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7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骨超声观察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软组织变化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雷 王庆甫 +11 位作者 殷岳杉 郭盛君 常青 张岩峰 王丽莎 戚晴雪 郑皓云 杨黎黎 赵军 马玉峰 吴忌 郎松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肌骨超声(MSUS)观察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部软组织前后的变化,为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肌骨超声学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治的膝关节骨性... 目的:通过肌骨超声(MSUS)观察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部软组织前后的变化,为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肌骨超声学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50例并给予针刀松解术1次。以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2周为前后对照,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记录治疗前后痛疼(VAS)评分、膝关节周径;通过MSUS检查观察患膝关节腔积液量以及关节周围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膝关节疼痛指数6.850±1.417,治疗后2.790±1.299,疗后低于疗前;治疗前患者膝关节周径(407.320±45.151)mm,治疗后(391.240±41.129)mm,疗后周径小于疗前。肌骨超声下观察关节积液量治疗后治愈47膝,好转19膝,无效2膝;滑膜厚度治疗后治愈43膝,好转17膝,无效8膝。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积液量以及滑膜厚度在MSUS下的表现与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相一致,提示MSUS在观察针刀治疗KOA前后软组织变化上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针刀 骨关节炎 滑膜
下载PDF
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兔股四头肌肌腱拉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丽娟 史晓伟 +3 位作者 张伟 王彤 周帅 郭长青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62-468,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行为学、形态学及拉伸力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24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以改良Videman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固定6...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行为学、形态学及拉伸力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24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以改良Videman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固定6周建立兔KOA模型。电针组电针左侧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每周3次,治疗3周。针刀组以针刀松解左侧股四头肌肌腱,每周1次,治疗3周。分别于造模措施解除1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应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法进行行为学检测,治疗结束1周后进行HE染色和力学测试。结果:行为学治疗前观察显示:在局部疼痛、步态反应、关节活动和关节肿胀方面,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在局部疼痛、步态反应、关节活动和关节肿胀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疼痛上,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改变上,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活动度方面,电针组、针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肿胀上,电针组和针刀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学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极限载荷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极限载荷有下降趋势(P>0.05),针刀组极限载荷有上升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极限载荷升高(P<0.05),针刀组极限载荷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极限载荷有上升趋势(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针刀 股四头肌肌腱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少芳 黄漫华 +4 位作者 林卓鹏 陈欣泽 林冬娜 卢蓬 卢渠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比较枕下缘针刀松解与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松解组(186例)和推拿手法组(180例)。排除脱落病例,最后针刀松解组183例、推拿手法组176例纳入统计。针刀松解组采用针刀松解风池... 目的:比较枕下缘针刀松解与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松解组(186例)和推拿手法组(180例)。排除脱落病例,最后针刀松解组183例、推拿手法组176例纳入统计。针刀松解组采用针刀松解风池、枕下缘的阿是穴及枕下项线中外1/3的枕下缘处,每3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推拿手法组采用揉、捏、按、弹拨等传统的推拿手法,每2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6、12个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2.3%(169/183),优于推拿手法组的85.2%(150/17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点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及治疗后3、6个月的改善指数针刀松解组均优于推拿手法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DHI改善指数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针刀松解组复发率为10.3%(12/117),推拿手法组复发率为10.7%(11/1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短期疗效优于推拿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刀 推拿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文兵 姚东文 吴韦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精准三维立体定位阿是穴行小针刀靶点松解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的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并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精准三维立体定位阿是穴行小针刀靶点松解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的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并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自拟扳机指九分评定表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即时、1个月、3个月观察组扳机指九分评定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即时优良率为100.0%(37/37),优于对照组的8.1%(3/37,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痊愈率分别为100.0%(37/37)、97.3%(36/37),优于对照组的13.5%(5/37)、10.8%(4/37,P<0.05)。结论:阿是穴三维立体定位下小针刀治疗扳机指可明显改善症状,即时及远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扳机指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阿是穴 三维立体定位 超声引导 针刀
原文传递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何海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3期165-168,共4页
在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多从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机制作为突破口,针刀疗法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手段,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关于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本病的指导却少有涉及与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经... 在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多从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机制作为突破口,针刀疗法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手段,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关于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本病的指导却少有涉及与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经筋理论基本概念、经筋理论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指导如何选取针刀操作部位、如何临床运用针刀疗法等几个方面,就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膝骨关节炎 病因病机 针刀
下载PDF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其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与髓核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丽瑾 朱中书 +11 位作者 孙钦然 刘玉宁 刘方铭 郭闫萍 刘维菊 吴丙云 杜鹃 宫辉 孙绪国 尹聪 张道平 吴文庆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2-357,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及其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髓核超微结构,探讨其缓解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造模方法...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及其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髓核超微结构,探讨其缓解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造模方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夹脊穴组取C2-7椎旁夹脊穴,颈周腧穴组取颈周的双"脑空"穴、"脑户"穴、"大椎"穴、双"曲垣"穴、双"天宗"穴,进行针刀干预,每5d治疗1次,各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布洛芬胶囊+颈复康颗粒灌胃,每天1次,治疗10d。各组继续喂养20d后处死采集标本,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颈椎间盘MMP-1、MMP-3及TIMP-1的基因表达,并在电镜下行髓核超微结构观察。结果:MMP-1、MMP-3的基因表达检测,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低于模型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低于药物组(P<0.05);TIMP-1的基因表达检测,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高于模型组及药物组(P<0.05)。髓核超微结构观察:椎间盘髓核退变程度为空白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模型组。结论: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可通过调控MMP-1、MMP-3及TIMP-1的基因表达,影响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刀 颈周腧穴 细胞外基质 髓核超微结构 髓核
原文传递
针刀与髓芯减压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占有 周学龙 +3 位作者 谢利双 梁东岳 张红安 郑景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刀与髓芯减压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Ficat分期I-II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采用IBM SPSS 21 Statistics统计软件对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目的:比较针刀与髓芯减压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Ficat分期I-II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采用IBM SPSS 21 Statistics统计软件对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总体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学分析t=0.79,P=0.46,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t=3.27,P=0.00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学分析结果分别为t=12.53、t=11.35,P=0.00、P=0.00,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Z=2.12,P=0.02,P<0.05。结论:针刀和髓芯减压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有治疗作用,但针刀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所以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髓芯减压 随机对照 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PDF
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4
8
作者 韦晔 葛恒清 +1 位作者 李开平 王艳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7期159-16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松解腰背部筋...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松解腰背部筋膜及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热敏灸治疗。每周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核磁共振成像下病变组织显影面积以及热敏点数量。结果治疗后两组PRI、VAS评分、PP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PRI、VAS评分、PP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热敏点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热敏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核磁共振成像下病变组织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病变组织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热敏灸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热敏灸 针刀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4
9
作者 洪汉青 张彩荣 +3 位作者 陈德春 花志娟 王佩 阮志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9期162-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4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及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4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及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31例)和针灸组(30例)。针刀组选取膝关节周围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针灸组常规取穴,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问卷、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各30例完成疗程,其中针刀组脱落1例。WOMAC评分方面,两组在治疗1、3周和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针刀组治疗3周和治疗后1个月相比针灸组更优(P <0.05)。VAS评分方面,针刀组在治疗1周、3周、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降低(P <0.01),针灸组在治疗3周、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降低(P <0.05),针刀组在治疗1、3周相比针灸组更优(P <0.05或P <0.01)。两组治疗3周关节液中NO、IL-1β水平均升高(P <0.05),TGF-β1水平均下降,且针刀组优于针灸组(P <0.05)。针刀组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P <0.05)。结论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关节液中NO、IL-1β、TGF-β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膝骨性关节炎 针灸 疗效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喜云 陈志茹 +1 位作者 赵大成 郭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8-800,共3页
目的:应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采用针刀治疗,1周1次,共2次。观察治疗前后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ASLR)... 目的:应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采用针刀治疗,1周1次,共2次。观察治疗前后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ASLR)和腰椎功能JOA评分,应用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计算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平均肌电波幅(AEMG)、中位频率的斜率(MFs)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治疗后VAS评分减低,ASLR、JOA评分、AEMG和MPF增加,MFs绝对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针刀治疗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部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和肌肉疲劳程度,改善LDH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LDH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刀 表面肌电信号 临床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推割刀经皮微创松解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于长禾 罗涛 +5 位作者 刘长信 赵宇捷 田贵华 王锡友 刘景 王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验证推割刀经皮微创松解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及随机隐藏将患者1∶1分配到推割刀组和针刀组。推割刀组采用推割刀疗法,针刀组采用传统针刀疗法,各组治疗1次... 目的验证推割刀经皮微创松解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及随机隐藏将患者1∶1分配到推割刀组和针刀组。推割刀组采用推割刀疗法,针刀组采用传统针刀疗法,各组治疗1次。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第27周的治愈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患指关节疼痛评分、患指关节活动度及扳机指征。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纳入120人,针刀组1例患者由于病情较重自行退出,共119例患者完成研究并纳入主要结局指标的统计分析。治疗后第27周推割刀组治愈55例(91.67%),针刀组治愈39例(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扳机指征、疼痛、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而且随着时间进展,改善程度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3、6、12、27周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显示,推割刀组改善扳机指征、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均优于针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发生。结论推割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一次性治愈率较高,且疼痛、关节活动度、扳机指征等体征治疗后即刻缓解,治疗后半年内持续改善,无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割刀 针刀 经皮微创松解术 狭窄性腱鞘炎 弹响指 扳机指
原文传递
针刀整体松解术后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志伍 陈红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刀整体松解术后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手法松解治疗,采用VAS评分及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 目的:观察针刀整体松解术后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手法松解治疗,采用VAS评分及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分别从疼痛和运动功能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83.4%。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方面,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功能方面,肩关节内旋、摸背、摸耳及运动功能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后手法治疗肩周炎,能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功能,疗效优于传统手法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针刀疗法 临床观察 手法 VAS评分
下载PDF
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周昊 卞菊花 +4 位作者 马辉 奚诚玺 殷锦霞 高照 孙岩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2-2436,共5页
为探讨针刀联合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疼痛科就诊肩周炎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 为探讨针刀联合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疼痛科就诊肩周炎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臭氧治疗),针刀治疗组40例,综合治疗组40例(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臭氧+针刀治疗),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组内比较,3组治疗后VAS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VAS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药物及针刀治疗组,综合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高于药物及针刀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刀治疗联合曲安奈德、正清风痛宁、利多卡因及臭氧在关节腔及关节周围注射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治疗 曲安奈德 正清风痛宁 利多卡因 臭氧 肩周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董亚威 李石良 +1 位作者 王海龙 白广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663-4665,共3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针刀治疗KOA疗效确切,其应用渐趋广泛,文章试从临床及实验研究的角度对针刀治疗KOA的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针刀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3 位作者 丁伟国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脊神经 骨关节炎 腰椎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立勇 叶勇 +1 位作者 邵湘宁 朱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CNKI(1989~2012年)、VIP(1989—2012年)、万方(1989—2012年)等数据库,收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筛选,最...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CNKI(1989~2012年)、VIP(1989—2012年)、万方(1989—2012年)等数据库,收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12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对象。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iew Manage5.0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项研究经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2项研究同质性检验结果,x^2=4.65,自由度为11(P=0.95〉0.1),表明12项研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统计量。OR合并后经Z检验:Z=7.94(P〈0.00001),说明针刀和其他疗法相比,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推拿、牵引等疗法,但鉴于本研究纳入的方法学质量偏低、样本量有限,尚需要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大样本、科学规范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刀 腰椎间盘突出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退行性半月板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7
作者 时宗庭 王庆甫 +4 位作者 于栋 张毅 杨晓侠 刘恒平 张清烽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 :观察应用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退行性半月板病变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患者,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退行性半月板病变77例,其中男30例,女47例;年... 目的 :观察应用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退行性半月板病变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患者,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退行性半月板病变77例,其中男30例,女47例;年龄44~66岁,平均57.5岁。治疗后2周和1个月门诊随访,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VAS评分及半月板膨出距离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疗效。结果:治疗前、术后2周及1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51.63±15.26,77.13±11.82,87.56±8.65;治疗前、术后2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080±1.574,2.630±0.310,0.850±0.177,均较术前改善(P=0.00)。治疗前、术后2周和1个月半月板膨出距离分别为(0.400±0.156)mm,(0.298±0.140)mm,(0.240±0.110)mm,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0)。结论 :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定位准确,对退行性半月板病变疗效显著。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操作安全,无并发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骨超声 针刀 半月板 胫骨 膝关节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needle-knife in difficult biliary cannulation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被引量:16
18
作者 Ping-Hong Zhou, Li-Qing Yao, Mei-Dong Xu, Yun-Shi Zhong, Wei-Dong Gao, Guo-Jie He, Yi-Qun Zhang, Wei-Feng Chen and Xin-Yu Q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6年第4期590-594,共5页
BACKGROUND: Getting directly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BD)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for successful therapeutic biliary endoscopy. In 5%-10% of cases, the CBD remains inaccessible, necessitating pre-cut papillotomy... BACKGROUND: Getting directly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BD)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for successful therapeutic biliary endoscopy. In 5%-10% of cases, the CBD remains inaccessible, necessitating pre-cut papillotomy or fistulotomy with a needle-knif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early application of the needle-knife in difficult biliary cannulation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METHODS: Patients with failed biliary cannulation after 10 minutes or guide wire entering the pancreatic tube 3 tim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of needle-knife cut and group of persistent cannulation by standard techniques. The cannulation times, 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 total of 948 therapeutic biliary ERCP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October 2004 and February 2006. Of 91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biliary cannulation, 43 patients underwent needle-knife cut: the cannulation success rate was 90.7%, the mean cannulation time was 5.6 minut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9.3%. The other 48 patients underwent persistent cannulation by standard techniques: the cannulation success rate was 75%, the mean cannulation time was 10.2 minut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4.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cannulation success rate and cannulation time but in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early application of the needle-knife in difficult biliary cannulation is time-saving,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no increase in complica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needle-knife CANNULATION
下载PDF
针刀联合益胃健骨汤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留安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647-65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益胃健骨汤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均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观察组在对...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益胃健骨汤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均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胃健骨汤,每日1剂,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证候评分和膝关节屈伸功能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y评分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膝关节屈伸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液IL-1β、TNF-α和MMP-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现与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针刀联合益胃健骨汤内服可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并调节MMP-3、IL-1β、TNF-α等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小针刀 益胃健骨汤 中医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20
作者 梁朝 吴剑聪 +4 位作者 黄大鹏 乔晋琳 闫立 李媛媛 庄卫国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望京医院骨科门诊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阻滞疗法...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望京医院骨科门诊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病情分级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脱落1例,故两组完成观察的患者均为20例。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和病情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枕下痛、前额痛病情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治疗后偏头痛病情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起效快,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刀配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所致的枕下痛、前额痛效果优于神经阻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针刀 颈椎整复手法 神经阻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