 道德教育观
下载PDF
先秦时期小说观念刍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乡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2-85,共4页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与大道相同的小道,所指向的是道家之外的其他家学说,也就是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各家学说均是小说;而子夏、荀子等儒家诸子则认为除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派别都是"小道"、"小家珍说"、"邪说"或"异说"。可见,先秦诸子在论及小说时都指向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故先秦时期所谓的小说,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所形成的,是各家互相批判和攻击时所用的、带有鄙夷色彩的一种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小说观念 学说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轴心时代理论与中国之互动研究
3
作者 任钊仪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3-68,共6页
轴心时代理论自改革开放初期传入中国后,学界对此多持无条件接受的态度,并把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而对该理论与中国之互动研究较少。轴心时代理论有吸收中国思想的元素,中国思想界也有类似轴心时代的表述。轴心时代概念在中译过程中有... 轴心时代理论自改革开放初期传入中国后,学界对此多持无条件接受的态度,并把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而对该理论与中国之互动研究较少。轴心时代理论有吸收中国思想的元素,中国思想界也有类似轴心时代的表述。轴心时代概念在中译过程中有争议,其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也需要加以界定。过于强调轴心时代思想文化的奠基性,容易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忽视前轴心时代的价值,甚至可能影响中国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轴心时代 先秦诸子 元典精神 文化创新
下载PDF
鲁迅与先秦诸子
4
作者 王吉鹏 杜亮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受包括庄子风格在内的诸子艺术成就的熏染,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先秦诸子 思想 关系
下载PDF
杨义诸子学研究平议——以“诸子还原”四书为中心
5
作者 于飞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48,共6页
杨义先生近年来的诸子学研究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不久前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四部著作新意迭出,论证扎实。四... 杨义先生近年来的诸子学研究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不久前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四部著作新意迭出,论证扎实。四书采用了"全息"、"生命"、"还原"的治学研究方法,从身份确认到思想脉络,从文本考辨到文学特色,杨义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研究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一连串的综合性学术问题,有的是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疑难命题,有的则是前人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甚至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的"超级命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得到推进与解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诸子,破解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密码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在对先秦诸子研究过程中,杨义先生始终坚持"大文学观"的治学思路与学术实践,可以说这四部书是其一贯的治学理念在诸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义 先秦诸子 全息 生命 还原
下载PDF
“新子学”与跨学科、多学科学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以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187,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国的精神和观念——“新子学”刍议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思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新子学”与学术“新传统”建设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借学术以论政治——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诸子学六篇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章太炎的名著《訄书》(重订本)是一部探索中国救亡之路的书,其中的诸子学六篇——《订孔》、《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并非纯粹探讨先秦诸子学的学术论文,而是政论文,在探讨先秦学术的表象下隐含着现实政治意... 章太炎的名著《訄书》(重订本)是一部探索中国救亡之路的书,其中的诸子学六篇——《订孔》、《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并非纯粹探讨先秦诸子学的学术论文,而是政论文,在探讨先秦学术的表象下隐含着现实政治意图,其核心政治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和抵御外侮。这正体现了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的章太炎"借学术以论政治"的治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 诸子学 政论
下载PDF
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明珠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6-69,113,共5页
先秦诸子散文,为中国散文奠基。独抒新见,立一家之“说”;风格各异,成一家之“体”;情采纷呈,显一家之“文”:是千恣百态的先秦诸子散文表现的鲜明审美特征。
关键词 先秦时代 诸子散文 审美特征 《论语》 文学欣赏 独抒新见 风格各异
下载PDF
先秦的正名理论及其启示
11
作者 訾其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14,共4页
先秦诸子在"诸侯异政"、"贵贱无序"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正名理论,虽然其出发点和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诸子的正名理论都主张通过德治和法治方法的互补性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先秦诸子的正名理论对于当今中... 先秦诸子在"诸侯异政"、"贵贱无序"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正名理论,虽然其出发点和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诸子的正名理论都主张通过德治和法治方法的互补性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先秦诸子的正名理论对于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以下几点启发和借鉴意义:一是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三是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理论 先秦诸子 社会和谐
下载PDF
还原·生命·全息——先秦诸子研究发微
12
作者 杨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2-13,共2页
先秦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学说对后世思想学派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诸子,应该将我们的时代和诸子的时代进行沟通,进行原创的对话,以自己的生命体认诸子的生命,以自己的心灵撞击诸子的心灵,并且要对诸子文本作全息的考证和阐释。
关键词 先秦诸子 思想史 老子
下载PDF
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天人相类 诸子 余英时
下载PDF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被引量:7
14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宗教 圣人崇拜 先秦诸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