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苏爱芳 席乐 +2 位作者 吕晓娜 崔丽曼 张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570,共15页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山前偏北风进一步发展南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极端短时强降水 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地形 冷池 豫北
下载PDF
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分异特征及其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彦 邹磊 +4 位作者 梁志杰 窦明 李平 黄仲冬 齐学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37-2547,共11页
为了探究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分异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识别,选取了暴雨前后6个监测断面和8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利用箱线图、相关性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指标的差异性及其变... 为了探究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分异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识别,选取了暴雨前后6个监测断面和8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利用箱线图、相关性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指标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过程,并计算了污染源的绝对贡献率.结果表明,pH、DO、EC和TN的值暴雨后比暴雨前有所降低,而浊度、高锰酸盐指数、NH_(4)^(+)-N和TP的值暴雨后比暴雨前有所增加,其中TP的变化率最大为177.17%;DO、高锰酸盐指数、NH_(4)^(+)-N和TP暴雨后处于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占比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65.12%、34.26%、15.29%和37.46%;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在暴雨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pH值的差异性最小,而浊度、NH_(4)^(+)-N和TP的差异性较大;暴雨后pH和DO与其他水质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增加,而浊度、高锰酸盐指数、NH_(4)^(+)-N、TP和TN相互间的相关性在暴雨后有所减小;暴雨前河流水质指标受到气象因子和河流水体内源的影响较大,暴雨后城市污染源对TN的绝对贡献率最大为60.53%,气象因子对DO、NH_(4)^(+)-N和TP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43.03%、46.11%和42.22%,农业面源对高锰酸盐指数的绝对贡献率较大为65.60%,未识别污染源对pH的绝对贡献率最大为6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质分异特征 污染源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 河南北部
原文传递
秸秆过腹还田配施氮肥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凌霄 姜丽娜 +2 位作者 马建辉 魏继拓 赵冬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6,共11页
研究连续3 a秸秆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的高效利用和氮肥的合理配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施入干牛粪4000 kg/hm^2)小麦-玉米周年产量高于周年秸秆均... 研究连续3 a秸秆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的高效利用和氮肥的合理配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施入干牛粪4000 kg/hm^2)小麦-玉米周年产量高于周年秸秆均直接还田的N1(不施氮肥)、N8处理(秸秆直接还田周年施氮695 kg/hm^2),以N2处理(前茬玉米秸秆过腹还田配施氮695 kg/hm^2)周年产量最高,其次是N3(前茬玉米秸秆过腹还田配施氮653 kg/hm^2)、N4处理(前茬玉米秸秆过腹还田配施氮625 kg/hm^2);秸秆过腹还田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N4处理、玉米成熟期的N7处理(前茬小麦秸秆过腹还田配施氮695 kg/hm^2)对0~20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提升显著高于N8处理;秸秆过腹还田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相对丰度,增加了变形菌相对丰度。综合来看,N4处理周年产量较高,虽然略低于N2处理,但较N2处理减施氮70 kg/hm^2,且N4处理表层土壤有机质、氮含量最高,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改善效果较好,均优于N2处理。因此,N4处理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过腹还田 配施 氮肥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豫北地区
下载PDF
明清时期豫北的商业重镇清化--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许檀 吴志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19,共15页
清化镇是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的重要商镇。该镇兴起较早,明嘉隆年间已相当繁盛,清代继续发展。汇集清化的客商以晋商为多,实力也最强;清化本镇和怀庆帮商人也为数不少,其实力在清代逐渐增强。该镇地处河南、山西二省交界,是豫、晋二省间的... 清化镇是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的重要商镇。该镇兴起较早,明嘉隆年间已相当繁盛,清代继续发展。汇集清化的客商以晋商为多,实力也最强;清化本镇和怀庆帮商人也为数不少,其实力在清代逐渐增强。该镇地处河南、山西二省交界,是豫、晋二省间的商货转运枢纽。由山西南下的商品以铁货为最大宗,主要销往河南各府以及山东、直隶,兼及江南、湖北;从清化北运的商品以南方杂货为主;粮食、药材、花炮、竹器是清化本地输出的重要商品。该镇商业以南北商货的转运为主,故为流通服务的行店业、金融业也具相当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豫北 清化镇 商业 捐款 碑刻
原文传递
河南豫北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唐丽 栾景阳 刘若瀚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3,23,共5页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以豫北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从院落布局、单体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所体现出的节能思想。本文研究对现代居住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豫北地区 节能技术 合院式传统民居
原文传递
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 被引量:8
6
作者 石松日奈子 刘永增 《中原文物》 2000年第4期48-60,共13页
本文集中北魏时代以河南北部为中心制作的石雕三尊像诸例,在指出其特色的同时试图作出编年,阐明造像具有的独特绘画性和地方色彩。并对其与龙门石窟,即所谓的“中央样式”的关系,以及与这一样式初期阶段河北造像的关系作以探讨。
关键词 石雕三尊像 北魏 河南
原文传递
北秦岭西峡骨头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仁 梁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9-1496,共18页
骨头崖花岗岩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东部,西峡县北部,对其开展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燕山期北秦岭豫西南段深部构造演化。岩体定年样品(GTY01)为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0个锆石测点中有25个测点的U-Pb同位素测定值位于或者接近^(207... 骨头崖花岗岩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东部,西峡县北部,对其开展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燕山期北秦岭豫西南段深部构造演化。岩体定年样品(GTY01)为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0个锆石测点中有25个测点的U-Pb同位素测定值位于或者接近^(207)Pb/^(235)U–^(206)Pb/^(238)U一致线,23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介于108.4±0.9Ma^114.3±1.0Ma之间,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1.7±0.6Ma(MSWD=1.4),代表了骨头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及负Eu异常的特征,形成温度介于626℃~769℃之间,岩体的锆石/熔体中重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骨头崖花岗岩为富硅、碱和贫钙、镁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富集Rb、Th和亏损Nb、Ta、Ti。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的特征,(Eu值介于0.48~0.60之间,(La/Yb)_N范围为5.82~11.19,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程度控制了骨头崖花岗岩的成分变异。骨头崖花岗岩形成于厚度为~40km的地壳内,其部分熔融源区为角闪岩相,部分熔融残余相主要为角闪石和斜长石。骨头崖花岗岩是岩石圈拆沉作用所触发的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从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到最终上侵固结成岩耗时~15Ma,它是岩石圈拆沉作用滞后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头崖花岗岩 U-PB定年 岩浆混合 底侵作用 JL秦岭 豫西南 西峡
下载PDF
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位涡诊断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裴坤宁 王磊 +1 位作者 李谢辉 陈得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1228,共8页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位涡和冷空气的逐渐东移,豫北位涡值变大,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使豫北地区有降水生成。而后9日14:00由于高位涡的继续东移以及台风的登录,致使豫北地区位涡变小,台风强度变弱,进而降水减弱。(2) 7月9日02:00-08:00,111°E附近上空的高位涡向东向下传输,使豫北暴雨区上空位涡增大,同时地面存在强水汽辐合,其辐合最大值位于900 h Pa高度上的太行山迎风坡处。另外,9日08:00豫北暴雨区从对流层高层400 h Pa至地面有次级环流生成,其上升支对应豫北暴雨区。(3)位涡收支方程诊断分析表明,9日08:00在500 h Pa高度上豫北暴雨区的局地位涡增加,主要来自水平平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场 等熵位涡 暴雨 豫北
下载PDF
河南内乡北部铅锌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S、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9
9
作者 向世红 曹纪虎 +4 位作者 薛春纪 张旭 李永峰 李丙奇 王新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470,共7页
河南省内乡县北部大型铅锌银矿床产于北秦岭造山带朱夏断裂北侧的二郎坪地体内,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的(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矿区已发现铅锌银矿(化)脉近百条,矿脉多呈板状、脉状充填于近垂直造山带的断裂构造中,其中... 河南省内乡县北部大型铅锌银矿床产于北秦岭造山带朱夏断裂北侧的二郎坪地体内,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的(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矿区已发现铅锌银矿(化)脉近百条,矿脉多呈板状、脉状充填于近垂直造山带的断裂构造中,其中以较大规模的Y1、Y3、Y6、Y10和Z2号脉为代表。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选取Y1、Y3、Y6和Z2号矿脉中闪锌矿矿石和Y10号矿脉中方铅矿矿石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δ34SV-CDT范围为1.89‰~7.34‰,指示硫主要来源于赋矿的古生界海相地层中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矿石中方铅矿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范围为18.229 4~18.384 5,207Pb/204Pb范围为15.608 9~15.643 4,208Pb/204Pb范围为38.516 0~38.715 2,矿石铅μ值范围为9.50~9.55,ω值范围为37.45~38.35,指示成矿金属物质来源于赋矿的古生界变质火山-沉积地层。研究表明内乡北部铅锌银矿区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秦岭群和二郎坪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PB同位素 铅锌银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内乡北部 河南
下载PDF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田边界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守臣 原东方 +1 位作者 杨慎骄 王和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819,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均匀度指数依次为稀疏林地>灌草丛=水渠边>路旁>作物边界带>果园边际,稀疏林地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果园边际地的均匀度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水渠边>稀疏林地>灌草丛>果园边际>路旁>作物边界带,水渠边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其他边界类型。灌草丛、路旁、水渠边、稀疏林地和果园边际地相互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多,其物种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而作物边界带与其他边界类型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少,物种相似系数也较低,均在0.7以下,其中,作物边界带和灌草丛相似系数最低,为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低山丘陵区 农田边界系统 植物多样性 物种相似性
下载PDF
道清铁路与豫北地区城镇体系变动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义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9-32,共4页
清末民初,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在华北初成的过程中,铁路以其独具的全天候、大规模、长距离、低费用等优势,不仅使豫北的区位优势得以彰显,同时也使该地区的城镇体系发生显著变动。作为新兴矿业型城镇,焦作在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 清末民初,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在华北初成的过程中,铁路以其独具的全天候、大规模、长距离、低费用等优势,不仅使豫北的区位优势得以彰显,同时也使该地区的城镇体系发生显著变动。作为新兴矿业型城镇,焦作在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极具典型。故而,以道清铁路与豫北城镇化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对铁路在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考察,揭示近代铁路与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及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清铁路 豫北 城镇化 焦作
下载PDF
华北寒武系芙蓉统底界附近的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左景勋 朱学剑 +1 位作者 方怀宾 陈泳霖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最大值2.0‰、1.0‰和3.0‰;负漂移分布于张夏组底部和中下部,δ^13C分别降到最低值-3.4‰和-1.0‰.炒米店组上部的δ^13C正漂移起始于三叶虫Chuangia带底部,相当于美国、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我国华南地区的芙蓉统排碧阶的SPICE正漂移.张夏组底部的δ^13C负漂移对应于三叶虫Bailiella-Lioparia带,相当于鼓山阶底部的DICE负漂移.这2次δ^13C漂移事件不仅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还可作为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底界确定的标志.寒武纪δ^13C漂移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古生态环境演化密切相关,因海侵作用导致的古生态环境扩大及海洋初始生产力的繁盛可能是海相碳酸盐岩δ^13C正漂移演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芙蓉统底界 寒武系 豫北 华北地台 地层学
原文传递
豫北地区植保无人机防治玉米病虫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建光 桑茜 +1 位作者 张元臣 张坤朋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9期1-5,共5页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的高质量发展和在农作物上的大规模应用,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植保无人机在低空低容量喷雾作业过程中,存在施药环境难控制、专用飞防药剂助剂少且标准不统一、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该文从田间施药...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的高质量发展和在农作物上的大规模应用,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植保无人机在低空低容量喷雾作业过程中,存在施药环境难控制、专用飞防药剂助剂少且标准不统一、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该文从田间施药环境影响、飞防药剂和助剂选用及防效研究等方面对豫北地区植保无人机防治玉米病虫害进行分析,并对植保无人机在玉米产业信息化发展、玉米育种、病情检测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豫北地区植保无人机防治玉米病虫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植保无人机 防治 玉米病虫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豫北地区景明年间佛教石刻造像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景荃 《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66-72,共7页
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 ,然而各个阶段的造像风格却不尽相同 ,景明年间河南豫北地区的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瘦削型“秀骨清像”风格 ,对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影响极大 ,为佛教造像全面实现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几件佛... 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 ,然而各个阶段的造像风格却不尽相同 ,景明年间河南豫北地区的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瘦削型“秀骨清像”风格 ,对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影响极大 ,为佛教造像全面实现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几件佛教石刻造像为例 ,对北魏景明年间豫北地区佛教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以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佛教石刻 北魏 石刻造像 北朝 相同 阶段 艺术风格 鼎盛 题材
原文传递
铁路与1912-1937年间的豫北工矿业发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义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8,共6页
民国初期,铁路在华北兴起并形成网络之后,加速了华北内陆与沿海通商口岸经贸交流的进程,推动了内陆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此,豫北的工矿业发生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变动。由于自然经济依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表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和复杂... 民国初期,铁路在华北兴起并形成网络之后,加速了华北内陆与沿海通商口岸经贸交流的进程,推动了内陆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此,豫北的工矿业发生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变动。由于自然经济依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表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通过对豫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具体考察,揭示了华北内陆区域经济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民国时期 豫北 工矿业
原文传递
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地域特征研究
16
作者 张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4,共13页
本文以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宅屋、院落、聚落三个层面研究其地域特征,主要得出三点结论。首先,乡土建筑形式既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济源悬山顶房、焦作山地囤顶房、安阳石板房3种民居类型,同时受人文环境影响,形成焦... 本文以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宅屋、院落、聚落三个层面研究其地域特征,主要得出三点结论。首先,乡土建筑形式既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济源悬山顶房、焦作山地囤顶房、安阳石板房3种民居类型,同时受人文环境影响,形成焦作、新乡硬山顶和鹤壁平顶房两种民居类型。其次,院落形式与风土环境相有关,形成以济源宽院、安阳横向宽院。最后,聚落主要有山地寨堡、平原寨堡、商道聚落等形式,乡土建筑类型丰富,地域特征及其成因与风土环境、多元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晋语方言区 乡土建筑 地域特征
下载PDF
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赵梦珂 王玲玲 +6 位作者 马双良 周冠鑫 钟卓璐 蒋小梅 黄皓旻 范丽雅 叶代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为了解重点区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豫北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气象和化学组分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变化、气象条件和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春... 为了解重点区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豫北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气象和化学组分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变化、气象条件和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春季,河南省PM_(2.5)、O_(3)及复合污染形势均以豫北地区较为严峻,豫北地区共出现区域性PM_(2.5)-O_(3)复合污染118 d,呈显著下降趋势(3.4 d·a^(-1)).气象条件方面,复合污染期间平均气温为9.6℃,相对湿度为46.6%,辐射强度为1.83×10^(5) J·m^(-2),边界层高度为952 m.天气分型结果显示,复合污染发生时最主要的两种天气环流模式为低压槽辐合型(39%)和高压后部传输型(33%).深入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的化学过程,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分别为81.38×10^(-9)、8.18×10^(-9),其中,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炔烃和芳香烃对OFP的贡献为82.29%,芳香烃对SOAFP的贡献为90.09%.PM_(2.5)化学组分中,二次无机离子浓度占比高达60.95%;相比于2021年,2022年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浓度占比提高了10.01%.豫北地区在开展PM_(2.5)和O_(3)污染协同控制工作时,应着力降低区域大气氧化性,重点关注工艺过程源、交通源、溶剂使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化学过程
原文传递
基于GEE的气候变化对豫北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与产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菲菲 汤军 +2 位作者 高贤君 杨元维 占杨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0-165,共16页
为了研究豫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影响,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1985—2019年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构建,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提取冬小麦分布信息,分析豫北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 为了研究豫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影响,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1985—2019年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构建,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提取冬小麦分布信息,分析豫北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再结合豫北地区已知的9个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内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趋势,定量统计研究区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数据,对气候因子变化与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重要性评价并分析产量对气候的敏感性。结果表明,RF算法分类提取结果相对误差均在3.5%以内,样本点平均精度为94.94%,Kappa系数在0.88~0.94,达到了较高精度水平。1985—2019年冬小麦总体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且中部地区播种频率较高,播种期升温对播种面积具有促进作用(P=0.013<0.05),气候因子对播种面积的重要性排序为:播种期平均气温>播种期日照时数>播种期降水。豫北地区冬小麦整体呈增产趋势,拔节-抽穗期的降水对冬小麦产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03<0.01)且贡献率相对较高,日照时数对产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22<0.05);而冬小麦产量对抽穗-乳熟期日照时数的敏感性最强。气候因子对豫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拔节-抽穗期降水>拔节-抽穗期平均气温>抽穗-乳熟期降水>拔节-抽穗期日照时数>抽穗-乳熟期日照时数>抽穗-乳熟期平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豫北地区 气候变化 播种面积 产量 GEE
下载PDF
轮作制度对豫北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雪琳 赵红艳 +2 位作者 张佩佩 王庭杰 王太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1-1313,共3页
通过调查豫北地区不同轮作制度下农田的杂草种类、数量、分布、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分析不同轮作方式对田间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轮作制度中,杂草数量以小麦-水稻最多,其次是小麦-花生、小麦-大豆、小麦-玉... 通过调查豫北地区不同轮作制度下农田的杂草种类、数量、分布、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分析不同轮作方式对田间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轮作制度中,杂草数量以小麦-水稻最多,其次是小麦-花生、小麦-大豆、小麦-玉米;相对多度和重要值与田间杂草的优势地位有一致性;小麦-水稻轮作和小麦-花生轮作田间杂草的危害性较大;小麦-玉米轮作和小麦-大豆轮作对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农田杂草 物种多样性 豫北
下载PDF
豫北夏播玉米籽粒直收品种比较试验
20
作者 宋淑玲 《种业导刊》 2023年第5期10-13,共4页
玉米机械籽粒收获被认为是继玉米单粒播种之后又一次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为筛选出适合豫北种植、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的玉米新品种,2022年进行了7个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豫北地区机械直接收... 玉米机械籽粒收获被认为是继玉米单粒播种之后又一次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为筛选出适合豫北种植、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的玉米新品种,2022年进行了7个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豫北地区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品种为MC812。其籽粒含水量(24.84%)在9月30日即已达到籽粒直收标准。虽然其产量(12 930.0 kg/hm^(2))比豫单888、京农科736略低,但考虑到收获后的晾晒成本及下茬作物小麦适期播种等因素,玉米品种MC812为最佳选项。为规避气候因素、病虫危害等对单一品种带来的潜在风险,播种时可选择玉米品种MC812搭配种植京农科736、豫单8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夏播玉米 籽粒直收 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