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及自体骨移植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14
1
作者 许竞 张志勇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663-1666,1670,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及其自体骨移植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病例70例,年龄(29.1±2.6)岁,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7例。术前,MCT测量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观察组在术区暴露的...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及其自体骨移植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病例70例,年龄(29.1±2.6)岁,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7例。术前,MCT测量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观察组在术区暴露的外斜线切取自体骨,移植在第二磨牙根面骨质缺损处;对照组对于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不做处理,任其自然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MCT测量第二磨牙牙周的新骨生长。结果术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第二磨牙骨质缺损分别为(8.998 5±2.410 1)mm和(9.907 6±2.256 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第二磨牙牙周新骨生长分别为(8.860 9±2.344 2)mm和(3.217 3±1.282 0)mm,骨再生率分别为98.47%和32.47%,两组新骨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T检查可以精确直观了解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牙周骨质缺损及其修复情况。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切取外斜线自体骨,无需扩大伤口、增加创伤。移植自体骨可以促进或加速第二磨牙术后牙周骨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拔牙 第二磨牙 牙周骨质缺损 自体骨 骨移植
下载PDF
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许杰 邓再喜 +6 位作者 马志伟 董广英 刘青 储庆 王新文 吴织芬 吴秀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9-702,共4页
目的:研究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修复牙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纳入8例前牙外伤患者(4男,4女),共11处前牙邻间隙牙槽骨角形吸收,牙周基础治疗4~6周后接受GTR术,植入Bio-oss骨移植材料和Heal-all屏... 目的:研究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修复牙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纳入8例前牙外伤患者(4男,4女),共11处前牙邻间隙牙槽骨角形吸收,牙周基础治疗4~6周后接受GTR术,植入Bio-oss骨移植材料和Heal-all屏障膜。记录术前、术后牙周临床指标,并采用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平行投照X线牙片中骨缺损区内邻间隙阴影面积(polygon area,PG)和牙根尖至角形骨吸收牙槽嵴最低点之间的牙根外表面曲线长度(length of tooth rootsurface 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术后12、24周的牙周探诊深度(PPD)和探诊附着丧失(PAL)都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牙龈退缩(P<0.05)。X线片影像分析显示,在术后12、24周时,反映牙槽骨缺损范围的PG值显著减小,反映骨缺损最低点位置的L值显著增加,都较术前有明显的变化(P<0.05)。图像软件分析的稳定点测量值一致性检验ICC值都大于0.8(α>0.4)。结论:采用Bio-oss骨移植材料和Heal-all屏障膜进行牙周GTR术,可以促进牙外伤后骨缺损的修复和牙周附着的恢复,是一种治疗牙外伤后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缺损 牙外伤 骨吸收 骨移植物 屏障膜
下载PDF
骨保护素基因修饰联合细胞移植技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巍 赵春晖 梅陵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9,共6页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联合细胞移植技术促进Beagle犬牙周组织再生的情况,为探索基因治疗牙周病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分泌表达穿梭载体pSecTag2/B-opg瞬时转染第3代自体犬BMSCs后,采用免疫化学和Weste...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联合细胞移植技术促进Beagle犬牙周组织再生的情况,为探索基因治疗牙周病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分泌表达穿梭载体pSecTag2/B-opg瞬时转染第3代自体犬BMSCs后,采用免疫化学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OPG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转染后的BMSCsOPG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的黏附、聚集情况。选用4只成年Beagle犬,将其下颌双侧第2、3、4前磨牙作为实验牙,在每颗牙的颊侧构建牙槽骨缺损4mm×4mm×3mm,并随机分为4组,即BMSCsOPG-PLGA(转染后细胞复合支架组)、BMSCs-PLGA(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组)、PLGA(支架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术后6周处死动物,组织学观察,测量新生牙槽骨(NB)、新生牙骨质高度(NC)、新生结缔组织的附着(CT)量。测量结果以SPSS15.0软件包进行q检验。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证实,转染细胞内有OPG蛋白的高表达。扫描电镜显示BMSCs可以在材料表面、孔洞中良好地黏附、迁移,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可见转染后细胞复合支架组新生牙槽骨接近正常骨结构;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组可见少量新生牙槽骨,胶原纤维丰富;支架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硬组织形成。新生组织测量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复合支架组NB、NC、CT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BMSCsOPG-PLGA细胞支架复合物联合细胞移植技术能显著促进犬牙周缺损的组织再生,为基因治疗联合组织工程治疗牙周缺损提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基因治疗 牙周缺损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对人类牙周膜细胞BMP-2表达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尊 任蕾西 +4 位作者 宋锦璘 周洁 李发琪 赵纯亮 王智彪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一定强度的LIPUS对H-PDLCs进行辐照后,细胞内BMP-2的表达变化,对LIPUS诱导牙周成骨效应进行初步评估。方法:体外培养H-PDLCs,LIPUS(90mW/cm2,20min/天)连续处理1周,分别于处理1、3、5、7天后收集标本,同期培养的未接受任何处理... 目的:探讨一定强度的LIPUS对H-PDLCs进行辐照后,细胞内BMP-2的表达变化,对LIPUS诱导牙周成骨效应进行初步评估。方法:体外培养H-PDLCs,LIPUS(90mW/cm2,20min/天)连续处理1周,分别于处理1、3、5、7天后收集标本,同期培养的未接受任何处理的H-PDLCs为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内BMP-2基因表达变化,2^(-△△CT)法分析基因相对表达变化量,对△CT值组间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LIPUS处理后H-PDLCs内BMP-2表达逐渐增强,于第3天达高峰,第5天逐渐减弱,但表达仍高于同期未处理组,到第7天下降到接近同期未处理组水平。尤其是,LIPUS处理3天后较同期对照组BMP-2基因表达增加6.07倍;5天后较同期对照组BMP-2基因表达增加2.30倍,△CT值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LIPUS处理可有效诱导H-PDLCs的BMP-2表达增强,随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表明LIPUS具有潜在的促进H-PDLCs成骨分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缺损 牙周膜细胞 低强度脉冲超声 BMP-2 成骨效应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倪璞 刘宏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培养液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BMMSCs,取细胞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a,CM)。采用ELISA检测培养液里与成骨相关的IGF-1、VEGF、PDGF-BB、BM...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培养液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BMMSCs,取细胞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a,CM)。采用ELISA检测培养液里与成骨相关的IGF-1、VEGF、PDGF-BB、BMP-2的含量;利用BMMSCs培养液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进行培养后,RT-PCR法检测PDLCs矿化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2(Runx2)、骨桥素(OPN)、骨钙素(OCN)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Runx2、OPN、OCN蛋白的表达变化。将BMMSCs培养液及种子细胞分别制备成凝胶,在大鼠左下第一磨牙颊侧及根分叉处制备牙周缺损,放入制备好的凝胶。分别在术后第4、8周,处死大鼠,取出左侧下颌骨,进行M icro-CT扫描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BM M SCs培养液中含有大量IGF-1和VEGF;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均能检测到牙周膜细胞OPN、OCN、Runx2的表达,且利用BMMSCs培养液培养的PDLCs表达高于常规培养的PDLCs(P<0.05)。8周时,BMMSCs培养液凝胶组相比于对照组生成了更多的牙槽骨(P<0.05)。结论同等条件下,BMMSCs培养液比种子细胞能更好地修复缺失的牙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再生 牙周缺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膜细胞 培养液
下载PDF
阻生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上颌第二磨牙远端的牙周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娟 张栋 +2 位作者 康壮飞 张宁 谷建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评估年轻人无症状的完全埋伏阻生上颌第三磨牙采用微创拔除后12个月内上颌第二磨牙远端牙周状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抽取43个高危牙周风险的阻生上颌第三磨牙。在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记录邻近第二磨牙远端5个位点的菌斑指... 目的:评估年轻人无症状的完全埋伏阻生上颌第三磨牙采用微创拔除后12个月内上颌第二磨牙远端牙周状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抽取43个高危牙周风险的阻生上颌第三磨牙。在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记录邻近第二磨牙远端5个位点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PD)。结果:初始PD为(3.67±1.64)mm,最深的平均PD在远中腭侧线角。12个月时,PD平均值为(2.12±0.70)mm,平均恢复高度为(1.55±1.47)mm(P<0.05),3个月时较高为(1.46±1.45)mm(P<0.05)。并且从术前到术后12个月上颌第二磨牙远端的5个位点PD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颌第二磨牙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均改善。结论:无症状的完全阻生上颌第三磨牙可导致邻近第二磨牙牙周缺损,在远中腭侧线角最深,拔除后12个月5个位点均不同程度恢复。前3个月被认为是牙周愈合的重要时期。有高危牙周风险上颌第三磨牙的年轻人可以从早期拔牙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上颌第三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牙周缺损 微创拔牙
下载PDF
年轻人拔除无症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下颌第二磨牙远端的牙周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娟 张栋 +3 位作者 刘玉东 牛帅 米欢 谷建琦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20-323,共4页
目的评估年轻人无症状的完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M3)采用微创拔除12个月内下颌第二磨牙(M2)远端牙周状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在69名健康年轻患者(24.42±2.20岁)中抽取69个完全阻生未暴露于口腔的M3。在术前和术后3、6、9和12个月... 目的评估年轻人无症状的完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M3)采用微创拔除12个月内下颌第二磨牙(M2)远端牙周状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在69名健康年轻患者(24.42±2.20岁)中抽取69个完全阻生未暴露于口腔的M3。在术前和术后3、6、9和12个月随访。记录口内M2远端5个位点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PD)和附着水平。结果初始PD为(5.82±3.53)mm,最深的平均PD在远中中点。12个月时,PD平均值为(3.69±2.91)mm,平均恢复高度为(2.13±2.57)mm(P<0.05),3个月时较高为(1.70±2.61)mm(P<0.05)。并且从术前到术后12个月M2远端的5个位点PD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25个位点附着丧失比率为80.2%,术后12个月64.0%附着丧失等级降低,29.3%未改变,6.7%程度加重。术后12个月M2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均改善。结论邻近M2的无症状完全阻生M3导致牙周缺损,在远中中点最深,拔除后12个月5个位点均不同程度恢复。前3个月被认为是牙周愈合的重要时期。年轻人的完全埋伏阻生M3导致的邻牙牙周组织缺损在M3拔除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牙周缺损 微创拔牙
原文传递
生物活性玻璃与胶原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和红兵 段莉 +2 位作者 欧炯光 杨保秀 雷雅燕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 ,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胶原膜植入牙周骨缺损对牙槽骨再生和牙周附着形成的作用以及组织的反应 .方法 :于 3只beagle犬的前磨牙区域 ,用人工去骨及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胶原膜...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 ,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胶原膜植入牙周骨缺损对牙槽骨再生和牙周附着形成的作用以及组织的反应 .方法 :于 3只beagle犬的前磨牙区域 ,用人工去骨及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胶原膜和 /或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 ,同体对照 ,分别于 6、 12周及 2 4周对新生骨与牙根结合界面进行临床牙周及X线摄片观察 .结果 :(1)牙周临床指标 :生物活性玻璃联合胶原膜组在降低探诊深度及牙周附着丧失方面优于单用材料 (生物活性玻璃或胶原膜 ) ;在术后龈缘位置复位方面优于单用生物活性玻璃 ;(2 )X线摄片 :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新生骨持续增加 ,钙化程度接近正常骨 .结论 :联合应用胶原膜和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 ,可促进牙周骨再生及软组织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胶原膜 联合 牙周 X线摄片 倍骼生 新生骨 引导 结论 水平
下载PDF
四环素控释性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的体内缓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智星 冯祥礼 +3 位作者 毛靖 肖建中 邱进俊 刘承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8期456-459,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控释性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在实验动物牙周缺损区缓释四环素的性能。方法:选用15只雄性健康杂交犬,在双侧上颌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制作三壁骨内袋缺损,分别随机将含1%、5%、10%四环素(TTC)的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 目的:评价新型控释性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在实验动物牙周缺损区缓释四环素的性能。方法:选用15只雄性健康杂交犬,在双侧上颌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制作三壁骨内袋缺损,分别随机将含1%、5%、10%四环素(TTC)的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物(UPPE/β-TCP)直接注射入其中一侧的牙槽骨缺损区内(UPPE/β-TCP/TTC(1%)组、UPPE/β-TCP/TTC(5%)组和UPPE/β-TCP/TTC(10%)组)。于术后第3、7、14 d用滤纸提取术区的龈沟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TTC的含量,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在第3、7、14 d时,三组的龈沟液TTC浓度均高于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所需要的TTC最低抑菌浓度,在第7 d和第14 d时各组材料缓释四环素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1%TTC的新型控释性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UPPE/β-TCP复合物在实验动物体内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能,能够有效地抑制牙周致病菌,防止牙周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 四环素 牙周缺损 药物缓释
原文传递
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修复牙周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邓莉 袁昌青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2期41-42,共2页
探讨分析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对牙周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72例(90颗)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4例)和参照组(24例),... 探讨分析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对牙周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72例(90颗)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4例)和参照组(24例),为研究组患者使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天然网孔状的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为参照组患者使用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分析三组患者的牙齿松动度和CAL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牙松动度和CAL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牙松动度和CAL比参照组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对牙周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型复合网孔状 羟基磷灰石 牙周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骨保护素转染犬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11
作者 周巍 周剑 《当代临床医刊》 2017年第3期3125-3127,共3页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转染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与牙周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真核质粒载体p Sec Tag2/B-opg转染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12h,荧光免疫化学鉴...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转染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与牙周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真核质粒载体p Sec Tag2/B-opg转染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12h,荧光免疫化学鉴定OPG蛋白表达效率,BMSC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共培养4h,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粘附、生长情况。结果荧光免疫化学证实,转染细胞组的OPG较未转染细胞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相差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转染后细胞在PLGA支架上的粘附、生长良好。结论OPG转染的BMSCs(BMSCs OPG)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细胞,其与PLGA支架复合培养可以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基因治疗 牙周缺损
下载PDF
hVEGF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复合物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俊杰 朱小峰 闫福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在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中对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人工构建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设以下6组(36只SD大鼠,n=6):空白对照(A组);单纯e-PTFE膜(B组);BME+e-PTFE膜(C组);BMSCs+BME+e-PTFE膜(D组);空... 目的探讨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在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中对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人工构建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设以下6组(36只SD大鼠,n=6):空白对照(A组);单纯e-PTFE膜(B组);BME+e-PTFE膜(C组);BMSCs+BME+e-PTFE膜(D组);空转BMSCs+BME+e-PTFE膜(E组);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BME+e-PTFE膜(F组)。分别将转染hVEGF165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的BMSCs接种于胶原膜BME-10X后,按各分组植入人工牙周缺损内,并以空白胶原膜和空载体为对照。4周后取材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测量新生牙槽骨面积、新生牙骨质面积以及新生牙周膜宽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A组、B组和C组三组新生牙槽骨面积(NB)、新生牙骨质面积(NC)和新生牙周膜宽度(NP)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组相比,D组、E组、F组的NB、NC均有显著增加(P<0.05);与E组相比,转染有hVEGF165基因组(F组)的NB、NC和NP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hVEGF165基因转染BMSCs与胶原膜复合物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牙周组织再生 胶原膜 急性牙周缺损
下载PDF
重度牙周破坏对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13
作者 朱洁 秦毅 +2 位作者 彭东 李聪 刘存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 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缺牙时间以及拔牙时是否有A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拔牙前APD是否是种植时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风险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缺牙时间等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有APD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时行GBR的风险是无APD位点的4.738倍(95%可信区间:1.650~13.609,P<0.05)。结论:APD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种植手术时行GBR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重度牙周破坏 种植
下载PDF
圆锥形套筒冠活动义齿对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和牙周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彪 孙良丰 杨燕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圆锥形套筒冠活动义齿对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和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就诊的82例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可摘义齿修... 目的:探讨圆锥形套筒冠活动义齿对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和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就诊的82例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可摘义齿修复,B组患者采用圆锥形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咀嚼效能、牙周相关指标、牙齿松动度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修复后6个月、1年咀嚼效能均高于修复前,修复后1年高于修复后6个月(P<0.05);B组修复后6个月、1年咀嚼效能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两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低于修复前,且B组低于A组(P<0.05)。修复后两组牙齿不松动例数高于修复前,Ⅰ度、Ⅱ度松动例数低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B组牙齿不松动例数高于A组,Ⅰ度松动例数低于A组(P<0.05)。修复后B组义齿固位能力、语音能力、咀嚼能力、外部美观度、舒适感满意度高均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圆锥形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有助于提高其咀嚼效能,改善牙周出血,有效缓解牙周状况,减轻牙齿松动情况,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 套筒冠活动义齿 传统可摘义齿 松动度
下载PDF
实验性牙周急性缺损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15
作者 钟雯怡 王胜 +1 位作者 唐旭 刘琪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45-246,共2页
目的选择羊建立牙周再生的急性牙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术路径,在羊的下颌骨釉牙骨质根方5mm处建立5mm×5mm大小的牙槽骨缺损,术后观察缺损的制备及硬组织和软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缺损清晰可见,一月后采用颌下切口的模... 目的选择羊建立牙周再生的急性牙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术路径,在羊的下颌骨釉牙骨质根方5mm处建立5mm×5mm大小的牙槽骨缺损,术后观察缺损的制备及硬组织和软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缺损清晰可见,一月后采用颌下切口的模型比从口角水平切口的模型预后好,成功率高。结论采用颌下切口造成牙周缺损模型比口角水平切口成功率高,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牙周缺损 牙周再生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许竞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1期11-15,共5页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能遗留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的牙周组织缺损,其发生及预后受年龄、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术前局部的感染情况、术前邻牙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拔牙时年龄较大、低位阻生、术前存在冠周感染或反复食物嵌塞、邻牙龋坏...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能遗留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的牙周组织缺损,其发生及预后受年龄、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术前局部的感染情况、术前邻牙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拔牙时年龄较大、低位阻生、术前存在冠周感染或反复食物嵌塞、邻牙龋坏等因素将使这种牙周骨质缺损加剧且预后不佳。从预防的角度,尽可能在小于25岁的低龄期拔牙,有利于阻止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剧;进行骨质移植可以有效促进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骨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牙拔除术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牙周骨质缺损 引导骨组织再生
下载PDF
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娟斌 刘海光 +1 位作者 柏宁 梅予锋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结合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垂直性骨吸收的牙周骨缺损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GTR结合植入骨移植材料,其中,试验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结合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垂直性骨吸收的牙周骨缺损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GTR结合植入骨移植材料,其中,试验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对照组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Bio-Oss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术后3、6、12个月回访,临床检查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骨缺损处牙槽骨修复均明显。结论应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与应用Bio-Oss植入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骨缺损 自体牙本质颗粒 引导组织再生术
下载PDF
植骨对牙周骨缺损基牙龈沟液IL-1β含量和牙周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军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观察植骨术配合烤瓷夹板修复对牙周骨缺损基牙龈沟液IL-1β和牙周修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拟行固定义齿修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5例,采用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夹板式烤瓷联冠治疗... 目的观察植骨术配合烤瓷夹板修复对牙周骨缺损基牙龈沟液IL-1β和牙周修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拟行固定义齿修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5例,采用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夹板式烤瓷联冠治疗。观察患者牙龈沟液中炎症因子IL-1β水平及牙周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基牙龈沟液中IL-1β含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明显,在第3、6个月时比较,观察组龈沟液中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牙的探诊深度(PD)及附着丧失(CAL)情况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在3、6个月时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骨术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对牙周炎症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缺损基牙牙周组织的修复重建,在牙周骨缺损患牙的修复方面表现出较好优势,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联合烤瓷夹板 牙周骨缺损 炎症因子 牙周指数
下载PDF
Er:YAG激光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后牙区牙周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万蕾 卢海宾 +2 位作者 张雪洋 容明灯 黄雁红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8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评估Er:YAG激光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后牙区牙周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周袋深度≥6 mm,伴垂直型骨吸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例,共60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联合GTR的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对照组采... 目的评估Er:YAG激光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后牙区牙周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周袋深度≥6 mm,伴垂直型骨吸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例,共60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联合GTR的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GTR技术治疗牙槽骨缺损。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退缩指数(GR)、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及牙槽骨高度(AH)检查。结果术后两组患牙的各项指标均比基线时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SBI、PPD和CAL显著减少,AH显著增加(P<0.05);两组的GR无显著差异(P>0.05)。X线检查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较对照组获得更多的新骨生成。结论 Er:YAG激光联合GTR治疗后牙区牙周炎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牙槽骨再生效果优于单纯G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AG激光 引导组织再生术(GTR) 牙周手术 牙周骨缺损 慢性牙周炎
下载PDF
3D生物打印技术及其在牙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钟恩意 刘瑞源 +1 位作者 高杰 黄文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49-53,共5页
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精确的个性化设计、快速成型、复杂精细产品制造等"増材"制造的明显优势。近年来,为了提高治疗的个性化及精确性,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诊断、手术设... 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精确的个性化设计、快速成型、复杂精细产品制造等"増材"制造的明显优势。近年来,为了提高治疗的个性化及精确性,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诊断、手术设计、术前模拟以及组织再生等各个阶段。本综述首先介绍3D生物打印技术的概况及其过程,主要分为成像及模型设计、生物材料及细胞类型的选择、不同类型的生物打印等。在口腔牙周缺损修复中,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重建其组织缺损部位的解剖结构,应用生物复合材料逐层精确地堆积出个性化植入物,增加了植入物的稳定性与术后骨结合率,使口腔组织形态及功能都得以恢复。然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等问题给3D生物打印技术在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发展带来了障碍。本文就3D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牙周骨缺损修复中的复合生物材料、细胞、生物活性药物传递等几个方面逐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牙周骨缺损修复 生物材料 快速成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