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控溅射制备增透IT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世涛 乔学亮 +2 位作者 陈建国 王洪水 贾芳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24,共5页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低温下制备了光电性能优良的ITO(In2O3:SnO2=1:1)薄膜。质量流量计调节氩气压强PAr为0.2~3.0Pa,氧流量fO2为0~10sccm,并详细探讨了溅射时PAr和fO2变化对ITO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O2的改变引起薄膜中氧空...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低温下制备了光电性能优良的ITO(In2O3:SnO2=1:1)薄膜。质量流量计调节氩气压强PAr为0.2~3.0Pa,氧流量fO2为0~10sccm,并详细探讨了溅射时PAr和fO2变化对ITO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O2的改变引起薄膜中氧空位浓度变化而影响ITO薄膜折射率n;fO2对ITO靶材表面的溅射阀值和对Ar+散射而改变溅射速率。衬底表面粗糙度对ITO薄膜的折射率测量准确性有较大影响。PAr为0.8Pa,fO2为2.4sccm,薄膜厚度为241.5nm时,nmin=1.97,最大透过率为89.4%(包括玻璃基体),方阻为75.9?/□,电阻率为8.8×10-4?·cm。AFM分析表明薄膜表面针刺很少,表面平整(RMS=3.0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氧流量 ITO薄膜 室温 增透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室温下制备ITO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世涛 乔学亮 陈建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靶材为铟锡氧化物(In_2O_3:SnO_2=1:1),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低温下制备了光电性能优良的 ITO 薄膜。质量流量计调节 Ar 气压强为0.2~3.0Pa,氧流量为0~10sccm,并详细探讨了溅射时氩气压强和氧流量变化对ITO 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靶材为铟锡氧化物(In_2O_3:SnO_2=1:1),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低温下制备了光电性能优良的 ITO 薄膜。质量流量计调节 Ar 气压强为0.2~3.0Pa,氧流量为0~10sccm,并详细探讨了溅射时氩气压强和氧流量变化对ITO 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 Ar 气压强为0.8Pa,氧流量为2.4sccm 时,薄膜的折射率最低 n=1.97,较接近增透膜的光学匹配。薄膜厚度为241.5nm 时,薄膜的最大透过率为89.4%(包括玻璃基体),方阻为75.9Ω/□,电导率为8.8×10^(-4)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法 ITO薄膜 光学性能 薄膜厚度 折射率 增透膜 压强 铟锡氧化物 方阻 光电性能
下载PDF
空气或纯氧复苏宫内窒息新生大鼠血气和大脑SOD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朱佳骏 姜舟 吴明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比较采用空气或纯氧复苏宫内窒息新生大鼠效果,为寻求合理的新生儿复苏气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 将77只胎龄21 d的SD新生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SHAM组);正常新生大鼠,剖宫产娩出;空气复苏组(RAR组),宫内... 目的 比较采用空气或纯氧复苏宫内窒息新生大鼠效果,为寻求合理的新生儿复苏气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 将77只胎龄21 d的SD新生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SHAM组);正常新生大鼠,剖宫产娩出;空气复苏组(RAR组),宫内窒息新生大鼠,剖宫产娩出后采用空气复苏;纯氧复苏组(POR组),宫内窒息新生大鼠,剖宫产娩出后采用纯氧复苏.比较各组新生大鼠复苏后0 h,6 h及24 h 血气结果和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以及复苏后新生大鼠死亡率.结果 POR组复苏后0 h,新生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69.0±8.2)mmHg,与RAR组新生大鼠PaO2(55.5±10.3)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OR组复苏后6 h及24 h,新生大鼠PaO2与RA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OR组复苏后0 h及6 h,新生大鼠大脑SOD值分别为(38.3±9.8)U/mgprot和(8.6±3.6)U/mgprot,与RAR组新生大鼠大脑SOD值(53.8±10.6)U/mgprot和(13.0±4.6)U/mgpro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3和0.04),POR组复苏后24 h,新生大鼠大脑SOD值为(17.6±6.8)U/mgprot,与RAR组(19.8±6.3)U/mgpr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RAR组和POR组在复苏后0 h,6 h及24 h新生大鼠大脑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R组新生大鼠复苏后0 h死亡率3.7%,与R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纯氧或空气复苏窒息新生大鼠,复苏后短期死亡率相似,但纯氧复苏后窒息新生大鼠出现短暂血氧分压升高,同时大脑SOD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氧 空气 复苏 血气分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 新生大鼠 宫内窒息
原文传递
Building stabilized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cathode enables an outstanding room‐/low‐temperature aqueous Zn‐ion batteries
4
作者 Ao Wang Dai‐Huo Liu +9 位作者 Lin Yang Fang Xu Dan Luo Haozhen Dou Mengqin Song Chunyan Xu Beinuo Zhang Jialin Zheng Zhongwei Chen Zhengyu Bai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35,共11页
Vana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with stable crystal structure and fast Zn^(2+) storage capabiliti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hieving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In this ... Vana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with stable crystal structure and fast Zn^(2+) storage capabiliti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hieving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In this work,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used to manipulate the bimetallic ion intercalation into the interlayer of vanadium oxide.The pre‐intercalated Cu ions act as pillars to pin the vanadium oxide(V‐O)layers,establishing stabilized two‐dimensional channels for fast Zn^(2+) diffusion.The occupation of Mn ions between V‐O interlayer further expands the layer spacing and increases the concentration of oxygen defects(Od),which boosts the Zn^(2+) diffusion kinetics.As a result,as‐prepared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cathode shows outstanding Zn‐storage capabilities under room‐and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s(e.g.,440.3 mAh g^(−1)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294.3 mAh g^(−1)at−60°C).Importantly,it shows a long cycling life and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of 93.4%over 2500 cycles at 2 A g^(−1) at−60°C.Furthermore,the reversible intercalation chemistry mechanisms during discharging/charging processes were revealed via operando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ex situ Raman characterizations.The strategy of a couple of 3d transition metal doping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room‐/lowtemperature vanadium‐based cathod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oxygen defects room‐/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stabilized nanostructure
下载PDF
氧气湿化瓶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效果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红岩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有效的消毒保存方法及持续存放时间,为医院制定有效的氧气湿化瓶消毒保存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份氧气湿化瓶及通气管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份,对照组采取病房分散消毒管理,观察组采取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管...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有效的消毒保存方法及持续存放时间,为医院制定有效的氧气湿化瓶消毒保存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份氧气湿化瓶及通气管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份,对照组采取病房分散消毒管理,观察组采取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管理的方法 ;对两组氧气湿化瓶于消毒后保存第1、3、5、7、9天每组每次分别随机抽取12份采样培养。结果观察组持续保存1~9d的湿化瓶细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除第1天外,其余各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氧气湿化瓶采用供应室统一集中清洗消毒方法 ,能提高消毒效果,延长保存时间,提高无菌保存率,能有效减少吸氧患者医院感染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湿化瓶 消毒 清洗 细菌监测 供应室
下载PDF
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伟 朱永安 +5 位作者 张芳 张西洲 崔建华 马勇 哈振德 耿瑞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2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观察在海拔370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观察氧耗量(VO2)及氧脉搏(VO2/HR)。结果:心率在100b-170b/min时,富氧室随HR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分别为Y=(0.0165+0.0073)x,r=0.9877,P&... 目的观察在海拔370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观察氧耗量(VO2)及氧脉搏(VO2/HR)。结果:心率在100b-170b/min时,富氧室随HR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分别为Y=(0.0165+0.0073)x,r=0.9877,P<0.001;Y=(-0.1629+0.0087)x,r=0.9902,P<0.001]。结论:富氧室在高原能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改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富氧室 氧耗量 氧脉搏
下载PDF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氧驱动治疗喘憋性肺炎痰堵的临床护理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卢贤红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5期1434-1435,共2页
目的通过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经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喘憋性肺炎,观察喘憋性肺炎痰堵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80例喘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抗病毒、止咳化痰、吸氧、镇静... 目的通过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经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喘憋性肺炎,观察喘憋性肺炎痰堵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80例喘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抗病毒、止咳化痰、吸氧、镇静等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予以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仔细观察和有针对性的护理,两组患儿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未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经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结合临床观察和综合护理,可有效解除喘憋性肺炎患儿的痰堵,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氧气驱动 喘憋性肺炎
下载PDF
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伟 哈振德 +3 位作者 张芳 张西洲 崔建华 马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3-14,共2页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 0r min连续蹬车 ,从 2 5W开始 ,每 3min递增 2 5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计算每位受试者的心功能指数及肺通气量...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 0r min连续蹬车 ,从 2 5W开始 ,每 3min递增 2 5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计算每位受试者的心功能指数及肺通气量。结果 心功能指数富氧室后较前 (前、后分别为 4 2 .76± 4 .38和 4 8.5 1± 3.4 7)明显增高 (P <0 .0 1) ;肺通通气量在运动功率达 2 2 5W时富氧室后较前 (前后分别为 38.36± 4 .12和 31.83± 3.4 3)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富氧室在高原能明显增强人体运动时的心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室 海拔3700M 人体心肺功能 高原 肺通气量 心功能指数
下载PDF
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和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强 吉宁 贾宏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35-36,共2页
笔者对1992~1995年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了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并进行了比较。第一种,单纯输液和床头牵引;第二种综合治疗。结果发现综合疗法采用颈椎微机牵引、静脉输能量合剂、,甘露醇、维脑路通、脉通、复方丹参;... 笔者对1992~1995年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了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并进行了比较。第一种,单纯输液和床头牵引;第二种综合治疗。结果发现综合疗法采用颈椎微机牵引、静脉输能量合剂、,甘露醇、维脑路通、脉通、复方丹参;高压氧、体外反搏、按摩、针灸、离子导入;口服卡兰片、雅伴片、西比灵等,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不同方面,全面地改善了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临床症状,其有效率达96%,疗效明显高于第一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微机牵引 高压氧治疗 综合治疗
下载PDF
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血乳酸、血氨及肌红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崔建华 张西洲 +4 位作者 哈振德 王伟 朱永安 马勇 张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肌肉代谢产物的影响。为研究部队在高原运动中抗疲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拔 370 0m高原的 10名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血乳酸、氨、肌红蛋白含... 目的 :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肌肉代谢产物的影响。为研究部队在高原运动中抗疲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拔 370 0m高原的 10名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血乳酸、氨、肌红蛋白含量 ,并以安静时作对照。结果 :安静时血乳酸、氨和肌红蛋白分别为 (1.6 8± 0 .4 2 )mmol·L 1、(5 3.6 8± 5 .4 2 ) μg·L 1和 (6 6 .2 7± 10 .88) μg·L 1,均低于进入富氧室前运动后的数值 (P <0 .0 1)。富氧后运动后的血乳酸与氨分别为 (6 .38± 0 .5 3)mmol·L 1与 (6 6 .71± 6 .5 3) μg·L 1,非常显著低于富氧前运动后的 (7.5 2± 0 .6 9)mmol·L 1与 (82 .0 9± 7.94 ) μg·L 1,(P <0 .0 1) ,而富氧后运动后的肌红蛋白 (86 .96± 17.0 2 ) μg·L 1,显著低于富氧前运动后的 (10 8.5 3± 17.98) μg·L 1,(P <0 .0 5 )。结论 :高原富氧室能增强机体能量代谢 ,减轻体力性疲劳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富氧室 乳酸 肌红蛋白 血氨 递增负荷运动
下载PDF
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伟 张芳 +3 位作者 朱永安 张西洲 崔建华 马勇 《西藏医药》 2002年第2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富氧室后较富氧室前P、TPR、ALT降低明显 (P <0 0 5 ) ,η、PAWP、CCP...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富氧室后较富氧室前P、TPR、ALT降低明显 (P <0 0 5 ) ,η、PAWP、CCP降低非常明显 (P <0 0 1) ;SV、mAP、BK增加明显 (P <0 0 5 ) ,BV增加非常明显 (P <0 0 1)。结论 :富氧室在海拔370 0m对人体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富氧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氧浓度增加对5380m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崔建华 张西洲 +3 位作者 张建林 张芳 马勇 王达文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7-378,共2页
目的探讨高原富氧运动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海拔 5 380m高原的 1 0名健康青年富氧 2 7.3%前后分别进行踏阶运动 ,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丙二醛 (MDA )含量。结果富氧运动较未富氧运动... 目的探讨高原富氧运动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海拔 5 380m高原的 1 0名健康青年富氧 2 7.3%前后分别进行踏阶运动 ,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丙二醛 (MDA )含量。结果富氧运动较未富氧运动SOD、GSH Px增加 (P <0 .0 5 ,P <0 .0 1 ) ,MDA降低显著 (P <0 .0 1 )。结论富氧对高原运动自由基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于增强有氧氧化途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缺氧 富氧室 自由基 代谢 运动
下载PDF
富氧室在高原对人体PWC170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伟 朱永安 +5 位作者 张芳 张西洲 崔建华 马勇 哈振德 耿瑞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人体PWC1 70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为提高高原作功效率探讨有效途径 ;方法 :1 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0rpm连续蹬车 ,0W为静息时对照值 ,从 2 5W开始 ,每 3分钟递增 2... 目的 :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人体PWC1 70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为提高高原作功效率探讨有效途径 ;方法 :1 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0rpm连续蹬车 ,0W为静息时对照值 ,从 2 5W开始 ,每 3分钟递增 2 5W ,蹬车至力竭时停止 ,用心电图机及掌式血氧仪记录每个负荷末期 5秒的心率 (HR)及血氧饱和度(SaO2 ) ;结果 :HR的富氧室后较富氧前 3分钟及 5分钟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差别有显著性(P <0 .0 5) ;血氧饱和度的 0W至 1 2 5W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血氧饱和度在1 75W至 2 2 5W时明显升高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 ;结论 :高原富氧室能增强心脏功能和肺功能及提高动脉Sa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富氧室 PWC170 心率 血氧饱和度
原文传递
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做功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伟 张芳 +3 位作者 哈振德 张西洲 马勇 崔建华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 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做功效率的影响 ;方法 :1 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0rpm连续蹬车 ,从 2 5W开始 ,每 3分钟递增 2 5W ,踏车至力竭时停止。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每位受试者的PWC1 70 ...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 70 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做功效率的影响 ;方法 :1 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0rpm连续蹬车 ,从 2 5W开始 ,每 3分钟递增 2 5W ,踏车至力竭时停止。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每位受试者的PWC1 70 (W)和HR90W(b/min) ;结果 :PWC1 70 富氧室后较前 (前后分别为 1 95.78± 2 1 .2 3和 2 42 .69± 1 8.1 7)明显增高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 ;HR90W 富氧室后较前 (前后分别为 1 3 5.76± 7.43和 1 1 8.1 1± 6.85)明显降低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室 海拔3700M 人体 做功效率 心功能 高原低氧 高原病
原文传递
常温结晶法过碳酸钠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鹤林 宋新杰 田恒水 《无机盐工业》 CAS 1999年第4期3-5,共3页
确定了常温结晶法过碳酸钠制备工艺,筛选了稳定剂并确定了其用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双氧水加料时间、反应时间及结晶时间对产品活性氧含量。
关键词 过碳酸钠 活性氧 常温结晶 稳定性
下载PDF
高原地区室内空气弥散给氧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保革 郭志坚 +3 位作者 黄慧群 于文莹 马宝林 王生昭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空气弥散给氧对SaO2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4300m地区建立富氧室,第一次实验为不进入富氧室,第二次实验为进入富氧室第1天、2天、3天后,两次实验均做踏阶梯运动。首先检测富氧前及富氧后静息状态下的SaO2和心率,然...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空气弥散给氧对SaO2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4300m地区建立富氧室,第一次实验为不进入富氧室,第二次实验为进入富氧室第1天、2天、3天后,两次实验均做踏阶梯运动。首先检测富氧前及富氧后静息状态下的SaO2和心率,然后进行负荷运动实验,时间为5min,运动终止后,记录SaO2和心率(HRM),接着连续记录第3min及第5min的恢复心率(HRR),算得心率变化值(HRD)=HRM-HRR。结果:负荷运动终止后,第1天、2天、3天的SaO2富氧后比富氧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心率富氧后比富氧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3min及5min恢复心率速度富氧后比富氧前明显加快(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建立富氧室可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劳动能力,促进高原习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缺氧 富氧室 血氧饱和度 心率
原文传递
高原富氧室休息睡眠12h和运动前后人脑及体功能的对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勇 哈振德 +4 位作者 邢国祥 张西洲 崔建华 王伟 张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0期4072-4073,共2页
目的:采用心理生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和评价富氧室对提高和改善高原移居者脑体工作能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进驻海拔3700m6个月的某部20名汉族男性健康青年,分3批进入40.5m3相对密闭的房间,维持室内氧浓度24%~25%(富氧室)12h,进入前采用D... 目的:采用心理生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和评价富氧室对提高和改善高原移居者脑体工作能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进驻海拔3700m6个月的某部20名汉族男性健康青年,分3批进入40.5m3相对密闭的房间,维持室内氧浓度24%~25%(富氧室)12h,进入前采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测试仪进行光信号记忆测验与右手左脚及左手右脚交叉运作频率的基础测试,测试后进行自行车功量运动(指标:功率225~250W、脉搏175~180次/min)运动达指标后重复上述测验;进入富氧室休息睡眠12h后,重复上述测验。结果:富氧前基础测验右手左脚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显著多于运动后(t=5.74,3.81,P<0.01),富氧后右手左脚与左手右脚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显著多于富氧前运动后(t=3.85,4.22,P<0.01),错误次数显著少于富氧前运动后(t=2.63,P<0.05);富氧后运动后视觉记忆错误显著少于富氧前运动后(t=4.79,2.27,P<0.05或0.01)。结论:高原富氧室能显著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移居者脑-体功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休息 睡眠 运动 脑力工作 体力工作 工作能力 富氧室
下载PDF
海拔3700m富氧室对人体通气无氧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伟 朱永安 +5 位作者 哈振德 张芳 张西洲 崔建华 马勇 王达文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 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通气无氧阈值的影响。 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计上 ,以 6 0 r/ min连续踏车 ,0 W为静息时对照值 ,每 3min递增 2 5 W,踏车至力竭时停止 ,用 O2 - CO2 气体测定... 目的 观察在海拔 370 0 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通气无氧阈值的影响。 方法  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计上 ,以 6 0 r/ min连续踏车 ,0 W为静息时对照值 ,每 3min递增 2 5 W,踏车至力竭时停止 ,用 O2 - CO2 气体测定仪分析每个负荷最后 0 .5 m in的 O2 和 CO2 ,用心电图机同步记录心率。计算肺通气量 (V E)、氧耗量 (V O2 )、二氧化碳产生量 (V CO2 )、呼吸商(RQ )及氧通气当量 (V E/ V O2 )。 结果 富氧室前后在功率分别达 75 W和 10 0 W时 V E、V O2 、V CO2 出现明显增加 ,RQ出现“转折点”,V E/ V O2 由下降转向平稳。 结论 在海拔 370 0 m入富氧室停留后能增加人体通气无氧阈 ,使肺功能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运动试验 肺通气 无氧阈 富氧室
原文传递
人工富氧环境改善急进高原人员睡眠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邓昌磊 肖华军 +3 位作者 臧斌 付丽珊 顾昭 王桂友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 通过研究高原人工富氧环境(简称富氧室)对急进高原人员睡眠的作用,探讨富氧室的抗缺氧效果及其与高原习服的关系. 方法 利用分子筛制氧机在海拔3500 m高原建立富氧室.将18名世居平原人员随机分为富氧组、缺氧组和平原组,每组各6人... 目的 通过研究高原人工富氧环境(简称富氧室)对急进高原人员睡眠的作用,探讨富氧室的抗缺氧效果及其与高原习服的关系. 方法 利用分子筛制氧机在海拔3500 m高原建立富氧室.将18名世居平原人员随机分为富氧组、缺氧组和平原组,每组各6人.平原组不进入高原,富氧组和缺氧组人员乘飞机到达高原后,在未供氧情况下记录2组受试人员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当晚22:00两组人员分别进入富氧室和普通房间,休息至次日上午9:00通过睡眠呼吸记录分析系统,对受试人员进行监测,在同一时间对平原组也进行监测.数据采集完毕后利用系统自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①富氧组供氧后SaO2为92.3%.±1.0%,高于供氧前的82.9%±4.2%和缺氧组的79.3%±5.9%(P<0.01),但低于平原组的97.3%±0.8%(P<0.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值在富氧组供氧前后及与缺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平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睡眠结构富氧组与缺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平原组比较浅睡眠偏多,深睡眠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通气次数和呼吸紊乱指数平原组低于缺氧组和富氧组(P<0.01);富氧组呼吸紊乱指数低于缺氧组,两组分别为28.1±11.9和53.2±23.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睡眠期间,富氧组和缺氧组的归一化低频功率和低频与高频的比值分别为89.3±2.9、9.4±2.8和90.2±1.8、9.9±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平原组的85.8±2.9和6.4±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的归一化高频功率则高于富氧组和缺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原富氧室可以有效改善急进高原人员睡眠情况,但对睡眠期间心率变异性未见显著影响,且与高原习服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缺氧 睡眠 心率 富氧室
原文传递
海拔3700m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气及心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建华 张芳 +4 位作者 张西洲 哈振德 王伟 朱永 马勇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在 3 70 0m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血气及心率的影响 ;方法 :对海拔 3 70 0m高原的 1 0例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pH值、二氧化碳分压 (PCO2 )、氧分压 (PO2 )、肺泡、动脉氧分压... 目的 :探讨在 3 70 0m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血气及心率的影响 ;方法 :对海拔 3 70 0m高原的 1 0例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pH值、二氧化碳分压 (PCO2 )、氧分压 (PO2 )、肺泡、动脉氧分压 (AaDO2 )、血氧饱和度 (SaO2 )、心率及 5min恢复心率 ;结果 :富氧后较富氧前pH增高显著 (P <0 .0 5) ;PCO2 、PO2 、SaO2 增高 ,即刻心率、AaDO2 降低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恢复心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富氧室能改善高原低氧人体气体交换和心脏工作效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富氧室 血气 心率 递增负荷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