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的归属 被引量:112
1
作者 朱永学 王弘士 +2 位作者 吴毅 嵇庆海 黄彩萍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867-869,共3页
目的 评价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 (cN0 )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患者行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 139例PTC患者 (初治时为cN0 )的复发和 (或 )转移部位 (甲状腺 ,Ⅵ区 ,颈侧区 ,远处 ) ,把Ⅵ区淋巴结转移归入原发灶复... 目的 评价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 (cN0 )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患者行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 139例PTC患者 (初治时为cN0 )的复发和 (或 )转移部位 (甲状腺 ,Ⅵ区 ,颈侧区 ,远处 ) ,把Ⅵ区淋巴结转移归入原发灶复发 ,明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区分 ,逆向分析评价cN0 PTC患者选择性颈侧清扫的临床价值。结果 PTC患者甲状腺复发 83% ( 73/ 88) ,Ⅵ区转移 76 % ( 6 7/ 88) ,17例为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 ,占 6 5 % ( 17/ 2 6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为17% ( 17/ 98) ,其中 5例发生于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 ,占 19% ( 5 / 2 6 )。结论 支持对cN0 PTC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Ⅵ区清扫 ,不支持颈侧区 (Ⅱ Ⅴ )的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而对初治时为cN0 ,但术前超声和CT为N+的患者 ,则支持行颈侧区淋巴结的选择性清扫。在甲状腺癌诊治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Ⅵ区淋巴结 转移 治疗 诊断
原文传递
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性质中的作用 被引量:104
2
作者 刘金刚 刘亚 +9 位作者 李丽新 赵兴圣 周茂义 邵伟光 岳奎涛 张东雯 李文强 粘琦玉 张帅 曹会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1-735,共5页
目的通过对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转移性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探讨能谱成像在鉴别不同肿瘤淋巴结转移性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12月间淋巴瘤3例(28个淋巴结)、肺腺癌5例(30个淋巴结)、肺鳞癌4例... 目的通过对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转移性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探讨能谱成像在鉴别不同肿瘤淋巴结转移性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12月间淋巴瘤3例(28个淋巴结)、肺腺癌5例(30个淋巴结)、肺鳞癌4例(24个淋巴结)及胆管癌2例(10个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各个淋巴结在不同能量水平下(40~140keV,间隔10keV)淋巴结的CT值及碘基图和水基图各个淋巴结的碘和水含量,分别对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在不同keV下淋巴结的CT值、碘和水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观察肿大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对比噪声比对应的单能量水平是70keV。70keV下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CT值分别(81.36±9.81)、(58.33±21.55)、(56.47±10.62)和(73.57±4.4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9,P〈0.01),其中淋巴瘤与肺腺癌、肺鳞癌及肺鳞癌与胆管癌在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与胆管癌及肺腺癌与胆管癌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肺鳞癌CT值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碘含量分别为(1.93±0.04)、(1.16±0.15)、(1.25±0.21)和(1.44±0.04)g/L;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水含量分别为(1029.40±20.85)、(1024.98±11.19)、(1022.12±12.94)和(1030.87±10.10)g/L;肺腺癌与肺鳞癌的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含量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77,P〉0.05),其他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含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水含量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应用碘含量及低能量下的CT值,对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有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改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98
3
作者 付丽 松山郁生 +2 位作者 付笑影 刘彤华 土屋真一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0 88例术前没有作活检取材 (仅经细胞学或细针穿刺活检诊断 )的乳腺癌乳腺切除标本做全乳腺切片检查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1880例 ,观察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0 88例术前没有作活检取材 (仅经细胞学或细针穿刺活检诊断 )的乳腺癌乳腺切除标本做全乳腺切片检查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1880例 ,观察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表现。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发生率为 6.2 % (117/1880 ) ,其淋巴管侵犯 (54 7% ,58/10 6)、淋巴结转移阳性率 (76 4% ,81/10 6)及转移的个数 (平均 9 6)均明显的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集块型或 (和 )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 ,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 (主间质分离 )。电镜下见癌巢与间质接触侧的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与间质的结合弱 ;癌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丝 ;间质内见丰富的脉管。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淋巴管侵袭力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形态学 生物学行为 病理特征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 被引量:88
4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4 位作者 顾仰葵 赵明 张亮 谭志斌 刘达信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 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肺转移瘤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5~ 73岁 ,中位年龄 5 6 2岁 ,其中肝癌肺转移 10例 ,直肠癌肺转移 6例 ,乳腺癌肺转移 2例。 18例病灶数为 6 8个 ,平均每...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 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肺转移瘤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5~ 73岁 ,中位年龄 5 6 2岁 ,其中肝癌肺转移 10例 ,直肠癌肺转移 6例 ,乳腺癌肺转移 2例。 18例病灶数为 6 8个 ,平均每人 3 8个病灶 ,病灶平均直径为 2 5cm。在CT导向下将12 5I粒子植入肺转移瘤灶内 ,采用治疗计划系统 (TPS)计算布源 ;对残留厚度≤ 1 0cm的肿瘤选择平面植入方法 ,采用 18 5~ 2 9 6MBq活度的12 5I粒子相隔 1 0~ 1 5cm平面播植 ,12 5I在 1 7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结果  18例 6 8个病灶 ,完全缓解 (CR) 36个 ;部分缓解 (PR) 17个 ;无变化 (NC) 10个 ;进展 (PD) 5个。总有效率 77 9%。术中肺内有少量渗出 ;2例出现气胸 ,肺压缩均在 30 %以内 ,经保守治疗好转 ;术后 1周痰中带血 15例。 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 2例 (肺内 ) ;白细胞下降 2例 ,程度较轻 ,计数均在 3× 10 9/L以上。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临床疗效好 ,创伤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肺转移瘤 CT导向 病灶 植入治疗 肿瘤 年龄 NC 压缩 TPS
原文传递
SPECT/CT骨显像鉴别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81
5
作者 李伟 屈婉莹 +3 位作者 李威 韩丽君 于治国 姚稚明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3-345,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SPECT CT骨显像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84例脊柱骨病患者 ,行99Tcm MDPSPECT CT骨显像 ,同时获得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 2名核医学科医生... 目的 探讨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SPECT CT骨显像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84例脊柱骨病患者 ,行99Tcm MDPSPECT CT骨显像 ,同时获得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 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 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 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 ,判定为“符合” ;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 ,判定为“不符合”。结果 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以及融合图像对 2 9例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5 1.7%、93.1%、89.7%和 10 0 % ,对 5 5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32 .7%、6 0 .0 %、92 7%和 94 .5 %。示SPECT CT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 ;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 ;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 ,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 ;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 ,两者信息互补 ,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 SPECT CT骨显像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别诊断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显像 MDP SPECT CT 骨显像
下载PDF
大鼠肺癌侵袭转移中明胶酶A及其抑制剂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59
6
作者 陈洪雷 刁路明 +2 位作者 陈德基 李红钢 刘铭球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 探讨明胶酶A(MMP 2 )及其抑制剂 (TIMP 2 )和DNA指数 (DNAindex ,DI)在大鼠肺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中的动态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 3 甲基胆蒽 (MCA)及二乙基亚硝胺(DEN)碘油溶液在 80只大鼠左肺叶支气管灌注诱发大鼠肺癌。以... 目的 探讨明胶酶A(MMP 2 )及其抑制剂 (TIMP 2 )和DNA指数 (DNAindex ,DI)在大鼠肺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中的动态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 3 甲基胆蒽 (MCA)及二乙基亚硝胺(DEN)碘油溶液在 80只大鼠左肺叶支气管灌注诱发大鼠肺癌。以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大鼠肺癌侵袭转移中MMP 2、TIMP 2的蛋白及mRNA表达 ,在Feulgen染色切片上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DI值。结果 随大鼠肺癌的发生发展 ,MMP 2和TIMP 2的阳性表达均逐渐增加 ,阳性率范围分别为 8.5 %~ 85 .7%和 6 .4 %~ 35 .7% ,DNA指数 (DI值 )亦逐渐增高 [(1.4 7± 0 .5 4 )~ (2 .87±0 .5 5 ) ]。MMP 2的表达在原位癌与早期癌、早期癌与转移癌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肺癌与对照组和非癌性病变相比 ,MMP 2和TIMP 2表达的升高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DI值的升高在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大鼠肺癌癌变中TIMP 2的表达与MMP 2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MMP 2的表达与DNA异倍体呈正相关 (P <0 .0 1) ,并且MMP 2与大鼠肺癌晚期发生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激活的MMP 2对基底膜 (BM)等细胞外基质 (ECM)的过度降解破坏 ,可能是诱发性肺癌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MMPs与TIMPs平衡状态的失衡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明胶酶A 肿瘤侵袭性 肿瘤转移 肺癌 大鼠 TIMP-2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5
7
作者 尹珊珊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吴薇 杨薇 范智慧 王艳滨 戴莹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4-358,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癌 诊断价值 SONOVUE 增强CT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灌注过程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剂 动脉期 变化规律 成像技术 灰阶造影 造影检查 恶性肿瘤 延迟增强 早期检出 临床前期 小转移灶 治疗方法 分期诊断 肝占位 实质期 小病灶
原文传递
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MRI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张贵祥 魏梦琦 +4 位作者 韩月东 胡培珍 刘满声 尤志军 杨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介绍建立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分析成瘤率的影响因素 ,讨论MRI对脑膜及脑内转移瘤的检出效果及其表现基础。方法  3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从颈总动脉行血脑屏障开放接种VX2癌细胞 ,单纯接种VX2癌细... 目的 介绍建立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分析成瘤率的影响因素 ,讨论MRI对脑膜及脑内转移瘤的检出效果及其表现基础。方法  3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从颈总动脉行血脑屏障开放接种VX2癌细胞 ,单纯接种VX2癌细胞及单纯注射生理盐水。术后 1周开始在不同时间行MRI检查 (平扫和增强扫描 )。病理取材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实验组脑膜成瘤率 72 % (2 1/2 9只 ) ,脑内成瘤率 6 2 % (18/2 9只 )。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 ,T2 WI低或高信号。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TDPA)后T1WI有明显的增强效应。结论 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为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血脑屏障对脑及脑膜转移瘤的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T2 WI及T1WI增强是检出脑内及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转移瘤 动物模型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CD44 v6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9
9
作者 辛彦 赵风凯 +3 位作者 张素敏 吴东瑛 王艳萍 徐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观察转移相关粘附分子拼接变异体CD44v6在人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CD44v6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价CD44v6可否作为一个新的客观预测胃癌细胞转移潜能和胃癌患者预后的可靠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 目的观察转移相关粘附分子拼接变异体CD44v6在人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CD44v6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价CD44v6可否作为一个新的客观预测胃癌细胞转移潜能和胃癌患者预后的可靠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鼠抗人CD44v6特异性mAb,对45例早期胃癌,22例中期胃癌和103例晚期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之胃原发灶与转移灶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检测.应用χ2检验和Logrank检验方法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CD44v6在晚期胃癌中的检出率为466%(48/103),明显高于早期胃癌(267%,12/45)和中期胃癌(273%,6/22,P<001).伴淋巴结转移和伴肝脏转移之胃癌CD44v6检出率分别为49%(50/102)和714%(5/7),明显高于不伴转移的胃癌(186%,11/59,P<001).肠型胃癌中CD44v6检出率为449%(48/107),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274%,17/62,P<005).但是,CD44v6的表达与胃癌原发灶大小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CD44v6阳性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显著短于CD44v6阴性胃癌的患者(P=00002).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腺癌 CD44V6 基因表达 预后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多模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3
10
作者 彭荣 郝建成 +2 位作者 胡国权 范元军 怀建国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及多模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51例术后病理诊断及TNM分期的结肠癌病人,采用256层螺旋CT(MSCT)对51例结肠癌病人术前...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及多模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51例术后病理诊断及TNM分期的结肠癌病人,采用256层螺旋CT(MSCT)对51例结肠癌病人术前进行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及多模式图像后处理检查,评估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浸润程度、强化程度、邻近组织侵犯、引流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情况,进行CT术前诊断及TNM分期,与术后病理诊断及TNM分期的金标准进行对照。结果256层螺旋CT(MSCT)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T2期准确率为98.04%(50/51),T3期准确率为88.24%(45/51),T4期准确率为90.20%(46/51),一致性好(K=0.766,χ^2=65.623,P<0.05)。术前MSCT N分期与术后病理N分期比较,N0准确率为90.20%(46/51),N1期准确率为76.47%(39/51),N2期准确率为82.35%(42/51),一致性较好(K=0.611,χ^2=40.937,P<0.05)。结论256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及多模式后处理技术对结肠癌病人的术前诊断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术前评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 三维 早期诊断 肿瘤转移 肿瘤分期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希罗达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1
11
作者 刘晓晴 宋三泰 +4 位作者 管忠震 吴世凯 段玉峰 于静新 杨丽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 评价希罗达 (xeloda)单药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希罗达单药每天 2 5 10mg/m2 ,分早晚 2次口服 ,连续服用 2周 ,休息 1周为一个周期。每例患者至少进行 1个周期的治疗。结果  2 2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 目的 评价希罗达 (xeloda)单药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希罗达单药每天 2 5 10mg/m2 ,分早晚 2次口服 ,连续服用 2周 ,休息 1周为一个周期。每例患者至少进行 1个周期的治疗。结果  2 2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无完全缓解 (CR)患者 ,部分缓解 (PR) 8例 ,总有效率 36 .4%。病情稳定 (SD) 10例 ,病情进展 (PD) 4例 ,临床获益患者 (CR +PR +SD) 18例 (81.8% )。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率为 30 .0 %~ 33.3%。常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皮肤色素沉着、恶心、呕吐、厌食、疲劳 ,少数患者出现口炎、头晕、腹泻和胸闷。 36 .4%的患者有轻~中度贫血和白细胞下降 ,1例Ⅳ度骨髓抑制 ,个别患者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 希罗达是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有效的药物 ,尤其是对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患者仍有效。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好 ,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希罗达 治疗 肿瘤转移 复发 乳腺癌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肺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0
12
作者 毛友生 高燕宁 +2 位作者 赫捷 张德超 程书钧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32-634,共3页
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正迅速增高,已经跃居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虽然早期(pIa~pIb)肺癌手术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70%,但大部分患者(约75%)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Ⅰ~Ⅳ期患... 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正迅速增高,已经跃居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虽然早期(pIa~pIb)肺癌手术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70%,但大部分患者(约75%)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Ⅰ~Ⅳ期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肺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分子生物学 肿瘤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f HCC:predictors,early detection and experimental antiangiogenic therapy 被引量:57
13
作者 Jiang YF Yang ZH Hu JQ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1-65,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ors for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f HCC,and to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 onthe growth of transplantable human HCC in nudemice.METHODS RT-PC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expr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ors for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f HCC,and to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 onthe growth of transplantable human HCC in nudemice.METHODS RT-PC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n 56 pairs of nontumorous liver andtumor samples.Sixty blood samples from humanHCC were examined by nested RT-PCR to find outAFP mRNA.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andpolyclonal antibody against VEGF wereadministered to treat human HCC transplanted innude mice.RESULTS Thirty of 56 HCC samples showedstronger expression of MMP-9 in tumoroustissues than in nontumorous tissues.Fifteen ofthe 26 patients with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MMP-9 more than 0.34 developed tumorrecurrence or metastasis,whereas only 7 of 30patients with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less than0.34 developed tumor recurrenc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VEGF between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metastasis and those without recurrence.AFPmRNA was detectable in 53.3% of patients withHCC.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FPmRNA as a marker to detect hematogenousdissemination of HCC cells was 81.8% and84.4%,respectively.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against VEGFinhibited the growth of transplantable HCC innude mice by 52.2% and 45.7%,respectively.CONCLUSION MMP-9 expression in HCCcorrelates with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metastasis of HCC.Patients with high level ofMMP-9 expression in HCC are susceptible tometastasis.AFP mRNA could serve as anindicator of hematogenous spreading of HCCcells in circulation and a predictor of recurrenceor metastasis of HCC.Antiangiogenesis may bean adjuvant therapy for 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 heading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neoplasm metastasis angiogenesis liver neoplasmS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20年7566例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58
14
作者 樊嘉 周俭 +5 位作者 吴志全 汤钊猷 周信达 马曾辰 钦伦秀 王征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7566例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7566例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716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29%、41.76%、26.70%,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3.92%、56.12%、42.97%,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54%。肿瘤直径45cm的小肝癌患者术后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0%、38.47%,肿瘤直径〉5cm的大肝癌患者术后5、10年生存率分别为31.42%、20.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568,P〈0.01)。110例肿瘤降期后切除患者、515例术后复发再次切除患者、1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26%、67.28%、26.8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44%、13.01%(统计始于第1次手术)、34.90%。402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0.81%、55.63%及64.47%、58.52%。肿瘤直径、数目、分化程度及大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200.539,27.536,96.964,216.156,P〈0.01)。结论肝癌早期筛查和治疗,手术安全性的提高,综合治疗模式的开展,预防转移、复发研究的突破,显著地提高了肝癌外科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移植 预后 肿瘤转移 复发
原文传递
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8
15
作者 赵昌林 彭磷基 +2 位作者 张子丽 张涛 李恒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在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_3、CD_4、CD_8 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NK细胞的数量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以提高结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针灸效应
原文传递
462例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清扫范围的分析 被引量:52
16
作者 万远廉 潘义生 +3 位作者 刘玉村 王振军 张隽 黄珊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和淋巴清扫范围。 方法 对 1990~ 1999年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的 373例和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加盆腔侧方淋巴清扫术 (简称侧方清扫术 )的8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组淋巴转...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和淋巴清扫范围。 方法 对 1990~ 1999年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的 373例和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加盆腔侧方淋巴清扫术 (简称侧方清扫术 )的8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组淋巴转移率为 41 8% ,患者年龄、癌灶浸润深度、大体分型、癌灶大小是影响淋巴转移率的重要因素 (P <0 0 5 )。 89例侧方清扫术的盆腔侧方淋巴转移率为 15 7% ,其中 85 7%位于癌灶同侧。有盆腔侧方淋巴转移者均为浸润深度T3 、T4 者 ;癌灶>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 <6 0岁者盆腔侧方淋巴转移率较高。侧方清扫术组的盆腔复发率为5 6 % ,明显低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 17 7% (P <0 0 5 ) ;侧方清扫术组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6 7%和 47 9% (P >0 0 5 )。 结论 应提高对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 ,对怀疑或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灶侵犯浆膜或穿透肠壁、癌灶 >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淋巴结切除术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陶厚权 姚明 +2 位作者 邹寿椿 赵大建 裘华森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06-60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 7天开始灌胃给药 ,Rg3剂量为 0、2 5、5 0、10 0mg/kg ,每日 1次 ,共 6周。移植后第 8周...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 7天开始灌胃给药 ,Rg3剂量为 0、2 5、5 0、10 0mg/kg ,每日 1次 ,共 6周。移植后第 8周末处死动物 ,测定原位肿瘤重量 ,观察转移情况 ,并采用抗CD31抗体的标记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结果Rg3对原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2 5、5 0、10 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 5 2 3%、6 3 3%和 71 6 % ,肝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37 8%、6 8 9%和 84 4% ,腹膜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36 4%、74 6 %和 74 6 %。Rg3治疗后 ,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RG3 胃癌 生长 转移抑制作用 实验研究 药物疗法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梁颖 罗德红 +9 位作者 吴宁 李琳 赵心明 蒋力明 黄遥 蒋玲霞 王建卫 孙伟 刘媛 周纯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93-1197,共5页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们在时间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方面差异。结果 恶性淋巴结的血流量 (BF)值、血容量 (BV)值和表面通透性 (PS)值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MTT值短于正常组织 (P <0 0 5 )。鳞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和淋巴瘤的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不同 (P <0 0 5 )。峰值时间、MTT值和PS值方面 ,三者有差异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部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灌注特点不同 ,BF值、BV值、MTT值和PS值有助于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鉴别 ,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可帮助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淋巴结 灌注 正常组织 颈部 病理类型 BV 动态扫描 峰值 参数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9
19
作者 牟江洪 阎晓初 +5 位作者 李增鹏 王东 段光杰 向德兵 肖华亮 张沁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意义 淋巴管生成 podoplanin 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Ki-67指数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参数 染色检测 微血管密度 边缘区 淋巴管内皮 新生淋巴管 直肠癌组织 癌细胞转移 增殖状态 正常组织 血管检测 CD34
原文传递
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 被引量:52
20
作者 黄燕琪 马泽兰 +3 位作者 何兰 梁翠珊 梁长虹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9-292,297,共5页
目的 CT是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其对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仍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而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图像描述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 目的 CT是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其对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仍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而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图像描述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CT图像,其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4例,血管瘤(HEM)60例,肝细胞肝癌(HCC)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44例,转移瘤(MET)60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以Ma Zda软件生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进行各组病灶的判别。结果 258例患者中,基于增强CT图像的纹理分析对于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错判率(4.26%~37.80%)低于基于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9.57%~39.02%)。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错判率最低(13.57%);对于FNH与HEM的鉴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效果相当(错判率为4.26%);对于恶性肿瘤间的鉴别纹理分析错判率相对较高,若于恶性肿瘤间两两鉴别则错判率可降低(错判率最低为HCC与MET,约11.67%)。结论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作为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尤其是FNH与HEM、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恶性病灶间的两两鉴别;其中基于三期增强扫描的纹理分析较基于平扫图像者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结节病 肝肿瘤 血管瘤 肝细胞 胆管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增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