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补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5,共5页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计资本 可持续生计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生态补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 被引量:11
2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可持续生计 精准扶贫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的影响——来自中国县级层面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被引量:10
3
作者 潘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26-2041,共16页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孰能更有效地提升造林面积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这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孰能更有效地提升造林面积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这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年1372个县级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两类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影响的因果效应及政策相对有效性。研究结论如下:(1)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具有长期效果。表现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使造林面积提升了6.7%,但该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生态转移支付政策使造林面积提升了8.2%,且该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强。(2)异质性分析发现,初始造林面积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表现出更高的造林面积提升效应。(3)进一步的成本收益估算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通过提高造林面积带来的环境健康效应分别为5926.11亿元和7256.14亿元,是其减少财政收入所产生的经济成本的2.19和1.92倍。本文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长期有效的森林环境规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面积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双重差分法 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6
5
作者 牟雪洁 黄金 +2 位作者 饶胜 张箫 王夏晖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3期38-47,共10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引导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别选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不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引导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别选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不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区,深入开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结果表明:现有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限制类为主且多为现有发展产业,禁止类产业较少且多为规划发展产业,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与主体功能定位不符、区域协调性不足、实施困难大、缺乏动态跟踪管理等四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不同区域主导功能定位,提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通用性和差异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政策建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优化建议
下载PDF
乌兰察布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及其降水响应
6
作者 杨媛媛 杨腾辉 +2 位作者 黎建强 康树文 赵学青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24-27,44,共5页
生态评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0-2022年数据,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4个一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对乌兰察布市4个... 生态评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0-2022年数据,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4个一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对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及对降水的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乌兰察布市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整体良好,充分发挥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作用;②以2020年为基准年,2021年和2022年4个县域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不同程度变差,急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③生态质量与5-9月份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均显著相关(P<0.05),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主要影响的是生态功能,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降水量减少是导致生态质量整体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质量 防风固沙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研究
7
作者 田永莉 白力军 +3 位作者 孙聪 崔晋江 布仁图雅 王玉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379-386,共8页
利用频度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综合性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结果为0.28~0.73... 利用频度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综合性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结果为0.28~0.73,评价等级为一般以上的县域占县域总数的88.37%,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2016-2020年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结果变化主导因素不尽相同,但基本呈现一个稳定的趋势。研究结果给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状况,同时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调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保护 绩效评价 内蒙古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罗万云 周杨 王福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71-3983,共13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向农户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调查区域85.53%的农户具有较强受偿需求,这一意愿具有生计方式、收入层次以及流域差异,经Heckman期望值估计方法调整后,农户受偿水平为1250.5元户^(-1)a^(-1)。②自然资本中人均耕地面积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人均草场面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人力资本中劳动力比重对农户受偿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物质资本中,牲畜存栏量与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生产性工具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是否为脱贫巩固户身份对农户补偿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中汉语水平与农户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是否常去村级文化中心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③生态感知中降雨次数变化对农户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水源流量变化、森林重要性均与农户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草地重要性与农户的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对农户的受偿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身份对农户的受偿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获得周边微观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应从生计资本角度出发,动态监测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的禁限强度引起的农户损失,并以此为参考,制定补偿标准,加快推进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出台面向农户生计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计资本 农户受偿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阿勒泰地区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强小娟 樊杰 《科技和产业》 2021年第4期26-31,共6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为人口净迁出区,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区域存在人口总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发展水平低、外出打工农民比例大、农业人口迁移意愿不强烈、劳动力素质低、区域贫困人口多等问题。最后,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人口城镇化 人口政策 区域规划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喆 李晴晴 薛文晧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2)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3)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农村居民收入 生态补偿 准自然实验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中国
原文传递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与保护状况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元赫 吴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9-229,共11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的重点保护区域,然而现阶段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与保护状况,该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重点生态功能...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的重点保护区域,然而现阶段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与保护状况,该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划定前(2005-2010年)、后(2010-2015年)社会经济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变化特征,并从区域视角将其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2015年重点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之后,扭转了划定之前人口密度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密度下降速度最快;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并未停滞,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其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增长速度最快,但各区域重点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2015年,重点生态功能区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其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待继续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研究成果可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及影响机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被引量:86
12
作者 曾菊新 杨晴青 +2 位作者 刘亚晶 赵纯凤 李伯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8,共8页
要: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 要: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序演变历经传统发展、过渡发展、生态化建设三个阶段,人居环境系统及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盆地、城镇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增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高山区生态脆弱性增强;3农户行为受政策调控作用由无序、扭曲化向规范化变迁,政策调控与农户行为互动作用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演变特征 行为变迁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原文传递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 被引量:59
13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4,126,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绩效 最小安全标准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支付额度与调整目标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区间,并提出其选择依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额度 机会成本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国平 汪海洲 刘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绩效评价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陕西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国平 刘倩 张文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转移支付能够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这种影响较为微弱。后期还需要通过调整办法、改变理念等举措来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面板模型
下载PDF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晋宏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区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等级 青海省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示范 被引量:15
18
作者 武丹 王斌 +2 位作者 孙聪 刘海江 张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县域 环境监测质量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罗万云 王福博 戎铭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29-4741,共13页
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剪刀差方法、耦合度模型以及VAR模型对2007—2019年阿勒泰地区EES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 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剪刀差方法、耦合度模型以及VAR模型对2007—2019年阿勒泰地区EES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阿勒泰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中度失调(0.271)向2019年的轻度失调(0.371)演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发展水平呈现“X”型变动趋势,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持续上升,而生态系统略微下降。(2)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演化速率的剪刀差在2014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演化速率的剪刀差趋于稳定态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初始过渡。(3)由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可得,阿勒泰地区E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是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主要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驱动,后期主要依赖生态系统的改善。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着重减轻经济系统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胁迫强度,进而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水平 动态演化 阿勒泰地区
下载PDF
破解政策执行困境: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光建 卢倩倩 许坤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8-59,共12页
本文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为例,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多任务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机制,总结了通过调整委托代理模式和激励结构以纠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地方实践经验。多任务冲突引致政策... 本文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为例,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多任务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机制,总结了通过调整委托代理模式和激励结构以纠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地方实践经验。多任务冲突引致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机制是: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当新政策带来的政策执行任务与现行地方政府任务存在冲突时,将所有政策委托于单代理人会导致代理人选择性地完成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政策任务组合,使某些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方式下,地方政府“代理”的经济发展任务和环境保护任务存在矛盾;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过程中,调整作为激励结构基础的政府绩效考核方式以及执行监督方式的委托代理模式,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任务冲突的关键;激励不相容、地方政府官员专业能力不足、政策执行预算约束缺乏等是导致政策偏差的重要原因。解决任务冲突的地方实践经验是:将存在“冲突”的不同任务分别委托于独立的代理人,并提供与多任务相匹配的激励结构,是解决多任务冲突导致的政策执行偏差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执行偏差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重点生态功能区 负面清单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