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 被引量:127
1
作者 周华坤 赵新全 +5 位作者 温军 陈哲 姚步青 杨元武 徐维新 段吉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共11页
近几年,黄河源区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明显。研究了黄河源区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 近几年,黄河源区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明显。研究了黄河源区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随着退化加剧,禾草地上生物量减少显著,杂草类植物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不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高寒草原土壤表层0~20cm的植物根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倒"V"型变化。高寒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呈"V"型变化规律,随着退化程度增加,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关系由显著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随着高寒草原的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硝态氮、速效钾的含量和土壤紧实度都减小。随着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贫瘠化不断加剧,到重度退化阶段,旱生沙生植物出现,呈现沙化初始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针茅 高寒草原 植物群落 生物量 土壤养分 退化
下载PDF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马祥庆 刘爱琴 +1 位作者 马壮 范少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01-506,共6页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年龄阶段 ( 5、10、15、2 0年 )、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积累和...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年龄阶段 ( 5、10、15、2 0年 )、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有较大影响 .随栽植代数增加 ,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呈逐代递减趋势 ,表现为 3代 <2代 <1代 ,而林下植被养分积累呈逐代增加趋势 ,2、3代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分别比 1代下降 17.62 %和 3 6.2 8% ,3代比 2代下降 2 2 .65 % ,同时多代连栽杉木林养分利用效率下降 ,生产单位干物质所需养分增加 ,增加了杉木生长对林地肥力的压力 ,不利于林地肥力的维持 ,但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植代数 杉木林 养分积累 地力衰退 养分分布
下载PDF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循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刘爱琴 范少辉 +2 位作者 林开敏 马祥庆 盛炜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78,共6页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建瓯,选择不同栽植代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养分循环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养分循环存在差异。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分养分的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及归还吸收比均呈递减趋势,表现为1代>2代,而...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建瓯,选择不同栽植代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养分循环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养分循环存在差异。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分养分的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及归还吸收比均呈递减趋势,表现为1代>2代,而营养元素的周转期则呈增加趋势,说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的归还量及吸收量有较大影响,多代连栽不利于杉木林地肥力的恢复。随林分年龄的增加,杉木林养分年积累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代成熟林比中龄林下降14 74%,2代成熟林比中龄林下降11 86%;而杉木林养分的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和归还吸收比则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因此适当延长轮伐期有利于杉木林的养分归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栽植代数 养分循环 地力衰退
下载PDF
林地开垦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退化的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史衍玺 唐克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33,共8页
应用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开垦林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比较梁坡林地开垦不同年限后的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分析了土壤养分退化的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开垦林地后,土壤侵蚀强度剧增,呈加速侵蚀特征。在人为加速侵蚀影响下... 应用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开垦林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比较梁坡林地开垦不同年限后的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分析了土壤养分退化的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开垦林地后,土壤侵蚀强度剧增,呈加速侵蚀特征。在人为加速侵蚀影响下,有机质含量与开垦年限之间呈y=at ̄(bc)指数关系。土壤腐殖质组成也随开垦年限而发生变化。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磷是反映土壤养分退化速享的敏感性指标。林地开垦20年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用含量降低到与侵蚀黄绵土相当的水平;有效态Zn、Cu、Mn含量低于或接近临界值,已达严重退化的程度,林地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中,土壤pH值,CacO4含量和CEC的变幅分别为8.06~8.44、102~135g/kg和7.8~19.25cmol/kg。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土壤退化 有机质 开垦年限
下载PDF
内蒙古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养分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丹 康萨如拉 +7 位作者 赵梦颖 张庆 任海娟 任婧 周俊梅 王珍 吴仁吉 牛建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91-1002,共12页
深入认识植物功能性状的生态学含义,对于阐明不同自然与人为干扰环境下的群落构建途径,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 深入认识植物功能性状的生态学含义,对于阐明不同自然与人为干扰环境下的群落构建途径,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化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全氮和全磷在未退化的羊草+杂类草群落与严重退化的羊草+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之间差异显著;(2)随着退化演替的进程,群落最大高度和叶片碳氮比减小,群落最大高度在未退化的羊草+杂类草群落与轻度退化的羊草+针茅(Stipa sp.)群落之间差异显著,碳氮比在未退化的羊草+杂类草群落与严重退化的羊草+冷蒿群落之间差异显著;(3)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群落,其土壤养分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有所差异。在羊草+针茅群落,速效氮与群落最大高度、叶片木质素含量和叶片碳氮比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中,上述3种植物功能性状则表现为均与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4)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也因退化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轻度退化的羊草+针茅群落中,叶片木质素含量与其他4个功能性状显著正相关,叶片碳氮比与群落最大高度、叶干物质含量、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严重退化的羊草+冷蒿群落中,所有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通过功能性状的协调或组合,以适应贫瘠的土壤环境。上述结果深化了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认识,对退化草地的恢复与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土壤养分 退化演替 羊草草原 锡林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生楹 张德罡 +3 位作者 柳小妮 陈建纲 徐长林 段春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28-1032,共5页
研究了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高寒草甸草地的土壤pH值逐渐增加;全氮、全磷、速效锰和速效铁含量逐渐减少;有机质、速效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含量以重度退化草地... 研究了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高寒草甸草地的土壤pH值逐渐增加;全氮、全磷、速效锰和速效铁含量逐渐减少;有机质、速效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含量以重度退化草地最低,速效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以中度退化草地最低;全钾和速效铜含量并未因草地退化而改变,且极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20~30cm土层反而高于表层。总体上,随土层加深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速效锌含量下降,速效铁、速效铜和速效锰则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草地 土壤养分 东祁连山 退化程度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对临安山核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丁立忠 潘伟华 +5 位作者 马闪闪 窦春英 宋素灵 赵科理 赵伟明 叶正钱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给山核桃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分别设计了CK处理(不施肥)和N1(有机与无机配方低用量氮肥)、N2(有机与无机配方常规用量氮肥)、N1+P(有机与无机配方肥和磷肥配施)、N1+K(有机与无机配方肥和钾肥配施)施肥处理共5个处理进... 为给山核桃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分别设计了CK处理(不施肥)和N1(有机与无机配方低用量氮肥)、N2(有机与无机配方常规用量氮肥)、N1+P(有机与无机配方肥和磷肥配施)、N1+K(有机与无机配方肥和钾肥配施)施肥处理共5个处理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山核桃叶片养分含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了施肥与山核桃植物营养状况及山核桃生长和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3年,N1、N2、N1+P、N1+K处理下山核桃叶片的氮、磷、钾含量随山核桃生长均呈上升趋势;N1处理能促使山核桃叶片氮含量增加;N1+P处理可促进山核桃叶片对磷含量的累积,N1+K处理对山核桃增产效应的影响最大。2013年在旱灾条件下,N1+P或N1+K处理均有利于山核桃抗旱性的提高及山核桃林相的恢复,促使山核桃稳产高产;N2处理因氮肥过多致使山核桃减产。文中建议,在目前施肥结构下减少山核桃林地N肥用量,平衡N、P、K养分供给,补充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可促使山核桃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测土配方施肥 植物营养 树林退化 产量 浙江临安
下载PDF
青海湖区紫花针茅草原封育导致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以康 张法伟 +5 位作者 林丽 王溪 曹广民 郭晓伟 韩道瑞 陈桂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封育导致的生态系统恢复会体现在土壤恢复.以不同封育年限的青海湖区紫花针茅草原为对象,研究封育导致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样地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第Ⅱ层,下面几层之间差异不显著;... 封育导致的生态系统恢复会体现在土壤恢复.以不同封育年限的青海湖区紫花针茅草原为对象,研究封育导致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样地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第Ⅱ层,下面几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封育对速效养分含量影响不同,对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而速效磷含量大多显著提高,封育样地速效氮含量稍微高于对照样地.全量养分相比较,封育对土壤全钾和全磷含量影响不大,随土层加深全氮含量降低,封育导致土壤表层全氮含量升高(提高了19.9%).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长期封育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钾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速效磷和全磷、速效氮和全氮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有机质和全量养分之间只有全氮表现出了显著相关.封育后土壤pH值略有升高;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升高,但土壤容重变化不大.封育使草原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但是养分的增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草原的保护还需继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区 封育 土壤养分 紫花针茅草原 草地退化 土壤恢复 碳循环
原文传递
保护地土壤氮、磷积累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晓锋 苗艳芳 +4 位作者 张菊萍 郭永新 贾兴娜 丁硕贤 李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92-296,共5页
为评价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对蔬菜连作保护地土壤的影响,调查了2~5年、11~12年、15~17年棚龄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30cm)土壤pH状况、硝酸盐、有效硫、土壤有机质、N、P含量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日光温室... 为评价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对蔬菜连作保护地土壤的影响,调查了2~5年、11~12年、15~17年棚龄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30cm)土壤pH状况、硝酸盐、有效硫、土壤有机质、N、P含量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日光温室棚龄增加,土壤中N、P不断积累,其中总氮在12年棚龄达到最大(1.99g·kg^-1),而总磷则持续增加,在17年棚龄时达到4.22g·kg^-1,分别比小麦玉米轮作地高70%、298%。土壤有效态氮、磷在各棚龄段间差异较小。在小麦玉米轮作改为保护地蔬菜连作的头2~5年内,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别损失8.6%和14.0%,此后土壤有机质逐步积累,在11年棚龄时达到20.4g·kg^-1,此后变化很小。土壤硝酸盐、有效硫最大值均出现在2~5年棚龄段,此后含量下降。土壤pH比小麦玉米轮作地低0.35~0.59,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在短期内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氮、磷营养含量,并引起有机质损失;长期施用则导致土壤中N、P元素大量积累,而N、P的有效性则相对降低,随着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土壤 土壤养分 有效硫 硝酸盐 总氮 总磷 土壤退化
下载PDF
河口湿地红树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乐易迅 胡敏杰 +4 位作者 肖琳 赖兴凯 王硕 丁思龙 李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37,共5页
以泉州湾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研究不同红树林恢复(桐花树、秋茄、秋茄-桐花树混交林)对河口湿地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元素(氮磷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 以泉州湾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研究不同红树林恢复(桐花树、秋茄、秋茄-桐花树混交林)对河口湿地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元素(氮磷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相对于无植被的光滩(恢复前),红树林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P<0.05),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不同红树林恢复模式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大致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全磷含量则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对于恢复前,红树林植被恢复均增加了表层土壤主要养分(氮磷钾)含量,其中,以桐花树—秋茄混交林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综上,不同模式红树林植被恢复对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动态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中,混交林模式通过高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显著改善了土壤养分动态,是河口区植被恢复的优选手段。研究结果可为加强河口红树林湿地养分管理、维护湿地系统养分平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湿地退化 植被恢复 红树林 河口湿地
下载PDF
日粮蛋白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日增重、养分消化和精液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雷耀庚 李碧波 +3 位作者 王兴涛 杨万里 陈玉林 杨雨鑫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7,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蛋白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日增重、养分消化和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2只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4种蛋白水平日粮:5.10%,7.11%,8.07%,9.35%。试验分为3个时期:配种预备期(50 d)、配...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蛋白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日增重、养分消化和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2只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4种蛋白水平日粮:5.10%,7.11%,8.07%,9.35%。试验分为3个时期:配种预备期(50 d)、配种正式期(采精频率5天2次期20 d;2天4次期20 d)和恢复期(30 d)。结果表明:1)日粮蛋白水平与日增重和养分消化率有关。随着日粮蛋白水平升高,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日增重和CP消化率升高。2)蛋白采食量升高可以提高种公羊的射精量和精子密度,有利于配种。在本试验条件下,蛋白水平为8.07%(CPI为117 g)可以满足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的蛋白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种公羊 日增重 养分消化 精液品质
原文传递
宁南半干旱与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任晶晶 李军 +1 位作者 王学春 方新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638-3649,共12页
通过对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深层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2种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及其土层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个类型... 通过对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深层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2种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及其土层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0—1000 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逐渐降低,但草地衰败后对水分的消耗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湿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不断减少。(3)随生长年限的延长,2个类型旱区苜蓿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不断加深,6 a苜蓿草地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亏缺;10 a苜蓿草地均已进入衰败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自上而下逐渐恢复,且半干旱偏旱区恢复的较快;速效磷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不断减少,苜蓿草地衰败后消耗速率减小。(4)半干旱偏旱区相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4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半干旱区。(5)土壤水分亏缺与养分不均衡导致苜蓿草地衰败。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旱地苜蓿草地应进行合理灌溉与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并延缓草地衰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旱区 半干旱区 半干旱偏旱区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草地衰败
下载PDF
Potential Benefits of Biochar in Agricultural Soils:A Review 被引量:10
13
作者 DING Yang LIU Yunguo +5 位作者 LIU Shaobo HUANG Xixian LI Zhongwu TAN Xiaofei ZENG Guangming ZHOU L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45-661,共17页
Soil degradation,characterized by declines in nutrient status and simultaneous accumul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is a major problem affect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s.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biochar application... Soil degradation,characterized by declines in nutrient status and simultaneous accumul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is a major problem affect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s.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biochar application to soil has promise as a practical method to alleviate these pressures:increasing crop yield and enhancing pesticide degradation.Here,we review the roles of biochar in both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motion of pesticide degradation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biochar relating to the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 use,availability of nutrients,and nutrient exchange.Biochar typically has a high surface area featuring many functional groups,a high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and high stability.Major factors that impact on the nutrient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char(e.g.,feedstock,pyrolysis temperature,and application rate) are also discussed herein.Nonetheless,more studies of the long-term impacts on soil properties from biochar addition are still required before it can be possible to accurately quantify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is approach to sequester carbon and restore soil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tion chemical degradation crop yield feedstock nutrient pesticide pollution pyrolysis temperature
原文传递
东祁连山不同干扰生境草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海云 姚拓 +5 位作者 张建贵 高亚敏 杨晓玫 李琦 冯影 李昌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7,共9页
为探究东祁连山不同干扰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时空变化特征规律。研究了2017年8月在东祁连山不同干扰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与2003年和2011年在相同地点、相同研究方法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东祁连山不同干扰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时空变化特征规律。研究了2017年8月在东祁连山不同干扰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与2003年和2011年在相同地点、相同研究方法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同一干扰生境不同土层下,土壤pH、电导率、含水量、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变化各异;在同一土层不同干扰生境下土壤养分间变化差异各不相同。(2)不同干扰生境土壤C/N为7.64~18.21,与我国陆地土壤平均值(10~12)基本接近,土壤C/P和N/P分别为109.16~144.79和7.52~15.65,远高于中国陆地土壤的C/P平均值52.7和N/P平均值3.9。(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pH、电导率、含水量、全磷、全钾、速效磷、有机质、有机碳和速效氮)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可以敏感的反映出不同干扰对草地土壤质量影响状况。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可知,不同干扰生境下草地土壤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多年生草地土壤质量较高,围栏外草地质量最差,在0-20,20-40cm土层中,均表现为多年生>围栏内>一年生>围栏外。(4)与2003年和2011年相比较,4种不同干扰生境高寒草地土壤pH和含水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则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综上,放牧干扰、人为种植对东祁连山4种干扰生境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有很大影响,为此应对该地区草地的利用和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干扰生境 草地退化
下载PDF
三峡库首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与年际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力 韩庆忠 +3 位作者 夏立忠 向锋 向琳 王功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2-577,共6页
三峡库区长期以来人地矛盾突出,蓄水和移民搬迁使土地资源进一步减少,过度开发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布点调查和土壤取样,对秭归县水田坝乡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三峡库区长期以来人地矛盾突出,蓄水和移民搬迁使土地资源进一步减少,过度开发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布点调查和土壤取样,对秭归县水田坝乡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山地农业已普遍采用梯田进行保护性耕作,海拔600~700m区域主要开辟为脐橙园,700~900m区域山地主要种植常规作物;研究区域土壤有明显粗骨化和沙质化特性,其肥力特征是蓄水力偏弱,持水保肥性较差,但通气和透水性好,易耕作;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中高海拔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而低海拔区域土壤全磷、全钾含量较高;坡改梯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根据2005~2010年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肥力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控制,同时因水土流失和化肥大量使用,该区域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养分 水土流失 生态退化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Amino acid and mineral digestibility,bone ash,and plasma inositol is increased by including microbial phytase in diets for growing pigs
16
作者 Liz Vanessa Lagos Mike Richard Bedford Hans Henrik Stei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99-712,共14页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microbial phytase on amino acid and energy digestibility is not consistent in pig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phytase dosage or the adaptation length to the diet.Therefore,an experiment was c...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microbial phytase on amino acid and energy digestibility is not consistent in pig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phytase dosage or the adaptation length to the diet.Therefore,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 increasing dietary phytase after an 18-day adaptation period:1)increases nutrient and energy digestibility;2)increases plasma P,plasma inositol,and bone ash of young pigs;and 3)demonstrates that maximum phytate degradation requires more phytase than maximum P digestibility.Results Data indicated that increasing inclusion of phytase[0,250,500,1,000,2,000,and 4,000 phytase units(FTU)/kg feed]in corn-soybean meal-based diets increased apparent ileal digestibility(AID)of Trp(quadratic;P<0.05),and of Lys and Thr(linear;P<0.05),and tended to increase AID of Met(linear;P<0.10).Increasing dietary phytase also increased AID and apparent 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ATTD)of Ca and P(quadratic;P<0.05)and increased ATTD of K and Na(linear;P<0.05),but phytase did not influence the ATTD of Mg or gross energy.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P and bone ash increased(quadratic;P<0.05),and plasma inositol also increased(linear;P<0.05)with increasing inclusion of phytase.Reduced concentrations of inositol phosphate(IP)6 and IP5(quadratic;P<0.05),reduced IP4 and IP3(linear;P<0.05),but increased inositol concentrations(linear;P<0.05)were observed in ileal digesta as dietary phytase increased.The ATTD of P was maximized if at least 1,200 FTU/kg were used,whereas more than 4,000 FTU/kg were needed to maximize inositol release.Conclusions Increasing dietary levels of phytase after an 18-day adaptation period increased phytate and IP ester degradation and inositol release in the small intestine.Consequently,increasing dietary phytase resulted in improved digestibility of Ca,P,K,Na,and the first 4 limiting amino acids,and in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bone ash and plasma P and inositol.In a corn-soybean meal diet,maximum inositol release requires approximately 3,200 FTU/kg more phytase than that 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ash Inositol nutrient digestibility PHYTASE Phytate degradation PIGS
下载PDF
不同真菌发酵对花生秸秆营养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纪成 刘佳 +4 位作者 张敏 刘锦妮 赵云焕 吴海港 姬万民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73-77,共5页
为提高花生秸秆的利用率,筛选出花生秸秆发酵适宜菌种,本试验利用绿色木霉、黑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里氏木霉6种真菌发酵花生秸秆,以不加真菌的花生秸秆为对照组,进行15 d固态发酵。测定营养含量、纤维素酶及... 为提高花生秸秆的利用率,筛选出花生秸秆发酵适宜菌种,本试验利用绿色木霉、黑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里氏木霉6种真菌发酵花生秸秆,以不加真菌的花生秸秆为对照组,进行15 d固态发酵。测定营养含量、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真菌发酵花生秸秆,显著改变了常规养分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在发酵10 d后的各营养成分变化最为明显,试验组花生秸秆的粗蛋白质(CP)含量分别提高了4.34%、37.68%、22.73%、3.70%、51.60%和28.61%,粗纤维(CF)含量分别降低28.42%、18.19%、31.13%、5.35%、19.45%和24.05%。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发酵5 d后,绿色木霉、里氏木霉组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发酵10 d后,各组淀粉酶活性最高,其中产朊假丝酵母组淀粉酶活性最强,同时发酵10 d还原糖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利用真菌发酵花生秸秆能够改善花生秸秆营养含量,降解纤维物质,改善花生秸秆的利用率,且发酵10 d效果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花生秸秆 营养含量 酶活性 降解
下载PDF
应用Rusitec-S系统研究甘露寡糖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然 郑琛 +3 位作者 韩海珠 雒瑞瑞 李彦珍 朱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262-2269,共8页
本研究应用Rusitec-S型人工瘤胃模拟装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8%、1.6%和2.4%的甘露寡糖(mannan oligosaccharides,MOS),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养分降解率及培养液p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和挥... 本研究应用Rusitec-S型人工瘤胃模拟装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8%、1.6%和2.4%的甘露寡糖(mannan oligosaccharides,MOS),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养分降解率及培养液p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比例的变化,分析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共两期,每期9d(预试期7d,采样期2d),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表明,添加甘露寡糖对体外培养液p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养分降解率及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在人工瘤胃试验中不会影响瘤胃发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itec-S 甘露寡糖 瘤胃发酵 绵羊 甲烷产量 养分降解率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19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下载PDF
退化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生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左智天 向仕敏 +2 位作者 王有位 陆梅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098-4099,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退化程度。[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状况及生化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目的]了解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退化程度。[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状况及生化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钾均以旱冬瓜林最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各种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含量和数量具有很大的差异。旱冬瓜林的微生物数量是最丰富的。6种利用类型林地土壤生化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旱冬瓜林地土壤呼吸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均高于其他利用类型土壤。[结论]旱冬瓜林土壤性状较好,其他5种利用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化作用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