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储层特征及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121
1
作者 范嘉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0,共8页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可识别为6种类型:不整合面之下的储层、白云岩储层、鲕粒和团粒浅滩储层、生物礁储层、微孔隙储层以及微裂缝储层。尚有深埋溶解型储层,但此类较少。上述各类储层,如出露水面,遭受雨水淋滤,必将增加其孔隙度,成...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可识别为6种类型:不整合面之下的储层、白云岩储层、鲕粒和团粒浅滩储层、生物礁储层、微孔隙储层以及微裂缝储层。尚有深埋溶解型储层,但此类较少。上述各类储层,如出露水面,遭受雨水淋滤,必将增加其孔隙度,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中东地区碳酸盐岩之所以能形成世界级的大油气田,其基本要素为油气的生储盖层组合的密切配置、有台地内继承性发育的生油盆地、含油气层的年代较新,且石油进入构造圈闭的时间也较晚、构造圈闭规模巨大、有十分理想的区域性的盖层。正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从而形成世界上无可匹敌的大油田。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储层研究,应寻找上述这些原生储层,又经历次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这样才能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层 碳酸盐岩 基本要素 中东地区 大油气田
下载PDF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7
2
作者 付广 许泽剑 +1 位作者 韩冬玲 纪阵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间和性能 ,也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导致不同层系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 3种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藏形成 储集空间 性能 运移通道 圈闭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岩石变形理论与应力敏感性 被引量:61
3
作者 张浩 康毅力 +3 位作者 陈一健 李前贵 游利军 何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2-486,共5页
在致密砂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孔隙压力下降,导致有效应力增加,储层岩石孔隙、裂缝发生形变和渗透率受到影响。从岩石力学角度分析了与致密砂岩形变相关的理论及形变影响因素,并通过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了有效应力改变条件下的致密砂... 在致密砂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孔隙压力下降,导致有效应力增加,储层岩石孔隙、裂缝发生形变和渗透率受到影响。从岩石力学角度分析了与致密砂岩形变相关的理论及形变影响因素,并通过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了有效应力改变条件下的致密砂岩岩样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形变主要为应力变化时孔隙体积及裂缝宽度的变化,认为致密砂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的形变一般属于弹性形变或者弹-塑性形变。形变取决于岩石碎屑颗粒硬度、颗粒之间接触关系、胶结情况、岩石中裂缝发育特征等。有效应力增加在压缩致密砂岩孔隙、喉道体积以及裂缝宽度的同时,也使得其渗透率大幅度降低,造成严重的储层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油气储层 岩石力学 形变 应力敏感性 储层损害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气藏特征 被引量:42
4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张长俊 孙玮 马文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刻画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下古生界气藏特征,揭示了古油藏与气藏相互耦合关系,初步建立了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2... 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刻画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下古生界气藏特征,揭示了古油藏与气藏相互耦合关系,初步建立了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2套高品质烃源岩,平均厚度约为100 m,两者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继承性,存在川南、川东及鄂西3个生烃中心。储层主要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中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及宝塔组,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或小河坝组;基质孔隙度小于1%者占70%~80%,但局部层段发育岩溶孔洞、裂缝型及礁灰岩等优质储层,有效孔洞率可达4%~11%。下古生界发育有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泥质岩、中下寒武统膏质岩2类区域性盖层,其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层位繁多。天然气干燥,非烃含量高,多为原油裂解气,川东、川南气源分别主要为志留系烃源岩和寒武系烃源岩。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共经历了如下过程:油气生成→古油藏(捕获成藏)→古油藏调整(跨层运移)→古气藏(高温裂解)→古气藏遭受破坏或形成现今气藏(构造调整)。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下古生界现今气藏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古油藏对四川盆地现今天然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古油藏 原油裂解 气藏特征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2
5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徐云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古油藏主要分布于黔中—雪峰 -江南隆起北侧 (以下古生界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为主 ,其烃源主要是下寒武统 )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台地及孤立台地边缘 (主要是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自生自储...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古油藏主要分布于黔中—雪峰 -江南隆起北侧 (以下古生界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为主 ,其烃源主要是下寒武统 )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台地及孤立台地边缘 (主要是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自生自储型古油藏 ) ;现存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 ,将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分成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 3类。认为南方现存的古生界—中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 ,绝大部分原生油气藏均已破坏成为古油藏 ,四川盆地现存的大多数油气藏是典型的次生油气藏。提出次生气藏有利勘探领域有川东南及大巴山前缘上石炭统—下三叠统、乐山 -龙女寺隆起东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古生界、川西北地区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煤成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有利勘探地区有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 1井地区及江西鄱阳盆地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川东方斗山背斜带寨沟湾石炭系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油藏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中生界 古油藏 灯影组 古生界 下三叠统 江汉盆地 生烃 勘探方向 气田
下载PDF
北美典型储气库的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 被引量:33
6
作者 尹虎琛 陈军斌 +1 位作者 兰义飞 刘志军 《油气储运》 CAS 2013年第8期814-817,共4页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储气库的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北美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北美地区储气库现状、运营管理、技术特点等进行调研,总结了国外储气库在...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储气库的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北美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北美地区储气库现状、运营管理、技术特点等进行调研,总结了国外储气库在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储气库的发展提出建议:借鉴北美储气库在日常运营管理方面的模式;强化钻井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采用大孔径水平井,提高单井注采能力;加强材料的创新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地区 天然气 地下储气库 油气藏
原文传递
陆相湖盆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与成储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34
7
作者 操应长 葸克来 +4 位作者 刘可禹 朱如凯 远光辉 张响响 宋明水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7-265,共19页
在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孔喉大小与分布、孔喉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是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的核心内容。将... 在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孔喉大小与分布、孔喉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是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的核心内容。将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微米CT扫描等手段相结合实现了储层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类型、形貌、分布及连通性等的定性表征;恒速压汞与高压压汞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特征的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油气成储机制研究主要涉及储层成岩演化与致密化机理、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及致密砂岩油气充注与聚集等方面的内容。以成岩演化为约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演化过程,结合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明确储层致密化时间与决定因素,是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研究的重点;以此为基础,将油气充注史与致密化史相结合,可以确定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对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孔喉结构及其配置关系控制油气能否进入致密砂岩储层,而储层润湿性的改变则影响油气在其中如何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性能 成储机制 致密砂岩 油气储层 泉头组 陆相湖盆
原文传递
CO2地下地质埋存原理和条件 被引量:31
8
作者 许志刚 陈代钊 +2 位作者 曾荣树 郭凯 王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O2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一旦将CO2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O2... 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O2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一旦将CO2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O2埋存在具有一定厚度和较低渗的盖层之下的储层中、或被煤层的微小孔隙所吸附、或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矿物质进行联合埋存。在进行CO2地下地质埋存前,需要综合考虑埋存空间的大小和有效性、埋存体及周边地层和构造的稳定性、盖层或隔水层的封闭性、合理的水文和流体运移系统、渗漏风险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或咸水,由于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CO2埋存时,要根据CO2与存储介质的差异性分类考虑,重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油气藏 煤层 咸水层 埋存原理 埋存条件
下载PDF
火成岩油气藏分类初探 被引量:17
9
作者 肖尚斌 姜在兴 +1 位作者 操应长 邱隆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4-327,共4页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和超覆披覆型等7 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各类油气藏在地层剖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岩性特点、储层物性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油气藏 分类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的CO2气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向凤典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3期155-162,共8页
指出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包括CO2气藏中的少量烃类气体)都是有机成因。CO2气体有有机成因、无机成因,也有混合成因。无机成因的CO2气体是在上新世以后火山-岩浆CO2气体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取代了早期形成的油气... 指出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包括CO2气藏中的少量烃类气体)都是有机成因。CO2气体有有机成因、无机成因,也有混合成因。无机成因的CO2气体是在上新世以后火山-岩浆CO2气体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取代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中的油气而形成的。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钻探过程中,在3个构造发现了4个CO2气藏。特别是阿纳达科合作区内28-2-1井的CO2气藏,使油气勘探失利。因此,研究CO2气藏的成因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对盆地内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油气聚集 影响 二氧化碳气藏 CO2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油气藏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7
11
作者 付广 孟庆芬 徐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7-382,387,共7页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各种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研究证明,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主要有盖源时空匹配关系、储层岩性、断层和圈闭。盖源时空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数量和空间分布;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是油气...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各种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研究证明,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主要有盖源时空匹配关系、储层岩性、断层和圈闭。盖源时空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数量和空间分布;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是油气储集的有利岩性;断裂活动时期与源岩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数量,较好的断层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聚集,断裂活动和封闭控制着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反向高断块和断背斜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在此基础上得到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苏仁诺尔构造带和黄旗庙构造带南部;较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铜钵庙构造带、乌东斜坡带、乌西断裂带、乌中构造带和巴彦塔拉构造带的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尔逊凹陷 油气藏 主控因素 有利区
下载PDF
综合测井资料在研究油气藏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川口油田长六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希刚 吴汉宁 +3 位作者 王靖华 王震 李英 陈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918-923,共6页
利用测井资料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的方法称为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与沉积学结合形成的测井相分析在研究油气藏沉积相和圈定砂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综合测井资料物性曲线的形状、幅度、数值大小,建立不同沉积相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函... 利用测井资料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的方法称为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与沉积学结合形成的测井相分析在研究油气藏沉积相和圈定砂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综合测井资料物性曲线的形状、幅度、数值大小,建立不同沉积相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分析不同沉积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并对不同沉积相的岩性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分剐进行描述,从单井分析—剖面对比—区域研究三个层次研究油气藏沉积相,勾画出主砂体的形态和展布方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川口油气藏长6油层组油气藏与沉积相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河道沉积是该区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首选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油气藏 沉积相 测井相分析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13
作者 顾惠荣 叶加仁 郝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平湖构造带有正常凝析油、非正常凝析油、轻质原油和正常原油4种类型原油。天然气以热解成因的凝析气为主。平湖构造带产出的油气以凝析气为主,原油次之。花港组油气藏以背斜型油藏为主,并多被断层所切割;平湖组油气藏依附于断裂,多为... 平湖构造带有正常凝析油、非正常凝析油、轻质原油和正常原油4种类型原油。天然气以热解成因的凝析气为主。平湖构造带产出的油气以凝析气为主,原油次之。花港组油气藏以背斜型油藏为主,并多被断层所切割;平湖组油气藏依附于断裂,多为受同生断层控制的断块和半背斜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构造带 平湖组 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下载PDF
3种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对比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郭秋麟 闫伟 +2 位作者 高日丽 陈晓林 徐京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1期50-59,共10页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和"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气资源评...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和"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它们的应用特点。介绍了简单帕内托分布模型(SP)、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模型(STP)和对数正态发现过程模型(LDP)的研究进展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关键参数研究方法,即用迭代法确定SP分布模型中的最大油藏、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STP分布模型中的油藏中位数、标准方差和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例举SP分布模型、STP分布模型和LDP模型的应用过程,总结出它们的适用范围,对比它们在预测最大油藏(S)、油藏个数(N)和总资源规模(R)三方面的结果,得出:在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达到模型要求时,STP分布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勘探程度较低、资料较少时,SP分布模型具有优势;LDP模型应用范围较宽,在中高勘探程度地区应用有优势。SP分布模型预测的油藏个数偏多,STP分布模型预测的最大油藏比较合理,LDP模型预测的总资源规模和油藏个数效果较好,预测的最大油藏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资源评价 帕内托分布 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 发现过程模型
下载PDF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傅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24,共4页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齐家—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平洋;齐家—古龙凹陷沿滨州铁路至富拉尔基;齐家—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研究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圈闭才是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斜坡区 萨二 三油层 油气运移 优势通道 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垂向运移及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付广 杨丰平 +1 位作者 孟庆芬 杜春国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3期14-20,共7页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可同时发生向上和向下的垂向运移 ;如果源岩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只能发生垂向运移。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和通道发育是决定油气垂向运聚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松辽盆地具体表现为 ,长期断裂控制着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在浅层的聚集与分布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T2 断裂共同控制着扶、杨油层的运聚与分布 ,T2 或T1 至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气 垂向运移 油气藏 断裂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下载PDF
油气储层研究新动向 被引量:11
17
作者 侯贵卿 孙萍 《海洋石油》 CAS 2000年第1期8-14,共7页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油气储层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油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露头和井下地质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已成为储层地质学新的研究范畴,目前储层沉积学研...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油气储层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油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露头和井下地质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已成为储层地质学新的研究范畴,目前储层沉积学研究已由理论向应用,油气储层的描述和预测由定性向大量发展。本文从油气储层的研究趋势、我国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储层地球化学研究三个方面对油气储层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层 储层类型 孔隙 地球化学 油气藏
下载PDF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地下储藏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丽华 潘保芝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解决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通过水力捕集、溶解捕集和矿物碳化等机制,可将二氧化碳储藏在地下。利用地质媒介存储二氧化碳的方法有:用二氧化碳来强化油气开采;将二氧化碳注入废弃的油气田;用二氧化碳取代煤层中的甲烷;将二氧化碳... 为解决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通过水力捕集、溶解捕集和矿物碳化等机制,可将二氧化碳储藏在地下。利用地质媒介存储二氧化碳的方法有:用二氧化碳来强化油气开采;将二氧化碳注入废弃的油气田;用二氧化碳取代煤层中的甲烷;将二氧化碳注入深蓄水层;将二氧化碳存储在盐洞中。现实技术已证明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藏 油气层 煤层 盐洞 蓄水层
下载PDF
油气藏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窦立荣 徐树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10,共5页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即盖层的有效性、后期构造活动强度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在构造活动不强烈的地区,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主要取决于盖层的有效性;在断裂发育地区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取决...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即盖层的有效性、后期构造活动强度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在构造活动不强烈的地区,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主要取决于盖层的有效性;在断裂发育地区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取决于断裂发育程度;还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保存条件 研究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邢焕清 姜在兴 +1 位作者 王亚青 王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9-523,569,共6页
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 ,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 ,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 ,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 ,又存在减小带 ,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 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 ,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 ,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 ,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 ,又存在减小带 ,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时期内部不同位置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现象 ,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细分为转换面、转换带、转换体等次级构造单元。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沿龙门山造山带向盆地 ,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 ,依次可划分为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Ⅰ )、主可容空间增加带 (Ⅱ )、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Ⅲ )、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 )、次可容空间转换带 (Ⅴ )、次可容空间增加带 (Ⅵ )、次可容空间减小带 (Ⅶ )等 7个可容空间转换带。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挤压沉降作用和推覆隆升作用在平面上的交互出现所致。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目前发现气藏数量最丰富 ,产量最高的地区 ,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现实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须家河组 可容空间 转换系统 动态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