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治理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机制与创新路径--基于数字治理理论的解释 被引量:7
1
作者 段永彪 董新宇 《地方治理研究》 2023年第4期55-66,M0004,共13页
数字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数字治理理论,从数字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维度出发,总结数字治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瓶颈和创新路径。数字赋能推动了城市治理创... 数字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数字治理理论,从数字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维度出发,总结数字治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瓶颈和创新路径。数字赋能推动了城市治理创新,进而引导城市治理体系向现代化迈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而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数字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着政府等相关主体推进数字治理。当前,数字治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包括数字化“软件”与“硬件”不完备、数字技术滥用与数据风险、“数字难民”和技术人才不足等。突破这些瓶颈制约,要求加快推进以协同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安全为导向的“韧性城市”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本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数字赋能 城市治理 城市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 韧性城市 人本城市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下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
2
作者 杜晓燕 吴倩 徐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人民城市的理念导向、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化和效能提升,加强韧性治理成为社区应对风险和为民而治的实践选择。数字技术如何增强社区治理韧性、韧性治理如何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新时代社... 人民城市的理念导向、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化和效能提升,加强韧性治理成为社区应对风险和为民而治的实践选择。数字技术如何增强社区治理韧性、韧性治理如何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手段,需要在刚性技术与柔性治理、社区治理人民性和技术韧性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存在人民为主与人民为本互通的“善治”逻辑、治理效能与韧性水平互融的“良治”逻辑和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互嵌的“智治”逻辑。采用协同治理模型(SFIC)框架分析社区韧性治理现实应用场景,发现治理要素运行中存在社会韧性治理的协同参与机制、空间互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也客观上存在主体技术选择差异、空间规划管理不足、技术治理权力失范、过度强调技术理性等治理困境。突破困境提升治理效能,社区韧性治理需要从党建引领、空间拓展、技术规制和情感塑造四方面进行优化,努力建设韧性、开放、安全、智慧的人民型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城市 人民型社区 韧性治理 协同治理 社区韧性 数字赋能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数字化城市体检探索——基于多源时空数据
3
作者 叶宇 黄成成 +3 位作者 陈昶宇 韩赟 陈志洋 孙拓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共8页
随着城市体检在城市更新与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既有城市体检的不足也日益明确。既有工作框架一方面存在人本化考量不足的问题,多为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且数据时空精度受限;另一方面缺乏数字化的通用性架构,难以适应新时期精细化的分... 随着城市体检在城市更新与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既有城市体检的不足也日益明确。既有工作框架一方面存在人本化考量不足的问题,多为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且数据时空精度受限;另一方面缺乏数字化的通用性架构,难以适应新时期精细化的分析需求。本研究一方面基于2022版住建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探索在多源时空大数据支持下,融入人民城市理念,拓展和优化人本化体检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数字化城市体检云平台建构,满足动态监测、标准口径和实时交互需求,从而实现城市体检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最后以徐汇滨江某片区为例,展示该平台的应用。本研究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数字化城市体检提供了新思路,是数字技术促进城市体检范式创新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检 人民城市 人本化 数字化 多源时空数据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下广州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体系探析
4
作者 向科 欧阳一语 《重庆建筑》 2024年第5期14-17,22,共5页
“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正逐步从城市设计领域推进到城市风貌研究中,以更加凸显城市人居环境中人的重要性。该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在人民城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史密斯宜居城市层次理论、凯文·林奇的城... “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正逐步从城市设计领域推进到城市风貌研究中,以更加凸显城市人居环境中人的重要性。该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在人民城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史密斯宜居城市层次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价值标准及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建筑等理论基础上,结合广州城市风貌实践研究,及广州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人的需求层次与广州历史文化、时代特色共生的城市风貌要素之间,建立新的关联,形成新的系统,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广州城市特色风貌研究新体系,可供同类项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城市 高质量发展 城市特色风貌 研究体系
下载PDF
从空间表象到关系生产:城市社区更新中的共同体实践——基于上海市K社区的个案考察
5
作者 刘中起 李锡坤 《城市观察》 2023年第4期121-136,163,164,共18页
城市社区更新作为微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路径,其隐含的意义是作为空间生产的一种微观“实践”。伴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转向,“人民城市”语境下的城市社区更新既是对传统城市空间的整合,也意味着日常生活的迁变。基于... 城市社区更新作为微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路径,其隐含的意义是作为空间生产的一种微观“实践”。伴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转向,“人民城市”语境下的城市社区更新既是对传统城市空间的整合,也意味着日常生活的迁变。基于上海市K社区更新的个案考察,探讨通过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主体实践,旨在揭示城市更新范式转向中从空间表象到关系生产的社区共同体建构脉络,从而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区共同体 城市更新 社区更新 人民城市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爱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7,共8页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需要尊重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从居民感知视角,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模型,以来自重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认同感和归属感五个维度、二十个测量指...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需要尊重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从居民感知视角,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模型,以来自重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认同感和归属感五个维度、二十个测量指标构成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城市以人为本属性及其程度的评价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的城市 实证评价
下载PDF
基于城市意象分析的公路交通枢纽规划
7
作者 苑红伟 杜彩军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3-25,33,共4页
城市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锚固点,更是人们出行心理的锚固点,在出行者出行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基于城市意象元素分析思考方法,从关注出行者的出行心理及行为出发,具体探讨了基于城市意象分析的城市交... 城市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锚固点,更是人们出行心理的锚固点,在出行者出行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基于城市意象元素分析思考方法,从关注出行者的出行心理及行为出发,具体探讨了基于城市意象分析的城市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目标、作用以及布局模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市意象 交通枢纽 心理和谐
下载PDF
共建共治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姜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8-12,共5页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城市、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重要抓手,是关乎民生、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应遵循“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城市、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重要抓手,是关乎民生、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应遵循“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创造性解答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共性难题,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提量、提质、提效,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新型城镇化 人民城市 城市更新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以人为本”原则下南方小城市主干道植物配置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邦朝 黄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83-85,共3页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考虑人们的感官体验,从安全保证、舒适环境、城市认同、持续发展、艺术审美和人性关怀等方面,探讨了南方小城市主干道植物配置的要点。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南方城市 主干道 植物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