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理、心性与性情——牟宗三对程朱中和说的批评及其反思
1
作者 赵法生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127-137,166,共12页
程颐的"性即理"开辟了将《中庸》性命说理学化的方向,但他以"在中"释未发之中,表明他尚未将理学原则与《中庸》的中和思想完全打通,这一工作直到朱熹苦参中和才得以完成。牟宗三认为程颐的中和观并未能把握异质和... 程颐的"性即理"开辟了将《中庸》性命说理学化的方向,但他以"在中"释未发之中,表明他尚未将理学原则与《中庸》的中和思想完全打通,这一工作直到朱熹苦参中和才得以完成。牟宗三认为程颐的中和观并未能把握异质和超越的中体,而朱熹的中和观则以理气二分和心性情三分为特征,同样也不符合心学的一本论形态。朱熹与牟宗三基于理学与心学立场,分别对于《中庸》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但均与《中庸》文本的原意不相应,而建立在礼乐文明基础上的性情一本论,才是《中庸》中和思想的本来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中和 性理 心性 理气 性情 逆觉体证
原文传递
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孙广仁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讨论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医气学理论的影响。指出“气分阴阳”思维方法是伴随着阴阳概念的产生而形成的 ,是以阴阳的相对待概念对宇宙本原之气的两种属性的标示。它对中医气学理论以及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具有... 讨论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医气学理论的影响。指出“气分阴阳”思维方法是伴随着阴阳概念的产生而形成的 ,是以阴阳的相对待概念对宇宙本原之气的两种属性的标示。它对中医气学理论以及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具有方法学的重要意义。中医学将人体中的各种气 ,包括一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 ,也分为阴阳两个部分 ,以表明气的两类不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分阴阳 气学 理论
下载PDF
儒家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任鹏程著《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评介
3
作者 李富强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性论 气性论 教化 哲学思辨
下载PDF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
4
作者 吴喜双 张培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3-127,共15页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心”是“清净不染”的,然一旦“禀气受质”后,此“心”就受染了,从而遮蔽了本有的“清净”,这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之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张载在此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气稟”论、胡瑗的“天地之性”和传统“气质”观等思想进行综合创新,最终提出了“性二元论”。道教徒“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说法恰是受张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性论 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宗密 张伯端 张载 胡瑗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六层内涵
5
作者 任鹏程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25-34,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看,性仅是或善或恶的基础,必待扩充或放纵导致善果或恶果;性还与气有关或是善气或是恶气;从生存的角度看,作为生存本原的心即性,善心或恶心乃善行或恶为的本原。这些解读对先秦儒家人性论研究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性质 材性 性本 气性 性心
下载PDF
薛瑄对孟子心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6
作者 董怡君 张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薛瑄的心性论继承了孟子的心性思想体系.随着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基于程朱等诸子对"心"、"性"、"气"等概念作出新的解读,薛瑄对孟子心性论中"论性,不论气"的观点作出批判,对孟子思想中人性论... 薛瑄的心性论继承了孟子的心性思想体系.随着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基于程朱等诸子对"心"、"性"、"气"等概念作出新的解读,薛瑄对孟子心性论中"论性,不论气"的观点作出批判,对孟子思想中人性论、心性关系以及修养工夫进行改造,提出以"性气不离"为核心的心性论.在人性观上,薛瑄保留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于"理气不二"的逻辑进路,薛瑄对"气质之性"进行了新的诠释,对这一概念做出不同于宋儒学者的解读;在心性关系上,薛瑄与孟子都看到了"心"、"性"、"天"独有的内在逻辑联系,薛瑄以"心统性情"改造了孟子原有的心性关系;在修养观上,薛瑄与孟子都注意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但薛瑄以"复性"为宗,明确提出以"实学"为方法论的学习理论.薛瑄与孟子心性论的逻辑重点都是使人回归善性,为维护社会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瑄 孟子 心性论 性气不离
下载PDF
北宋理学家“气以载性”思想研究
7
作者 吴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29,共4页
周敦颐、张载、二程是北宋理学发展中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理学的贡献,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如何建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发生论与"各正性命"的本体思辨结构,即"气以载性"思想上。本文分别阐述了他们的&... 周敦颐、张载、二程是北宋理学发展中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理学的贡献,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如何建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发生论与"各正性命"的本体思辨结构,即"气以载性"思想上。本文分别阐述了他们的"气以载性"思想,以综合阐释"气以载性"思想在理学中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气化流行 气以载性
下载PDF
情性与道德转化——荀子论“化性起伪”如何可能 被引量:6
8
作者 东方朔 徐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29,共9页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性起伪"正是实现这种道德转化的方法。"化性"可以改变人的情性欲望的表现方式,"起伪"则是"化性"的进一步推进,其所包含的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等对人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如何去求"、"是否可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情性 化性起伪 道德转化 道德动机
下载PDF
戴震人性论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伏芝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7-79,85,共4页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人性 血气心知
下载PDF
简论董仲舒“顺气言性”的思想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10
作者 杨星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02-105,共4页
董仲舒提出的"顺气言性"思想,重在以天的阴阳之气言人性,确立了性情的形上地位,肯定了情的正面价值,主张正视人有性有情的事实。这种思想不仅是哲学成果,在文学批评上也有积极影响,它为确立感性主体,打开感性、感情世界产生... 董仲舒提出的"顺气言性"思想,重在以天的阴阳之气言人性,确立了性情的形上地位,肯定了情的正面价值,主张正视人有性有情的事实。这种思想不仅是哲学成果,在文学批评上也有积极影响,它为确立感性主体,打开感性、感情世界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气言性 情性 感性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