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 被引量:200
1
作者 孙红 +9 位作者 陈利芬 郭彩霞 杨巧芳 李旭英 赵改婷 梅赣红 陈英 邢红 冯毕龙 王蕾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规范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利益相关人群进行访谈,编写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初稿,设计推荐意见专家共识表,通过2轮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 目的规范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利益相关人群进行访谈,编写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初稿,设计推荐意见专家共识表,通过2轮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见,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共识。结果该共识总结了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6个方面的最新证据,内容覆盖导管维护的各个环节。结论该共识条目简单明了、易执行,新增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及标准,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装置 外周静脉导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输液港 维护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被引量:62
2
作者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 孙红 +10 位作者 郭彩霞 李旭英 杨巧芳 陈利芬 孙文彦 赵改婷 梅赣红 冯毕龙 陈英 颜美琼 王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8期2381-2395,共15页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输液港 静脉炎 渗出/外渗 导管堵塞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管路异位/移位 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护理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3
作者 张丽 陆箴琦 +2 位作者 陆海燕 薛嵋 张晓菊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4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营养的使用、导管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带管时间、年龄>60岁5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预警管理干预,以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肠外营养 置管时间 导管相关并发症 高血压
下载PDF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被引量:57
4
作者 邹勤 杜晓红 +6 位作者 陈民宵 张惠 张仙爱 郭晓东 张洁 杨志华 戴晓玲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9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观察组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4周与置管初始置入导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指导PICC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渗血及导管脱出或进入,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功能锻炼 肢体肿胀 渗血 导管脱出 导管进入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马晓燕 高玉芳 +5 位作者 魏丽丽 张宏岩 陈伟芬 房芳 池小锋 黄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90-2292,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肿瘤患者
原文传递
心电监护仪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定位效果 被引量:44
6
作者 凌其英 陈虹 +2 位作者 唐敏 屈艺 唐彬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患儿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患儿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X线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操作耗时。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置管日龄、疾病类型及穿刺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95% vs 79%;P<0.05);观察组PICC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和特异性(100%)。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能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并可节省置管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尖端定位 心电监护仪 新生儿
原文传递
综合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芳宁 沈扬林 黄海燕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739-740,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解放军第303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20%甘露醇,均置入PICC导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解放军第303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20%甘露醇,均置入PICC导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3个月(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干预 导管相关性感染 并发症
下载PDF
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陶连琴 朱婧 +3 位作者 谢微微 林振浪 董琳 陈尚勤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施行PICC和(或)UV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PICC的5...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施行PICC和(或)UV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PICC的50例新生儿中有9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6.2/1000血管内导管日(9/1455),施行UVC的111例新生儿中有7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11.6/1000血管内导管日(7/601)。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重(OR=0.107)、胎龄(OR=0.320)和性别(OR=5.52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OR=0.068,95%CI0.009~0.495)、性别(OR=9.665,95%CI1.976~47.263)是患儿发生CRBSI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在检出的病原体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4.5%,主要是多重耐药菌,表现为耐甲氧西林和β内酰胺酶阳性。结论 新生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胎龄和男婴,致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脐静脉插管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荣华 何佩仪 +3 位作者 杜萍 柳建华 罗卓鹏 周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309-2314,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4
10
作者 周玉洁 李蓉梅 +4 位作者 袁玲 卞丽娟 陈杨 李善萍 余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扩皮刀扩张穿刺点后推进血管鞘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及置管术中疼痛评分。结果A组和C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B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31%。三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局部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A组和B组术中疼痛评分低于C组。结论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且患者置管术中疼痛及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扩皮送鞘法 扩张器 钝性分离法 导管留置 渗血渗液 疼痛
下载PDF
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集束化护理效果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滨海 吴妮慧 +3 位作者 周卓迪 吴志雄 宋晓华 陈贞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1期12-14,22,共4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内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效果。方法将550例入住SICU内留置PICC导管的老年腹部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3月...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内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效果。方法将550例入住SICU内留置PICC导管的老年腹部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3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入住SICU内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的方法,2015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入住SICU内留置PICC导管的29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观察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16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为10.7‰,观察组发生8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为3.9‰,2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ICU内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集束化护理 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下载PDF
中等长度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鲁华鹏 马梅 +7 位作者 何晴 郎澜 田波彦 肖奇贵 杨勤玲 吕毅 辛霞 郑雪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9-319,共11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MC与PICC发生的CRBSI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4235例患者,MC组CRBSI发生率为0.58%(43/7392),PICC组CRBSI发生率为0.53%(142/26843),Meta分析显示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63,95%CI=0.43~0.93,P=0.02)。除其他国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中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21,95%CI=0.07~0.64),美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53,95%CI=0.31~0.89),英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高于PICC组(RR=3.67,95%CI=1.1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亚组、其他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机对照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12,95%CI=0.02~0.66),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各研究间稳定性一般,质量良好和中等研究间稳定性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首次对MC与PICC发生CRBSI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优先选择MC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仍需更多高质量及儿童相关研究进一步评估、探究MC与PICC发生CRBS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长度导管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治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META分析
下载PDF
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PICC导管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晓辉 朱琼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4期1287-1290,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PICC导管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0例在PICC导管门诊行PICC置管的患者,在开通微信平台前选取6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开通微信平台后,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PICC导管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0例在PICC导管门诊行PICC置管的患者,在开通微信平台前选取6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开通微信平台后,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信组以及PDCA加微信组,每组各60例,分别采用微信平台式健康教育和微信平台结合PDCA循环式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和干预后一周评估三组患者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在干预后一个月评估三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三组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相关知识水平方面,PDCA加微信组高于微信组(P<0.001)和常规组(P<0.001),微信组高于常规组(P<0.001);导管维护依从性方面,PDCA加微信组(P<0.001)和微信组(P<0.01)均高于常规组;自我护理能力方面,PDCA加微信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提高PICC导管门诊患者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其应用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微信平台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门诊 健康教育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被引量:31
14
作者 林群 吴达娟 +1 位作者 胡桂芳 贾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982-398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以降低血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ICC感染的相关...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以降低血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140例PICC血液肿瘤患者中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率为1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次数、合并症、导管留置时间、激素应用史、化疗药物应用、免疫功能、季节等因素与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次数、穿刺季节和免疫功能是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5例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共培养细菌2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微小棒杆菌2株,其他4株。结论针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宋健 严妍 +2 位作者 黄艳 汪春林 胡君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登记数据库中能获取完整资料的PICC患者。将48例确诊为PICC-CRBSI的肿瘤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登记数据库中能获取完整资料的PICC患者。将48例确诊为PICC-CRB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共有PICC置管患者1 357例,纳入698例,发生PICC-CRBSI 48例,发病率为6.88%;PICC总插管日数为13 953 d,每千导管日发病率为3.44‰。穿刺次数≥3次(OR=2.05)、X线胸片定位(OR=4.23)、未按时维护(OR=2.17)是PICC-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CRBSI与穿刺次数、定位方法、维护频率等因素有关,针对PICC置管患者减少穿刺次数、置管过程中采用心电图(EKG)定位、按时维护可减少PICC-CRB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PICC和CVC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甘海洁 黎容清 雷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29,共4页
目的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2种置管方式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差别。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PICC与CVC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采用Jadad量表... 目的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2种置管方式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差别。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PICC与CVC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采用Jadad量表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tata对13项观察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6项研究,共4920例患者,其中PICC组2349例,CVC组2571例。PICC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CVC组。PICC组的血气胸发生率、误入动脉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均低于CVC组,但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结论PICC具有操作简便,留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PICC导管集束化护理维护对置管部位细菌定植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孟凡慧 刘心菊 +3 位作者 郭丹 侯年静 马莹 石美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985-4986,5040,共3页
目的运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进行维护,探讨对置管部位细菌定植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12月在PICC护理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453例,按门诊维护时间分为对照组201例,观察组2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PICC导... 目的运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进行维护,探讨对置管部位细菌定植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12月在PICC护理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453例,按门诊维护时间分为对照组201例,观察组2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PICC导管维护,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PICC导管维护,分别在置管部位皮肤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对两组的细菌定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细菌定植率为21.43%,对照组细菌定植率为3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导管维护中制定可行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可降低置管部位细菌定植率,从而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细菌定植率 集束化护理
原文传递
基于ACE Star循证模式选择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陈秀文 周乐山 +1 位作者 谭彦娟 陶子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2-1088,共7页
目的:应用ACE Star循证模式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的最佳置管部位。方法:按照ACE Star循证模式中问题确立、证据综合、转译评鉴、整合实践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进... 目的:应用ACE Star循证模式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的最佳置管部位。方法:按照ACE Star循证模式中问题确立、证据综合、转译评鉴、整合实践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进行研究。综合荟萃分析结果、相关指南、专家建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以及新生儿的特点,形成最终建议,对湖南省某三甲医院行PICC的87例新生儿进行整合实践,评价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等结局指标。结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上肢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83,95%CI:0.75~0.92,P<0.05)。最终的转译评鉴结果建议新生儿若无PICC置管前下肢静脉已被破坏等特殊情况,首选经下肢静脉行PICC。整合实践的结果显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24%。与左下肢置管相比,右下肢置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导管堵塞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经股静脉置管相比,经大隐静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且并发症总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下肢大隐静脉可作为新生儿PICC的最佳置管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ACE Star循证模式 置管部位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金丽 林真珠 +5 位作者 熊小云 吕元红 何少玲 孙莉 方小燕 贺万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堵塞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7所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跟踪观察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对影响导管堵塞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0例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7.4%...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堵塞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7所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跟踪观察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对影响导管堵塞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0例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7.4%(2.85/1 000导管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液过程中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导管堵塞的保护因素(OR=0.113),导管留置时间>40d是危险因素(OR=2.780)。结论为避免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输液过程中应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同时每天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 导管堵塞 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改良冲管方法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药物性堵管的护理 被引量:26
20
作者 林金香 罗凝香 +1 位作者 周小香 钟贵玲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 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 ml按照快-慢-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管方法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