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兵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51-156,共6页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年鉴学派 后现代文化批评 历史叙述主义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仲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8,共9页
新文化史在过去20多年的西方历史研究中已经成为显学,它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历史的看法。其影响所致,渐有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之势。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反思,并对新文化史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应用情况作了相应的述评。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文化 范式 中国研究
下载PDF
对象、问题与方法: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朝晖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年第2期7-27,共21页
近年来,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出现多学科广泛参与、各种研究角度和方法异彩纷呈、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对各种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整合各学科研究成果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旨在回顾和梳理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走过的历程,分... 近年来,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出现多学科广泛参与、各种研究角度和方法异彩纷呈、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对各种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整合各学科研究成果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旨在回顾和梳理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走过的历程,分析和评估已有的各种研究范式,探寻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可分为滥觞与奠基、引入现代研究范式、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出版史研究、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出版史研究四个发展阶段,文章着重讨论了社会文化史语境下中国古代出版史在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新突破,指出出版文化史的书写将成为未来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出版史 出版文化 书籍史 新文化史 研究范式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动物史的起源与目标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怀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最近三十年来动物史研究逐渐兴起,学者称其为史学的"动物转向"。究其起源,实为多种思想和学术传统以及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合力促成的结果。这其中包括近代蓬勃发展的自然史,欧美学者关注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科学观察和分类,并探求... 最近三十年来动物史研究逐渐兴起,学者称其为史学的"动物转向"。究其起源,实为多种思想和学术传统以及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合力促成的结果。这其中包括近代蓬勃发展的自然史,欧美学者关注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科学观察和分类,并探求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动物史的传统还包括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发达的科技史,动物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特别是生物学、医学、现代农业科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当代史学所谓动物史则受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动物权利运动以及环保运动等社会政治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动物史研究取向致力于研究动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强调动物的史学主体性,其目标是将动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历史创造者和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史 科技史 动物史 新文化史 动物转向
原文传递
寻求意义:深度解释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左玉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4,共4页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史发展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的勃兴。社会文化史的基本理念,是以文化视角透视历史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生活作文化学提炼。目前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大多停留在历史描述的层面上,属于表层的社会现象描述和浅层的表象研究。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史学研究 新趋向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段炼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24,共18页
近20年来,在观念史、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新文化史以及报刊史等五个领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也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一方面,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带来研... 近20年来,在观念史、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新文化史以及报刊史等五个领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也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一方面,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带来研究视野的转变,也赋予思想史多元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理念的引入,特别是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扩大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范畴与边界,打通了思想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壁垒,也引发了研究者对于思想史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现代性 观念史 社会转型 新文化史 报刊史
原文传递
从微观史、日常生活史到社会文化史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立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58,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年鉴史学致力于建构全球总体史,强调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形成宏观史学的范式;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学则以细微、具体的人或事,阐幽发微,深描重叙,力图纠年鉴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年鉴史学致力于建构全球总体史,强调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形成宏观史学的范式;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学则以细微、具体的人或事,阐幽发微,深描重叙,力图纠年鉴史学之偏;新文化史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力图解构现代性的权威,由此带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史学研究 新趋向
下载PDF
《点石斋画报》与文化史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叶汉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利用《点石斋画报》进行文化史研究,可以揭示新文化史研究法中的文本分析法、文本交互分析法、跨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对媒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文本和语境分析的结合对解释各种论述间的矛盾和不一致所提供的裨助。前人对《点石斋画报》的研... 利用《点石斋画报》进行文化史研究,可以揭示新文化史研究法中的文本分析法、文本交互分析法、跨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对媒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文本和语境分析的结合对解释各种论述间的矛盾和不一致所提供的裨助。前人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中所存在的暧昧和吊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画报文本的复杂性和图文间的张力等问题的反映。作为晚清出现的一种新式媒体,《点石斋画报》无疑展示了视觉的现代性。即使画师要配合文字撰述者来"借书画为劝惩",整体而言,画报文本还是吊诡地兼具教化目的与颠覆潜力。在完整的检索系统支持下,对《点石斋画报》的全文本研究,有助于图文文本的交互分析;而进一步将《点石斋画报》与其他后起的画报对照比较以作跨文本研究,则可显出前者的特性在于它捕捉了新闻大众化前夕和大变迅即来临的境况。结合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来探究《点石斋画报》及其时代和社会背景,以揭示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当可窥见画报如何反映和表述19、20世纪之交处于现代转变边缘的中国对现代性的迎拒挣扎。在探讨转型期中国的图文诠释时,我们也看到随现代性而来的各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 新文化史 文本分析 语境分析 视觉现代性 转型期中国
原文传递
新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趋向(专题讨论)——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史学的转向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晴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6,共6页
1980年代以后,国际史学界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文化史应运而生。几乎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史与文化史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史学界相继复兴,社会文化史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视角勃然兴起,与国际学术界兴起的新文化史遥相呼应。目前... 1980年代以后,国际史学界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文化史应运而生。几乎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史与文化史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史学界相继复兴,社会文化史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视角勃然兴起,与国际学术界兴起的新文化史遥相呼应。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缺乏必要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专精的高水平著作(典范之作),且面临发展“瓶颈”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文化史研究大多尚停留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低层叙述和浅层描述层面,缺乏必要的研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史学研究 新趋向
下载PDF
社会文化史行进的四重维度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景和 冯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1,共6页
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交叉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新文化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认识和研讨。但进一步探讨西方新文化史、西方新文化史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等问题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 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交叉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新文化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认识和研讨。但进一步探讨西方新文化史、西方新文化史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等问题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需作专门细致的研讨。国内社会文化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史学研究 新趋向
下载PDF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反思
11
作者 曹龙虎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I0004,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转向”的整体效应影响,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主学科中学术地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从而也被视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转向”的整体效应影响,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主学科中学术地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从而也被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积极寻求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发现,虽然“语言学转向”拓展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议题思路,并提供了新的方法资源,但政治思想史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也存在创新有效性有限、学科主体性困境更为突出以及无法解决“理论贫困”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后半叶以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科危机问题异常复杂,除了知识层面的议题拓展、方法创新等问题外,还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定位,甚至与政治学、历史学等政治思想史所根植的相关主学科的研究取向变化等紧密相关,如何让政治思想史研究重获新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史 语言学转向 剑桥学派 概念史 新文化史
下载PDF
理论、边界与碎片化检讨——新文化史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仲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0,共8页
近些年,中国大陆也兴起新文化史译介热,但仍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误会和争议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反思,指出新文化史本身汲取了很多理论成果,这可以让史家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谨慎地展示自己的发现,更加谨慎地对待各种分析... 近些年,中国大陆也兴起新文化史译介热,但仍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误会和争议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反思,指出新文化史本身汲取了很多理论成果,这可以让史家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谨慎地展示自己的发现,更加谨慎地对待各种分析框架和研究典范。而在当下的西方,新文化史已经有统摄整个历史研究领域之势,它也同更多的相邻学科发生了密切关系,一个新文化史研究的国际化潮流已经出现,但由此也产生了"文化"的定义到底为何及其同社会的关系怎样、新文化史研究的碎片化等问题。"文化"或许并不能独立于物质、经济或社会因素之外而发挥作用,新文化史家必须在文化之外深化对社会和经济因素作用的认识,同时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成果,采取更为复杂的历史叙事,避免将文化泛化和走入历史研究碎片化的误区。不过,目前大家所乐道的中国语境中的碎片化问题,其实是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并非新文化史语境中的碎片化问题。目下我们的新文化史实证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仍系对外来刺激的追随和模仿,并非为内在学术理路发展的水到渠成,故此存在诸多耳食肤受、不求甚解的情况,尚缺乏深厚的研究基础与学术积淀,可待改善与提高之处甚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理论 文化 碎片化
原文传递
微观史学以小见大的逻辑差异——兼谈与其他史学路径的关系
13
作者 李根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34,共18页
以小见大是微观史学的特色。其合理性历经学界的误解和质疑,逐渐被认可。可是,由于当前研究往往就少量微观史作品谈其共性,尚未辨明其以小见大的逻辑差异,因此对微观史学的概念理解仍显模糊,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争议也没有被澄清。基于... 以小见大是微观史学的特色。其合理性历经学界的误解和质疑,逐渐被认可。可是,由于当前研究往往就少量微观史作品谈其共性,尚未辨明其以小见大的逻辑差异,因此对微观史学的概念理解仍显模糊,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争议也没有被澄清。基于对20余项微观史作品的以小见大逻辑剖析,可以分辨出“单子同构”“结构细化”“符号阐释”和“例外反推”四种类型。识别以上差异,有助于更精准地厘清微观史学与“全球微观史”“碎片化”“后现代主义”和“新文化史”的关系。全球微观史关注大空间跨度的文化反差,使个案极具代表性。这不能解决乡村主题微观史的论证可靠性问题,但证明关注冲突是以小见大的最合理思路;所谓“碎片化”的研究必不涉及宏观历史的思考,微观史学能提供更新历史共识的“反例”,有以小见大的意义,可避免成为“碎片”;后现代主义主张放弃整体史观,不抵制虚构,微观史作品则均致力于以小见大,也言出有据,存疑明确,与后现代无关;新文化史关注文化挪用,与大多数微观史类型有论证逻辑的差别,只有“例外反推型”与之契合。明确微观史学的逻辑差异,可以为澄清多重理论误解提供直观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学 以小见大 全球微观史 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 新文化史
原文传递
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晓明 王艳勤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7,共5页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史 新文化史
原文传递
本土崛起与借镜域外——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的若干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文浩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中国社会文化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生活方式、社会伦理、知识人社会、生活质量、礼俗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这些研究结合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情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理论创新意... 中国社会文化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生活方式、社会伦理、知识人社会、生活质量、礼俗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这些研究结合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情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理论创新意识。对于世纪之交传入国内的西方新文化史,国内学者除一部分青年学者热情接受以外,绝大多数学者对其采取了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即排斥其后现代意识而接受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本土社会文化史学者吸收新文化史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完善自己的研究实践和理论表述,促进了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史 新文化史 选择性吸收
原文传递
理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新文化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40,共16页
文化的时代性是古典文化史的考察重点。古典文化史注重精英文化而无视普通人的生活,强贴时代标签而忽略文化的多样性。新文化史扭转了这一局面。它顺应二战后人文社科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吸收了"自下而上"的社会... 文化的时代性是古典文化史的考察重点。古典文化史注重精英文化而无视普通人的生活,强贴时代标签而忽略文化的多样性。新文化史扭转了这一局面。它顺应二战后人文社科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吸收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思想,借鉴人类学等其他学科成果,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以文化及其意义为对象,开展跨学科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从事微观考察,从而拓展了史学研究领域,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运动。然而新文化史也存在弊端,如探讨对象的不明晰、研究取向的碎片化、客观历史的否定性,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另外,新文化史传入中国后,与社会史相结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仍有待于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林·亨特 《超越文化转向》
原文传递
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被引量:4
17
作者 萧放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年第1期79-83,共5页
新文化史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的评价与认识,应... 新文化史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的评价与认识,应从百年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哲学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修复与传承,是对民众文化地位的再确认,是对地方文化传统有效重建的契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众文化地位 地方文化传统
下载PDF
教育文化史:新文化史视域下的教育史学新范式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伟东 胡金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文化转向",新文化史成为史学主流,对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在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逐渐生成一种新的教育史学范式——教育文化史。教育文化史秉持人文主义... 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文化转向",新文化史成为史学主流,对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在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逐渐生成一种新的教育史学范式——教育文化史。教育文化史秉持人文主义教育史观,以教育历史中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积极借鉴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微观视角、底层视角和文化视角来审视历史,视史料为文本,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学术成果。教育文化史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史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史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教育文化史在强调教育的文化解释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解释,对教育历史客观性的怀疑可能会引起主观主义的盛行,无所不包而又缺乏中心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教育史的碎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新文化史 教育文化史 范式
下载PDF
身体:重构教育活动的另一可能——身体史视域下的教育活动史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艳莉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qu...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出发构建"总体史"。身体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不足也使得身体史研究有一定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身体史 教育活动史
下载PDF
文化史学是什么?--兼论新旧文化史学的内在一致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昭军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6,共13页
与以兰克为代表的政治史学相比较,文化史学主要围绕四个命题(或假设)而展开。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文化史书写的不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精英的历史,而是人民大众的历史。新文化史研究的课题虽趋于多样化,但对人民大众特别是下... 与以兰克为代表的政治史学相比较,文化史学主要围绕四个命题(或假设)而展开。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文化史书写的不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精英的历史,而是人民大众的历史。新文化史研究的课题虽趋于多样化,但对人民大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重视有增无减。第二,从历史观念看,文化史书写的不是一治一乱的历史,而是进步的历史。新文化史家并未远离进步,进步主义史观是其反思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第三,在目标和方法上,文化史学不以确立单个历史事实为至高无上的职责,而是要求揭示历史事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究明关系得以展开的背后因素。传统文化史重在探求历史背后的理性精神、科学法则、公理公例,新文化史聚焦文化的历史象征、意义和价值。第四,关于文化史学的功能和任务,无论新旧文化史均不满足于追求历史的真相,而是含有比较浓厚的致用色彩,重视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史学 新文化史 史学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