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史鸿儒 张文忠 +5 位作者 解文孝 杨庆 张振宇 韩亚东 徐正进 陈温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85-1993,共9页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7m-2施氮水平的产量,且14.5kg667m-2施氮水平各施氮模式增产都是因为增加了穗外因素(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单位面积实粒数),降低了穗内因素(穗重、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在相同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产量显著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但"三段五次"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产,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高产,前两者产量都显著高于后两者,主要是因为前两者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抽穗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二次利用量(同化物间接供应量)均高,营养器官的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此外,在2种施氮水平下,前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模式。在14.5kg667m-2施氮水平下,前两施氮模式都获得了超高产量(>11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施氮模式 超高产量 物质生产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皖麦38淀粉形成与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20
2
作者 盛婧 胡宏 +3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封超年 彭永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7-511,共5页
研究在 180kg hm2 施氮量条件下施氮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皖麦 38籽粒淀粉形成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 :氮肥后移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下降 ,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上升 ;旗叶蔗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增加 ;籽粒蔗糖含量和可溶性糖... 研究在 180kg hm2 施氮量条件下施氮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皖麦 38籽粒淀粉形成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 :氮肥后移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下降 ,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上升 ;旗叶蔗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增加 ;籽粒蔗糖含量和可溶性糖降低 ;面粉峰值黏度上升。施氮模式以 30 %作基肥、5叶期施 10 %、叶龄余数 2 5和 0 5时各施 30 %为最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皖麦38品种 淀粉形成 产量 氮肥 施肥模式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4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8-1348,共11页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小明 谢迎新 +3 位作者 王永华 王晨阳 朱云集 郭天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8-582,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及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处理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常规施肥,提高幅度在107.5%~147.4%;玉米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施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提高幅度在28.5%~56.1%。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冬小麦提高2.2~5.1 kg/kg,夏玉米提高3.6~7.6 kg/kg;但改变基追配比处理在小麦季高于常规处理,在玉米季则低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均可作为适宜研究区域推广的肥料品种,而改变基追配比处理相对较适宜冬小麦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模式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彬 王玉波 +3 位作者 佟桐 刘笑鸣 赵猛 李彩凤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以平安18和金玉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施氮模式(0、175 kg/hm^2、175 kg/hm^2+增效剂、175 kg/hm^2+生物肥、175 kg/hm^2+增效剂+生物肥、225 kg/hm^2、225 kg/hm^2+增效剂、275 kg/hm^2),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 以平安18和金玉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施氮模式(0、175 kg/hm^2、175 kg/hm^2+增效剂、175 kg/hm^2+生物肥、175 kg/hm^2+增效剂+生物肥、225 kg/hm^2、225 kg/hm^2+增效剂、275 kg/hm^2),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进行测定,研究氮肥、氮肥增效剂和生物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玉米叶片光合速率,过量氮肥会产生抑制作用。施氮225 kg/hm^2+增效剂在整个生育期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NR和GS活性也高于其他处理,该施氮模式更好地协调光合作用和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氮肥的作用,能够增加百粒重和产量,平安18和金玉1号产量分别达13 116.94 kg/hm^2和13 58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模式 光合特性 氮代谢
原文传递
施氮模式对砂质潮土氨挥发、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谢迎新 刘园 +4 位作者 靳海洋 王晨阳 朱云集 郭天财 贺德先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采用连续多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hm2下,观测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季土壤氨挥发、子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季不同施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不同,当地常规施氮处理损失量最高,改变氮肥基... 采用连续多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hm2下,观测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季土壤氨挥发、子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季不同施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不同,当地常规施氮处理损失量最高,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次之,控释复合肥处理损失量最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氮模式处理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控释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增产9.89%和7.14%。不同施氮模式下夏玉米季氮肥利用率以控释复合肥利用率最高,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次之,常规施氮最低。综合考虑,控释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比均可作为砂质潮土区推广的适宜氮肥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模式 氨挥发
原文传递
施氮模式对玉米氮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欢 谭贺 +1 位作者 姜佰文 邓宏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13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氮肥单施和配施及基追比例对玉米各生育期氮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叶片、茎和鞘的氮含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叶片氮含量在各生育期基本表现为AK(硫酸铵为基肥)>ADA(磷酸一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氮肥单施和配施及基追比例对玉米各生育期氮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叶片、茎和鞘的氮含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叶片氮含量在各生育期基本表现为AK(硫酸铵为基肥)>ADA(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酸铵为基肥)>US(尿素+缓释尿素为基肥)>UO(尿素+有机肥为基肥)>UK(尿素为基肥)处理;到达成熟期子粒的氮含量为US>ADA>UO>CK>AK处理,且US和ADA处理子粒氮含量较CO、AK和UK处理差异显著;US和ADA处理在成熟期子粒氮积累量较大,UO、AK和UK处理次之;灌浆期和成熟期氮积累量与产量呈线性相关。整体施氮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尿素配施缓释尿素和降低基追比的多重氮源更适用于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模式 氮含量 氮积累量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降水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培如 钟融 +6 位作者 孙敏 孔玮琳 张敬敬 Hafeez Noor 任爱霞 林文 高志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30-1443,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后夏休闲,一年一熟。3个试验年降水量分别属于正常、干旱和湿润年型。试验设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耗水量、氮素吸收与利用、产量形成及不同降水年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以N 180 kg/hm^(2)最高,且丰水年和欠水年耗水变化率以施N 150~180 kg/hm^(2)最高,平水年则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花前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运转量,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花前叶片和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不同降水年型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率均以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了8.4%~35.6%,平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8.9%~33.7%,欠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13.4%~48.9%;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率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且施氮量增加到N 180 kg/hm^(2)时在丰水年仍可增产。丰水年施N 150~180 kg/hm^(2)肥效最高,达14.9 kg/kg,平水年和欠水年均施N 120~150 kg/hm^(2)肥效最高,分别达18.0和15.2 kg/kg;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均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此外,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考虑氮肥用量氮肥变化量对耗水量、氮素运转量及产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施氮量 降水年型 增长率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施氮对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冬雨 李立军 +5 位作者 赵鑫瑶 渠佳慧 杨金虎 王千军 罗素菊 韩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1,共12页
【目的】探究施氮对饲用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为阴山南麓地区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水肥高效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饲燕1号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阴山南麓地区... 【目的】探究施氮对饲用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为阴山南麓地区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水肥高效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饲燕1号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阴山南麓地区开展间作田间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燕麦间作箭筈豌豆、燕麦单作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记为OV、MO、MV),研究3种施氮水平(0,75,150 kg/hm^(2),分别记为N0、N75、N150)对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增加,其中以单作燕麦N150处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2020和2021年鲜草产量较N0分别提高了45.97%和50.00%,干草产量较N0分别提高了41.72%和43.74%。(2)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呈增加趋势,而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降低趋势,总体看以N150处理效果最好,但与N75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增加,其中以单作燕麦N15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0和2021年水分利用效率较N0分别提高了33.54%和28.27%。(4)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植株氮含量和氮吸收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植株氮含量和氮吸收量均增加,但在N15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降低,其中以间作燕麦N75处理下氮肥利用效率最高,2020和2021年氮肥吸收利用率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了28.21%和21.43%,2020和2021年氮肥偏生产力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了71.73%和5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间作方式 饲用燕麦 箭筈豌豆 饲草产量 饲草品质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分析及最佳施氮量的确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富强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杨树青 刘德平 李凤军 梁建财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7-1482,共6页
为了减轻内蒙古河套地区施肥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增加作物产量,进行不同施氮条件下氮素淋溶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河套灌区在当地常规灌水施肥基础上节水节氮各20%后可提高小麦、向日葵产量,而对小麦千粒重、向日葵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 为了减轻内蒙古河套地区施肥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增加作物产量,进行不同施氮条件下氮素淋溶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河套灌区在当地常规灌水施肥基础上节水节氮各20%后可提高小麦、向日葵产量,而对小麦千粒重、向日葵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结合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效应,通过HYDRUS-1D模型预测不同施氮模式下通过土壤下边界的氮素通量。结果表明,示范区小麦最佳施氮量为176.52 kg hm-2,向日葵最佳施氮量为118.1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模式 氮素流失 HYDRUS-1D 最佳施氮量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李金鹏 黄敬尧 +5 位作者 李中蔚 刘慧莲 程馨 李博文 李金才 宋有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氮肥基施(RW)、旋耕+氮肥后移(RA)、翻耕+氮肥基施(DW)和翻耕+氮肥后移(DA)共4个处理,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下小麦... 为明确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氮肥基施(RW)、旋耕+氮肥后移(RA)、翻耕+氮肥基施(DW)和翻耕+氮肥后移(DA)共4个处理,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模式下,翻耕较旋耕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显著增加;相同耕作模式下,氮肥后移(RA和DA)的产量较氮肥基施(RW和DW)分别提高了25.54%和17.94%。翻耕和氮肥后移均增强了花后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总干物质积累量。RA、DW、DA处理较R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干重密度及WUE,其中WUE增幅分别为21.35%、12.71%和31.21%。综合来看,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采用翻耕结合氮肥后移的种植模式能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维持叶片光合能力,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根系生长,实现产量和WUE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模式 施氮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春胜 王玉英 +3 位作者 董文旭 张玉铭 李晓欣 陈素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15-1520,共6页
本文总结了25年来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系统,农田的碳循环对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和管理措施(氮肥施入、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响应机制的研究成果。自2001年起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建立了3个长期定位碳循环试验:... 本文总结了25年来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系统,农田的碳循环对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和管理措施(氮肥施入、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响应机制的研究成果。自2001年起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建立了3个长期定位碳循环试验:耕作试验、有机循环试验和增温试验,并完善了4种农田碳过程监测方法体系:隔离罐-碱液吸收CO_2法、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涡度相关技术和浓度梯度法。量化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系统碳输入-输出的平衡,并对华北平原施氮农田土壤碳截留进行了再评价,指出秸秆还田下高水高肥的精细管理农田正在以77 g(C)·m^(-2)·a^(-1)的速度丢失碳;此外长期氮施入虽然显著增加0~100 cm土体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同时会造成0~60 cm土体土壤无机碳含量显著降低。我们在对碳过程环境效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增温和施氮均会降低CH4汇强度,但对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试验增温诱发的土壤干旱抵消了土壤温度的部分影响和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升高的适应性造成的。我们对剖面土壤气体的研究表明施氮对剖面CH4和CO_2均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将静态箱法和浓度梯度法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0~40cm土层是北方旱地无氮农田土壤CO_2产生和CH4吸收的主要发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过程 施氮 耕作模式 环境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华北平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雁南 杜峰 +3 位作者 隋媛媛 高艳 李伟伟 王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13-2925,共13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即,黄土丘陵区摞荒群落演替主要阶段的优势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对了解我国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的群落生态效应及人为施肥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即,黄土丘陵区摞荒群落演替主要阶段的优势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对了解我国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的群落生态效应及人为施肥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测试并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种在不同施氮方式(匀质和异质施氮)和水平(高、低和无氮对照)条件下植株个体生物量指标(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根长、直径、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及其差异显著性;并且利用根钻法和单样本T检验比较了异质施氮方式下施氮斑块与不施氮斑块根系形态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6种演替序列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存在种间固有差别,施氮方式和水平整体上对三者无显著影响;施氮方式和植物种类对根冠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说明个别种的根冠比对施氮方式响应明显,其中猪毛蒿根冠比在异质施氮方式下显著高于匀质施氮。2)6种演替序列种根系塑形指标包括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存在种间差别,并且施氮水平对比根长影响显著,高、低施氮水平下比根长都显著低于不施氮对照。3)狗尾草和铁杆蒿分别在异质高氮和异质低氮条件下施氮斑块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在异质高氮条件下施氮斑块发生了更多的伸长生长,其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施氮斑块中的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和狗尾草在异质高氮条件下,以及白羊草在异质低氮条件下,其根系直径在施氮斑块显著小于未施氮斑块。从根系形态变化敏感性和施氮对促进植物生长来看,演替过程中演替序列种对施氮响应的敏感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前期种对施氮响应更敏感,从施氮获利也更多,因而恢复前期进行人为干扰促进植被恢复效果也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群落 演替序列种 施氮方式 施氮水平 形态响应 敏感性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葛丽丽 赵财 +1 位作者 程宝钰 殷民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0期6-13,共8页
通过优化轮作模式和施氮制度,探究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建立农田高产、优质的生产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武威市进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连作(W)、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冬小... 通过优化轮作模式和施氮制度,探究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建立农田高产、优质的生产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武威市进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连作(W)、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和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4种种植模式;2年轮作周期内设置3种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_(0))、减量25%270 kg/hm^(2)(N_(1))和传统施氮360 kg/hm^(2)(N_(2))。通过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品质的测定,以期为该区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进而提高耕地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至灌浆期迅速增长,N_(2)处理在开花期具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N_(1)较N_(2)处理降低了10.1%和10.6%;与连作模式相比,WRV、WWV和WV 3种轮作模式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2020年和2022年平均提高14.9%和15.7%、10.9%和11.8%、8.6%和8.1%。减量施氮处理下,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但轮作模式提高了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产量得到了提高;与N_(2)相比,N_(1)处理产量降低了11.5%和12.5%,与连作模式相比,WRV、WWV和WV 3种轮作模式产量分别提高18.5%和23.8%、10.3%和16.1%、6.0%和11.5%。轮作模式结合氮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籽粒品质,其中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都有所提升。相关性分析显示,轮作模式结合氮肥对作物产量具有一定的提升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同提高。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轮作模式对农田春小麦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提升效应,因此,可作为西北绿洲灌区提高农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一种新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施氮水平 种植模式 干物质 籽粒品质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婷婷 张平平 +4 位作者 姚金保 封超年 马鸿翔 耿志明 杨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2-476,共5页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转运趋势基本一致,花后15d的茎鞘和叶片氮含量最高,随后迅速向籽粒转运,叶片是氮同化转运最主要的器官。与7∶1∶2施氮模式相比,5∶2∶3的施氮模式提高了花后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施氮模式间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参数、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差异不显著。与宁麦9号相比,宁麦14号有较高的氮同化转运能力,其花后各时期的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NR活性均高于宁麦9号。宁麦14号的淀粉糊化参数和面筋强度显著高于宁麦9号,但饼干直径显著低于宁麦9号。说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小麦淀粉品质、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均显著受品种影响,而施氮模式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模式 氮素转运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氮肥施用模式对北方粳型超级稻品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丽丽 史鸿儒 +4 位作者 张文忠 韩亚东 徐海 徐正进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9-263,共5页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施氮量关系密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施氮模式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后期施氮可能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提升。&q...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施氮量关系密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施氮模式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后期施氮可能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提升。"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稻米白度值较高,为35.7~37.9,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在高氮水平下差距更加明显,垩白粒率最大相差3.1%,垩白度最大相差2.0%。施氮与不施氮的空白相比,蛋白质含量升高,而食味值降低。在低氮水平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食味值则均低于后者;在高氮水平下,不同模式间的营养和食味品质规律性不明显。显著性测验表明,在2个施氮水平下,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施氮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所有施氮处理的相对经济效益均高于不施氮肥的空白处理,不同施氮模式中"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稻谷产值、产投比和相对经济效益均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且在高氮水平下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施氮模式 稻米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俊峰 李漪濛 +6 位作者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 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产量
下载PDF
氮肥形态与运筹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喻晓 吴绍军 +2 位作者 尹振华 张启莉 王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54-57,共4页
为提高川北烟区烤烟的产质量,采用不同氮肥形态及基追肥比例,研究氮肥运筹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基追肥比例为7∶3处理的烟叶产量及产值均最高;不同基追肥比例,上中等烟叶比例顺序为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硝态... 为提高川北烟区烤烟的产质量,采用不同氮肥形态及基追肥比例,研究氮肥运筹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基追肥比例为7∶3处理的烟叶产量及产值均最高;不同基追肥比例,上中等烟叶比例顺序为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硝态氮>100%铵态氮;随铵态氮肥用量减少,烟叶水溶性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总植物碱、总氮、钾和氯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烤烟产量、产值及品质等因素,优质适产烤烟最佳施肥方式为50%铵态氮+50%硝态氮,基追比例为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形态 氮肥运筹 烤烟 质量
下载PDF
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对不同施氮模式的响应
19
作者 罗健航 王海廷 +2 位作者 赵营 刘晓彤 张学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10期10-12,共3页
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之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处理施氮量减少14.3%,玉米可增产3.7%~4.9%,节本增效1226.1~1586.1... 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之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处理施氮量减少14.3%,玉米可增产3.7%~4.9%,节本增效1226.1~1586.1元/hm^2。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较常规施肥可节约氮28.6%,玉米增产0.8%~8.1%,但经济效益降低了967.8~3667.8元/hm^2。控释肥配施较常规施肥可节约氮54.3%,前两年玉米减产0.1%~0.7%,第三年增产3.9%,节本增效413.2~1673.2元/hm^2。氮肥的养分吸收量、养分收获指数和肥料偏生产力常规施肥最低,控释肥配施最高,分别为198.8~269.6 kg/hm^2、0.70~0.83、57.8~79.3 kg/kg。综上所述,减氮、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控释肥配施均可维持较高的玉米产量,提高氮肥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氮素吸收 施氮模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