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内在张力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卜祥记 吴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191,共9页
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的诠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非自洽性:从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去解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避免地把人的本质再度归结为马克思所反对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社会性本质归... 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的诠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非自洽性:从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去解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避免地把人的本质再度归结为马克思所反对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社会性本质归结为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必然导致对马克思所理解的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误解;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共同点,不能合理解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关论述的异同。造成时下流行诠释方案非自洽性的根源是未能洞悉马克思赋予人、社会及其关系的内在理论张力,从而把它们理解为单向度的封闭概念。只有再度开启马克思有关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双向度、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规定性,我们才能为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提供一个合理的诠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类本质 社会存在物
下载PDF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再理解 被引量:6
2
作者 侯铁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94,共4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 ,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 ,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 ,并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教育本质——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曼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39-145,共7页
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数千年来争论迭起,但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人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要素,追问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追问人的本质,因此,人学思想的演变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主要依据。... 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数千年来争论迭起,但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人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要素,追问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追问人的本质,因此,人学思想的演变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主要依据。探究教育本质不能陷入某一种或某几种教育思想的静止泥潭,而是要在整个历史长河的动态演进中辩证把握。问题不在于教育本质的终极回答是否存在,而在于追问本身及其过程。从教育本质看,教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要在历经数千年的不同教育思想的争鸣中理解教育。同时,回归现实进行整合思考,对教育实践做出符合时代哲学思维特点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思想 人的本质 教育思想 教育本质 历史演进
下载PDF
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吉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体育的审美是以人为对象,把体育看着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力量来直接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现象。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种现象进地一种文化哲学解释的理论。本文仅就体育的文化本质。"人化的自然"与体育美学的关系及其体育审美的... 体育的审美是以人为对象,把体育看着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力量来直接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现象。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种现象进地一种文化哲学解释的理论。本文仅就体育的文化本质。"人化的自然"与体育美学的关系及其体育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别问题进论述,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以及人同身体的自然的关系背景中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审美 人化自然 文化哲学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人学视野下之可能、必要与实现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化水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9年第2期11-15,共5页
人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实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实践性基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基于这三重本性进行,其... 人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实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实践性基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基于这三重本性进行,其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价值性才能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 人的实践
下载PDF
《乐记》“人生而静”章不同解释路向的考察与反思
6
作者 成守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60-566,647,共8页
《乐记》“人生而静”章蕴含着对人性、欲望与恶之间关系的思考。程朱一系重视“天理”“人欲”之说而极力推崇此段文字,在陆九渊、王船山及部分清儒那里,此节文字却颇遭诟议。通过对诸家注解文字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剖判,反思经典文本在... 《乐记》“人生而静”章蕴含着对人性、欲望与恶之间关系的思考。程朱一系重视“天理”“人欲”之说而极力推崇此段文字,在陆九渊、王船山及部分清儒那里,此节文字却颇遭诟议。通过对诸家注解文字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剖判,反思经典文本在不同思想家那里际遇之不同,源于思想家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存在分歧、各自思想态度与关注旨趣有异、对儒家根本精神认同不一等因素。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而言,在尊重文本自身与其结构呈现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发掘文本解释的潜力与文本结构义理的一贯性,从而使文本在保有自身一致性的情况下,也存在意蕴增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人生而静” 天人 理欲 朱熹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及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解读谈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蓓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1,共8页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劳动 人的本质 主体性 感性 自由
下载PDF
从人的发展看技术本质的实现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凤珍 杨延坤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56,共6页
技术本质的实现以人的本质实现为前提。"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技术的本质是"实现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充分自由"。从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来看,两者都可划分为三阶段,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即:古代经... 技术本质的实现以人的本质实现为前提。"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技术的本质是"实现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充分自由"。从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来看,两者都可划分为三阶段,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即:古代经验型技术,近代实体型技术,现代知识型技术。人的发展三阶段即:群体本位的人,个体本位的人,类本位的人。技术发展三阶段和人的发展三阶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呈现出以人为主导的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相互促进的实现过程。人类只有自觉地以人性化的技术取代非人性化的技术,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才能使人真正发挥"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实现类本位的人,技术的本质也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的本质 人的本质 实现 类本位
原文传递
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再读与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保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和人化自然的合一,而那个被合一的"人"也并非自然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秩序中某一阶层的存在或某一个体地位的表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社会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自然天与自然人的合一思想,我们把今天的观念强加给古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下载PDF
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基督教 人的本质 原罪 救赎
下载PDF
弗洛姆的“人的本性”说略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和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49-53,共5页
像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同道一样,弗洛姆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的代表作,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因此,他的"人的本性"的学说主要是围绕这本书展开的。由于马克思的这本著作属于早期的、不成熟的著... 像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同道一样,弗洛姆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的代表作,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因此,他的"人的本性"的学说主要是围绕这本书展开的。由于马克思的这本著作属于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这就使得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的学说具有抽象、思辨、直观的异化论的人道主义的特征。但他的这一学说中也有许多精华的成分,这些成分我们理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姆 “人的本性”学说 马克思 人道主义 能动性
下载PDF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基石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建平 《煤炭高等教育》 2004年第2期56-58,共3页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理解、尊重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 ;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 ...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理解、尊重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 ;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 ;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 ,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 ,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德育工作 人本主义 德育内容 实效性 德育方法
下载PDF
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东燕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38-140,共3页
自然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古今中外历来不乏写景状物的千古名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作品呈现出许多的中西差异。文章从分析中外描写自然的作品入手,阐释作品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自然作品 人与自然 中西文化差异
下载PDF
劳动·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庆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7-30,共4页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两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这是马克思从价值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考察...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两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这是马克思从价值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考察,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形式,它是人的历史或现实本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劳动是内涵,社会关系是外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劳动 社会关系 自由自觉的活动
下载PDF
再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丰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73-75,共3页
马克思异化理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 马克思异化理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人的本质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下载PDF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世杰 彭海青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84,93,共6页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法 中国 个人人权 社会人权 人性
下载PDF
《法象论》发微--戴震“气化”思想的目的论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龙鑫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32-37,共6页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意识,人性中的自然事实与道德规范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戴震的"气化"思想呈现出目的论色彩:"气化"创生的过程以"条理"作为自身的内在目的;自然人性以道德倾向为其内在目的。由此,戴震得以肯定情欲中内在的道德意义,并最终提出"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人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象论》 戴震 气化 天道 人道 人性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2-35,共4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思想核心是人的本质,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深刻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发展规律,为现实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下载PDF
唐传奇的“百年”时间机制与叙事意蕴 被引量:2
19
作者 蒲华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7-30,共4页
"百年"在唐传奇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机制,在小说理论上具有独特的叙事意蕴,表现在:服务于奇异叙事,彰显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现实人生的梦幻感与悟道的神秘感;蕴含深沉的历史感,表现出对史传文学的依赖性,彰显了"... "百年"在唐传奇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机制,在小说理论上具有独特的叙事意蕴,表现在:服务于奇异叙事,彰显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现实人生的梦幻感与悟道的神秘感;蕴含深沉的历史感,表现出对史传文学的依赖性,彰显了"信实如史"的小说创作理念;构建整体性时间意识,形成高远视角审视大千世界,呼应天人之道的圆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 时间机制 叙事意蕴 天人之道
下载PDF
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建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5-77,共3页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类个体的处境。人的生存是一系列的选择,没有哪一次选择是一经选择便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人在旅途。从宏观上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个体与社会不...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类个体的处境。人的生存是一系列的选择,没有哪一次选择是一经选择便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人在旅途。从宏观上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个体与社会不可分离,他只有合理地置身于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个人。抽象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选择 人的本质 经济基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