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樟害虫——橄绿瘤丛螟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书军 许发良 +3 位作者 滑福林 鲁建栋 张晨光 陈学新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2-565,F0004,共5页
研究发现嘉兴地区危害香樟树的丛螟科害虫为橄绿瘤丛螟Orthaga olivacea(Warren),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做了研究。该虫较为喜欢危害5~10年生香樟树,多头幼虫聚集在一起取食叶片,并缀合受害叶片成鸟巢状虫苞。在嘉兴地区1... 研究发现嘉兴地区危害香樟树的丛螟科害虫为橄绿瘤丛螟Orthaga olivacea(Warren),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做了研究。该虫较为喜欢危害5~10年生香樟树,多头幼虫聚集在一起取食叶片,并缀合受害叶片成鸟巢状虫苞。在嘉兴地区1年发生2代。根据计算幼虫可分为7龄,符合Dyer生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橄绿瘤丛螟 橄绿瘤丛螟 樟巢螟 生物学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焱 穆兰芳 +1 位作者 曾凡荣 董双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5-679,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其分布。樟巢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5~85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覆鳞片,绝大部分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樟巢螟成虫触角上都分布有以...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其分布。樟巢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5~85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覆鳞片,绝大部分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樟巢螟成虫触角上都分布有以下8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和腔乳头状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的数目最多,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除Bhm氏鬃毛外,所有的感器都分布在触角鞭节的网纹区上。感器的类型及其分布位置无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焱 王桂平 +1 位作者 穆兰芳 董双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68-2772,共5页
在光周期14 L∶10 D、温度(27±1)℃、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樟巢螟雌蛾在光期不求偶,进入暗期后少数个体开始求偶,暗期5 h求偶个体百分率明显增加,暗期6~7 h达求偶... 在光周期14 L∶10 D、温度(27±1)℃、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樟巢螟雌蛾在光期不求偶,进入暗期后少数个体开始求偶,暗期5 h求偶个体百分率明显增加,暗期6~7 h达求偶高峰期;不同日龄雌蛾的求偶率不同,以2~3日龄雌蛾较高,高峰期求偶率达70%以上;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分为求偶和交配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期5~9 h,交配高峰期在暗期6~7 h,与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一致;樟巢螟雌蛾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1∶1处理的雌蛾交配率显著低于雌雄比1∶2处理,但前者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求偶 交配
原文传递
樟巢螟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雪芬 黄顺 +1 位作者 朱广慧 王晖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8月下旬~9月初。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96高效氯氰菊酯、2.596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2.596灭幼脲1号、196... 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8月下旬~9月初。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96高效氯氰菊酯、2.596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2.596灭幼脲1号、196杀虫素(Bt制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校正防效迭75.796-87.496。通过采取人工及生物防治等综防技术措施,也能控制樟巢螟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发生为害 综防技术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童应华 李万里 马淑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目的】为了筛选感染樟巢螟Orthagaachatina幼虫的高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并研究绿僵菌粗毒素对幼虫的毒力和取食粗毒素后幼虫的血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方法】以死亡率-时间几率值法和TDM模型分析绿僵菌及其... 【目的】为了筛选感染樟巢螟Orthagaachatina幼虫的高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并研究绿僵菌粗毒素对幼虫的毒力和取食粗毒素后幼虫的血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方法】以死亡率-时间几率值法和TDM模型分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力,并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血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绿僵菌菌株Mal291-2对樟巢螟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浓度(1.0±0.5)×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接菌11d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9.8%±2.6%和86.9%±1.3%,LT50为6.29d。各菌株产粗毒素水平与其对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LT50呈显著相关。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算,Mal291-2菌株及其粗毒素对幼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段分别为接菌后6-7d和3-4.5d。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2d,总血细胞、浆血细胞、珠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浓度上升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粒血细胞浓度2d后开始极显著上升,第3天达到最高值后急速下降;原血细胞前3d未发现有明显的数量变化,第4天显著下降。幼虫取食粗毒素3~4d后,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有破裂,珠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有黑化现象,原血细胞病态变化不明显。【结论】樟巢螟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2—3d,幼虫血淋巴细胞对粗毒素的免疫反应最强烈,且粗毒素对血细胞有毒害和破坏作用。本研究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粗毒素 樟巢螟 致病性 血细胞 免疫反应
下载PDF
樟巢螟、樟叶蜂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樊敏 徐薇玉 +6 位作者 管丽琴 张菊元 金丹 沈国辉 钱振官 邓建宇 朱华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51-54,共4页
调查表明,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lter)和樟叶蜂(Moricella rufonota Rohwer)是上海地区危害香樟生长和影响景观效果的2大重要食叶害虫。樟巢螟在上海地区年发生2~3代,6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分别为一代、二代... 调查表明,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lter)和樟叶蜂(Moricella rufonota Rohwer)是上海地区危害香樟生长和影响景观效果的2大重要食叶害虫。樟巢螟在上海地区年发生2~3代,6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分别为一代、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10月份发生少量第三代幼虫危害。樟叶蜂一般年发生2代,4月中下旬~5月上旬、6月分别为一代、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通过试验,印楝素、杀虫安、抑太保、毒丝本、甲胺基阿维菌素和安打等高效低毒农药对1~2龄樟巢螟或樟叶蜂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樟叶蜂 发生危害 害虫防治
下载PDF
绿僵菌与3种杀虫剂混配对樟巢螟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华 赵丹阳 秦长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4-1501,共8页
采用定量喷雾法测定了绿僵菌、白僵菌以及3种杀虫剂对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低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3种杀虫剂混配后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4种昆虫病原菌菌株均对樟巢螟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用绿僵菌... 采用定量喷雾法测定了绿僵菌、白僵菌以及3种杀虫剂对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低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3种杀虫剂混配后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4种昆虫病原菌菌株均对樟巢螟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孢悬液处理后,死亡高峰期在3~4 d;白僵菌GDLY9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浓度为1×109孢子/mL下LT50和LT90分别为3.01 d、3.95 d,金龟子绿僵菌Ma09、3297效果相当,黄绿绿僵菌Mf985的LT50相对低一些,但是LT90优于金龟子绿僵菌Ma09和3297。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苯氧威、除虫脲和短稳杆菌混配后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协同指数分别为20.43、27.53和3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绿僵菌 白僵菌 毒力测定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樟巢螟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8
作者 龙永彬 赵丹阳 秦长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是为害樟科植物和壳斗科部分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文章阐述了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分布与为害情况,对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从预测预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是为害樟科植物和壳斗科部分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文章阐述了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分布与为害情况,对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从预测预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发生规律 成灾原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百部·楝·烟等药剂防治樟巢螟药效试验初报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念环 钱彪 《浙江林业科技》 2004年第6期24-25,共2页
通过对香樟害虫樟巢螟的防治试验表明:百部·楝·烟500倍,25%灭幼脲3号B型(SL)1200倍,灭幼脲3号(SL)1200倍,灭蛾灵(AS)500倍,51%克苏WP1000倍,55%快绿扬1000倍液对樟巢螟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分别为92.7%、93.7%、77.5... 通过对香樟害虫樟巢螟的防治试验表明:百部·楝·烟500倍,25%灭幼脲3号B型(SL)1200倍,灭幼脲3号(SL)1200倍,灭蛾灵(AS)500倍,51%克苏WP1000倍,55%快绿扬1000倍液对樟巢螟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分别为92.7%、93.7%、77.5%、88.5%、91.9%、94.8%,是目前理想的绿色环保型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初报 灭幼脲3号 百部 WP 香樟 药效试验 绿色环保型农药 控制作用
下载PDF
樟巢螟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华龙 蔡卫群 +6 位作者 赵丹阳 刘春燕 方天松 徐金柱 叶燕华 揭育泽 秦长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6期29-33,共5页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是危害樟科(Lauraceae)植物的主要害虫。文章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对樟巢螟在中国和广东省的分布、潜在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是危害樟科(Lauraceae)植物的主要害虫。文章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对樟巢螟在中国和广东省的分布、潜在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樟巢螟在中国和广东省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樟巢螟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1.59,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广东省的综合风险值R为1.45,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风险分析 中国 广东省
下载PDF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兴全 刘志诚 +3 位作者 赵娟 王焱 钮惠娟 马凤林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14,共2页
2001—2003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樟树的栗叶瘤丛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上海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36±0.004 mm、0.062±0.014 mm、0.119±0.001 6 mm、0.173±0.... 2001—2003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樟树的栗叶瘤丛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上海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36±0.004 mm、0.062±0.014 mm、0.119±0.001 6 mm、0.173±0.014 mm、0.233±0.018 mm。幼虫食叶量约为39.09 cm2。初孵幼虫群集吐丝缀叶,在调查地区为害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叶瘤丛螟 生物学特性 樟树
下载PDF
橄绿瘤丛螟和栗叶瘤丛螟的鉴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汉林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218-221,共4页
橄绿瘤丛螟和栗叶瘤丛螟是两个习见的近缘种。国内有关林业害虫的文献,往往将其混淆。本文就这两种瘤丛螟的分布、寄主和形态等作了对比。
关键词 橄绿瘤丛螟 栗叶瘤丛螟 分布 鉴别
下载PDF
闽楠人工林中樟巢螟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思禄 《福建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26-31,共6页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官庄国有林场池村工区对樟巢螟幼虫虫苞在闽楠人工林中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应用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等7个理论公式对樟巢螟幼虫虫苞的空间格局进行检验,采用丛生指标(I)、聚集度指标(CA)...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官庄国有林场池村工区对樟巢螟幼虫虫苞在闽楠人工林中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应用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等7个理论公式对樟巢螟幼虫虫苞的空间格局进行检验,采用丛生指标(I)、聚集度指标(CA)、平均拥挤度指标(M*)等聚集度指标分析樟巢螟虫苞的空间格局,并采用Iwao回归、Taylor的幂法则、M*-M等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樟巢螟幼虫虫苞在闽楠人工林中趋向聚集分布,其空间格局以Poisson-二项分布为主,其聚集是受其自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樟巢螟幼虫虫苞在闽楠人工林中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1.7051/x-+0.6836)/D^(2),序贯抽样方程为T_((n))=nm_(0)±√n(1.7051m_(0)+0.6836m_(0)^(2))。研究结果可为该虫的林间虫情监测调查与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闽楠人工林 空间格局 理论抽样
下载PDF
樟巢螟滞育诱导特性的研究
14
作者 陶娟 万华星 谢立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126,130,共4页
为探求诱导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及敏感虫态(期),在室内25℃和28℃下观察不同光周期对樟巢螟滞育的影响,并利用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组合对樟巢螟幼虫的不同龄期进行处理,掌握樟巢螟的敏感虫态(期)。结果表明... 为探求诱导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及敏感虫态(期),在室内25℃和28℃下观察不同光周期对樟巢螟滞育的影响,并利用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组合对樟巢螟幼虫的不同龄期进行处理,掌握樟巢螟的敏感虫态(期)。结果表明光周期为L∥D=12.0h∥12.0h,L∥D=12.5h∥11.5h,L∥D=13.0h∥11.0h时,在25℃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100%,94.80%和97.60%;在28℃下,滞育率分别为98.55%,99.05%和83.50%。当光周期为L∥D=13.5h∥10.5h,在25℃和28℃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42.38%和34.05%。樟巢螟属长日照发育型昆虫,在25℃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13.565h,在28℃时是13.364h。25℃时樟巢螟对光照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是4~5龄期,1~3龄次之,卵期最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滞育 光周期 敏感虫期
下载PDF
樟树樟巢螟的发生及防治
15
作者 韩志超 凌利宏 夏得月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9期111-112,共2页
樟树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绿化常绿乔木,而樟巢螟是樟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不仅危害树木生长,其所筑的虫巢也影响了樟树的美观。本文介绍了樟巢螟的形态特征与危害、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园林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樟巢螟 形态特征 危害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樟巢螟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穿才 蒋德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115,共4页
调查了樟巢螟的寄主种类及其受害状况,以香樟受害最重。对樟巢螟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试验观察,并对其幼虫和蛹的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观察,提出了防治措施和保护天敌的措施。
关键词 樟巢螟 生物学习性 发生规律 天敌 防治
下载PDF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祖敏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38-241,共4页
栗叶瘤丝螟是福建省锥栗林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闽北1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中结茧越冬.卵期5~9d,幼虫期第1代33~47d,第2代236~283d,蛹期13~28d,成虫寿命3~5d.每雌产卵量46~87粒.... 栗叶瘤丝螟是福建省锥栗林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闽北1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中结茧越冬.卵期5~9d,幼虫期第1代33~47d,第2代236~283d,蛹期13~28d,成虫寿命3~5d.每雌产卵量46~87粒.试验表明,10%氯氰菊酯2000倍液+苏云金杆菌500亿孢子/L+白僵菌5亿孢子/L混合剂或者10%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者80%敌敌畏1000倍液对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叶瘤丛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 锥栗
下载PDF
樟巢螟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雪芬 黄顺 +1 位作者 朱广慧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98-2199,2223,共3页
根据2002~2004年连续3年田间系统调查,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和8月下旬~9月初。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高效氯... 根据2002~2004年连续3年田间系统调查,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和8月下旬~9月初。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高效氯氰菊酯、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2.5%灭幼脲1号、1%杀虫素(Bt制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校正防效达75.7%~87.4%。多年田间防治实践表明,采用园林技术、人工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能控制樟巢螟的发生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发生为害 综合防治技术
下载PDF
华东地区樟巢螟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小玲 吴希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309-9310,共2页
主要介绍了樟巢螟(Orthaga a chatatina Butier)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分析了暴发成灾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樟巢螟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樟巢螟在泰州的危害及其防治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月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随着江苏泰州对香樟的大力引种,樟巢螟也随之入侵。通过观察分析樟巢螟的生活史及危害特点,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初步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健全测报体系的基础上,正确选用人工、药剂、生态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樟巢螟 泰州 危害特点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