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曲歌与文康舞:邓县南朝画像砖墓乐舞图新释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梅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94,161-162,共13页
邓县南朝画像砖墓是一座画像内容丰富、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墓葬,近年南阳盆地周围新发现的画像砖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为重新审视该墓的图像主题及配置方式提供了可能,四幅乐舞图中的两幅可能表现的是荆襄地区独具特色的西曲歌舞和文康乐舞... 邓县南朝画像砖墓是一座画像内容丰富、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墓葬,近年南阳盆地周围新发现的画像砖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为重新审视该墓的图像主题及配置方式提供了可能,四幅乐舞图中的两幅可能表现的是荆襄地区独具特色的西曲歌舞和文康乐舞,另外两幅鼓吹图也深具地域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县 南朝 画像砖 乐舞图 西曲 文康舞 鼓吹
原文传递
刘凤学唐乐舞训练与表演特征初探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超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2,共4页
本文结合台湾刘凤学教授重建唐乐舞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气息运用、基本体态、动态特征、服饰的特殊性等几个层面展开论述,梳理出三种最常见的身体形态和颇具共性的动态特征,阐释了刘凤学唐乐舞训练与表演在姿态... 本文结合台湾刘凤学教授重建唐乐舞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气息运用、基本体态、动态特征、服饰的特殊性等几个层面展开论述,梳理出三种最常见的身体形态和颇具共性的动态特征,阐释了刘凤学唐乐舞训练与表演在姿态和运动轨迹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色,并总结了刘凤学舞蹈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内在的审美追求,及其对唐代乐舞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凤学 唐乐舞 训练与表演 特征
原文传递
在发明中延续传统——以祭孔乐舞的当代复兴为个案 被引量:7
3
作者 车延芬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通过田野调查,讨论了山东曲阜孔庙祭孔乐舞传统在近代的发明与延续过程。直到1957年,还是沿用清乾隆八年颁定的祭祀乐舞。1980年代复兴的祭孔乐舞已经转向观赏性。尽管2004年恢复的公祭采用了明代祭祀的传统元素,却完全是当代人制作的产... 通过田野调查,讨论了山东曲阜孔庙祭孔乐舞传统在近代的发明与延续过程。直到1957年,还是沿用清乾隆八年颁定的祭祀乐舞。1980年代复兴的祭孔乐舞已经转向观赏性。尽管2004年恢复的公祭采用了明代祭祀的传统元素,却完全是当代人制作的产品,应称之为"新"祭孔乐舞;家祭中的传统符号比公祭多。现代人发明祭孔传统的本质特征是重复、人为性和与过去建立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复兴 发明 祭孔大典 乐舞
下载PDF
乐舞表演“场景”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贵州雷山黄里村、大龙村苗族鼓藏节的田野考察
4
作者 李星星 赵书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贵州雷山县黄里村、大龙村鼓藏节节庆文化空间中的乐舞表演由村寨建筑(有形客体)、芦笙场(文化设施)、歌舞活动(艺术实践)、各身份人群(多样性人群)构成,这四项客观结构要素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其十五个子维... 贵州雷山县黄里村、大龙村鼓藏节节庆文化空间中的乐舞表演由村寨建筑(有形客体)、芦笙场(文化设施)、歌舞活动(艺术实践)、各身份人群(多样性人群)构成,这四项客观结构要素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其十五个子维度的主观认识要素之间相互驱动、协同,促成了该节庆活动中“起芦笙”“讨花带”“跳篝火”三种核心的乐舞表演场景类型。这些场景直观地体现了各类乐舞交织的形态,同时作为各身份人群共建、共享、共融的互动空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表征与文化缩影。多样性人群通过身体实践以期待的、想象的且关涉到实质空间的、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抉择,在鲜活的体验与共同的表演中随乐舞表演场景的变化逐渐深入,因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该过程中表现出从“圈层扩展”到“互嵌互融”,再到“多元碰撞”的递进特征,并形成多元主体间连续的、稳定的社会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乐舞表演 场景 鼓藏节
下载PDF
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乐舞表演形态变迁——以丹寨县芒筒芦笙乐舞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通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表演形态的变迁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为了厘清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乐舞表演形式的古今变迁,认为芒筒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精神、信仰和价值取... 以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表演形态的变迁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为了厘清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乐舞表演形式的古今变迁,认为芒筒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载体之一,展现着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传统的苗族芒筒芦笙乐舞使用于祭祀仪式中。随着行为艺术的发展,芒筒芦笙乐舞也使用于节日庆典、迎宾及各种文艺演出中。它其表演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体现出其娱人娱己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 丹寨县 表演形式 变迁
下载PDF
新宾萨满神堂乐舞表演的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林 《北方音乐》 2023年第3期87-98,共12页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者通过学唱萨满神调、强化显性标识、神化萨满能力逐步自我萨满化。因其表演更趋向民间跳大神,反映了乐舞建构与表演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新宾地区满族家族性祭祀与汉族民间跳大神被长期混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生根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宾萨满神堂 乐舞表演 自我萨满化 自我东方主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敦煌壁画乐舞造型与服装创意类表演的美学融合
7
作者 谢小娜 《黑龙江纺织》 2020年第3期45-47,共3页
服装创意类表演以研究美学发展规律为主,它既隶属于普通的美学范畴,又遵循艺术的审美特点,同样乐舞造型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具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从美学角度两者却具有一定的协同点。为此开展了... 服装创意类表演以研究美学发展规律为主,它既隶属于普通的美学范畴,又遵循艺术的审美特点,同样乐舞造型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具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从美学角度两者却具有一定的协同点。为此开展了敦煌壁画乐舞造型与服装创意类表演美学融合的研究,通过将舞蹈造型融入到服装表演中,创造一种服装创意类表演新形式,并在表演舞台上将服装以乐舞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形成一幅独具一格的展示画面,整体画面的美观感极强,对舞台表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以乐舞为载体的服装创意类表演形式的创新。同时,在敦煌壁画乐舞中融入服装创意类表演动作,在演出时应提炼舞蹈中的美育元素,融合服装类创意表演形式,对传统的乐舞造型进行重构,并通过改变舞蹈演出服饰,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感,进一步突显出舞蹈造型在舞台中的美感,实现两者美学元素的完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乐舞造型 服装创意类表演 美学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