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八元瓜环对萘二胺异构体相互作用的考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曾启华 王娅 +3 位作者 祝黔江 薛赛凤 牟兰 陶朱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5-1092,共8页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1HNMR方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Q[7],Q[8])与1,8-萘二胺(g1),2,3-萘二胺(g2),1,5-萘二胺(g3)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g1发生端口作用,作用比为1∶1;Q[7]与客体g2,g3相互作用也形成1∶1的包结...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1HNMR方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Q[7],Q[8])与1,8-萘二胺(g1),2,3-萘二胺(g2),1,5-萘二胺(g3)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g1发生端口作用,作用比为1∶1;Q[7]与客体g2,g3相互作用也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Q[8]与三种客体相互作用情况各不相同,除Q[8]与客体g2相互作用形成1∶2的包结配合物;Q[8]与客体g1或g3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性较差的作用产物,其表观相互作用的比例为1∶1.考察溶液酸度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影响还表明:当pH大于某一值之后,如Q[7]主客体体系,pH大于6.0;Q[8]主客体体系,pH大于12.0,用光谱方法观察不到瓜环与客体的相互作用.Q[7],Q[8]为主体的上述主客体作用产物分别与金刚烷胺盐酸盐、1,10-癸二胺盐酸盐的竞争反应结果表明,已作用的萘二胺异构体容易被所选用的竞争客体所取代,只有g2与Q[8]形成的包结配合物被1,10-癸二胺盐酸盐部分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1H NMR技术 主客体包结作用 ph影响
下载PDF
六、七、八元瓜环与苯胺系列衍生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启华 祝黔江 +2 位作者 薛赛凤 牟兰 陶朱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101-2110,共10页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1HNMR方法详细考察了六、七、八元瓜环(Q[6],Q[7],Q[8])与苯胺系列衍生物客体的相互作用和体系pH对其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瓜环与苯胺系列衍生物客体的相互作用强弱、作用比例以及作用模式与体系...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1HNMR方法详细考察了六、七、八元瓜环(Q[6],Q[7],Q[8])与苯胺系列衍生物客体的相互作用和体系pH对其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瓜环与苯胺系列衍生物客体的相互作用强弱、作用比例以及作用模式与体系的酸度密切相关:在“高”或“低”pH条件下,未观察到瓜环与这些客体的明显作用;在介于“高”与“较高”或“低”与“较低”的pH范围,瓜环与这些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而在介于“较高”与“较低”的pH范围,瓜环与这些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可形成1∶2的包结配合物.对于不同的瓜环-客体作用体系,相应的pH范围各不相同.本文利用简便的实验方法,测试了这些pH值及其范围.根据测定的结果,结合瓜环以及客体的结构特征,对体系主客体在不同的酸度区域表现出的不同作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1H NMR技术 主客体包结作用 ph影响
下载PDF
七元瓜环作为5-氨基水杨酸结肠给药载体可行性考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董南 薛赛凤 +3 位作者 陶朱 赵昱 蔡洁 刘洪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7-1122,共6页
利用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七元瓜环(Q[7])和5-氨基水杨酸(5-ASA)在不同pH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在pH=2.0,4.0时,Q[7]与5-ASA可形成1∶1(物质的量比)的包合物;而在pH=5.0,6.0,7.4时未观察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利用1HNMR技术研究了Q[7]-5-... 利用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七元瓜环(Q[7])和5-氨基水杨酸(5-ASA)在不同pH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在pH=2.0,4.0时,Q[7]与5-ASA可形成1∶1(物质的量比)的包合物;而在pH=5.0,6.0,7.4时未观察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利用1HNMR技术研究了Q[7]-5-ASA固体包合物不同pH值的存在形式.当体系的pH<6.0,5-ASA以包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当pH>6.0,包合物的稳定性下降,5-ASA被释放出来以游离的药物分子形式存在,说明5-ASA与Q[7]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体系的pH值,Q[7]可作为5-ASA结肠给药的一种潜在载体;热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包合作用主要受到体系焓变的影响;红外光谱,DSC和TG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Q[7]-5-ASA固体包合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元瓜环 5-氨基水杨酸 包合物 ph影响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1-萘酚、2-萘酚与瓜环的包结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娅 牟兰 +2 位作者 薛赛凤 陶朱 祝黔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20-1825,共6页
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瓜环与1-萘酚、2-萘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H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萘酚、2-萘酚与六元、七元瓜环都不发生作用,而与八元瓜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用荧光法测定1-萘... 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瓜环与1-萘酚、2-萘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H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萘酚、2-萘酚与六元、七元瓜环都不发生作用,而与八元瓜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用荧光法测定1-萘酚、2-萘酚与八元瓜环包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4.2×104L.mol-1和1.6×104L.mol-1,紫外光谱法测定的稳定常数为4.2×104L.mol-1和5.4×104L.mol-1;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1-萘酚、2-萘酚与八元瓜环发生包结作用,形成稳定包结物,而在强碱性条件下不发生包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环 萘酚 光谱法 包结作用 ph影响
下载PDF
无定形FeS_(2)在不同pH条件下对铬渣的稳定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芸邑 廖珍珠 +4 位作者 王航 叶姜瑜 刘阳生 徐凤 王东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3-544,共12页
铬渣是一种危险废物,其无序堆放对环境造成威胁.本研究中,一种新型的还原剂无定形FeS2被合成出来用于处理铬渣.通过分析两种pH值条件下(pH9代表陈化的铬渣,pH12代表新鲜的铬渣)铬的浸出毒性、生物可给性和铬形态的变化来评价无定形FeS2... 铬渣是一种危险废物,其无序堆放对环境造成威胁.本研究中,一种新型的还原剂无定形FeS2被合成出来用于处理铬渣.通过分析两种pH值条件下(pH9代表陈化的铬渣,pH12代表新鲜的铬渣)铬的浸出毒性、生物可给性和铬形态的变化来评价无定形FeS2对铬渣中六价铬的稳定作用.结果表明,pH12比pH9更有利于浸出毒性的降低.pH12条件下,加入2倍化学计量比的无定形FeS2的铬渣在第1天达到国标(GB 5085.3—2007),第30天达到美国国家环保局标准(40 CFR 261.24).然而在pH9条件下,达到相同的表现需要加入4倍化学计量比的无定形FeS2.此外,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硫的形态分析结果也表明,无定形FeS2对铬渣中六价铬有较好的还原和稳定能力,且pH12比pH9更有利于还原条件的维持.与之相反的是,pH9比pH12更有利于生物可给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渣 六价铬 二硫化亚铁 ph影响 化学还原法 稳定化 浸出毒性 生物可给性 铬形态
原文传递
新型pH敏感吡喃腈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秋璇 顾培洋 +2 位作者 路建美 徐庆锋 张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6-510,共5页
以2,6-二甲基-4H-吡喃-4-酮、丙二腈和4-(4-甲酰苯基)吗啉为原料,合成了2种含吡喃腈(DCM)结构的化合物:2-甲基-6-(4-吗啡啉苯乙烯基)-4-二氰甲烯基吡喃(MDCM)和2,6-二(4-吗啡啉苯乙烯基)-4-二氰甲烯基吡喃(BDCM)。通过1H NMR、元素分析... 以2,6-二甲基-4H-吡喃-4-酮、丙二腈和4-(4-甲酰苯基)吗啉为原料,合成了2种含吡喃腈(DCM)结构的化合物:2-甲基-6-(4-吗啡啉苯乙烯基)-4-二氰甲烯基吡喃(MDCM)和2,6-二(4-吗啡啉苯乙烯基)-4-二氰甲烯基吡喃(BDCM)。通过1H NMR、元素分析等确定了其结构,并探讨了所得化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了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荧光强度的变化、溶剂效应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以及酸性条件下荧光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MDCM和BDCM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均在红光区域,2种化合物溶液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随溶剂极性和溶液酸性的增强而发生红移,由于浓度猝灭效应,MDCM和BDCM的DMF溶液浓度分别为1×10-4和1×10-5mol/L时,荧光发射峰为最强。又因为BDCM分子的共轭度比MDCM大得多,所以其固体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向长波长移了37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M 荧光 浓度效应 溶剂效应 ph影响
下载PDF
Effect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acidogenic and hydrogenic activities of glucose-degrading bio-granules
7
作者 冯玉杰 Herbert H.P.Fa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2年第4期343-347,共5页
Series batch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the activity of acidogenus and acidogenus in glucose-degrading bacteria cultured in an 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 Series batch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the activity of acidogenus and acidogenus in glucose-degrading bacteria cultured in an 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 for glucose fermentation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bacteria exhibited different capability to recover to produce hydrogen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and temperature. Hydrogen production, VFA production, COD removal and COD balance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pH and 20, 37 ℃ respectively with the same glucose and VSS in via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e activity of acidogenic bacteria at varied pH and result in a variety of amount of hydrogen production, specific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VFA production, etc. Through the present study, when nonmalized to the weight of VSS, a maximal biogas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of 1 717 1 ml/g and 870 0 ml/g were obtained when pH equals 9 at 37 ℃ and 679 00 ml/g of biogas, 246 35 ml/g of hydrogen were also got when pH equals 5 at 20 ℃ respectively. The maximal specific hydrogen production (SHA) was 116 56 ml/h,g around 8 of pH value at 37 ℃ and 6 46 ml/h,g around 4 of pH value at 20 ℃, which were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slope of the accumulated hydrogen gas via time. Butyric acid fermentation was important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Large quantity of unknown COD was found in the vials when a small quantity of bio-gas was produced, but relative less unknown COD was determined when there was large quantity of hydrogen produced. This revealed a better engineering foreground for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bio-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production of hydrogen GLUCOSE FERMENTATION ph influence acidogenic BACTERIA HYDROGENIC BACTERIA
下载PDF
七、八元瓜环对乙酰苯胺类化合物捕集作用的考察
8
作者 赵贺明 薛赛凤 +1 位作者 陶朱 肖昕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6期43-47,共5页
本文在乙酰苯胺(g1)、乙酰乙酰苯胺(g2)稳定的pH范围内,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技术考察了七、八瓜环与乙酰苯胺、乙酰乙酰苯胺的分子包结,实验表明七元瓜环与乙酰苯胺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八元瓜环与乙酰乙酰苯胺形... 本文在乙酰苯胺(g1)、乙酰乙酰苯胺(g2)稳定的pH范围内,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技术考察了七、八瓜环与乙酰苯胺、乙酰乙酰苯胺的分子包结,实验表明七元瓜环与乙酰苯胺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八元瓜环与乙酰乙酰苯胺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并考察了体系pH值的影响。热力学研究表明主客体包结物的形成与瓜环空腔的疏水作用引起的熵变、焓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环 乙酰苯胺 乙酰乙酰苯胺 ph影响
下载PDF
20种中草药对新型隐球菌的抑菌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廉兰 钟有添 +1 位作者 谢水祥 刘泉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18期1757-1758,共2页
选择 2 0种中草药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新型隐球菌作抑菌试验 ,同时作 5 0 %乙醇浸提液与水溶液、药物原液与调整 PH值至 7.0药液、新鲜药液与陈旧药液对照试验 ,共筛选出对新型隐球菌具抑菌作用的药物 14种 ,其中乙醇浸液与水溶液均有效者 ... 选择 2 0种中草药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新型隐球菌作抑菌试验 ,同时作 5 0 %乙醇浸提液与水溶液、药物原液与调整 PH值至 7.0药液、新鲜药液与陈旧药液对照试验 ,共筛选出对新型隐球菌具抑菌作用的药物 14种 ,其中乙醇浸液与水溶液均有效者 7种 ,上述三种对照试验药液均有效者 3种。对照试验结果表明 :15 0 %乙醇浸液具抑菌作用的药物显著多于水溶液 ,水溶液有效者 ,其乙醇液均有效 ,而乙醇液有效者 ,其水溶液不一定有作用 ;2某些药物的抑菌作用受药液 PH值的影响 ,但影响大小即是增强或是减弱则因药物种类不同而异 ;3新鲜药物具有抑菌作用者 ,其陈旧药液约半数完全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抑菌实验 ph溶剂 影响因素 中草药
下载PDF
氟苯酚好氧生物降解邻位羟基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超杰 周琪 +1 位作者 陈玲 袁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52-55,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氟苯酚好氧生物降解历程;研究了不同pH值对间氟苯酚羟基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酚好氧生物降解主要产生邻位羟基化中间产物.随着pH值升高,C2邻位羟基化产物(3-氟-1,2-邻苯二酚...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氟苯酚好氧生物降解历程;研究了不同pH值对间氟苯酚羟基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酚好氧生物降解主要产生邻位羟基化中间产物.随着pH值升高,C2邻位羟基化产物(3-氟-1,2-邻苯二酚)与C6邻位羟基化产物(3-氟-1,6-邻苯二酚)的比值逐渐增加,pH7.5时检测不到C6邻位羟基化产物(3-氟-1,6-邻苯二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酚 氟邻苯二酚 ph值影响
下载PDF
Two Cd(Ⅱ)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Derived from a Triazine-based Flexible Polycarboxylate Ligand: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ce
11
作者 黄艺辉 盛天录 +4 位作者 朱起龙 谭春红 傅瑞标 胡胜民 吴新涛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572-1578,共7页
Two new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d2CI(HL)(H20)2"0.5H20]}n (1) and {[Cd2L(H20)2]'H20}n (2), have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with designed ligand H4L (HaL = 1,3,5-triazine-2-iminodiacetic acid-4,6-... Two new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d2CI(HL)(H20)2"0.5H20]}n (1) and {[Cd2L(H20)2]'H20}n (2), have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with designed ligand H4L (HaL = 1,3,5-triazine-2-iminodiacetic acid-4,6-biglycin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except for different pH values. Single-crystal X-ray determination shows that they are 3-D frameworks.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n. Complex 2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pace group Pi. The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hose two complex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olid state. Complexes 2 exhibited remarkable blue luminescence emissions with high quantum yield of 40.3% On the other hand, complexes 1 featured weak quantum yields of 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h value influence LUMINESC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