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空间格局和特征 被引量:44
1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2 位作者 戴特奇 孙颖 周真杨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8-1139,共12页
本文从设施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满意度4方面,构建设施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和三维模拟技术,探讨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差异特征。由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评价... 本文从设施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满意度4方面,构建设施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和三维模拟技术,探讨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差异特征。由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结果得出,不同类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服务水平最高,艺术馆最低。由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分区可知,54.96%的街道处于低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空间特征如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整体上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沿核心到外围递减,并且核心区较高,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偏低;服务水平空间分异趋势明显,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呈倒"U"型趋势,并且东西方向相对于南北方向变化较为平缓,由西到东微弱上升;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弱;文化设施等级与服务水平基本相匹配,高等级设施占比较多的城区设施服务水平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设施 空间格局 空间特征 北京市中心城区
原文传递
环保组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诉权理论基础及其角色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10期55-60,共6页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环保社会组织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随后立法又授权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2017)又授予人民政府生态环境损害的索赔权。针对一些学者质疑环...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环保社会组织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随后立法又授权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2017)又授予人民政府生态环境损害的索赔权。针对一些学者质疑环保组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权的正当性这一问题,从我国宪法规定的自然资源的双重所有权、公共信托理论、公众参与原则等方面论证了环保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论证得出:在环保组织、检察机关、人民政府多元主体中,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人民政府的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诉讼本质相同,诉权平等,互相补充;环保组织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主体,人民政府应该回归公权力监管,检察机关负责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组织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 人民政府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诉权
下载PDF
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的性质定位——以《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治坤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50,共17页
行政执法权下放是适应基层治理走向善治的重要改革举措。然而,镶嵌于行政执法权链条中的行政处罚权下沉实践隐藏着无序的风险,学界对行政处罚权下沉的性质也存在诸多理论分歧。在现行宪法和组织法框架下,行政执法权下放的性质定位不能... 行政执法权下放是适应基层治理走向善治的重要改革举措。然而,镶嵌于行政执法权链条中的行政处罚权下沉实践隐藏着无序的风险,学界对行政处罚权下沉的性质也存在诸多理论分歧。在现行宪法和组织法框架下,行政执法权下放的性质定位不能直接套用于行政处罚权下沉;宪法和组织法中关于乡镇人民政府职权的规定亦无法推导出乡镇人民政府具有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主体资格。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在本质上是一种适应事权改革的行政处罚权合作运行方式变革,其形式应当是行政委托。《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不符合授权规范要求,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的方式只能解读为行政委托,需要完善行政委托的相应规则,以保障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与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权下沉 乡镇人民政府 行政授权 行政委托
原文传递
我国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鄂振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5,共4页
执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项权力,其行使的得当与否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执法权的行使还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一方面执法权交叉重叠;另一方面执法权又行使不力。造成这一结果的直... 执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项权力,其行使的得当与否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执法权的行使还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一方面执法权交叉重叠;另一方面执法权又行使不力。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法律制度在执法权配置上存在漏洞,即现行立法过多迁就旧的行政管理体制,过于强调部门的利益,执法权被支解,执法主体过多过滥;同时现行法律制度过于注重对执法行为的约束,忽略执法权的科学配置。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即加强与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组织立法,规范各级执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法权 执法权配置 政府组织法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底色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明洪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将社会主义制度植入边疆并将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它走了一条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成功道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模式。1949年,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理念根植于边疆治理之中,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将社会主义制度植入边疆并将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它走了一条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成功道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模式。1949年,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理念根植于边疆治理之中,由此人民治理方式应运而生。人民治理可以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底色,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充分凸显人民治理这一底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改进各种优秀治理办法的结果,是多层次、立体式的边疆治理策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现代化 人民治理 底色
下载PDF
推进“法治中国”战略的制度逻辑与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汤晓江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41,共6页
法治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也要从微观上进行把握和构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宪法权威。法治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良法善治,其次才是规则体系之治,得到社会多数人的遵守。法治建构是实质性... 法治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也要从微观上进行把握和构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宪法权威。法治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良法善治,其次才是规则体系之治,得到社会多数人的遵守。法治建构是实质性建构和形式合理性的统一。但目前学术界乃至实务界比较侧重于形式上建构的讨论、研究,实质性建构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实质性建构和形式合理性相结合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需要一种法治的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即法治的深入人心。在法治文化的发展中,司法运行机制理性建设是关键环节,会对整个法治发展起到牵引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应对转型期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善治 实质性建构 人心之治 辩证司法
下载PDF
试论尊严内涵及其保护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品芳 李炳全 郑彬涛 《战略决策研究》 2012年第5期64-70,共7页
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之后,社会就会产生幸福与尊严需要,开始追求幸福与尊严。正因为如此,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人民政... 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之后,社会就会产生幸福与尊严需要,开始追求幸福与尊严。正因为如此,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人民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变化,适时提出"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视人民的尊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维护人民尊严的责任。从尊严的概念和构成来看,尊严的获得有两个基本条件:权利和尊重,即有了权利且权利得到尊重。据此,在使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时,必须做到赋予、认同并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为此,应保障、认同并尊重《宪法》所赋予的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自由权、平等权与民主权等,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法规等人民尊严的维护与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尊严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权利 尊重
下载PDF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价值取向与推进思路 被引量:4
8
作者 袁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7,共6页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的政治理念,也是当前推进我国政治发展的政治思路。全面理解与把握三者"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的政治理念,也是当前推进我国政治发展的政治思路。全面理解与把握三者"有机统一"关系,需要从历史维度,回溯其确立形成过程;从价值维度,剖析一系列相关权威表述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从政策维度,研究当前全面实施推进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
原文传递
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1
9
作者 宋常 田莹莹 张羽瑶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民本治理是当前国家审计通过经济监督参与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审计理论发展水平决定着审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及未来走向,重构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和国家审计教...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民本治理是当前国家审计通过经济监督参与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审计理论发展水平决定着审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及未来走向,重构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和国家审计教育理论。另外,在经济监督本质和民本治理实质的基础上,还探索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反腐败斗争等国家审计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实现方式和具体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监督本质 民本治理 理论体系 实践创新
原文传递
走向发展和繁荣的制度基础:雄安新区政府治理的愿景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成福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75,共6页
政府治理制度的创新乃是新区未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新区治理创新的基点乃是全面落实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中心的政府治理为基本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民主参与、府际跨域协同治理、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治理以及整体性政府... 政府治理制度的创新乃是新区未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新区治理创新的基点乃是全面落实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中心的政府治理为基本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民主参与、府际跨域协同治理、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治理以及整体性政府治理的新治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人民中心 协同治理 整体性政府
下载PDF
国家审计促进官民共治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雯雯 张立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8,共7页
官民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官民矛盾,缺乏公众有序参与治理的沟通和引导机制妨碍着"官民共治"的实现。国家审计对协调官民矛盾、促进公众参与治理具有重要作... 官民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官民矛盾,缺乏公众有序参与治理的沟通和引导机制妨碍着"官民共治"的实现。国家审计对协调官民矛盾、促进公众参与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可以提供协调官民矛盾的两类信息:"掌握事项"和"建立诚信",一定程度解决了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协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可以解决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公众行使其作为"委托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引导公众作为治理主体参与问责,并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官民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共治 官民矛盾 国家审计 信息 公众参与
下载PDF
论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的实现途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东 聂爱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就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与我国政治社团监督的逻辑关系而言,人民通过政治社团监督政府是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要实现途径。目前,我国政治社团对政府的监督存在内容泛化、形式虚化、力度... 就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与我国政治社团监督的逻辑关系而言,人民通过政治社团监督政府是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要实现途径。目前,我国政治社团对政府的监督存在内容泛化、形式虚化、力度不够、效能不高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社团监督,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社团 监督机制 政府职能
下载PDF
中国法文化中的“权利”意识与基本人权保障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怡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86-92,共7页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自身的权利意识,但在实现自身权利的方式上具有“以‘不争’胜‘争’”“等差”和“重群体而轻个体”等大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因遵循自然法则产生了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的“以民为本”治国思...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自身的权利意识,但在实现自身权利的方式上具有“以‘不争’胜‘争’”“等差”和“重群体而轻个体”等大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因遵循自然法则产生了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的“以民为本”治国思想,且在民权保障的程序法则与制度操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权利意识 生存权 发展权 权利保障意识
下载PDF
官民互治与官民共治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肖肖 李宪军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官民互治是指政府官员与社会公民在法律前提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等社会契约,通过行使或履行权利义务所进行的相互交往、相互制约、相互管理的活动;官民共治是政府官员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合作管理,其实质是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官民... 官民互治是指政府官员与社会公民在法律前提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等社会契约,通过行使或履行权利义务所进行的相互交往、相互制约、相互管理的活动;官民共治是政府官员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合作管理,其实质是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官民互治与官民共治的主客体存在差别,重心也有所不同。但两者从理论上来看是共通的,相互作用的。只有在官民互治的价值引导下进行官民共治,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互治 官民共治 公民与政府 治理 法治
下载PDF
Reflection o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f State Audit
15
作者 SONG Chang TIAN Yingying ZHANG Yuyao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5-146,共12页
The nature of state audit is economic supervision. People-oriented governa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state audit through economic supervision to participate national governanc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 The nature of state audit is economic supervision. People-oriented governa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state audit through economic supervision to participate national governanc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audit theory decid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udit practice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The reconstructed state audit theory framework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theory, the application theory and the education theory of state audi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innovation,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nd specific path of state audit concerning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and anti-corruption pract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economic supervision and the essence of people-oriented gover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e AUDIT NATURE of SUPERVISION people-base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system practice innovation
原文传递
拓展民主的制度空间:构建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 被引量:12
16
作者 桑玉成 刘春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47,共6页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各类新兴政治空间的生成,基层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超越传统的"非国家政权"的社会空间领域,需要着眼于基层政权和社会的政治联系,建构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这种基层民主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程...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各类新兴政治空间的生成,基层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超越传统的"非国家政权"的社会空间领域,需要着眼于基层政权和社会的政治联系,建构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这种基层民主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程序意义上的民主选举,而且也包括以乡镇、区县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为核心所形成的民主参与、政治沟通和社会治理机制。在基层政权的制度平台上来加以开发和累积民主经验,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内涵,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更高程度的政治发展来说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制度空间 群众自治
下载PDF
“职业打假”的公共价值:社会认同与信念之争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亚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6,100+158,共8页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通过中国知网(CNKI)文献出版总库检索到的370篇文章进行分析后,揭示了社会对"职业打假"的公共价值的平均认同度的历史变迁态势,并发现了认同分歧背后所蕴含的四个争论焦点:市场秩序维持体制的"公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通过中国知网(CNKI)文献出版总库检索到的370篇文章进行分析后,揭示了社会对"职业打假"的公共价值的平均认同度的历史变迁态势,并发现了认同分歧背后所蕴含的四个争论焦点:市场秩序维持体制的"公私"之争、"职业打假"的义利之争、职业打假人在司法层面是否具备消费者身份资格之争和职业打假人的"买假"行为是否受到欺诈之争。研究结果还发现,职业打假人所采取的"私下非法定索赔"、"主动舆论造势"和"换面诉讼"等行为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打假"的公共价值的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假 认同 公共价值 官民协同治理体制 内容分析
下载PDF
从民生之制到民生善治:中国共产党民生治理的百年征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翟绍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1-29,共9页
中国共产党民生治理的百年征程经历了从土地分配、制度保障到民生善治的发展路径、在均地权、建政权强治权的政策逻辑流变中渐次演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应遵循民生治理的政策逻辑,聚焦民生需求的时代特殊性、民生政策的逻辑规律性与民生... 中国共产党民生治理的百年征程经历了从土地分配、制度保障到民生善治的发展路径、在均地权、建政权强治权的政策逻辑流变中渐次演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应遵循民生治理的政策逻辑,聚焦民生需求的时代特殊性、民生政策的逻辑规律性与民生治理的现实适配性,实现民生治理内容涵盖上多维立体、需求对接上现实可行、服务供给上精准有效,推动民生之制走向民生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治理 民生政策 民生善治
下载PDF
坚持系统观念 推动全民治水 实现“治水要良治”
19
作者 吴浓娣 严婷婷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3期13-19,共7页
建立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全民治水体系,是水治理理念的重大突破和提升,也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关键之所在,更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所向。进入新发展阶段,要... 建立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全民治水体系,是水治理理念的重大突破和提升,也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关键之所在,更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所向。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把握好政府、市场和公众的角色定位,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协同创新力度,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公众参与,把保障水安全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治水要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治理 全民治水 政府 市场 公众
下载PDF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基于上海市人大推进人民城市治理实践的分析
20
作者 上官酒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旨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首要的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人大高效能履职的过程,也就是其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这现实性地要求人大在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旨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首要的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人大高效能履职的过程,也就是其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这现实性地要求人大在制度上扮演好“两个角色”,在组织上建设好“四个机关”。上海市人大在推进人民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了引领方向、供给制度、整合民意、保障权益、有效监督等治理效能。这对人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启示与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优化制度,坚持凝聚共识,坚持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人民城市治理 上海市人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