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内涵、目标与策略 被引量:25
1
作者 毛若寒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博物馆将"物"从现实时空中抽离转变为"博物馆物"后,会引发物的"去语境化",导致物变得沉默与陌生。将语境视野贯彻于所有阐释环节的"语境化阐释",可为克服"去语境化"困境提供理论框... 博物馆将"物"从现实时空中抽离转变为"博物馆物"后,会引发物的"去语境化",导致物变得沉默与陌生。将语境视野贯彻于所有阐释环节的"语境化阐释",可为克服"去语境化"困境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建议。在厘清物的语境是由包含关联人群、关联物的微观语境以及包含自然、社会与文化等维度的宏观语境构成的关联性网络的基础上,可梳理出同时空同微观语境、同时空同语境维度、异时空同语境维度三种"再语境化"方式的展品组群,它们理解难度较低,是语境化阐释的建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语境化阐释实践在收藏、研究、展览建设等环节展开,分别保存、探索、编织与转化物的语境关系网。语境化阐释的研究与开展,为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促进物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物 语境 语境化阐释
原文传递
“从物到人”:一种博物馆观念的反思 被引量:25
2
作者 尹凯 《博物院》 2017年第5期6-11,共6页
当代博物馆学界存在一个共识性的命题,即强调公众在博物馆理论与实务中的优先性,以消解长久以来物件的主导地位。在国内,该观念衍生出诸如"从物到人""以人为本""观众导向"等一系列有关博物馆价值重置的... 当代博物馆学界存在一个共识性的命题,即强调公众在博物馆理论与实务中的优先性,以消解长久以来物件的主导地位。在国内,该观念衍生出诸如"从物到人""以人为本""观众导向"等一系列有关博物馆价值重置的话语表述。曾经处于相对失语状态的公众成为国内学界竞相关注与书写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策展理念、学习体验、居民参与等研究议题上。本文认为,"从物到人"的观念远非将关注的重点由博物馆物件转向博物馆公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还应包括隐藏在物件背后的个人与群体,甚至还包括博物馆专业人员。从博物馆哲学层面来看,"从物到人"的观念旨在从以证据(物件)为导向、强调实证与秩序的博物馆迷思中走出来,迈入以合作(人)为主导、强调人文与关系的博物馆新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物到人 博物馆 物件 公众 关系
原文传递
协同论视角下的馆校合作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乐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9,47,共7页
馆校合作不应简单地被描述为一种教学行动,而是具有更深理论内涵的教育概念,也是由特定因素和合法条件共同构筑的综合命题。从协同论的角度分析,当学校和场馆同意建立合作关系时,这也意味着它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双方均渴望彼与己获得... 馆校合作不应简单地被描述为一种教学行动,而是具有更深理论内涵的教育概念,也是由特定因素和合法条件共同构筑的综合命题。从协同论的角度分析,当学校和场馆同意建立合作关系时,这也意味着它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双方均渴望彼与己获得某种收益,并将这种合作关系长期维持下去,从而构建成一种基于非对称的有序系统的伙伴关系。参与主体的独特身份也使馆校双方的共识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校合作 场馆 展品
下载PDF
“博物馆化”术语的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博物馆化”是布尔诺博物馆学学派思想的关键词汇,于1972年首次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被普遍使用。“博物馆化”可理解为将物件的物质性与观念性自其原有的自然或文化脉络抽离,并赋予其博物馆地位,将其转变... 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博物馆化”是布尔诺博物馆学学派思想的关键词汇,于1972年首次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被普遍使用。“博物馆化”可理解为将物件的物质性与观念性自其原有的自然或文化脉络抽离,并赋予其博物馆地位,将其转变为博物馆物或使其进入博物馆领域的操作。此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也都广泛使用“博物馆化”一词。该词汇的含义逐渐广泛,从狭义的博物馆学领域有了广义的理解,指其他领域借用博物馆的方法或功能进行操作。无论在何种领域,我们都要警惕过度“博物馆化”的弊端,避免未来再反过来“去博物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物 博物馆性 博物馆化 科学博物馆学 遗产旅游
原文传递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关键技术——防震安全设计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马伯涛 宋毛毛 +1 位作者 吴来明 葛家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的全过程全系统防震设计理念;其次,针对浮放展柜及文物,进行地震作用下安全性分析研究;第三,与Getty博物馆研究成果对比,验证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分析得出:文物防震安全与文物高宽比、支撑接触面摩擦系数、安放处加速度峰值等因素有关;引入了抗滑动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设计,可充分保证文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藏文物 防震 浮置文物 安全性判别
下载PDF
试论“物”的能动性及其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沈辰 商阳子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5,133,共13页
博物馆对藏品的阐释不应该是单纯物质性的解释,而应根据时空变换考察其能动性的变化,从研究人对物的影响转移到物质本身的能量和时空的相互影响。对此,研究方法应以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探究文物的生命史和流传史... 博物馆对藏品的阐释不应该是单纯物质性的解释,而应根据时空变换考察其能动性的变化,从研究人对物的影响转移到物质本身的能量和时空的相互影响。对此,研究方法应以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探究文物的生命史和流传史,及其在博物馆展览中对博物馆所发挥的能动性。本文中,作者将“物的能动性”(Object Agency)定义为“物质”自身产生的能力或者能量。物的能动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外界强加的,但会通过情境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博物馆展览角度,博物馆应将自身放置为客体,将参观者放置为主体;从藏品阐释研究角度,要将物自身产生的能动性放置于主体,将人对物的影响放置在客体,让博物馆藏品阐释和展陈形成多元交叉的研究环境。作者认为,在博物馆展陈中,让参观者和研究者与文物之间发生新的“强链接”,使藏品在当代博物馆产生新的能动性,才能够让博物馆的藏品真正从收藏走入公众生活,为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研究 物的能动性 物质文化研究 博物馆情境
原文传递
显与隐——文化展示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展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铭铭 《博物院》 2020年第4期13-19,共7页
本文以"显"和"隐"两个字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展示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展示的关系。虽然人类学家常常认为自己是田野中使"隐"得以显现的人,但实际上不同地方的"报道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兼备&qu... 本文以"显"和"隐"两个字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展示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展示的关系。虽然人类学家常常认为自己是田野中使"隐"得以显现的人,但实际上不同地方的"报道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兼备"显"和"隐"的世界里。我们在田野调查时看到的文化展示,如寺庙及其节庆,充满了"展示的智慧",堪与伴随着"殖民现代性"而来的各种"展示文化"做比对。此外,人类学家在寺庙庆典的"综合文本"中看到的——尤其是他们的献祭逻辑——对我们改革当代的"展示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博物馆 人类学 文化展示 主体/客体 献祭逻辑
原文传递
从实物到体验:博物馆转型的反思——评《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佳璐 尹凯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第5期66-73,95,共9页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关注转至观众的兴趣、行为、参观效果上。相应地,体验成为博物馆实现其公共使命、树立博物馆形象的手段。然而,体验是否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一书中,希尔德·海因在哲学框架下讨论了博物馆由重视实物到关注体验的转变及其对于博物馆角色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博物馆体验以及多元化宣言的担忧。海因对体验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转型 体验 实物 审美
下载PDF
“物”的叙事性:基于ICOM博物馆新旧定义比较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彭野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6期68-75,114,共9页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通过的博物馆新定义是对新时代博物馆自身发展所经历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的反应。对新旧定义内容结构的比较,以及中国学者的新定义提案和ICOM新定义的比较,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工作方式和国际同行...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通过的博物馆新定义是对新时代博物馆自身发展所经历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的反应。对新旧定义内容结构的比较,以及中国学者的新定义提案和ICOM新定义的比较,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工作方式和国际同行的差异,一窥博物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更可以对博物馆“物”的叙事性加以重新认识。“物”不仅具有景观性,也具有叙事性。“物”的叙事性意味着“物”作为历史的元素之一,时刻提醒研究者不断发现、深入研究材料;“物”的叙事性决定了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性,表明它有着不同的叙事主体,尽可能地呈现多元主体有利于完善“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全景。从叙事的角度理解博物馆的工作和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观点和思想的汇集和讨论之地,促使观众对博物馆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新定义 叙事性 景观 反思 ICOM
下载PDF
试论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的新方法:“物件剧场”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婧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6,共9页
物经由博物馆化后进入博物馆,与使用时空彻底隔离,陷入“失语”状态,这对博物馆转型时代观众的学习和理解极为不利。为此,博物馆引入“物件剧场”,它有助于使物成为对话系统中的主角,借由过程化现象来讲故事,并创建最少干扰的整体体验... 物经由博物馆化后进入博物馆,与使用时空彻底隔离,陷入“失语”状态,这对博物馆转型时代观众的学习和理解极为不利。为此,博物馆引入“物件剧场”,它有助于使物成为对话系统中的主角,借由过程化现象来讲故事,并创建最少干扰的整体体验以实现再语境化。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揭示物件剧场的实践逻辑——一种探索博物馆物语境化的新方法,进而可提炼出研究与人相关的信息、探索信息的感官表达等四种实践方法。尽管物件剧场同样适用于我国,但面临真实性质疑、感官超负荷等挑战,为此需省思使用该方法的限度。作为丰富博物馆表达手段的新方法,物件剧场本质上创建了与情感关联的空间叙事,为观众打造出意想不到的视听体验,彰显了物的初级情境和博物馆学情境相融的新趋势和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物 语境化阐释 物件剧场
原文传递
“译何”与“何译”:游客导向的博物馆翻译研究初探
11
作者 白一博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博物馆翻译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学界亟须回答博物馆翻译“译什么”以及“怎么译”的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博物馆文本应遵循宏观和微观翻译策略。其中,主题型博物馆需要侧重宏观性,... 博物馆翻译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学界亟须回答博物馆翻译“译什么”以及“怎么译”的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博物馆文本应遵循宏观和微观翻译策略。其中,主题型博物馆需要侧重宏观性,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文本,在译入语环境中重塑其主题。综合型博物馆则更需要注重微观翻译策略,分析语言差异,利用有限的文本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文本 翻译对象 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
下载PDF
从历史物件到博物馆展品:历史物件的社会生命史变迁
12
作者 黄洋 应燕燕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1,共7页
物是人类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重要媒介。物同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史包含了物从历史物件到考古遗存再到博物馆物的角色转变,体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历史场景—考古现场—博物馆”不同场域,串联“古代人... 物是人类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重要媒介。物同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史包含了物从历史物件到考古遗存再到博物馆物的角色转变,体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历史场景—考古现场—博物馆”不同场域,串联“古代人—考古人—博物馆人—观众”不同群体。这之中,物的情境是物所串联起的“物—事—人”在特定时空中意义生成的媒介/环境。从历史场景到考古现场,这一过程既是历史物件的去情境化,也是考古学对历史场景的再情境化。从考古现场到博物馆,这一过程既是考古遗存的去情境化,也是博物馆对历史场景的再情境化和对考古场景的再情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社会生命史 历史物件 博物馆化 博物馆物 公共考古
原文传递
论博物馆藏品的“遗产”维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向光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年第1期111-113,共3页
2007年国际博协将博物馆藏品定义为"人类及其环境的实物或非实物遗产"。将博物馆藏品视为遗产,深化人们对博物馆藏品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实现手段。在解读博物馆藏品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博物馆藏品的... 2007年国际博协将博物馆藏品定义为"人类及其环境的实物或非实物遗产"。将博物馆藏品视为遗产,深化人们对博物馆藏品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实现手段。在解读博物馆藏品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博物馆藏品的属性与特点,提出不仅要加强对实物本体及相关信息的保护,更要注意对藏品联系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收藏 实物与非实物遗产
下载PDF
初探现代博物馆展示语境中的策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潇笑 《博物院》 2021年第6期29-38,共10页
策展的本质是"展示"。物(客体)、人(主体)、空间(场)之间的关系,视觉性为主的体验(观看)与意义的阐释(叙事),构成策展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现代博物馆的策展有自己独特的媒介与模式。一方面,通过叙事制造一个具有视觉性与媒... 策展的本质是"展示"。物(客体)、人(主体)、空间(场)之间的关系,视觉性为主的体验(观看)与意义的阐释(叙事),构成策展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现代博物馆的策展有自己独特的媒介与模式。一方面,通过叙事制造一个具有视觉性与媒体性的第三空间,具有很强的主客交融的特性;另一方面,内在于策展行为过程中的"公有性",来源于策展跨学科的生产方式、不同资源的组织与社会协同。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八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博物馆语境中策展研究的框架,包括现代博物馆与收藏、藏品与展品、物与空间、展示与观看、可读性与可写性、身份认同与公共治理、实然与应然、博物馆的泛化与异化。文章梳理现代博物馆展示语境中策展的内在逻辑与意义价值,将它定义为一种基于"物质性"的行为,一种制造"意义语境"的行为,同时是生成"空间叙事"的行为,投射"物"与"自我"关系的行为。同时评述策展的价值与意义,即个体意义与社会价值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展示 策展 物(客体) 空间(场)
原文传递
“物”与“展览”的叙事并置——全球化视角下“大英百物展”的策展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玉菲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第4期9-13,共5页
以2017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为例,分析其背后全球化的作用,并对展览中的物叙事以及展览叙事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此基础提出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以期对提升国内博物馆展示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博物馆 全球化 物叙事 展览叙事
下载PDF
物与博物馆的文化再书写
16
作者 潘继业 《博物院》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博物馆是物的场域,从博物馆起源与早期形态发展来看,博物馆通过物的收藏实现了文化形象的塑造。尽管物品自身包含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但博物馆藏品的挑选与展示是有意识选择文化信息的行为,借此,在博物馆空间内,物的文化属性经历了再书... 博物馆是物的场域,从博物馆起源与早期形态发展来看,博物馆通过物的收藏实现了文化形象的塑造。尽管物品自身包含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但博物馆藏品的挑选与展示是有意识选择文化信息的行为,借此,在博物馆空间内,物的文化属性经历了再书写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与受众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不可避免的政治化表达都是其作为文化中枢发挥效用时需要谨慎思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物 文化再书写 博物馆史
原文传递
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三)——陈列文物的地震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来明 王忠良 +1 位作者 高华平 李蓉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B12期139-151,共13页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文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文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文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文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关浮放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上海博物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防震设计参数,提出简便实用的浮放式陈列文物稳定性计算模型,编制了适合上海博物馆文物安全性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上海博物馆文物陈列的3类接触材料、4楼中国古代玉器馆的典型陈列文物为试点,计算了陈列文物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临界值。表明在设防水准的大震和中震情况下,目前陈列现状的绝大多数文物均存在倾覆和滑移安全隐患,但当文物所受到的地震动减小到110gal时可满足陈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文物 防震保护 安全性 浮放物体 运动状态
下载PDF
论中小学场馆学习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8
18
作者 付积 王牧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1,共8页
场馆学习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它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参与真实实践的学习机会以及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对优化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场馆... 场馆学习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它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参与真实实践的学习机会以及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对优化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场馆学习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采用以项目驱动学习、以主题统整学习和以博物馆流程引导学习的实践策略,可以优化传统的育人方式和学校教育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中小学 实物学习 博物馆流程
下载PDF
历史博物馆展览的景观化建构:构成、思维与途径 被引量:8
19
作者 巫濛 白藕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被观看的客体,以历史遗存为基础、以叙事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吸引观众达成展览目标的途径。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景观意味着由文物展品与多种媒介物构成的具有一定叙事与意义表达的空间图示,并具有“器-象-道”三个... 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被观看的客体,以历史遗存为基础、以叙事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吸引观众达成展览目标的途径。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景观意味着由文物展品与多种媒介物构成的具有一定叙事与意义表达的空间图示,并具有“器-象-道”三个层面。景观化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将零散的元素组织成为具有意义指向的整体。“象”作为蕴含着“器”与“道”的感知整体,是营造体验、让观众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所在,因而景观化建构应以“象”为先,根据各自的基础条件运用不同的建构途径--利用天然的历史景观、重构历史场景、景观化的文物组合,从而有助于历史博物馆打造更具吸引力与更具传播效能的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历史景观 展览设计 景观化 媒介物 “器-象-道”
原文传递
基于XML的GOMS元数据描述体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少春 徐士进 +3 位作者 陆现彩 胡欢 赵连泽 赵韧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90-94,共5页
地球信息科学元数据标准已经进入草案实施阶段 ,但仅仅针对有限的公共实体进行标准制定。GOMS是在地球信息科学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 ,综合了 CIMI,根据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扩展而来 ,是一种适合在网上检索、交换、共享地学标本的网络信息... 地球信息科学元数据标准已经进入草案实施阶段 ,但仅仅针对有限的公共实体进行标准制定。GOMS是在地球信息科学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 ,综合了 CIMI,根据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扩展而来 ,是一种适合在网上检索、交换、共享地学标本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体系。XML 是 W3C推出的元数据标准可扩展语言 ,为元数据的编码、交换和重用提供了基础框架。本文以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中的地学标本元数据标准为研究对象 ,利用 XML 进行了描述 ,使得专用于地学领域的标本描述转换成通用的机器可理解的元数据 ,对于集成不同来源的地学标本描述 ,建立基于 Internet的地学标本信息的管理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ML GOMS元数据 地球信息科学 交换 编码 数字博物馆 地学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