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洪海 袁辉 +1 位作者 武侠 刘维志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43-247,共5页
于1996~2003年对山东省10地市53种植物上的根结线虫种类进行了研究。将形态特征观察和酯酶表型分析结合起来,共鉴定出5种根结线虫,包括4种最常见的种和1个未定种。在山东省,北方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分布最广,前者是露地植物上的优势... 于1996~2003年对山东省10地市53种植物上的根结线虫种类进行了研究。将形态特征观察和酯酶表型分析结合起来,共鉴定出5种根结线虫,包括4种最常见的种和1个未定种。在山东省,北方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分布最广,前者是露地植物上的优势种,而后者是大棚蔬菜上的优势种;花生根结线虫的分布次之,对一些树木为害较重;爪哇根结线虫的分布很有限,发育亦不良;未定种与悬铃木根结线虫MeloidogyneplataniHirschmann相似,但在寄主范围、酯酶表型和部分形态特征上有区别,它严重为害青岛的悬铃木。研究中发现,4种最常见根结线虫在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些种群的形态特征与其典型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鉴于此,根结线虫的准确鉴定,需要对各虫态的全部形态特征进行详尽的观察,并结合酯酶等同工酶的表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种类鉴定 形态变异 酯酶表型 山东省
下载PDF
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鉴别诊断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雪梅 王小明 +3 位作者 郭少峰 颜浩 余梦懿 肖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毛母细胞...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毛母细胞瘤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境界清楚,由分布均匀的伴有毛囊分化的毛母细胞团构成;免疫组化:5例CK7(-),1例弱(+);3例bcl-2(-),3例弱(+);6例AR(-),6例CD10(-),而瘤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20%。基底细胞癌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癌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周围间质疏松,癌巢和间质之间形成收缩裂隙;免疫组化14例CK7(+),6例弱(+);17例bcl-2(+),3例弱(+);16例AR(+),4例弱(+);20例为癌细胞CD10(+),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30%。结论结合镜下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细胞瘤 基底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点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何红梅 申海燕 +3 位作者 夏冬冬 王玉杰 张雪莲 顾群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8,共8页
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抗热605""紫罗兰""黑心乌""高梗白""南通马耳朵""紫菜薹"为试材,采用温室盆栽种植,利用LemnaTec Scanalyzer 3D仪器获取植株不同时... 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抗热605""紫罗兰""黑心乌""高梗白""南通马耳朵""紫菜薹"为试材,采用温室盆栽种植,利用LemnaTec Scanalyzer 3D仪器获取植株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图片,通过图片分析获取植株的投影面积、开展度、紧密度、株高、株幅、叶片、荚果相应表型指标,比较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指标变化,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栽培、生产与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紫菜薹"先增大后减小,其它品种均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降低。株高和株幅从定植后均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减小;顶部紧密度均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降低。叶长、宽、周长和面积从定植后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荚果分为短窄、长窄、长宽、中长窄、中长宽5种。综上所述,不结球白菜在定植60 d出现明显品种差异,株高、株幅、紧密度、叶片的变化趋势一致,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各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生殖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植株形态 荚果 表型
原文传递
增温对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裴鑫怡 王萍 +4 位作者 彭秀娟 刁迎珠 李文慧 伍亮 张志强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探究增温对蝌蚪形态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可为深入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蝌蚪生存适应策略提供基础数据。2021年4月,设置了26℃、28℃和30℃3个温度梯度组,每组设平行处理3次,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从37期蝌蚪发育... 探究增温对蝌蚪形态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可为深入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蝌蚪生存适应策略提供基础数据。2021年4月,设置了26℃、28℃和30℃3个温度梯度组,每组设平行处理3次,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的时长、46期幼蛙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变态完成期幼蛙的体型随温度升高显著变小(P<0.05),肾脏湿重系数下降明显(P<0.05),其他内脏器官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长度系数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增温使幼蛙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N/L下降(P<0.05),但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3)26℃、28℃和30℃幼蛙PHA-P反应最高值分别出现于注射后1、2和2 h,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增温使幼蛙的体型趋于变小、肾脏湿重下降,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均趋弱,嗜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存在权衡关系,气候变暖将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侧褶蛙 水温 形态表型 变态时长 生理特征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弓伯 邵英梅 +7 位作者 单骄宇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张志 蒋铁民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77-179,I000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肝脏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泽陆蛙变态前后身体和器官大小及PHA-P反应的变化
6
作者 伍亮 王月妍 +6 位作者 李文慧 刘志冲 梁艺博 杨华珍 许梅 赵艺洋 张志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17-822,共6页
为探究蝌蚪变态前后形态表型、内脏器官大小和免疫功能与特定生活史阶段的关系,测定了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多个关键生活史阶段身体大小、内脏器官系数及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 为探究蝌蚪变态前后形态表型、内脏器官大小和免疫功能与特定生活史阶段的关系,测定了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多个关键生活史阶段身体大小、内脏器官系数及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的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泽陆蛙的体重、体宽、尾长和体全长都从37期至40~41期升高,之后下降,至46期降至最低值(P<0.05);体长42~43期最高,显著高于37期和46期(P<0.05)。(2)肝、脂肪体和肾湿重系数都在44~45期最高,38~39期最低(P<0.05),而鳃或肺湿重系数37期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P<0.05),消化道长度系数37期、38~39期和40~41期都显著高于42~43期、44~45期和46期(P<0.05),心和脾湿重系数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P>0.05)。(3)对PHA-P的反应的最大反应值37期蝌蚪出现于注射后2 h,38~39和42~43期见于3 h,其他发育阶段见于4 h,42~43期蝌蚪显著高于38~39期蝌蚪和46期幼蛙(P<0.05)。从水生到陆生,泽陆蛙的形态表型变化先于内脏器官大小,以被延迟和下降的免疫功能为代价,影响其成功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陆蛙 变态发育 形态表型 内脏器官大小 植物血凝素
下载PDF
水位变化影响蝌蚪存活、形态表型和植物血凝素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伍亮 高歌 +5 位作者 史爽 李龙萱 彭秀娟 李文慧 王萍 张志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27-3432,共6页
为探究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对480只大小相似的蝌蚪进行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处理,统计各发育时期时长和存活率,测定变态完成后幼蛙的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以及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结果表明:对照组蝌... 为探究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对480只大小相似的蝌蚪进行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处理,统计各发育时期时长和存活率,测定变态完成后幼蛙的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以及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结果表明:对照组蝌蚪的变态时长最长,显著长于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组;不同处理变态存活率在72.5%~90.8%,其中对照组最高,快速干涸组最低。对照和慢速干涸组幼蛙的体重和体长均显著高于中速和快速干涸组,快速干涸组体宽、体重与体长的比值、胴体湿重以及肺和脂肪体的湿重系数均最低,但心、脾、肾和消化器官的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不同处理幼蛙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且中速和慢速干涸组的最大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快速干涸组与各组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黑斑侧褶蛙蝌蚪可通过加速变态发育进程来应对干旱胁迫,但会出现个体变小、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下降,不利于其成功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侧褶蛙 干旱胁迫 变态存活率 形态表型 内脏器官大小 植物血凝素
原文传递
长脉冲Nd:YAG 1064nm激光对不同表型红色毛癣菌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禚风麟 张蕊娜 +1 位作者 王莉 赵俊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4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探讨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对临床分离不同表型红色毛癣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分别以200 J/cm2、400 J/cm2、600 J/cm2能量体外照射含有等菌量的红色毛癣菌Y菌落(绒毛型)和红色毛癣菌N菌落(沟纹型),将... 目的探讨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对临床分离不同表型红色毛癣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分别以200 J/cm2、400 J/cm2、600 J/cm2能量体外照射含有等菌量的红色毛癣菌Y菌落(绒毛型)和红色毛癣菌N菌落(沟纹型),将激光照射前后的菌落制备成标本,分别在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对绒毛型T.rubrum Y菌落,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绒毛型T.rubrum Y菌丝的形态结构破坏明显。表现为SEM下,菌丝结构变得粗糙、表面有凹陷、局部形成膨大,皱瘪非常明显;TEM下,菌体双层细胞壁及细胞器结构模糊或破坏,胞浆内可见脂滴和空泡变性,髓样小体及蛋白凝固体(为凋亡的表现),甚至菌体崩解、坏死。对沟纹型T.rubrum N菌落,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沟纹型T.rubrum N菌丝的形态结构破坏不显著。表现为SEM下菌丝结构变得弯曲、粗糙,表面有少量凹陷,菌丝局部膨大,无明显皱瘪;TEM下,菌体双层细胞壁及细胞器结构模糊或不连续,胞浆内可见脂滴和空泡变性,无凋亡及坏死表现。结论绒毛型红色毛癣菌Y菌落在激光照射后,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沟纹型红色毛癣菌N菌落在激光照射后,其菌丝形态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 形态变化 表型
下载PDF
免疫分型用于68例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秀丽 方美云 +1 位作者 姜凤 荆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为了评价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AL)分型中的科学意义,应用形态学分型、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对68例A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免疫学检查符合率为94.1%,有4例形态学误诊被免疫分型纠正;髓系中较特异抗原为CD13... 为了评价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AL)分型中的科学意义,应用形态学分型、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对68例A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免疫学检查符合率为94.1%,有4例形态学误诊被免疫分型纠正;髓系中较特异抗原为CD13、CD33,AML-M3多为CD34低表达,HLA-DR阴性,AML-M4、M5易有CD14表达,髓系中易见淋系相关抗原表达,常见为CD7;淋系中亦可合并髓系抗原表达。结论:免疫分型可提高AL的诊断分型准确性,特殊类型AL如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AUL)、AML-M等的诊断必须依赖免疫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形态学 免疫分型 免疫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