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适应——以赣南与粤北地区采茶戏为例
1
作者 傅丽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戏曲现代化是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求变图存的探索,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是其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赣南与粤北地区的采茶戏放在戏曲现代化的语境之下,用时代的观念与手段,... 戏曲现代化是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求变图存的探索,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是其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赣南与粤北地区的采茶戏放在戏曲现代化的语境之下,用时代的观念与手段,试图从当前戏曲现代化所呈现的核心精神、现代表演形式以及构建戏曲话语体系等内容探寻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的现代化适应,与此同时,为保障传统戏曲现代化适应建立有效机制给予更多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现代化适应 赣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
下载PDF
越剧《梁祝》的剧本改编与爱情建构
2
作者 何金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比较分析1954、1995、2006年上演的三个越剧《梁祝》剧目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段等方面的异同,可以考察越剧《梁祝》剧本改编所建构的爱情观念。1954版越剧《梁祝》的情节框架被新编剧本延续,其一见钟情、殉情模式、爱情至上观... 比较分析1954、1995、2006年上演的三个越剧《梁祝》剧目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段等方面的异同,可以考察越剧《梁祝》剧本改编所建构的爱情观念。1954版越剧《梁祝》的情节框架被新编剧本延续,其一见钟情、殉情模式、爱情至上观念等被进一步渲染。晚近的剧本增加了相爱过程,使梁祝爱情具有具体行动和情感双向交流的细节,建构了一种友谊式的爱情类型。在人物设置方面,新编剧本中的祝父形象更加温和,梁祝爱情的抗争意义被弱化;梁山伯德才兼备、细心关爱的兄长形象,削弱了祝英台的女性自主性,梁祝的性别关系回归传统的“男主动女被动”模式。晚近的改编还通过叙述者干预、意象化等手段,强化宿命论的爱情观。越剧《梁祝》叙事中殉情行为的消极性、宿命论观点的无力感、性别关系的传统模式需要加以反思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伯 祝英台 越剧 剧本改编 爱情建构
下载PDF
明清“三言戏”改写中的隐性伦理实践
3
作者 王一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3-88,共6页
“三言戏”是明末清初的一批戏曲作家对晚明经典话本小说集“三言”的改编作品。戏曲作家增删小说的伦理内容,新增科介姿势以调节伦理氛围。同时,戏曲的表演性、口头性影响了文本中的符号叙事的形成与改动。事实上,这些符号叙事中的伦... “三言戏”是明末清初的一批戏曲作家对晚明经典话本小说集“三言”的改编作品。戏曲作家增删小说的伦理内容,新增科介姿势以调节伦理氛围。同时,戏曲的表演性、口头性影响了文本中的符号叙事的形成与改动。事实上,这些符号叙事中的伦理变异,是一股被忽视的隐性叙事力量。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角度,可以看到“三言戏”中,以科介为代表的隐性伦理叙事会与显性叙事伦理有所冲突。对于戏曲文本的接受者而言,文本舞台与案头的两重属性决定了其叙事与接受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间接导致了这一叙事冲突的形成。此外,基于社会道德与伦理冲突的符号化也反映了明清视觉文化对文学叙事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戏曲 改编 科介 伦理
下载PDF
A Keen Eye Creating and discussing a successful opera adaptation
4
作者 Zhang Yage 《Beijing Review》 2024年第2期40-41,共2页
Lu Ruitong's schedule was a tight one on December 17,2023.She had set five alarms between 2:40 p.m.and 3:00 p.m.to make sure she would be able to obtain a ticket-not for a pop concert,but for a trendy Chinese opera.
关键词 opera adaptation SCHEDULE
原文传递
论曲剧《鲁镇》的戏曲现 代化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戏曲现代化是戏曲艺术的一次当代文化突围,它包含戏曲本体化和品格现代 化两个核心面向,是向戏曲艺术本体回归与对现代性接纳的双向融合。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之下,曲剧《鲁镇》在戏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它从戏 曲文本和舞台表现... 戏曲现代化是戏曲艺术的一次当代文化突围,它包含戏曲本体化和品格现代 化两个核心面向,是向戏曲艺术本体回归与对现代性接纳的双向融合。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之下,曲剧《鲁镇》在戏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它从戏 曲文本和舞台表现两个方面努力探索戏曲艺术本体与现代性的融合与再建构。在戏曲创作的文学性回归、对人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戏曲传统美学思想与现 代审美理念的融合、戏曲舞台样式的创新等方面完成了戏曲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博弈,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创作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剧 《鲁镇》 戏曲现代化 现代性 戏曲改编
下载PDF
寂寞嫦娥舒广袖一领青衣任尔愁——论小说《青衣》的舞台剧改编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廷信 元娇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0,共7页
舞剧《青衣》和京剧《青衣》是在小说《青衣》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舞台剧。小说《青衣》把主人公筱燕秋塑造成一个对嫦娥、对青衣有精神信仰的人物,舞剧《青衣》和京剧《青衣》继承了小说《青衣》为筱燕秋注入的“灵魂”,并各有创造。舞剧... 舞剧《青衣》和京剧《青衣》是在小说《青衣》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舞台剧。小说《青衣》把主人公筱燕秋塑造成一个对嫦娥、对青衣有精神信仰的人物,舞剧《青衣》和京剧《青衣》继承了小说《青衣》为筱燕秋注入的“灵魂”,并各有创造。舞剧《青衣》增加了筱燕秋在精神追求中的悲凄感和纯粹感,京剧《青衣》则让筱燕秋以“大团圆”结局奔向另一种崇高;舞剧《青衣》以日常生活、潜意识和超现实三条线索有效交织完成叙事,京剧《青衣》围绕“争台、霸台、省台、让台”重构情节;舞剧《青衣》着力用舞蹈语汇和精美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洗礼,京剧《青衣》则用唱做俱佳的表演及“让台”的美举让观众为筱燕秋这一角色释怀。小说《青衣》跨舞剧、京剧的两次改编,既是舞剧、京剧编导对小说《青衣》的认同,又是让小说《青衣》“经典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衣 小说 舞剧 京剧 改编
下载PDF
稗官为传奇蓝本——李渔小说改编戏曲的创作手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兰娟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小说 戏曲 改编 创作手法
下载PDF
《青城十九侠》:从小说到戏曲 被引量:2
8
作者 鲍开恺 艾立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6-34,共9页
还珠楼主小说《青城十九侠》在连续出版的同时,就被他改编成京剧搬上舞台。这一主要是为"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表演量身打造的剧本,体现了一种"为专人编戏"的特色,是当时戏曲界"明星制"的产物。《青城... 还珠楼主小说《青城十九侠》在连续出版的同时,就被他改编成京剧搬上舞台。这一主要是为"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表演量身打造的剧本,体现了一种"为专人编戏"的特色,是当时戏曲界"明星制"的产物。《青城十九侠》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文本的主旨、情节、人物形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改编者的思想观念、演员的演技、观众的欣赏习惯等因素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城十九侠》 小说 戏曲 改编
下载PDF
略论古代小说、戏曲中“胭脂女”故事衍变 被引量:1
9
作者 付琼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5-38,共4页
《聊斋志异·胭脂》是蒲松龄在吸收南朝志怪小说《幽明录·买粉儿》故事及宋元明戏剧中"留鞋"故事的基础上创新改编而成。选取"胭脂女"故事在发展流变中最具代表性的《幽明录·买粉儿》、《王月英元夜... 《聊斋志异·胭脂》是蒲松龄在吸收南朝志怪小说《幽明录·买粉儿》故事及宋元明戏剧中"留鞋"故事的基础上创新改编而成。选取"胭脂女"故事在发展流变中最具代表性的《幽明录·买粉儿》、《王月英元夜留鞋记》、《聊斋志异·胭脂》三篇(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分析作品题旨、人物形象及作家创作意识等的变化,探究产生变异的原因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古代戏曲 “胭脂女”故事 改编
下载PDF
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琛 《大连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82-84,共3页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情歌剧 创作手法 蝴蝶夫人 戏剧改编 音乐
下载PDF
论《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改编中的叙事承变
11
作者 温笑笑 《郑州师范教育》 2023年第5期59-64,共6页
元无名氏杂剧《冯玉兰夜月泣江舟》与南宋王明清笔记小说《项四郎》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创作理念上存在明显的承袭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新变。在情节内容上,该剧增加戏曲叙事中流行的“孤儿复仇”和“清官断案”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戏... 元无名氏杂剧《冯玉兰夜月泣江舟》与南宋王明清笔记小说《项四郎》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创作理念上存在明显的承袭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新变。在情节内容上,该剧增加戏曲叙事中流行的“孤儿复仇”和“清官断案”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戏曲保留了与小说相同的叙事简洁性,又补充细节、丰富角色增强戏剧张力;在价值表达上,虽同受创作上的“尚奇”理念影响,《项四郎》更侧重消闲、载道,《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则表现出对观赏性、娱乐性及寓教于乐功能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兰夜月泣江舟》 《项四郎》 戏曲改编 叙事承变
原文传递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莎士比亚戏剧 互文 互文化 变异 融通 改编
下载PDF
“美则无一不美”的人物塑造——以唐宋婚恋传奇的戏曲改编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玉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42-45,共4页
后世戏曲在改编唐宋婚恋传奇时,存在着不断美化人物的倾向,究其原因在于接受者对于小说和戏曲的审美诉求的差异。美化人物的方法可大致划分为细节改变、情节补充和整体翻案。细节改变对于婚恋作品中的男主角来说主要表现在"功名&qu... 后世戏曲在改编唐宋婚恋传奇时,存在着不断美化人物的倾向,究其原因在于接受者对于小说和戏曲的审美诉求的差异。美化人物的方法可大致划分为细节改变、情节补充和整体翻案。细节改变对于婚恋作品中的男主角来说主要表现在"功名"和"痴情"两方面,对于女主角则着力于在纯情和贞洁上进行美化;情节补充是指通过添加关键性的重要情节来达到美化人物的目的;整体翻案中最典型的是为"负心人"和婚恋阻碍翻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传奇 戏曲改编 人物塑造 美化倾向
下载PDF
大浪淘沙情更真——黄梅戏经典剧目《西厢记》的改编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岩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6-49,共4页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西厢记 改编 主控思想 故事
下载PDF
莆仙戏《西游记》对小说的改编及其宗教功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莉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4-19,共6页
莆仙西游戏现存完整的连台本戏《西游记》,在情节设置上基本沿袭了百回本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传奇风格,甚至直接采用百回本小说的言语对话,同时又受到舞台实践、叙事方式和当地观众审美的约束,以及出于宗教活动的需要,对百回本小说的形式... 莆仙西游戏现存完整的连台本戏《西游记》,在情节设置上基本沿袭了百回本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传奇风格,甚至直接采用百回本小说的言语对话,同时又受到舞台实践、叙事方式和当地观众审美的约束,以及出于宗教活动的需要,对百回本小说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新的调整,从而产生新的审美特质和功能意义。文章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从文体本位出发对仙游本进行描述与分析,力图厘清其与百回本小说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地方西游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戏 仙游本 《西游记》 编创策略 宗教功能
下载PDF
红楼戏曲的守正与出奇——以《红楼梦》的黄梅戏改编为例
16
作者 邵敏 谢良铨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1-64,共4页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戏曲的形式诠释了《红楼梦》崭新的主题内涵,辅以清新细腻的音乐格调,再赋予《红楼梦》现代化气息,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又一次艺术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黄梅戏 改编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戏曲对莎剧的改编与归化
17
作者 孙峰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2-55,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史,许多经典剧目被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并搬上舞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戏曲形式对莎剧的改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相应的策略,对莎剧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表...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史,许多经典剧目被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并搬上舞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戏曲形式对莎剧的改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相应的策略,对莎剧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表演形式和舞台彰显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和归化,以适应莎剧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再呈现。莎剧中国化的历史悠久,在特定历史时期甚至有着特殊的含义,探讨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可以窥见其改编与归化方面的一般特征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莎剧 传播 改编与归化
下载PDF
湘剧《琵琶记》赵五娘形象的改编
18
作者 任佳希 《特立学刊》 2017年第1期46-49,共4页
在'改戏、改制、改人'的'三改'的戏剧政策下,湘剧《琵琶记》在元代《琵琶记》的基础上,对赵五娘形象进行了改编,将其作为戏剧中心人物来塑造,在继承原剧精华的基础上,突出描写赵五娘的反抗精神,将之外化为人物情绪中的&... 在'改戏、改制、改人'的'三改'的戏剧政策下,湘剧《琵琶记》在元代《琵琶记》的基础上,对赵五娘形象进行了改编,将其作为戏剧中心人物来塑造,在继承原剧精华的基础上,突出描写赵五娘的反抗精神,将之外化为人物情绪中的'怨'。这种改编源于对民间戏曲版本的吸收,以及当代人对赵五娘这一角色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剧 《琵琶记》 赵五娘 改编
下载PDF
顾锡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改编策略
19
作者 王晶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8-53,共6页
由顾锡东等人改编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中获得了剧本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后经周恩来总理的推荐,浙江绍剧团赴中南海演出。这出传统戏的改编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剧作家正确的改编策略:增添了新的情节,加... 由顾锡东等人改编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中获得了剧本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后经周恩来总理的推荐,浙江绍剧团赴中南海演出。这出传统戏的改编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剧作家正确的改编策略:增添了新的情节,加剧了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判然有别,舞台形象生动有趣;反映时代风貌,风格沉郁悲壮;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传统剧目的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锡东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戏曲改编
下载PDF
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所表现出的中国本土化现象
20
作者 黄向苗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7-89,共3页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戏剧 戏曲 改编 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