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甲戏“傀儡丑”表演形态初探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慧颖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5,I0001-I0004,共11页
高甲戏的"傀儡丑"是戏剧表演中模仿傀儡的典型代表,演员在表演中模仿木偶的动作,形成特色行当"傀儡丑"。本文从木偶的形制和表演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从悬丝傀儡到"提线傀儡丑",从掌中木偶到"掌中傀... 高甲戏的"傀儡丑"是戏剧表演中模仿傀儡的典型代表,演员在表演中模仿木偶的动作,形成特色行当"傀儡丑"。本文从木偶的形制和表演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从悬丝傀儡到"提线傀儡丑",从掌中木偶到"掌中傀儡丑",高甲戏丑角演员如何在表演的肢体语汇上创造性的转化与表现,形成"傀儡丑"独特的表演形态和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傀儡丑 高甲戏 戏剧表演
原文传递
贵州傩戏文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3期89-95,133-136,共11页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 类型 分布 仪式 演出
下载PDF
浅谈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苏珂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7期161-164,共4页
傩戏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在许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傩戏的艺术形式,即表演、舞蹈、造型等入手,尝试探讨艺术与审美对于傩戏的传承与演化的功能性作用,并尝试从傩戏的起源与... 傩戏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在许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傩戏的艺术形式,即表演、舞蹈、造型等入手,尝试探讨艺术与审美对于傩戏的传承与演化的功能性作用,并尝试从傩戏的起源与发展中,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傩戏的象征性的功能意义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文化 傩戏 傩舞 面具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下载PDF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施启龙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9-101,共3页
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矛盾和冲突为背景,从2种不同声乐艺术的共性表现因素出发,对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唱法的发展进行一些新的思考,为使我国民族唱法能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 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歌唱艺术 歌唱理念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6
5
作者 白先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它美到极致,到了接近于完美的那种境界,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我们使昆曲"回春",恢复它的青春生命,并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也希望在进入21世纪的承平时代,我们再来一次中国文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传统与现代 演出历程 历史经验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综述 被引量:6
6
作者 辛雪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58-66,共9页
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成果颇丰,但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学科,文章对已有研究成果作了粗略的分类梳理。秦腔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其研究路径应该由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拓展,只有对秦腔艺术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揭示秦腔... 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成果颇丰,但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学科,文章对已有研究成果作了粗略的分类梳理。秦腔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其研究路径应该由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拓展,只有对秦腔艺术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揭示秦腔音乐规律所在,推动秦腔研究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剧目 表演 舞台美术
下载PDF
越剧形体表演风格之探索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丽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20-26,共7页
在戏曲表演中,运用什么样的形体动作进行表演,是戏曲在美学上对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要求。不同样式的形体动作,有不同的动作法则,它是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外在表现,这种程式化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越剧既善于学习其他剧... 在戏曲表演中,运用什么样的形体动作进行表演,是戏曲在美学上对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要求。不同样式的形体动作,有不同的动作法则,它是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外在表现,这种程式化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越剧既善于学习其他剧种已有的程式化规范,又根据本剧种在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不断取舍,创新发展了符合本剧种特点的表演手段,在形体表演风格上不断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形体 表演风格 传承 自我完善
下载PDF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戏曲表演服饰形成与演变论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友峰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1期39-67,共29页
审美愉悦是戏曲服饰最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戏曲服饰的审美功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普通的民间服饰和宫廷服饰逐渐艺术化的结果。现实生活服饰的出现,不仅为服饰的艺术化提供了可能,也为以审美愉悦为主要... 审美愉悦是戏曲服饰最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戏曲服饰的审美功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普通的民间服饰和宫廷服饰逐渐艺术化的结果。现实生活服饰的出现,不仅为服饰的艺术化提供了可能,也为以审美愉悦为主要功能的戏曲服饰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戏曲艺术的形成,为戏曲艺术服饰的出现提供了借以附丽的"骨架"。戏曲服饰伴随着宋元杂剧出现而出现。戏曲服饰源于现实生活服饰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服饰。它通过对横向不同区域民族服饰的广采博纳和纵向历史服饰的继承、吸收,"杂取种种,合而为一",逐渐形成了以审美为主要目的、专门为戏曲演出而设计和制作的服饰,使戏曲演出服饰从元代始拥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表演服饰 幞头 花褶 乌纱帽
下载PDF
中国潮剧的生存现状与出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琨 陈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潮剧孕育于潮汕文化,用潮州方言演唱、以潮州音乐伴奏,是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历史上,潮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城市戏院衰落、专业剧团困顿、乡里广场戏兴起的特点。今后的发展出路应以... 潮剧孕育于潮汕文化,用潮州方言演唱、以潮州音乐伴奏,是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历史上,潮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城市戏院衰落、专业剧团困顿、乡里广场戏兴起的特点。今后的发展出路应以广场戏为主要依托,在潮剧的创作中,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为广大观众服务;不断提高剧目质量,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并通过走出去扩展潮剧的发展空间,使潮剧能够进入长足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剧 广场戏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钩沉——兼论清宫三层戏楼的空间使用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龙 吴晗冰 +1 位作者 张芝明 张凤梧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3,110,共11页
本文通过相关历史图档的解读,厘清了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的历史变革,揭示了其在雍正、乾隆两朝在造型和功能上的差异,同时结合颐和园、故宫博物院现存两座三层戏楼升降舞台设施遗存及相关档案,参考《升平宝筏》等连台剧本,总结了清宫三... 本文通过相关历史图档的解读,厘清了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的历史变革,揭示了其在雍正、乾隆两朝在造型和功能上的差异,同时结合颐和园、故宫博物院现存两座三层戏楼升降舞台设施遗存及相关档案,参考《升平宝筏》等连台剧本,总结了清宫三层戏楼出场方式多元化、演剧空间立体化的空间特征。最后,论文从宫廷演剧追求闹热性、满足大型庆典活动需求、弥补传统戏台流动性不足三个方面,阐述了清宫三层戏楼形成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式雷图档 戏楼 宫廷演剧
原文传递
梅派艺术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影响研究——从甘南“南木特”表演程式看其对京剧的审美接受 被引量:4
11
作者 邸莎若拉 曹娅丽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86-92,共7页
甘南"南木特",藏语意为讲述传记故事,是18世纪流传于甘肃省南部藏族地区的一种讲述传记故事的戏剧表演形式,故称为藏戏。民国时期,"南木特"受到京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在艺术的审美接受中,"南木特"倡导者创... 甘南"南木特",藏语意为讲述传记故事,是18世纪流传于甘肃省南部藏族地区的一种讲述传记故事的戏剧表演形式,故称为藏戏。民国时期,"南木特"受到京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在艺术的审美接受中,"南木特"倡导者创造了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戏剧表演程式,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和"南木特"艺术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戏 南木特 京剧 表演风格 审美接受
下载PDF
歌剧现代制作的符号化倾向——以策姆林斯基独幕歌剧《侏儒》三个版本为例
12
作者 李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已成为歌剧表演、歌剧评论和接受史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值得从学理层面进行思考。近年来西方对经典歌剧的制作呈现出符号化倾向,或许可以成为解决歌剧“现代制作”问题的方案。以策姆林斯基的独幕歌剧《侏儒》为... 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已成为歌剧表演、歌剧评论和接受史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值得从学理层面进行思考。近年来西方对经典歌剧的制作呈现出符号化倾向,或许可以成为解决歌剧“现代制作”问题的方案。以策姆林斯基的独幕歌剧《侏儒》为例,其三个版本都运用了剧中标志性的符号,并在舞台上呈现,建构起音乐与戏剧、舞台与表演之间的逻辑关联,最终形成令人信服的舞台诠释方案。符号化的制作方式注入更多个性化创造,突出戏剧与音乐中的符号意义,并由此关联到歌剧的表演,引导观众去联想符号背后的寓意,进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引领其进入深层次精神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制作 策姆林斯基 歌剧《侏儒》 符号化 歌剧表演
下载PDF
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之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4-56,共3页
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比较。接着 ,又从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入手 ,对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 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比较。接着 ,又从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入手 ,对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特点作了阐述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 欧洲歌剧 写意 写实 表演为中心 音乐为中心
下载PDF
梅兰芳的戏曲美学观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志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23-131,共9页
作为戏曲表演大师的梅兰芳,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戏曲作品,与他有着清晰的戏曲美学观不无重要关系。通过梳理他的有关戏曲美学的表述,可知其戏曲美学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注重戏曲艺术之饱蕴内神的外形美,注重戏曲创作... 作为戏曲表演大师的梅兰芳,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戏曲作品,与他有着清晰的戏曲美学观不无重要关系。通过梳理他的有关戏曲美学的表述,可知其戏曲美学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注重戏曲艺术之饱蕴内神的外形美,注重戏曲创作手法与人物形象的契合,注重舞台表演的剧情规定性,注重戏曲舞台创作的适度与整一,追求戏曲表演的平淡、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戏曲美学 戏曲表演
下载PDF
中国歌剧的“中国性”审美意蕴呈现——以歌剧《骆驼祥子》为例
15
作者 吴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0,共13页
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性”特征是把握中国歌剧审美的核心要义。“中国性”既是文化特征,也是具有高度辨识度和传播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其在艺术创作和文化审美领域的反映,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当代中国歌剧创作领域... 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性”特征是把握中国歌剧审美的核心要义。“中国性”既是文化特征,也是具有高度辨识度和传播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其在艺术创作和文化审美领域的反映,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当代中国歌剧创作领域,“中国性”特征的体现尤其典型和明确,从题材内容、音乐形式、演剧传统等方面全方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在中国歌剧的审美意蕴呈现上,“中国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民性、传神度、意境美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中国性” 戏剧结构 人民性 传神度 意境美
下载PDF
黄梅戏《倾宁夫人》的美学表现分析
16
作者 杨晨 张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2期1-5,共5页
戏曲不是单纯的文本艺术,而是结合了诸多艺术形式的视觉、听觉综合性艺术,它对于“美”的展现是多方位的。黄梅戏《倾宁夫人》是对桐城“六尺巷”故事的新编新演,该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倾宁夫人》为例分析其美学表现及特质,为戏曲艺术... 戏曲不是单纯的文本艺术,而是结合了诸多艺术形式的视觉、听觉综合性艺术,它对于“美”的展现是多方位的。黄梅戏《倾宁夫人》是对桐城“六尺巷”故事的新编新演,该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倾宁夫人》为例分析其美学表现及特质,为戏曲艺术研究充实实例素材和思路。具体而言,该剧的美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在舞台美术设计上营造虚实结合、象征与现实兼具的空间美学,在人物形象和表演塑造上体现生命厚度和生活意识的生命美学,在具体意象上以“宅”“竹”等传统意象宣扬“修宅即修身(修心)”的美育价值三个方面。该剧继承了黄梅戏的通俗传统,又融入现代舞美技术和时代价值,体现了创作者对“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倾宁夫人》 舞台美术 人物形象 美学表现 意象
下载PDF
上海大歌剧院建筑造型与参数化设计
17
作者 何志鹏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11期83-86,共4页
上海大歌剧院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在设计中强化“城市客厅”功能。设计通过流动扇面形态将屋顶空间、公共大厅和观众厅等区域串连起来,使建筑空间、周边景观更好地与城市相互关联。充满秩序和韵律的建筑造型既是对传... 上海大歌剧院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在设计中强化“城市客厅”功能。设计通过流动扇面形态将屋顶空间、公共大厅和观众厅等区域串连起来,使建筑空间、周边景观更好地与城市相互关联。充满秩序和韵律的建筑造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又以宏大且连续的建筑动态表达了歌剧表演艺术的魅力。在方案设计、方案深化及建筑施工过程中,参数化设计的运用既提高了对建筑造型控制和优化的效率,又保证了建筑信息统计的精准性,对项目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院 观演建筑 建筑造型 参数化设计
下载PDF
歌剧表演艺术的深入思考——从歌剧《归去来》《苍原》《沧海》说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辉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10,共5页
以剧中角色的分析与把握和艺术手段的运用与创造为基点,通过对多年歌剧表演艺术实践的挖掘,阐述了歌剧这一表演艺术形式必须创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达到舞台艺术效果与观众心灵互动,才能展现其艺术魅力和舞台表演价值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歌剧 角色 艺术手段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舞台艺术
下载PDF
越剧主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功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青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60-64,共5页
随着观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高,越剧主胡的伴奏能否在传统方法和演奏技巧的"定式"中有所突破与创新,成为戏曲伴奏的一个新课题。其中,主胡E调定弦的实际演奏技巧,如何采用不同调高的定弦来适应实际演唱中调式、调性演奏... 随着观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高,越剧主胡的伴奏能否在传统方法和演奏技巧的"定式"中有所突破与创新,成为戏曲伴奏的一个新课题。其中,主胡E调定弦的实际演奏技巧,如何采用不同调高的定弦来适应实际演唱中调式、调性演奏风格的不同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主胡在多声部音乐中的伴奏技巧及舞台性的表现功能也需要进行多方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主胡 E调定弦 演奏技巧 表现功能
下载PDF
论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
20
作者 旦增益西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4-90,共17页
香堆阿吉拉姆是流行于昌都察雅县的阿吉拉姆表演团体,是昌都藏戏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进行研究,认为香堆阿吉拉姆起源于20世纪初,其表演形态承袭早期觉木隆派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与阿吉拉姆系统中其... 香堆阿吉拉姆是流行于昌都察雅县的阿吉拉姆表演团体,是昌都藏戏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进行研究,认为香堆阿吉拉姆起源于20世纪初,其表演形态承袭早期觉木隆派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与阿吉拉姆系统中其他流派无异,但其表演上形成了“戏师主导”“一剧一调”“戏师主唱”的特殊表演形态。通过对其表演风格的部分总结可知阿吉拉姆作为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戏曲形态,在跨区域流布发展过程中,其功能性仍会在所在社区中继续保留,而其艺术技巧层面则与当地社区文化产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戏 香堆阿吉拉姆 察雅 昌都 表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