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尤陈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4,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无讼 理想类型 法律意识 权利意识
下载PDF
“无讼”理想及其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志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无讼”是中华民族在法律文化上的最高追求 ,是历代统治者与儒生们所追求的目标。无讼的理论产生于 30 0 0年前 ,它的实践贯穿于 30 0 0年当中。那么 ,在中国当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悠久的传统法律文化给中国法律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
关键词 '无讼' 现代法律 法律文化 法学 中国 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信仰 律师业 权利 '无讼'价值观
下载PDF
传统中国厌讼文化考 被引量:7
3
作者 周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7,共8页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原因作为一个法学、文化学问题已经被学界关注多年。但不知应遗憾还是欣慰的是,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厌讼”心理的存在是“厌讼”现象的关键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原因作为一个法学、文化学问题已经被学界关注多年。但不知应遗憾还是欣慰的是,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厌讼”心理的存在是“厌讼”现象的关键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典社会的做法时,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别样的情形首先,传统中国虽然存在几乎不到官衙解决纠纷的现象,但却可能不存在今人所谓的“厌讼”现象;其次,传统中国民众之所以不到官衙诉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非部分学者所说的那样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讼 无讼 国家 社会 民间
下载PDF
讼卦之“讼”辩正 被引量:6
4
作者 方潇 段世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142,共12页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有对《周易》讼卦之"讼"的误读,这种误读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实践。事实上以历史语境言,"讼"从来源看具有必然的天理,从含义看具有丰富的法蕴而非仅指"诉讼",从属性看则具有吉性而非为"...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有对《周易》讼卦之"讼"的误读,这种误读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实践。事实上以历史语境言,"讼"从来源看具有必然的天理,从含义看具有丰富的法蕴而非仅指"诉讼",从属性看则具有吉性而非为"终凶",从深度看也绝无"无讼"之义。虽然历史上学术受政治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讼卦之"讼"进行学术辩正仍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讼卦 诉讼 吉凶 无讼
原文传递
为当代中国农民的诉讼观辩解——农民“无讼”观根源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云升 韩树军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9-43,共5页
诉讼观是法意识的核心,实现法治必须关注法意识的培育。“无讼”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诉讼观的主流。然而我们却不能将此完全归因于传统法文化,而推卸当代人的责任。传统文化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今日农民之无... 诉讼观是法意识的核心,实现法治必须关注法意识的培育。“无讼”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诉讼观的主流。然而我们却不能将此完全归因于传统法文化,而推卸当代人的责任。传统文化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今日农民之无讼观根源可归结为:因立法缺失而不能诉、司法腐败而不敢诉、政府法律服务不到位而不知诉以及农民经济困难而诉不起。因此,农村法治进程缓慢怪不得农民意识落后,实现法治的重任还是应由各级国家机关来担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无讼 诉讼观 根源
下载PDF
儒家如何不法家——孔子“听讼犹仁”说
6
作者 武树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80,共10页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当为“吾听讼犹仁也”。“听讼犹仁”反映了孔子的五条诉讼理念:一,两造必备,不可片言折狱;二,注重证据,杜绝无实之辞;三,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回归正常生活;四,法官要时...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当为“吾听讼犹仁也”。“听讼犹仁”反映了孔子的五条诉讼理念:一,两造必备,不可片言折狱;二,注重证据,杜绝无实之辞;三,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回归正常生活;四,法官要时时记得民众的期盼,谨慎地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判决;五,法官的职能不仅仅是处分违法犯罪者,而是知晓产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并努力改造之。“无讼”的境界是“至善”“平天下”,即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并非轻讼抑讼贱讼和重义轻利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讼犹仁 片言折狱 无讼 至善 平天下
原文传递
法院宣告合同无效与当事人诉讼请求衔接的探讨
7
作者 李锦霞 王俊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1-82,共2页
法院依职权宣告合同无效应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相衔接 ,这样才符合法律原则及“不告不理”的诉讼规则。
关键词 宣告合同无效 诉讼请求 衔接 不告不理
下载PDF
孔子“无讼”政治理想与依法治国探析
8
作者 庄思 李清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3-66,共4页
孔子"无讼"政治思想是对三代以来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突破,"无讼"政治思想能影响社会与儒家倡导的"义利观"密不可分,"无讼"是孔子思想政治活动的最终目标,实现在于调解与教化,根本在于"富而... 孔子"无讼"政治思想是对三代以来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突破,"无讼"政治思想能影响社会与儒家倡导的"义利观"密不可分,"无讼"是孔子思想政治活动的最终目标,实现在于调解与教化,根本在于"富而后教",剖析"无讼"政治理想的合理之处,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无讼 政治理想
下载PDF
申明亭普法所蕴藏思想的现代启示
9
作者 罗祥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3-67,共5页
申明亭是我国明朝地方息讼止争、教化群众的场所,围绕申明亭有一系列的配套教化措施,譬如教民榜文、群众教化、里老人等。申明亭在明清时期的农村起到普法的作用,提高了农民法律意识,巩固了政权统治。与明朝其他农村普法模式不同的是,... 申明亭是我国明朝地方息讼止争、教化群众的场所,围绕申明亭有一系列的配套教化措施,譬如教民榜文、群众教化、里老人等。申明亭在明清时期的农村起到普法的作用,提高了农民法律意识,巩固了政权统治。与明朝其他农村普法模式不同的是,申明亭在普法实践过程中蕴藏着民本位思想、无讼思想、需求层次理论三种思想理论,时至今日这些思想和理论仍对我国当代农村普法观念有启迪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明亭 农村普法 无讼 思想
下载PDF
行政消极应诉行为探析
10
作者 张运萍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十五周年之际,反思行政诉讼中被告消极应诉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推进行政法治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行政消极应诉是被告对原告诉权的否定,对法院审判权的藐视,对人大立法权的对抗...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十五周年之际,反思行政诉讼中被告消极应诉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推进行政法治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行政消极应诉是被告对原告诉权的否定,对法院审判权的藐视,对人大立法权的对抗和对社会公共意志的抵触。行政消极应诉在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缺失法律信仰,法律工具主义观念至上和行政权独尊致使司法审判权边沿化是行政消极应诉行为的两大起因。要有效防治行政消极应诉行为,必须倡导行政诉讼法治化的观念,完善行政诉讼立法,健全行政诉讼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消极应诉 不应诉判决 行政公诉制度 行政法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