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形象视角下的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杨建营 杨建英 郭远巧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使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承担起消解西方媒体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的时代使命,首先回顾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特别是西方媒体对武术文化的歪曲,提出重... 为使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承担起消解西方媒体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的时代使命,首先回顾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特别是西方媒体对武术文化的歪曲,提出重新定位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战略,打造凸显注重和谐的防卫型文化特色的武术发展新方向;最后从为培育适合武术国际化推广战略的专业人才改革武术专业课程,为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一定的平台,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武术的精神文化思想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国家形象 国际化推广 防卫型文化
下载PDF
全球中国形象研究的知识版图——基于SSCI期刊论文(1998—2015)的文本挖掘 被引量:19
2
作者 韦路 谢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5,共11页
国际国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逐年增多,特别在2008年以后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地区方面,来源于中国、美国、东南亚邻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研究相对较多。学科方面,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较多,各学科研究侧重... 国际国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逐年增多,特别在2008年以后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地区方面,来源于中国、美国、东南亚邻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研究相对较多。学科方面,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较多,各学科研究侧重点不同,多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显著。主题方面,词频分析和文本挖掘表明,中国形象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主题,即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管理、企业形象与国际化、城市形象与规划治理。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刻板印象、框架理论、议程设置、他者理论、品牌理论、认知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等。方法方面,国际中国形象研究以量化为主,调查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较为盛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过于微观与琐碎,理论化程度不足,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亦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 企业形象 城市形象 SSCI
原文传递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莉 万晓红 +5 位作者 陈蔚 卫才胜 付志铭 张立强 栗晓茹 曾顺旭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比较法,提出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内在品性、传播渠道、主观评价是塑造国家形象的4个基本要素。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性,指向国家形象的“自塑”,媒介传播和主体评价,指向国家形象的“他塑”。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比较法,提出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内在品性、传播渠道、主观评价是塑造国家形象的4个基本要素。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性,指向国家形象的“自塑”,媒介传播和主体评价,指向国家形象的“他塑”。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在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从加强体育软实力、淡化意识形态、区分内宣外宣、打造成功的冬奥会开闭幕式、营造“汉语热”和节日氛围、重视他塑、推出旅游精品路线、讲好中国故事、丰富话语体系、多渠道传播中国友善形象等方面给出了北京冬奥会期间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国家 国际形象 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 体育软实力 文化强国 体育强国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百年回眸与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欣顺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29,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是该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或外部受众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知描述与意象形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域回眸中华民族共同体百余年的形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国人在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描述与意象形塑的背后,存在"...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是该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或外部受众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知描述与意象形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域回眸中华民族共同体百余年的形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国人在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描述与意象形塑的背后,存在"命运反思-命运与共-掌握命运-改变命运-决定命运"的内在逻辑线索,表达了中华民族追寻命运自主、团结进步和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质与形象意愿。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在百余年间呈现出反思凝聚、标志象征、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作用。因此,应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并突出各族人民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为提升中华民族精神面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形象 命运 百年回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良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5,共9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国家观念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理论阐释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麦池 《中国发展》 2013年第4期54-58,共5页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表明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将围绕理论体系、形成机理、模型构建、测量评价等内容命题,其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的实地访谈与调查中强化跨文化的实证检验,所获实证数据将进行科学性更强的质性与定量分析。
关键词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 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的批判话语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奇光 《新闻春秋》 2017年第1期61-73,共13页
本研究采用福柯话语、知识与权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指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其实是由美国主流社会生产和操纵的话语通过对言说对象——中国——进行赋权、限制和建构,从而系统地"创造"出一个"中国"的结果。美国媒介... 本研究采用福柯话语、知识与权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指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其实是由美国主流社会生产和操纵的话语通过对言说对象——中国——进行赋权、限制和建构,从而系统地"创造"出一个"中国"的结果。美国媒介镜像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不只是单一的在美国媒介新闻生产和议程设置主导下的框架性形塑的静态文本,更是兼容开放性与对抗性,以及深具文本间性色彩的一种"界定"中国事务的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话语 纽约时报
原文传递
电视媒体对国家形象的“棱镜折射”分析——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许雨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137,164,共7页
卫星电视是现代国际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媒体中文本、制度和受众三者之间有内在的互动机制,国家形象的"原初物"和"成像"之间会发生"棱镜折射"作用。BBC纪录片《中国人要... 卫星电视是现代国际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媒体中文本、制度和受众三者之间有内在的互动机制,国家形象的"原初物"和"成像"之间会发生"棱镜折射"作用。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时被扭曲的典型案例,以此为例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推动国家形象在电视媒体中的准确传达,也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方式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电视媒体 棱镜折射
下载PDF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测量模型设计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麦池 张宏梅 凌善金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0-64,共5页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亟待持续探索、深化和提升,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调研中强化其跨文化的实证检验.在梳理和整合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关联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维度与测量模...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亟待持续探索、深化和提升,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调研中强化其跨文化的实证检验.在梳理和整合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关联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维度与测量模型,初步构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识别系统4+1维度模型",并倡导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跨文化测量.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必须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实证性调研,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在全球传播实践中应克服"自我东方化"、规避跨文化误读与障碍,以实现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旅游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 国家形象 跨文化 测量模型
下载PDF
媒体并购话语中国家转喻的意义和功能--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香兰 禹杭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并购报道中国家转喻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两国媒体使用的国家转喻主要有六种类型,相比之下中国媒体比美国媒体更常用国家转喻;(2)媒体在报道企业跨国并购案时使用国家转喻不仅是为了设计情感...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并购报道中国家转喻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两国媒体使用的国家转喻主要有六种类型,相比之下中国媒体比美国媒体更常用国家转喻;(2)媒体在报道企业跨国并购案时使用国家转喻不仅是为了设计情感、生成刻板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读者从特定的意识形态视角对语篇进行解读,从而在心中构建国家形象;(3)国家转喻与概念隐喻"收购是吞食"相互作用,将企业间的商务往来上升至国家层面,说明企业间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暗含国家间的实力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媒体话语 国家转喻 国家形象
原文传递
地区营销理论视角中的澳门未来形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廉雄 卢泰宏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1,共6页
运用地区营销理论和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澳门形象分析的基本框架,探讨了澳门未来形象的定位,认为娱乐旅游和文化旅游可作为澳门未来形象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 国家营销 地区营销 地区形象 城市形象 区域发展 澳门发展
原文传递
文化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易筱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9-112,共4页
从经济层面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文化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经济的真正命脉,同时它也是承传民族精神,张显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力 综合国力 知识经济 国家形象
下载PDF
做好“三个回归”实现“三个转变”——中国奥运事业如何更好地展示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思考建议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新东 牛少凤 艾思宇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通过盘点我国在本届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和表现,总结与反思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奥运工作水平和成绩,以推动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地展示与提升自身国家形象是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首先研究分析了奥运会始终和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 通过盘点我国在本届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和表现,总结与反思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奥运工作水平和成绩,以推动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地展示与提升自身国家形象是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首先研究分析了奥运会始终和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的历史与现实,接着在剖析中国奥运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当前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中国奥运事业发展方式的崭新阶段。最后研究提出为更好地展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要做到"回归本源性的重在参与,构建中国的快乐形象;回归朴实性的为国争光,构建中国的向上形象;回归细节性的人文关怀,构建中国的魅力形象"的"三个回归"和实现"在发展战略上,实现中国奥运事业从精英体育发展向精英体育与全民体育并重发展的转变;在动力机制上,实现中国奥运事业从物质利益驱动向物质利益和精神道德双轮驱动的转变;在舆论导向上,实现中国奥运事业从争夺金牌光荣向争夺金牌和享受比赛同样光荣的转变"的"三个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奥运事业 国家形象 回归 转变
下载PDF
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卜安康 周坤 《社会心理科学》 2007年第Z2期72-78,共7页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130名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显著高于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p<0.001),同时,被试对中国...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130名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显著高于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p<0.001),同时,被试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判断标准自然对数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而证明了大学生群体中明显存在着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一步的含义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依然保持绝对的自信,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自卑并没有显著改变。在被试对2005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在全球的排名进行估计时,高估的人数显著多于低估的人数(p<0.001),从而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科技成就的自信心开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 信号检测论 国家形象 民族自信心
下载PDF
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及其重大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世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9,共9页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国家与民族的特色,增强 综合实力,进行正确的形象定位,是邓小平构思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基本要素。全面地塑造务实 创新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和平力量的形象...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国家与民族的特色,增强 综合实力,进行正确的形象定位,是邓小平构思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基本要素。全面地塑造务实 创新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和平力量的形象以及国民“四有”新人的形象是邓 小平设计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主要内容。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国家 民族 形象意识 价值 民族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国家形象 民族形象
下载PDF
蒙古民族色彩意象溯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那日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本文从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角度,以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色彩为例,追溯了蒙古民族独特的色彩观及其形成原因和深层意象,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分析了蒙古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意识倾向。
关键词 蒙古民族 色彩观 精神世界 深层意象
下载PDF
风景书写与民族国家想象——现代诗歌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冲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在由“天下”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在寻求新的意象,作为现代中国形象的象征。在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和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认领出独特的风景“黄河”“长江”等,将它们视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在20世纪30年代初,... 在由“天下”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在寻求新的意象,作为现代中国形象的象征。在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和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认领出独特的风景“黄河”“长江”等,将它们视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在20世纪30年代初,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之中,以蒲风、王亚平等为代表的诗人,则以风景作为乡土中国的象征,渴望建构一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在民族处于危亡的抗战时期,艾青和七月派诗人通过“受难—新生”的感受方式,把个人与民族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土地”形象认领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由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感内涵,“土地”最终成为象征现代中国的核心意象。理清现代诗歌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线索,能够认识风景参与到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深层机制,有助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生成和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书写 现代诗歌 民族国家 国家形象 乡土风景 土地 山河
下载PDF
全球化与国际新闻政治功能的延伸和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家武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从议程设置、外交决策、国家形象、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国际新闻的政治功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并试图从新的角度解读其内在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际新闻 政治功能 议程设置 外交决策 国家形象 政治社会化
下载PDF
受众视角下民族建筑的设计意象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玉寒 龙湘平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3,共4页
建筑设计者是建筑设计意象的构建者;建筑欣赏者是建筑设计意象的体验者。建筑设计意象的认识可以从建筑设计者、欣赏者两个不同视角来认识,不同视角对建筑设计意象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基于建筑在设计意象上达成... 建筑设计者是建筑设计意象的构建者;建筑欣赏者是建筑设计意象的体验者。建筑设计意象的认识可以从建筑设计者、欣赏者两个不同视角来认识,不同视角对建筑设计意象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基于建筑在设计意象上达成共鸣是评价建筑设计意象构建合理与否的基本标准。在此,基于受众视角对民族建筑设计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提出了民族建筑设计的意象构建必须以民族场域为前提,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民族审美为导向,建筑设计的意象与功能要和谐共建等观点,对立面的换位思考将使建筑设计者对民族建筑的设计意象构建和受众更好地达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建筑 意象 文化
原文传递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传播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娇 叶凤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20-22,共3页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大众媒介在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灾难的报道。本文从大众媒介和国家形象传播之间关系的角...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大众媒介在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灾难的报道。本文从大众媒介和国家形象传播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大众媒介在5月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中对中国国家政府形象、领导人形象和民众形象等的传播,进而深化大众媒介对于传播中国完整的国家形象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众媒介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