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their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agro-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1
1
作者 HAO Haiguang ZHANG Jiping +2 位作者 LI Xiubin ZHANG Huiyuan ZHANG Q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653-664,共12页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Taibus Banner, Duolun county and Zhengxiangbai Bann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n ecosystems in these agro-pastoral area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In 2011,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EFC) was 0.665 g hm2, and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EFP) was 2.045 g hm2, which was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EFC.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consumption (EFAC)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C,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EFGP)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P. Bo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consumption (EFGC) and EFGP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indicating that income was mainly depended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with higher incomes consumed more livestock prod- ucts. The full-time farming households (FTFHs) had the highest EFP,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production (EFAP), EFGP and EFGC, followed by the part-time farming households (PTFHs) and non-farming households (NFHs), which indicated that part-time farming and non-farming employment reduced the occupancy and con- sump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some extent. When farming households engaged in livestock rearing, both the EFAP and EFAC became smaller, while the EFP, EFC, EFGC and EF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ootprints among different household grou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ecosystem conserva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laborers wh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participating in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livestock rearing non-farming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agro-pastoral area
下载PDF
我国农民的职业流动及择业期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坚 葛晓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110-117,共8页
通过代内流动表对农民初职、现职和未来职业预期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农民非农化进程将减慢;最期望流向其他职业的是雇工而不是农民;个体工商劳动者成为了农民向高层流动的“中转”职业;尽管农民的流动人数很多,但都集中在声望... 通过代内流动表对农民初职、现职和未来职业预期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农民非农化进程将减慢;最期望流向其他职业的是雇工而不是农民;个体工商劳动者成为了农民向高层流动的“中转”职业;尽管农民的流动人数很多,但都集中在声望值较低的职业之间,流动后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如何加快农民继续向非农职业转移以及促进农民由低层向高层流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农民身份的一系列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已弱化,使农民具备向上垂直流动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非农化 职业流动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姜爱林 《规划师》 2002年第8期65-70,共6页
简要介绍城镇化理论研究轨迹及其主要成果,对近几年来城镇化理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最后勾勒当前城镇化理论研究存在的种种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中国 城镇化 人口流动 非农业 经济全球化
下载PDF
宁波市“耕地智保”应用场景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建明 周文奇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2年第5期132-137,共6页
本文结合宁波市耕地保护工作实际,分析了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耕地智保”应用场景的定位、总体架构,详细论述了应用场景的主要功能及特色。结合全面推行的浙江省田长制,宁波市“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基于“浙政钉”业务协同模式,... 本文结合宁波市耕地保护工作实际,分析了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耕地智保”应用场景的定位、总体架构,详细论述了应用场景的主要功能及特色。结合全面推行的浙江省田长制,宁波市“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基于“浙政钉”业务协同模式,采用空间码关联和铁塔视频技术,实现耕地监管全覆盖。自上线以来,成效显著,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非农化” “非粮化” 监管 应用场景 空间码
下载PDF
农地确权、细碎化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江华 罗明忠 洪炜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6,共9页
基于2016年江西省7个地区13个县(区)1402份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细碎化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提升农地... 基于2016年江西省7个地区13个县(区)1402份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细碎化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提升农地产权强度、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预期、提高农地产权排他性能力直接促进,而且通过固化农地细碎化格局间接产生正向影响。为此,要继续推进并完善农地确权工作,充分发挥确权的积极效应,防止传统确权方式固化农地细碎化格局,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细碎化 非农就业
下载PDF
人力资本投资、就业能力与农民收入增长 被引量:20
6
作者 吴振华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7,共8页
当前我国农民自身增收能力较弱,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人力资本投资约束下的低水平就业能力限制了其收入增长的空间。根据在重庆市的调研资料分析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源于农民就业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就业岗位胜任能力... 当前我国农民自身增收能力较弱,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人力资本投资约束下的低水平就业能力限制了其收入增长的空间。根据在重庆市的调研资料分析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源于农民就业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就业岗位胜任能力的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受制于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特别是教育投资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又影响到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就业能力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非农收入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农业收入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教育—就业岗位胜任能力—收入"是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路径中的核心传导机制。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就业能力 农民收入增长 农业收入 非农收入 教育投资 健康投资 迁移投资 就业机会获取能力 就业决策能力 岗位胜任能力
下载PDF
家庭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弓秀云 秦富 《技术经济》 2007年第6期94-99,共6页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农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家庭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对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地资源匮乏是家庭从事非农劳动供给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在教育培训、信贷支持、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增加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非农劳动供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庆市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卫欣 邱道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行为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小城镇隐形地进行。为推动该市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多层次、多样化、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特征,并对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 近年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行为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小城镇隐形地进行。为推动该市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多层次、多样化、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特征,并对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影响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 流转 小城镇 重庆市
下载PDF
三维资本视角下失地农民非农就业扶助机制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大兴区的调研 被引量:11
9
作者 贾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96,共13页
失地农民是与我国快速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个新群体,非农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文章引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维资本因素... 失地农民是与我国快速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个新群体,非农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文章引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维资本因素,构建了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理论模型,全面分析了其对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作用机理,并采用对北京市大兴区33个征地拆迁村失地农民的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三维资本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就业扶助机制。该扶助机制要求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助延伸至就业后的工作适应,使扶助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在决策和执行层面把握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更加积极有效地化解失地农民反复失业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资本 失地农民 非农就业 扶助机制
原文传递
黑龙江农业用水推估与雨养农业刍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夏广亮 韩玉梅 +2 位作者 杜崇 姚章村 肖迪芳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7年第4期4-8,共5页
根据黑龙江省实测资料推算新理念的“农业用水”。按土地利用系数0.7计,各种不同水旱种植比例的农业用水为382.2~582.0mm/a,而我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为1400~600mm,因而具有雨养农业潜力。并可作为黑龙江省排灌、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黑龙江省实测资料推算新理念的“农业用水”。按土地利用系数0.7计,各种不同水旱种植比例的农业用水为382.2~582.0mm/a,而我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为1400~600mm,因而具有雨养农业潜力。并可作为黑龙江省排灌、环境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的新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 作物用水量 体闲期用水 非耕地用水 降水有效性 雨养农业
下载PDF
农民收入:工业化的首选目标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地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84,共8页
农民收入低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工业化的过程将在增加工业产出量的同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使就业结构适应产业... 农民收入低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工业化的过程将在增加工业产出量的同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使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及服务业趋于均等 ,从而增加农民的相对收入 ,实现城乡收入均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 ,彻底消除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各种以政府为背景的垄断 ,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工业化 非农就业 公平竞争
下载PDF
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9,共13页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田灌溉 “非粮化”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种植结构
下载PDF
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乐小芳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呈现出以下特征:农民群体兼业化和跨区域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土地细分和农业生产的内向型的规模扩大并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农业趋向分离。我国目前所特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对... 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呈现出以下特征:农民群体兼业化和跨区域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土地细分和农业生产的内向型的规模扩大并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农业趋向分离。我国目前所特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对农村环境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方式 非农业生产方式 农村环境
下载PDF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金深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2,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农产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 就业结构 产业政策 劳务输出 产业转移 就业弹性
原文传递
农村耕地林化的非农就业视角解释——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15
作者 马慧汶 王茂军 +1 位作者 刘涛 曹广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6,共18页
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农民占用耕地栽树的耕地林化现象,与严禁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快速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论文以山东省... 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农民占用耕地栽树的耕地林化现象,与严禁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快速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论文以山东省新泰市735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将劳动力非农化细分为全户外迁型、部分外迁型、住村非农就业型,在分析2009—2019年耕地林化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对耕地林化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①新泰市村庄耕地林化在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在西部呈现白马山脚下和中部平原两大集聚区,柴汶河流域村庄耕地林化相对较少。②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三种类型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村庄全户外迁规模、部分外迁规模刺激了耕地林化,其中,全户外迁刺激影响最大,其次为部分外迁。迁移到市外人数越多的村庄,耕地林化面积越大。村庄住村非农就业规模显著抑制了耕地林化,但这种抑制作用与其非农就业地点关系不大。③耕地林化在平原、丘陵村庄都普遍存在,坡度2°以上的村庄耕地林化面积较大,耕地林化多占用质量较差的耕地。④政府征地显著刺激耕地林化,且耕地林化具有空间邻近效应,但耕地流转对其具有抑制作用。此外,耕地林化受到认为粮食生产非常重要的村干部的抑制。研究结果展示了村庄耕地林化的动因,并为防治耕地林化提出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林化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 人口外迁 非农就业 村庄尺度
原文传递
非农职业经历、土地流转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影响效应
16
作者 王林蔚 霍学喜 孔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基于陕西省56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家庭农场异质性基础上,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模型探究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净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流转视角下非农职业经历影响... 基于陕西省56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家庭农场异质性基础上,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模型探究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净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流转视角下非农职业经历影响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高龄农场主非农职业经历对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非农职业经历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土地流转期限提高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且土地流转规模的中介效应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完善具备非农职业经历群体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态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并适度推进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及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主 非农职业经历 生态自觉性 农业生产 土地流转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郝海广 李秀彬 +1 位作者 张惠远 张继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63,共12页
利用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农户调查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产足迹远远高于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分别对农户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具有决定作用;2)农户生态足迹... 利用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农户调查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产足迹远远高于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分别对农户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具有决定作用;2)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3)少数民族户、畜牧业收入占比大、人均牧草地多的农户,虽然耕地生产足迹和耕地消费足迹较小,但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均较大。基于农牧交错区脆弱生态系统,建议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非农就业,降低农户对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产和消费 生态足迹 非农就业 资源禀赋 农牧交错区
原文传递
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汉川市为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熊桉 张奋勤 高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2-86,共5页
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与可耕地面积的减少,预期的非农就业收入高于农业内部的就业收入是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农民非农就业外部环境欠佳与农民自身素质较差是制约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对... 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与可耕地面积的减少,预期的非农就业收入高于农业内部的就业收入是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农民非农就业外部环境欠佳与农民自身素质较差是制约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构建公共就业平台是促进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措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是促进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劳动力 非农就业 调查与思考 汉川市 湖北省 中小民营企业 就业收入 建设与发展 耕地面积 数据显示 制约因素 自身素质 外部环境 重要措施 职业培训 主要途径 城镇化 人数 内部 农业 预期 公共
下载PDF
宁夏青铜峡灌区农区非农区的水盐均衡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宇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4-230,共7页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的水盐均衡情况,为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灌区分为农区、非农区、水域3部分,采用建立的农区-非农区-水域水分转化与均衡模型,研究宁夏青铜峡灌区的水盐运移与转化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的水盐均衡情况,为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灌区分为农区、非农区、水域3部分,采用建立的农区-非农区-水域水分转化与均衡模型,研究宁夏青铜峡灌区的水盐运移与转化的关系。【结果】2000年进入灌区的水量包括灌区降水5.04亿m3和引黄灌溉60.29亿m3。灌区水分消耗和转化各项中,农区地面蒸发量为23.41亿m3,非农区地面蒸发量为5.45亿m3,水域蒸发量为4.21亿m3,农区向水域地下水迁移量为3.12亿m3,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为3.68亿m3;2000年青铜峡灌区农区总进盐量为268.68万t,总排盐量为444.43万t,即灌区耕地当年总脱盐量为175.75万t。灌区排出耕地的盐量由3部分组成:通过耕地排水排出的盐量为342.43万t,占总排盐量的77.05%;通过农区向非农区的地下水迁移排出的盐量(非农区积盐量)为46.80万t,占总排盐量的10.53%;通过农区向水域的地下水迁移排出的盐量(水域积盐量)为55.20万t,占总排盐量的12.42%。说明盐荒地和水域的旱排能力相当重要。【结论】探明了灌区水盐平衡与转化规律,灌区非农区和水域对灌区排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农区 非农区 水域 水盐均衡
下载PDF
工资歧视与农村居民的非农劳动供给 被引量:5
20
作者 常进雄 赵海涛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7-165,共9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以及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并存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工资歧视程度、农村居民非农劳动供给弹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以及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并存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工资歧视程度、农村居民非农劳动供给弹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的估计表明,如果农村户籍劳动力的工资能够增加到无歧视程度,农村户籍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将增加31.11%。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问题,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也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改革户籍制度、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歧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增加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供给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劳动供给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制约的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歧视 农村居民 非农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