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的白话报人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关联
1
作者 张向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4,共11页
清末的白话报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推动者”“游离者”“反对者”三类。“推动者”之于文学革命的意义显而易见,但那些游离于文学革命之外的白话报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以其精神或行动,间接地支持了文学革命。文... 清末的白话报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推动者”“游离者”“反对者”三类。“推动者”之于文学革命的意义显而易见,但那些游离于文学革命之外的白话报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以其精神或行动,间接地支持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中“推动者”与“反对者”之间的“文白之争”,表面上是语言形式与文学观念之争,其实质是文学的“权位”(“正宗”)之争。由于清末白话报人的代际差异和籍贯、文学趣味的不同,他们在文学革命中发生了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报人 文学革命 “文学正宗” 代际 籍贯 文学趣味
下载PDF
现代中国国际宣传的组织化实践——基于英文《大陆报》报人群体的历史观察
2
作者 蔡丰喆 黄瑚 《新闻大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2,119,120,共14页
在世界变局中如何有效沟通中外?这是从事文化事业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虑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张竹平、董显光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国际宣传知识经验的报人群体,面对“外强我弱”的不利国际舆论情势,率先进行了相对系统性的国... 在世界变局中如何有效沟通中外?这是从事文化事业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虑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张竹平、董显光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国际宣传知识经验的报人群体,面对“外强我弱”的不利国际舆论情势,率先进行了相对系统性的国际宣传的组织化实践,就外文报的角色定位、人员管理、宣传方针等关涉国际宣传的基本问题,贡献了独特而清晰的理论指南与实践经验,为彼时陷入困局的中国国际宣传行动提供了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报》 国际宣传 报人组织化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密勒氏评论报》:美国来华专业报人的进与退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保国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6-104,共19页
《密勒氏评论报》(简称《密》)由美国专业报人在1917年创办于上海。该刊在华出版发行了约32年,先后经历了3任发行人和主编。他们是密勒和鲍威尔父子。创办者密勒是最早来华从事新闻活动的西方职业记者,被誉为"美国在华新闻业之父&q... 《密勒氏评论报》(简称《密》)由美国专业报人在1917年创办于上海。该刊在华出版发行了约32年,先后经历了3任发行人和主编。他们是密勒和鲍威尔父子。创办者密勒是最早来华从事新闻活动的西方职业记者,被誉为"美国在华新闻业之父"。另一位创办者老鲍威尔则是第一位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外国来华办报人士。在他们的引领之下,一大批美国专业记者来华从事新闻活动,在国际新闻界留下了珍贵的一笔。《密》堪称一份转折性的在华外报。它是第一份由西方新闻专业人士来华创办的报刊。小鲍威尔主笔下的《密》在新中国建立后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刊物几经周折仍难以为继,最终于1953年7月停刊,成为最后一份离开中国大陆的外国在华英文报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勒氏评论报》 专业报人 新闻专业主义
原文传递
近代公共报人与晚清商战舆论的形成
4
作者 滕育栋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3期82-86,共5页
聚焦于晚清改革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梳理商战舆论的萌芽、展开和形成,分析其本土化、操作化以及合法化的建构历程,并以此为视角,考察推动该舆论形成的近代公共报人在这场政治经济改革中的角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近代公共报人 商战 舆论
下载PDF
福建华侨报人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琳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17,共7页
辛亥革命期间(1892-1916),在福建华侨集中的东南亚,涌现出一个卓越的华侨报人群体。他们通过所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与发动,使东南亚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经费供给地。这个华侨报人群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政治支柱、经济基础和军事... 辛亥革命期间(1892-1916),在福建华侨集中的东南亚,涌现出一个卓越的华侨报人群体。他们通过所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与发动,使东南亚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经费供给地。这个华侨报人群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政治支柱、经济基础和军事指挥力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华侨报人 辛亥革命 报纸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国民党报人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探索
6
作者 李秀云 刘怡 《传媒观察》 2019年第3期92-97,共6页
民国时期,新闻学界对新闻事业的现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看到了当时新闻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报纸在内容上流于制造社会罪恶,看不到工人和农民的活动;在发行上多被报贩把持;在广告刊登与内部财务状况上亦是... 民国时期,新闻学界对新闻事业的现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看到了当时新闻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报纸在内容上流于制造社会罪恶,看不到工人和农民的活动;在发行上多被报贩把持;在广告刊登与内部财务状况上亦是一片混乱。一些身在国民党体制内的新闻人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在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从新闻业发展趋向和经营模式两个层面出发,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与途径进行理论探索,试图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民党报人 新闻事业
原文传递
《礼拜六》作家群的文人心态
7
作者 肖爱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3-28,共6页
《礼拜六》是民国初期最成功的通俗文学期刊之一,它成功的一个内在的重要因素是拥有一个强大的作家群。作家们在文学现代化过程中由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艰难转型,以文人与报人双重身份参与文学事业,并在思想与文体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 《礼拜六》是民国初期最成功的通俗文学期刊之一,它成功的一个内在的重要因素是拥有一个强大的作家群。作家们在文学现代化过程中由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艰难转型,以文人与报人双重身份参与文学事业,并在思想与文体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为文学杂志提供了丰富的文本,为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六》 通俗文学 作家群 文人心态 报人身份
下载PDF
民国报人跨中西文化特质的成因分析
8
作者 许莲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85-88,共4页
尽管中国的报业雏形在唐代已经初见端倪,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新闻业却是伴随着清末民初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文化扩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国报人因而具有了特殊的跨中西文化特质。本文拟就其历史... 尽管中国的报业雏形在唐代已经初见端倪,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新闻业却是伴随着清末民初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文化扩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国报人因而具有了特殊的跨中西文化特质。本文拟就其历史成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报业 民国报人 跨中西文化特质 成因
下载PDF
晚清报人笔名小议
9
作者 程丽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3-115,共3页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名 报刊 晚清报人 室名别号 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