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 被引量:10
1
作者 尹伶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70-574,共5页
从青少年自杀现象引出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生命价值引导等问题 ,提出学校教育应挑起生死教育观的重担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 。
关键词 生命观 死亡观 生命教育 青少年自杀现象
下载PDF
“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毕治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18-23,共6页
中国古代死亡观大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近代几个阶段和几大观点。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主要观点是"未知生,焉知死";道家主要观点是"齐生死";无神论主要观点"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关键词 知死 知生 知生 知死 死亡观
下载PDF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郭金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45-46,82,共3页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文化 死亡观 葬礼习俗 宗教
下载PDF
白族丧葬习俗中的死亡观探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福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9-61,共3页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 ,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 。
关键词 白族 丧葬习俗 死亡观 丧葬仪式
下载PDF
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0-153,共4页
从新兴研究领域——死亡学视角出发,历史与现实结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佛教死亡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指出佛教是中国思想中死亡理论最丰富的学说,为世界现有各大哲学流派和宗教派别中惟一能与现代死亡学全方位接轨的理论体... 从新兴研究领域——死亡学视角出发,历史与现实结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佛教死亡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指出佛教是中国思想中死亡理论最丰富的学说,为世界现有各大哲学流派和宗教派别中惟一能与现代死亡学全方位接轨的理论体系;佛教死亡观是对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佛教死亡观由知识体系和超越体系两部分构成;佛教死亡观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死亡观 死亡学 生死视域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艳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迄今为止,世代生息、繁衍于云南边疆的诸多少数民族,仍以活态形式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并具体反映在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及民俗生活事象中。生老病死是人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高度集结在死亡观中。云南少数民族的... 迄今为止,世代生息、繁衍于云南边疆的诸多少数民族,仍以活态形式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并具体反映在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及民俗生活事象中。生老病死是人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高度集结在死亡观中。云南少数民族的死亡现起源于万物有灵,"灵魂存在"、"灵魂不死"、"灵魂转移"以及重生、乐生都是在面对自然和超自然的对话过程中完成,其间体现了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死亡观 万物有灵论 自然学科 歌瑶
下载PDF
“舍生取义”与“死伤勇”——兼论孟子“义”字的含义
7
作者 周恩荣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义”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 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义”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义”。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生取义 死伤勇 孟子 死亡观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8
作者 葛英杰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504-506,510,共4页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包括生活观教育和死亡观教育两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和善待生命,勇于面对挫折,敢于...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包括生活观教育和死亡观教育两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和善待生命,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理性面对死亡。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不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活观 死亡观
下载PDF
从《失乐园》看渡边淳一的生活观
9
作者 吕莎 曾绍琼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纵观渡边淳一所著的《失乐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由失乐到寻乐,再由得乐至失乐,跌宕起伏,波折多变。通过剖析作品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基于对其生死观与情爱观的探讨,以期进一步透视渡边淳一的生活观。在此基础上的深入解读,以... 纵观渡边淳一所著的《失乐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由失乐到寻乐,再由得乐至失乐,跌宕起伏,波折多变。通过剖析作品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基于对其生死观与情爱观的探讨,以期进一步透视渡边淳一的生活观。在此基础上的深入解读,以便更好展现渡边文学的生命力和意蕴美,可望对日本文学与文化的认识,中日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情爱观 生活观
下载PDF
卡夫卡的死亡观探析
10
作者 钟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1-86,共6页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死亡观 犹太教 基督教 伊甸园
下载PDF
儒道两家的苦乐生死观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辛艳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2期24-25,共2页
儒道两家都研究人的问题 ,重视人的价值。儒家对人生是积极的 ,主张“乐生” ,“修己安人” ,“修己利人”。道家对人生是顺应的 ,认为生不足喜 ,死不足悲。综合儒道两家 ,都认为人生难得 ,既生为人 ,则需尽人之责任 。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苦乐观 生死观 人生态度
下载PDF
灿烂的牺牲──毛泽东对终极价值的追问探析
12
作者 朱前星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4-76,共3页
毛泽东同志关于终极价值的理论包括“为人民而死”、“死的意义”、大美的死等内蕴,探讨毛泽东同志终极价值的理论发展对今天构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终极价值 理论
下载PDF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侯朝阳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2011年第2期114-118,124,共5页
当下,高校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命"之维的缺失。为此,高校应适当借助人文课堂来传达生命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生命主体间相互尊重、对话和交流的氛围,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生... 当下,高校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命"之维的缺失。为此,高校应适当借助人文课堂来传达生命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生命主体间相互尊重、对话和交流的氛围,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和审美教育。也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逐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死观 人文教育
下载PDF
威廉·华兹华斯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2-107,共6页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对他的生命意识作比较详细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生命意识 基督教
下载PDF
老子的道论与生死观
15
作者 王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4-98,共5页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死观 自然
下载PDF
汉画中的人鱼形象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茜方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5-29,共5页
汉画中的人鱼形象结合了鱼和人的形象特征,从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成为汉画中一种特殊的母题。人鱼形象是对仰韶文化时期人面鱼纹和鲵鱼纹以及《山海经》中人鱼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其图像构成既是鱼崇拜信仰的反映,也是汉代生死观和升... 汉画中的人鱼形象结合了鱼和人的形象特征,从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成为汉画中一种特殊的母题。人鱼形象是对仰韶文化时期人面鱼纹和鲵鱼纹以及《山海经》中人鱼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其图像构成既是鱼崇拜信仰的反映,也是汉代生死观和升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汉画中的人鱼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墓葬装饰,更是死者希冀实现灵魂不灭、生命不朽的重要载体,成为了沟通生死的重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人鱼 《山海经》 生死观
下载PDF
浅谈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07-,409,共2页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日本人 生死观 生死一如
原文传递
论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美的内在意蕴
18
作者 王莎 马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凸显出汉人对于生命延续的渴望。其包容自信的艺术姿态,高度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展露出鲜明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深沉雄大 一统性 生死观 主体意识
下载PDF
“临终的眼” 无限的话——川端康成自杀原因浅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琼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32-34,共3页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自杀身亡,引发了许多猜测。指出其自杀具有作家个人、社会历史及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指出他独特的人生观、生死观、死亡美学观念是造成其自杀的重要内在原因。
关键词 自杀 物哀 幽玄 生死观
下载PDF
生命的复归——略论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京军 周险峰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年第4期57-59,共3页
自杀是对生命进行价值判断并极端否定的结果。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和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最终促使生命的复归。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生死观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