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甲戏“傀儡丑”表演形态初探 |
吴慧颖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2
|
贵州傩戏文化 |
庹修明
|
《教育文化论坛》
|
2010 |
12
|
|
3
|
浅谈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的影响 |
苏珂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2 |
10
|
|
4
|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 |
施启龙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8
|
|
5
|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
白先勇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6
|
|
6
|
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综述 |
辛雪峰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6
|
|
7
|
越剧形体表演风格之探索 |
孙丽萍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4
|
|
8
|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戏曲表演服饰形成与演变论析 |
陈友峰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6 |
5
|
|
9
|
中国潮剧的生存现状与出路 |
刘琨
陈媛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0
|
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钩沉——兼论清宫三层戏楼的空间使用特征及其成因 |
张龙
吴晗冰
张芝明
张凤梧
|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1
|
梅派艺术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影响研究——从甘南“南木特”表演程式看其对京剧的审美接受 |
邸莎若拉
曹娅丽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5 |
4
|
|
12
|
歌剧现代制作的符号化倾向——以策姆林斯基独幕歌剧《侏儒》三个版本为例 |
李晶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之比较 |
张晓佳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2 |
3
|
|
14
|
梅兰芳的戏曲美学观 |
李志远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2 |
4
|
|
15
|
中国歌剧的“中国性”审美意蕴呈现——以歌剧《骆驼祥子》为例 |
吴佳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黄梅戏《倾宁夫人》的美学表现分析 |
杨晨
张昊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17
|
上海大歌剧院建筑造型与参数化设计 |
何志鹏
|
《城市建筑空间》
|
2024 |
0 |
|
18
|
歌剧表演艺术的深入思考——从歌剧《归去来》《苍原》《沧海》说起 |
王辉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08 |
2
|
|
19
|
越剧主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功能 |
谢青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
2012 |
4
|
|
20
|
论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 |
旦增益西
|
《西藏艺术研究》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