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性早搏的新认识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太波 雷寒 吕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390-2395,共6页
窜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VPCs)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表现为单个或成对的VPCs,也可连续出现,表现为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关键词 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导管消融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秋林 魏延津 尹传贵 《新医学》 201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影响。方法:2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量组100例,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d;强化量组100例,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d,入院后1...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影响。方法:2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量组100例,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d;强化量组100例,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d,入院后1~5 d应用Holter监测两组频发VPB和NSVT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频发VPB与NSVT在强化量组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无出现明显不良反应。39例患者发生NSVT,与未发生NS-VT患者相比,发生NSVT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高龄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心房颤动、LVEF﹤4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结论: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明显减少频发VPB和NS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瑞舒伐他汀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许键 贾晓云 杨兴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条件的225例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患者于出院前、出院后1周、出院后2周行3次24 h动态心... 目的:探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条件的225例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患者于出院前、出院后1周、出院后2周行3次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NSVT发生情况,并据此分为无NSVT组和有NSVT组。所有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应用寿命表法估算生存率,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SVT和死亡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HFpEF患者215例,共有47例发生NSVT,发生率为21.9%。无NSVT组和有NSVT组之间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1,P=0.006),无NSVT组生存率高于NSVT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NSVT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HFpEF患者有较高的NSVT发生率,并且NSVT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这对于HFpEF患者危险分层、拟定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预后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飞燕 李晓波 《心电与循环》 2021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实施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2例患者进行研究,起搏器类型包括心房心室双起搏双感知双反应型(双反应型组)27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实施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2例患者进行研究,起搏器类型包括心房心室双起搏双感知双反应型(双反应型组)27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感知抑制型组)25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型(CRT组)20例,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组)10例,术后均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起搏比例≥60%、室房逆传、室性融合波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起搏异常、感知异常、室房分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起搏器 心律失常 成对室性期前收缩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心室复极与HRV的特征性改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倩庆 刘玉琼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2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 探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心室复极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特征性改变,为NSVT后续观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作NSVT的动态心电图,筛选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心电指... 目的 探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心室复极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特征性改变,为NSVT后续观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作NSVT的动态心电图,筛选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心电指标(QTc、QTd、QTcd、Tp-Te和Tp-Tec)、心率变异性(SDNN、pNN50、LFnorm、HFnorm)差异。分析两组时间-时域趋势线(时间-SDNN趋势线、时间-pNN50趋势线)、时间-频域趋势线分布特征。结果 观察组QTc、QTd、QTcd、Tp-Te和Tp-Tec均高于对照组,而SDN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pNN50趋势线、时间-频域趋势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发作NSVT的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心室复极及心率变异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复极 心率变异性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媛 吕金兰 +5 位作者 马淑英 刘振波 卜培莉 王乐信 马龙乐 李志平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心肌梗死 碎裂QRS波 室性心律失常 短阵室速 室早Lown分级35级
下载PDF
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春梅 刘明 +2 位作者 曾书燚 罗宇萍 钟欣静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7期890-894,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了解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CHF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0例患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了解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CHF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0例患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下壁导联室性早搏的R/S波比值分为R/S≥1组(n=85)和R/S<1组(n=85),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的情况。结果入组患者中共54例(31.76%)记录到至少1次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与R/S≥1组相比,R/S<1组NSVT发生率更高(40.00%vs 23.53%,χ^(2)=5.319,P=0.021)。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患者共31例(18.24%),进展性心衰死亡16例(51.61%),猝死8例(25.81%),原因不详7例(22.58%)。R/S≥1组死亡率低于R/S<1组(11.76%vs 24.71%,χ^(2)=4.774,P=0.029),患者生存期长于R/S<1组[(7.60±3.60)个月vs(5.62±2.89)个月,t=3.95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06,95%CI(0.122~0.768),P=0.012],但在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22,95%CI(0.174~1.024),P=0.057]。在次要终点事件方面,R/S≥1组心衰再住院率低于R/S<1组(34.12%vs 54.12%,χ^(2)=6.895,P=0.009),首次心衰至再住院间隔时间长于R/S<1组(P=0.04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0,95%CI(1.434~5.865),P=0.003],且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386,95%CI(1.251~4.551),P=0.008]。结论 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其预后具有相关性,R/S<1或为其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但需要综合考虑成对室性早搏及NSVT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早搏 R/S波比值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预后
原文传递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
8
作者 肖丽 智永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胺碘酮+美托洛尔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50例。单一组应用单一胺碘酮治疗,联合组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胺碘酮+美托洛尔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50例。单一组应用单一胺碘酮治疗,联合组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QTc间期。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单一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单一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2822.72±4.32)次/d、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1.62±0.67)次/min均少于单一组的(3896.02±6.28)次/d、(4.23±0.51)次/min,QTc间期(0.42±0.13)s长于单一组的(0.32±0.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胺碘酮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分析
9
作者 吴建琼 张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3-134,共2页
为探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VT)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 ,分析 52例VT的动态心电图 (DCG)变化和临床特征。结果经测定绝大部分VT的提前指数 >1 ,而易损指数 <1 .4;因此 ,一般不会引起室颤 ,52例患者经随访 1~ 3年 ,VT绝大部分消... 为探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VT)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 ,分析 52例VT的动态心电图 (DCG)变化和临床特征。结果经测定绝大部分VT的提前指数 >1 ,而易损指数 <1 .4;因此 ,一般不会引起室颤 ,52例患者经随访 1~ 3年 ,VT绝大部分消失 ,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阵室速 动态心电图 分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